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进路
1
作者 李宗建 董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在“马克思主义行”的基础上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体现出百年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高度的理论自信自觉,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关键和要义。中国共产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在“马克思主义行”的基础上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体现出百年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高度的理论自信自觉,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关键和要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团结带领人民在求索、挫折、再求索中完成了其他各种政治力量未能完成的艰巨任务,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正,创马克思主义时空维度之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实践,从而有力地解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百年党史中总结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守正创新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公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9-34,共6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独特的实践逻辑,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视野和理想追求,在理论特质、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和理论思维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构建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独特的实践逻辑,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视野和理想追求,在理论特质、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和理论思维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构想和强大思想力量,为世界历史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促进世界历史发展回归正道,推动世界历史发展步入崭新阶段,并将整体提升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理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类思维”视野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公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当今人类面临各种挑战的根源在于,人类在思维方式上尚未完成从“物种思维”到“类思维”的深刻转变,人的“类本质”发展尚不够充分。马克思“类思维”中蕴含着思考和关注人类命运、追求人类解放的哲学旨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汲... 当今人类面临各种挑战的根源在于,人类在思维方式上尚未完成从“物种思维”到“类思维”的深刻转变,人的“类本质”发展尚不够充分。马克思“类思维”中蕴含着思考和关注人类命运、追求人类解放的哲学旨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汲取马克思“类思维”哲学营养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起具有时代性特质的理论构想和政策主张,不仅激活了马克思“类思维”的理论生命力,而且有力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转型和“类文明”的生成。“类文明”既不是排除世界多样文明而独立存在的文明形态,也不是将各类文明简单相加后形成的综合文明,更不是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普世文明,而是在世界多种文明基于“类思维”展开的互动中形成的、与多样性文明并存的新型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 类思维 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的鲜明特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宗建 陆苗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5,共8页
持续建构和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环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系统观念引领话语体系的创新工程,以话语体系内部结构诸要素的协同创新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话语生产上... 持续建构和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环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系统观念引领话语体系的创新工程,以话语体系内部结构诸要素的协同创新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话语生产上体现时代性特征,坚持理论话语的问题导向;话语表达上丰富大众化阐释,凸显政治话语的人民立场;话语风格上展现传统文化基因,厚植新时代话语的民族底蕴;话语的价值追求彰显人类情怀,展现中国话语的世界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话语体系 中国话语 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集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斌 王公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0,共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进一步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明确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进一步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明确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改革措施协同配合和同向发力。这既是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然要求。坚持系统集成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战略上要以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合理的改革路径,在理念上要以系统思维方法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在政策上要以整体的协同推进发挥改革的合力效应,在保障上要以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十届三中全会 全面深化改革 系统集成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宅兹中国”——习近平文化思想根脉溯源 被引量:1
6
作者 汤荣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显现“宅兹中国”的价值底蕴。因循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宅兹中国”的“中国”契合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成逻辑,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魄和独特形态。“宅兹中国”取义“天下之中”,经由华夏古老文明智慧与华夏先民国家理... 人类文明新形态显现“宅兹中国”的价值底蕴。因循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宅兹中国”的“中国”契合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成逻辑,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魄和独特形态。“宅兹中国”取义“天下之中”,经由华夏古老文明智慧与华夏先民国家理念演变而来,造就了“中国—华夏—天下”的文明脉络。千年实践沉淀为文明形态及其成果,映现着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存续与革故鼎新。面对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共存和竞争的现实境遇,人类文明新形态延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向度,不仅关联人类文明的内在规定性、整体协调性、外在多样性、未来前瞻性,而且开辟出中华文明整体性建构的理论新赛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宅兹中国 中华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观的样态迭变与脉络探证
7
作者 汤荣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8,共9页
文明观作为历史观表达样态和价值尺度,打开了人类认识自身本原本质并探求进步的实践路向。文明观样态迭变蕴含思维奥秘,呈现认知模态繁复图景,亦展现文明认知的悖论,透射出精神与本原的复杂关系。文明观碰撞的根源隐含社会生产方式背后... 文明观作为历史观表达样态和价值尺度,打开了人类认识自身本原本质并探求进步的实践路向。文明观样态迭变蕴含思维奥秘,呈现认知模态繁复图景,亦展现文明认知的悖论,透射出精神与本原的复杂关系。文明观碰撞的根源隐含社会生产方式背后的利益纠葛,彰示人的本质并保留理性认知的辩证样貌,掩藏仇视和敌对的思想印痕,展现民族解放和人类生存际遇的价值选项。文明观升华的视窗内嵌社会变革的价值向度与文明阶段性发展的特质,内蕴文明归属与国家发展道路的意涵,表征文明独特性及其交往的空间,聚合文明认知的方法和标准。顺承于此,渐次展拓脉络化阐证文明观发展样态、矛盾结构、致思路径的逻辑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观 社会历史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叙事逻辑架构
8
