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治理与城市疫情防控:实践逻辑及理论反思——以上海市X区“一网统管”运行体系为例 被引量:65
1
作者 董幼鸿 叶岚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3,共10页
技术治理是对国家治理理性化的整体安排,在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技术“赋能”作用显现并诱发治理变革。在识别技术治理差异化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疫情防控技术治理分析框架,并对“一网统管”运行体系的技术治理模式进行案例研究,... 技术治理是对国家治理理性化的整体安排,在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技术“赋能”作用显现并诱发治理变革。在识别技术治理差异化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疫情防控技术治理分析框架,并对“一网统管”运行体系的技术治理模式进行案例研究,可发现技术治理在城市疫情防控中的运行过程、治理逻辑与风险隐忧。相比于常规情形,疫情防控中的技术治理表现出对数字技术的较高依赖,对跨部门数据对接、信息共享与组织协同的更高期待等特点,并且遵循的是非线性技术演进路径。在危机管理全过程中,风险管理阶段对非结构化数据的需求较高,而应急管理和善后学习阶段更侧重对结构化数据的开发和使用。城市疫情防控中的技术治理体现出五大治理逻辑,但也存在削弱个体权益、隐私保护不力、成本投入过高、诱发权力集中和基层负担过重等风险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治理 疫情防控 一网统管 公共卫生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服务的体系化与乡镇治理的现代化——基于上海市金山区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宗洪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55,共10页
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指城市的现代性治理,也包括乡镇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在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经济结构的变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多元人口的导入需要通过党建服务体系提高乡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党建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搭建党建服务的立体... 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指城市的现代性治理,也包括乡镇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在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经济结构的变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多元人口的导入需要通过党建服务体系提高乡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党建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搭建党建服务的立体型平台,使之形成网络化的服务格局;另一方面需要党建服务的内容满足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之彰显多样性的服务功能。以党建服务体系推进乡镇治理的现代化,务必推进"自治、共治、德治和法治"的一体化,重实干,求实效,把实现村居民的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服务 乡镇治理 能力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技术治理的互动过程与关系重塑——基于对上海市B区S居民区“社区通”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海兵 葛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8,共12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治理重心的下移,基层社区中的技术治理场景越来越多。如何用技术搭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平台以及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了当前基层社区技术治理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市B区S居民区“社区通”平台应用过程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治理重心的下移,基层社区中的技术治理场景越来越多。如何用技术搭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平台以及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了当前基层社区技术治理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市B区S居民区“社区通”平台应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研究,运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微观分析视角分析基层技术治理的全过程,发现国家主导的技术治理不完全是单向治理,而是始终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并且在经历了“渗透性动员”“被动性依赖”“助推性参与”等阶段后,重塑了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治理 社区通 国家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模式演进与版本升级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葛敏 江萍 +3 位作者 贺小林 赵德余 吴琼 曹新君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9,共7页
任何改革在基层的实施都需要转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或微观行为激励机制,不仅确保基层行动者之间的行为策略激励相容,还要确保基层行动者的行为模式与改革政策目标方向相一致。从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实践来看,其大致经过了... 任何改革在基层的实施都需要转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或微观行为激励机制,不仅确保基层行动者之间的行为策略激励相容,还要确保基层行动者的行为模式与改革政策目标方向相一致。从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实践来看,其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标准化建设与组织确立、服务模式与机制改革、激励设计与内涵建设、平台打造与效能提升。长宁医改在不断深化政策试验与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化解新医改政策实施过程所产生的各类新问题及其与环境的相容性问题,以实现医改政策的制度化并为利益相关者的福利改进提供稳定的行为预期,从而不断降低基层行动者对政策实施的潜在抵制行为,逐步地将各类行动者的行为激励引导到与政策目标相一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 基层卫生 改革模式 签约服务 长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行政化到合作化: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转型的价值旨趣和逻辑理路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大朋 杨欢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受国家权力主导,逐步形成了行政化治理模式。随着城市社区治理整体态势的深刻转变,行政化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进一步暴露,“行政乏力,自治低效”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运...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受国家权力主导,逐步形成了行政化治理模式。随着城市社区治理整体态势的深刻转变,行政化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进一步暴露,“行政乏力,自治低效”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运转的稳定性,降低了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也制约了党建对于社区治理引领作用的实现。面对新时代和新要求,要有效解决“行政乏力,自治低效”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不能仅仅依赖行政资源的投入和治理技术的创新,更要聚焦制约城市社区治理的“元问题”,重塑城市社区治理的底层逻辑,推动行政逻辑与自治逻辑的双向嵌入、联合驱动,以实现“行政有力,自治有效”为核心目标,以建构社区合作化治理模式为发展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治理模式 行政化 合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科学教研部建设路径创新的上海探索
