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段园霞 潘志刚 +1 位作者 顾杰 苏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3114-3121,共8页
背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高、易诱发脑卒中,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策略。目前,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探索上海市社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 背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高、易诱发脑卒中,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策略。目前,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探索上海市社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2019年7—12月,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至上海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2018年度健康体检的老年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HA2DS2-VASc和ORBIT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集其房颤患病与用药情况、疾病认知情况、共病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风险等信息。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排除既往无房颤相关就诊经历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根据CHA2DS2-VASc评分量表的推荐意见: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应进行抗凝治疗。本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02例NVAF患者,其中89例(29.5%)正在服用抗凝药物,120例(39.7%)例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93例(30.8%)患者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CHA2DS2-VASc评分结果显示,302例NVAF患者中,合并脑卒中高风险者占92.4%(279/302)。其中正在服用抗凝药者占30.5%(85/279),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者占40.1%(112/279),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者占29.4%(82/27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房颤类型、房颤症状发生情况、房颤病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和出血风险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房颤类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率仍不理想,需进一步规范该类人群的抗凝治疗,尤其是高龄和对房颤危害认知不足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老年人 社区卫生服务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时间管理康复治疗对1例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赵英 朱晓亮 陈海英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2期152-154,共3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8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3天”于2016年10月31日收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入院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侧对光反射迟钝,伸舌左偏,露齿左侧口角下垂,颈部无抵抗,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心率83次/分,律齐,右...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8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3天”于2016年10月31日收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入院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侧对光反射迟钝,伸舌左偏,露齿左侧口角下垂,颈部无抵抗,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心率83次/分,律齐,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2级,生理反射存在,Babinski征左侧(+),右侧(-)。急诊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放射冠区脑出血,脑室积血,多发脑梗死,脑白质疏松,脑萎缩(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社区康复 时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晓燕 黄贇聪 +5 位作者 黄倩 顾杰 陈海英 唐岚 王朝昕 黄蛟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3143-3149,3156,共8页
背景2020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提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哨点诊室,以局部应急处置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应对疫情零星散发。目的探索并构建一套普适、规范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方法2021年1—4月,采用目的... 背景2020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提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哨点诊室,以局部应急处置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应对疫情零星散发。目的探索并构建一套普适、规范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方法2021年1—4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分别从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城郊结合地区选取1家发热哨点诊室,通过实地考察、对来自3家发热哨点诊室的10名工作人员进行两轮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获得原始资料,借助ROST CM6软件整理访谈资料,采用Charmaz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范式分析资料。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熟悉发热哨点诊室运行特征的专家(发热哨点诊室管理者、高校研究人员、相关协会学者、卫生发展研究机构人员等)12名作为函询对象,于2021年5—6月采用专家函询法对其进行两轮函询,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检验各级指标逻辑一致性,最终形成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基于扎根理论构建而成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组成。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1,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65(χ^(2)=163.768,P<0.001)、0.320(χ^(2)=130.323,P<0.001)。最终形成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功能和职责、诊室设置要求、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13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构成,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337、0.0564、0.3926、0.3778、0.1395。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值)为0.0565、0.0325、0.0424(<0.1000)。结论将扎根理论运用于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后续随着政策的迭代,可借助扎根理论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哨点诊室 扎根理论 建构主义 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 社区卫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