作者 汤荣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165,共8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叙事逻辑有其发轫端点。不妨从理论起点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党奋斗历程内嵌的道理,凸显善于创造新世界的实践禀赋,尤其在四个“历史分期”中映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演进的逻辑。继而从实践成就考量,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叙事逻辑有其发轫端点。不妨从理论起点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党奋斗历程内嵌的道理,凸显善于创造新世界的实践禀赋,尤其在四个“历史分期”中映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演进的逻辑。继而从实践成就考量,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显著成果内蕴的学理,依赖于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犹可从认知状态考辨,人类文明新形态尽显价值追求内含的哲理,藉由反思性建构而推动文明价值“立法”。循此路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关联奋斗历程的道理、显著成果的学理、价值追求的哲理,架构起相互贯通的整体化叙事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叙事逻辑 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发展境遇与价值重塑
9
作者 汤荣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8,共9页
人类文明发展境遇既根植历史又立足现实。社会历史进程蕴含着文明观的调适、历史观的碰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确证,如何探赜、索引人类文明发展理路的基本论题。分而述之,可以管窥文明发展思维镜像。文明观念相互对峙并且有多重偏向,文... 人类文明发展境遇既根植历史又立足现实。社会历史进程蕴含着文明观的调适、历史观的碰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确证,如何探赜、索引人类文明发展理路的基本论题。分而述之,可以管窥文明发展思维镜像。文明观念相互对峙并且有多重偏向,文明优越论、冲突论、衰亡论等论调隐患重重,积压在社会历史深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塑就文明观,伫立唯物史观真正出发点之上,开启文明观反思性建构的理论之窗。文明价值重塑何以可能,犹可探究人类文明形态价值基准、文明价值塑造动因、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论题。以此提升人类文明前进的前瞻性和解释力,明晰人类文明发展的抉择与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 发展境遇 价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缝隙治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伟 张润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78,共7页
无缝隙治理既是一种治理机制的创新,亦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无缝隙治理包括治理主体参与的无缝隙、治理能力提升的无缝隙、治理绩效机制与价值取向的无缝隙以及治理服务客体的无缝隙四个核心维度。无缝隙治理概念的生成... 无缝隙治理既是一种治理机制的创新,亦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无缝隙治理包括治理主体参与的无缝隙、治理能力提升的无缝隙、治理绩效机制与价值取向的无缝隙以及治理服务客体的无缝隙四个核心维度。无缝隙治理概念的生成逻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科学统一。可以从多元主体参与的无缝隙格局、组织结构设置的无缝隙优化、能力培养机制的无缝隙链接、公共价值追求的无缝隙服务、服务客体对象的无缝隙导向、办理一次到位的无缝隙体验等维度理解社区无缝隙治理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治理 无缝隙治理 社区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建设与外交实践笔谈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东晓 王公龙 +2 位作者 王鸿刚 周方银 陈向阳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157,共23页
从方法论、理论意义和制度创新三个角度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方向,是深化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和外交理论研究的重要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力推动着理论范式的创新。这种创新表现... 从方法论、理论意义和制度创新三个角度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方向,是深化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和外交理论研究的重要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力推动着理论范式的创新。这种创新表现为中国国际关系理念与价值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话语创新。我们需要深刻辨识中国全球伙伴关系战略对开创国际关系新模式的理论意义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世界共同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价值。21世纪的国际竞争具有新的特点,更多体现为纵向竞争、间接竞争、错位竞争。由于美国视中国为长期性的竞争对手,这使得国际体系中的大国战略竞争呈现长期化态势。我们应从更广阔的战略图谱中定位竞争,从管控竞争、化解竞争的角度去应对竞争,其中包括推动实现"真正的多边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现代化 国际秩序 竞争与合作 多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特性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公龙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30,共9页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具有重大原创性的价值体系,是立足现实的价值观、关照全人类的价值观、包容差异的价值观、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崇尚道义的价值观,不仅与“普世价值”有着本质区...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具有重大原创性的价值体系,是立足现实的价值观、关照全人类的价值观、包容差异的价值观、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崇尚道义的价值观,不仅与“普世价值”有着本质区别,而且在理论根基、理论视域、理论境界、理论目标、理论道义等方面全面超越了“普世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国际社会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尺度,反映了全人类维护共同利益的现实需求,承载着人类社会的价值理想。这套价值体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价值支撑、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厚重的道义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 价值体系 普世价值 理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体西用”模式的重估与重构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力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2,共11页
当下中国,坚守本土立场不动摇,继续向世界开放,以文明模式论之,“中体西用”概念最为贴切。有必要对“中体西用”模式进行重估与重构。鸦片战争后提出“中体西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沿保守主义、孤立主义之路径运行了,高纯度... 当下中国,坚守本土立场不动摇,继续向世界开放,以文明模式论之,“中体西用”概念最为贴切。有必要对“中体西用”模式进行重估与重构。鸦片战争后提出“中体西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沿保守主义、孤立主义之路径运行了,高纯度的中国话语模式已经发生动摇,标志了中国认知的进步。但是,未能发生自我革命的“中学为体”本质上还是保守主义的,不能拯救国家。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自我革命,既冲垮了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势力,也冲击了“中体西用”的折衷主义思路。至20世纪后期,学界发现“中体西用”并未死去,中国话语体系中依然活跃着“中体西用”的“影子”。“中体西用”模式为什么时沉时浮?因为此一模式与20世纪中国的变革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揭示这种复杂关系,也就是对其进行重估。否定“中学为体”,容易陷入“全盘西化”,事实上不可行。如何对“中学”进行重构?“中学”纵然为体,仍需自我革命。如不能对传统文化继续进行自我批判,便无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对“西用”进行重构?“西学”固然为“用”,但不可倒退为单纯的器物之用。中国必须继续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全盘西化” 文明模式 重估与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中华文化提高国际话语权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方刘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42-45,共4页