6
作者 毛军权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Z期2-,共1页
2016年9月30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校委会决定:成立于2000年6月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简称测评中心)经过十六年的扎实工作和持续探索,稳步成长为以领导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鲜明... 2016年9月30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校委会决定:成立于2000年6月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简称测评中心)经过十六年的扎实工作和持续探索,稳步成长为以领导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鲜明特色的教研部门,正式成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7
作者 唐珏岚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6,共8页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还要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失衡的现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还要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失衡的现象,原因在于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堵点”,造成要素跨区域流动受阻;“内卷式”恶性竞争制约多重区域战略叠加效应发挥;激励不相容致使“行政区经济”尚未真正破壁。究其根源,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畅。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发展新动能,关键在于建立激励相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资源配置 生产力布局 激励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超大城市楼宇党建引领楼宇社区治理:内在机理与实践逻辑——以S市R街道楼宇社区委员会为例
8
作者 赵欣 何海兵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3,128,共11页
如何创新楼宇党建模式以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政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主要议题,也是超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的分析发现:楼宇党建通过目标协同、组织协同、平台协同、能力协同引... 如何创新楼宇党建模式以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政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主要议题,也是超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的分析发现:楼宇党建通过目标协同、组织协同、平台协同、能力协同引领楼宇社区治理实践,形成完整治理空间、实现个体再组织化以及保持营商生态圈稳定,共同构成楼宇党建引领楼宇社区治理的内在机理和动力势能。楼宇系统内外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功能一致性,楼宇、社区和街区的空间完整性、全周期治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间同步性构成了引领作用形成的实践逻辑。楼宇复杂系统在适应性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平衡,促进了楼宇党建推进楼宇社区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楼宇党建 复杂系统理论 城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视角下政府改革意识探析——基于1978—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9
作者 陈思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7,共9页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施政纲领文件,是分析我国政府主观认识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文本。用文本分析法分析1978年至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及相关词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改革意识的发展...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施政纲领文件,是分析我国政府主观认识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文本。用文本分析法分析1978年至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及相关词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改革意识的发展轨迹及其背后的演化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改革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发展。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大到政治体制、社会等领域;改革是一个多维治理范畴,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改革意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和深化,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持续推动改革的坚定承诺和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务院 文本分析 政府改革意识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民营企业人才集聚的多因素组态研究——基于人才管理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
10
作者 陈思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3,共11页
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型民营企业正成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然而,不同于成熟的国有企业或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仍面临资源有限、机制分散等多重挑战。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因素对人... 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型民营企业正成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然而,不同于成熟的国有企业或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仍面临资源有限、机制分散等多重挑战。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因素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忽略了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产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本研究以21家科技型民营企业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构建涵盖企业地位、规模、文化、薪酬及行业潜力等五个关键变量的组态模型,识别人才“引得来”与“留得住”的多种因果路径。结果发现,企业内部条件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显著差异化的人才吸引与留存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制度设计如何在资源受限情境中实现对人才的高效激励与长期黏附。研究表明,推动科技型民营企业人才集聚不能仅依赖单一的资源优势,而需通过多条件协同优化管理配置,形成复合式的人才竞争机制。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资源禀赋主导型”路径实现以规模、地位与薪酬为核心的吸引力构建,也可通过“文化激励替代型”路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绩效导向文化与有竞争力的薪酬实现有效突围。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传统“强资源—强吸引”的线性逻辑,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在人才竞争中实现路径跃迁的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型民营企业 人才集聚 企业人才管理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研究述评与展望
