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RF-CMAQ模型的四川盆地春季持续臭氧污染过程中PM_(2.5)组分解析
1
作者 王聪聪 张小玲 +4 位作者 雷雨 黄小娟 王婧怡 尹黎昊 王传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4-1226,共13页
为探究四川盆地典型城市PM_(2.5)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其与大气氧化性的关系,利用WRF-CMAQ模型对2020年春季一次持续O_(3)污染过程中PM_(2.5)组分进行模拟分析,并将O_(3,max)作为光化学活性指标,划分出轻、低、中3种光化学水平,对不同光化... 为探究四川盆地典型城市PM_(2.5)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其与大气氧化性的关系,利用WRF-CMAQ模型对2020年春季一次持续O_(3)污染过程中PM_(2.5)组分进行模拟分析,并将O_(3,max)作为光化学活性指标,划分出轻、低、中3种光化学水平,对不同光化学水平下PM_(2.5)主要组分及贡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发生O_(3)污染期间,高空为稳定的天气形势或下沉气流,海平面气压场为高压,对应晴好天气,有利于光化学反应及O_(3)和二次气溶胶的生成。污染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和重庆西部,PM_(2.5)和NO_(2)的高浓度区与O_(3)污染发生的区域相吻合。污染前期,OC和NO_(3)^(-)对PM_(2.5)的贡献较大;污染后期,OC和SO_(4)^(2-)对PM_(2.5)的贡献较大。达州的NO_(3)^(-)和NH_(4)^(+)等离子在低光化学水平下浓度最高,光化学水平再升高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OC和SO_(4)^(2-)与光化学水平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对于平均日变化情况,O_(3)和PM_(2.5)与光化学水平呈正相关,EC、NO_(2)和NO_(3)^(-)的日变化情况均与PM_(2.5)类似,自贡夜间N O_(3)^(-)浓度相对于其他3个城市较高,OC在中午和午后出现较高值,SO_(4)^(2-)在轻和低光化学水平下变化不明显,浓度与光化学水平成正比。成都和达州,二次有机碳(SOC)随着光化学水平由轻到中的变化,占比不断增加。而对德阳和自贡,SOC随着光化学水平由轻到中占比先增加后减少。4个城市不同光化学水平下的氮氧化率(NOR)和硫氧化率(SOR)基本超过了0.1,说明二次转化较为明显,且SOR的值明显大于NOR,SO_(2)二次转化率更高。该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不仅对四川盆地的空气环境综合整治有重要价值,而且可为其它地区空气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臭氧污染 PM_(2.5)组分 大气氧化性 数值模拟 气象条件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霾时气溶胶类型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骁骏 秦艳 +4 位作者 陈勇航 张华 叶文 胡承婷 热依拉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61-969,共9页
采用上海地区2007年1月~2010年11月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Level 2反演资料,对清洁海洋型、沙尘型、大陆污染型、大陆清洁型、污染沙尘型和烟尘型等类型气溶胶垂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霾发生时0~2km高度烟尘... 采用上海地区2007年1月~2010年11月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Level 2反演资料,对清洁海洋型、沙尘型、大陆污染型、大陆清洁型、污染沙尘型和烟尘型等类型气溶胶垂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霾发生时0~2km高度烟尘型气溶胶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非霾时,而在2~8km高度,沙尘型、污染沙尘型与大陆污染型明显高于非霾时.0~2km高度春季霾大陆污染型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季节;0~2km夏季污染沙尘型气溶胶与海洋型气溶胶出现频率均高于其他季节,特别是污染沙尘型;秋季霾期间,0~2km高度范围内烟尘型出现频率明显高于2~6km高度;冬季污染沙尘型、烟尘、大陆污染型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CALIPSO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油低硫化对船舶排放有机物的组成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李依蒙 刘泽宇 +3 位作者 张帆 张艳 李军 陈颖军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船舶尾气是近岸和港口城市的重要污染源。燃油低硫化作为船舶污染控制的重要举措,对传统污染物的减排效果已被证实,但对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粒径谱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对一艘20万吨的大型远洋船舶开展排放实测,考察油品(S含量分别为0.... 船舶尾气是近岸和港口城市的重要污染源。