中华文化不仅可以为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而且可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勇气和智慧,并从文化上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推动构建话语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通过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表达中国特色,把“姓社姓资”的生硬意识... 中华文化不仅可以为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而且可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勇气和智慧,并从文化上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推动构建话语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通过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表达中国特色,把“姓社姓资”的生硬意识形态对立还原或者转化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化问题;建构并阐释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民族对外友好交往的故事和自强不息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话语权 中国特色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代“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溯源、比较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甘梅霞 马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63,F0003,共10页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因构筑了一个"中间层次"的分析范式,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原来的抽象分析走向"具体化"分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流派。当前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一定程...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因构筑了一个"中间层次"的分析范式,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原来的抽象分析走向"具体化"分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流派。当前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去戈登化"现象。文章试图从追溯戈登创立该理论的背景开始,梳理两代"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脉络,复归该理论的原初目标和框架,进而指出第二代"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五大创新,最后探讨该理论发展中存在的四个方面不足,以展望其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累的社会结构 自由的SSA 管制的SSA 全球新自由主义S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精神品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宗建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67,共6页
改革开放40年征程将当代中国推送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历史过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精神品质。这包括:敢为人先,"走自己的道路"的首创精神;逢山开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践行初心,"... 改革开放40年征程将当代中国推送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历史过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精神品质。这包括:敢为人先,"走自己的道路"的首创精神;逢山开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践行初心,"改革让人民受益"的价值追求;与时俱进,"不能辜负时代"的方法论自觉。这些精神品质昭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政治勇气,激励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伟大的社会革命和伟大的自我革命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首创精神 坚强意志 价值追求 方法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49年后的中国话语态势问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力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9,共9页
在现时代,构建中国话语的本质是在中西方关系中恢复并强化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新中国建立,中国与世界、与西方的关系进入重新整理和重新构建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化形式下的特殊西化(1949—1963),中国话语呈低... 在现时代,构建中国话语的本质是在中西方关系中恢复并强化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新中国建立,中国与世界、与西方的关系进入重新整理和重新构建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化形式下的特殊西化(1949—1963),中国话语呈低位运行;第二阶段:封闭半封闭式状态(1963—1978),中国话语呈高位运行;第三阶段:全面开放时期(1978—2012),中国话语呈双层运行,现象上显示为低位运行;第四阶段: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2012年以来),中国话语呈高位运行。中国话语问题具有复杂性:中国话语本身并不是简单的价值判断,不能认为中国话语是一个越多越好或者越纯越好的问题。中国话语的构建,必须继续睁开眼睛看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语 中国与世界 话语价值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的政治发展:路径、经验和启示
18
作者 胡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5-30,共6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政治发展的经验,集中体现为在一个强大民族国家基础上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和法治,在理论上则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三统一”路径,力图实现党国体制下的“强国家”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良性互动,... 新中国成立70年政治发展的经验,集中体现为在一个强大民族国家基础上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和法治,在理论上则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三统一”路径,力图实现党国体制下的“强国家”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良性互动,并高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以此为启示,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在政治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高度上,坚定不移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显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和民主感召力,这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庆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政治发展 民主政治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仪式与信仰塑造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宋斌 黄伟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56,共7页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仪式推陈出新、运用较多的时期,这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传播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铸造全党政治信仰的现实需要。政治仪式中的符号、演说、氛围等元素,在视觉、叙事和情感等方面对政治信...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仪式推陈出新、运用较多的时期,这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传播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铸造全党政治信仰的现实需要。政治仪式中的符号、演说、氛围等元素,在视觉、叙事和情感等方面对政治信仰的铸造具有独特优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各种政治仪式运用于全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铸造,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政治仪式 政治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提升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斌 黄伟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4,共9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能力有显著提升,包括作为致力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党所需要的政治能力,也包括作为局部执政的政党所需要的政治能力。前者表现在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造就了一支强大的...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能力有显著提升,包括作为致力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党所需要的政治能力,也包括作为局部执政的政党所需要的政治能力。前者表现在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造就了一支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骨干力量、制定实施了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等方面;后者表现在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优秀青年的吸引力、调动各界精英参与民主政权建设的积极性、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境遇等方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跃升的原因在于:中共中央和党的领袖思想上高度重视,探索和建构起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机制,以及根据地政权机关和群团组织政治作用的充分发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提升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政治能力 局部执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