11
作者 敦帅 陈强 贾婷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2,共12页
探究如何通过治理变革消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促进人工智能真正实现可信、可控、可用,对推动数字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意义。研究立足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人工... 探究如何通过治理变革消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促进人工智能真正实现可信、可控、可用,对推动数字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意义。研究立足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深入探讨了研究概况、热点趋势及主题变迁,为后续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研究结论显示:①人工智能治理研究自2018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未来上升趋势依然强劲;②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③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领域学者群体较多,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④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热点演进和主题演化呈现出“新技术—新领域—新风险—新理念—新应用—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结构;⑤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演进脉络是从新技术到新风险、从新理念到新治理的延伸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治理 中国之治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探原
12
作者 汤荣光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4,共9页
文明进步反映哲学本体意味并延展学理论域,开拓出新型文明形态本质及其实践蕴意的基础学术论域。而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勘正的意图,旨在开启论题探究的四重维度:由思想性彰显力量本质,考证人类文明的思维样态和保全方式,展现文明叙... 文明进步反映哲学本体意味并延展学理论域,开拓出新型文明形态本质及其实践蕴意的基础学术论域。而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勘正的意图,旨在开启论题探究的四重维度:由思想性彰显力量本质,考证人类文明的思维样态和保全方式,展现文明叙事的理论根脉;由人民性彰明主体本质,考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量和价值诉求,展陈文明塑造的动力源泉;由规律性彰示认识本质,考辨人类文明的变迁机理和演化规律,展拓文明认知的学理根基;由实践性彰扬创造本质,考释人类文明的现实样态和本原力量,展示文明创造的实践路向。以此为理论发端,意在探证新型文明形态的思想本原、创造主体、认知模态、实践动能,展露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多维立体的思维本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思想性 人民性 规律性 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下降成因实证研究——基于因素分析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文轩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6,共11页
为探究2004—2022年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趋于下降的成因,在物流成本分类基础上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作了指标分解,并采用差额分析法测算物流需求系数、货物单位价值、平均运输距离、物流费率的变动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变... 为探究2004—2022年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趋于下降的成因,在物流成本分类基础上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作了指标分解,并采用差额分析法测算物流需求系数、货物单位价值、平均运输距离、物流费率的变动对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相比2004年有所降低,主要源于运输成本占GDP比重的下降和货物单位价值的提高,而物流需求系数、平均运输距离、物流费率的变动均使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上升;在运输费率、保管费率、管理费率中,只有运输费率的变动起到了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作用;物流需求系数以2013年为拐点先升后降,其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变化的方向发生了阶段性转折。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绝不能通过去工业化或过度追求经济服务化的方式实现,而必须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同时,还须妥善处理好物流服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从两者最佳组合上谋求物流效益的提高,防止物流降成本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展望未来,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仍有继续下降的空间与潜力,可从结构优化、制度改革、科技赋能、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入手,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 因素分析法 物流费率 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文化对外交往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方刘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5-37,共3页
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国... 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 “走出去”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高水平金融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15
作者 唐珏岚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维护金融安全,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新时代中国高水平金融安全,是能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维护金融安全,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新时代中国高水平金融安全,是能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安全,是状态与能力相统一的安全,具有动态性、开放性、防控结合和竞争性等特征。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职,增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以高水平金融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水平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 金融工作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和推进路向 被引量:52
16
作者 李敦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融合了创新的本色和绿色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其生态意蕴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特质,以及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产业体系、发展方...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融合了创新的本色和绿色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其生态意蕴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特质,以及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产业体系、发展方式、技术创新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和谐、统一,是新质生产力绿色特质的具体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生态价值在于,破除绿色壁垒、推动生产绿色转型、扩大绿色消费,从而助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以及高品质生活的实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理念先行、技术跟进、经济转型、金融牵引、人民参与的生态路向。具体包括:一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三要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四要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五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态意蕴 绿色特质 生态价值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环境要素如何驱动城市创新人才集聚?——基于组态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琪 敦帅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3,共9页
创新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障,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推动城市加快发展的关键。基于我国32个城市创新人才为样本,从人才环境视角出发,通过组态思维和QCA方法,探究了影响城市创新人才集聚的多重并... 创新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障,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推动城市加快发展的关键。基于我国32个城市创新人才为样本,从人才环境视角出发,通过组态思维和QCA方法,探究了影响城市创新人才集聚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①人才环境涵盖的创新、经济、生活、生态和社会环境5个具体条件因素均不能单独构成城市创新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即单一的环境因素对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的影响解释不力;②共有5条城市创新人才高集聚的驱动路径,即经济主导下生活环境驱动型路径、经济主导下社会环境驱动型路径、经济主导下创新-生活-生态驱动型路径、经济主导下创新-生态-社会驱动型路径、经济主导下生活-社会驱动型路径;③存在3条城市创新人才非高集聚的驱动路径,即生态-社会环境协同抑制型、创新-生活环境协同抑制型和创新-经济环境协同抑制型;④良好的经济环境对城市创新人才的高集聚有着较为普遍的影响,即5条创新人才高集聚的驱动路径都呈现出经济环境与创新人才集聚高度依存的特征;⑤影响城市创新人才高集聚的人才环境各要素需要以合适的组态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 人才环境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心共治:党建引领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逻辑和路径——以A市D街道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文聘 万志彬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3,共9页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体现。同心圆理念提供了一个政党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整合和再组织化的框架,并以构建睦邻友爱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望为圆心。在A市D街道“党建引领友邻...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体现。同心圆理念提供了一个政党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整合和再组织化的框架,并以构建睦邻友爱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望为圆心。在A市D街道“党建引领友邻善治”的创新探索中,核心层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提升共治圆心战斗力;贴心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同频共振,搭建同心共治大平台;暖心层整合各条线资源,发动社会力量推动志愿服务下沉,切实提升同心共治效能;连心层发动基层自治组织、党员群众及志愿者,以友邻基金项目回应居民诉求,保持同心共治良性运转。同心共治机制下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应从组织覆盖、群众基础、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维度进行探索创新,通过更高水平的公信力塑造、创新力驱动和有效的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基层整合和社会再组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共治 再组织化 党建引领 社会治理 友邻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中公益慈善的失范行为及其规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文聘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0,共8页
数字化转型中的公益慈善行为呈现出跨越物理时空的互动样态,时空维度也成为当前观察公益慈善失范行为的重要维度。从时空维度来观察,公益慈善失范行为主要体现为主体失范、过程失范、目标失范。引致公益慈善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是缺场交... 数字化转型中的公益慈善行为呈现出跨越物理时空的互动样态,时空维度也成为当前观察公益慈善失范行为的重要维度。从时空维度来观察,公益慈善失范行为主要体现为主体失范、过程失范、目标失范。引致公益慈善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是缺场交往,表现为真实主体的时空隐匿、行为过程的时空断续及结果信息的时空拼装。规制公益慈善失范行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包括主体具备合法性、行为具备规范性、结果具备公益性,具体路径为:将公益慈善各类主体的基本信息进行归集和数字化展现,打造公益慈善过程行为孪生数据,对公益慈善活动结果的公益性、规范性、有效性进行检验,形成公益慈善主体、过程行为及结果在场的时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公益慈善 失范行为 时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逻辑探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汤荣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146,共10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尽显独特历史境遇和思维理路。溯源人类文明思想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独特认知模态,归结为探释文明生成逻辑的基本论题。“文明”展现历史流变的话语范型,其冠名和形塑关涉社会现象、认知冲突、本质意涵等领域,以... 人类文明新形态尽显独特历史境遇和思维理路。溯源人类文明思想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独特认知模态,归结为探释文明生成逻辑的基本论题。“文明”展现历史流变的话语范型,其冠名和形塑关涉社会现象、认知冲突、本质意涵等领域,以历史的实存和未来的模态栖居于人类思维结构的深处。“形态”铸就了文明研究的范型,经由事物存在方式与文明发展逻辑演化而来,形成长时段考量、分类化探究文明形态的脉络,映现文明走向与文明形态界分的论题。西方文明充斥着唯我论腔调,谋求文明话语权认知垄断的地位,聚拢为贬损中华文明的认知方式,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信任危机。人类文明新形态归属主体性文化认同与文明塑造,在历史文化禀赋、社会历史发展动因、道义力量以及实践力量诸多方面彰显中华文明主体性重塑的现实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形态 文明 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