燃油低硫化作为船舶污染控制的重要举措,对传统污染物的减排效果已被证实,但对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粒径谱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对一艘20万吨的大型远洋船舶开展排放实测,考察油品(S含量分别为0.43%的重质燃料油(HFO)和0.05%的船用柴油(MGO))、发动机类型(主机和辅机)对有机碳(OC)和正构烷烃(n-alkanes)的排放因子(EF)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主机燃用HFO和MGO的EF_(OC)值分别为881.8±94.8 mg/kg和483.6±105.2 mg/kg,正构烷烃排放因子(EF_(n-alkanes))分别为33.8±13.3 mg/kg和16.0±6.2 mg/kg,表明油品低硫化能显著减少主机的有机物排放;②辅机使用MGO的EF_(OC)和EF_(n-alkanes)值分别为103.2±22.4 mg/kg和0.9±0.4 mg/kg,均远小于主机;其中油品低硫化对辅机排放OC的影响较小(降低7%),而对正构烷烃的影响较大(降低47%);③使用MGO排放的OC和正构烷烃在粒径<0.1μm的超细粒径段占比分别是HFO的2.3倍和1.6倍,其中辅机在此粒径段的占比是主机的2.3倍和2.4倍,说明MGO相对于HFO以及辅机相对于主机排放的有机物更趋于在细粒径段分布;④燃油类型对正构烷烃分子组成的影响强于发动机类型,HFO和MGO排放的正构烷烃主峰碳分别为C_(26)和C_(23),其中超细粒径段上的正构烷烃碳链更长,说明船舶尾气中不同粒径段分布的正构烷烃具有不同来源与生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排放 粒径分布 超低硫油 有机碳 正构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一次霾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安康 王红磊 +3 位作者 陈魁 卢文 施双双 刘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93-1803,共11页
使用MARGA离子在线分析仪ADI2080对2017年12月27日~2018年1月5日南京市PM_(2.5)化学组分进行连续采样分析,结合气象要素和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探讨了霾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霾日中南京水溶性离子浓... 使用MARGA离子在线分析仪ADI2080对2017年12月27日~2018年1月5日南京市PM_(2.5)化学组分进行连续采样分析,结合气象要素和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探讨了霾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霾日中南京水溶性离子浓度为121.41μg/m^3,是洁净日的3.2倍.霾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NO_3^-> SO_4^(2-)> NH_4^+> Cl^-> K^+> Ca^(2+)> Mg^(2+),SNA离子占总水溶性离子浓度的91.97%.霾日中水溶性离子日变化均为三峰型,洁净日中Cl^-、SO_4^(2-)和NH_4^+的日变化为单峰型,Ca^(2+)为双峰型,K^+、Mg^(2+)为三峰型.随着空气污染状况的加重,总水溶性离子在PM_(2.5)中的占比不断减少,空气质量为优时占比95.93%,严重污染时为63.25%.霾日中随着污染加重,NH_4^+占总离子的比例稳定在23%左右,SO_4^(2-)占比缓慢减小,NO_3^-占比不断增大.NOR、SOR的日变化在霾日呈双峰型分布,洁净日则较为平稳.观测期间的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有二次转化、煤烟尘、扬尘以及生物质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GA离子在线分析仪 PM2.5 水溶性离子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2015年PM_(2.5)和O_3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隋玟萱 王颢樾 +3 位作者 唐晓 卢苗苗 吴煌坚 朱莉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69,共11页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2015年山东省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PM_(2.5)年均质量浓度和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2015年山东省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PM_(2.5)年均质量浓度和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增的趋势,半岛地区的浓度最低,其他地区浓度均较高,年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德州(101μg/m^3)。各城市PM_(2.5)的月均质量浓度均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季最高,夏季最低。O_3-8h年均值和O_3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与PM_(2.5)不同,半岛地区污染天数最少,其次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污染最为严重并且各区域的城市之间O_3污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O_3质量浓度在春末夏初最高,超标现象主要出现在5—8月。分析各城市PM_(2.5)污染和O_3污染的协同性与差异性发现,虽然不同城市之间两者污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看,山东省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全年有10个城市的PM_(2.5)和O_3同时超标天数都在20 d以上,并且该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夏季高温低湿的大陆气团控制更有利于O_3和PM_(2.5)叠加共存形成复合型污染。温度≥26℃时,O_3-8 h与PM_(2.5)日均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 63,相对湿度≤60%时,两者相关系数为0. 69。此外,当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发生O_3污染时,相对湿度的提高更有利于PM_(2.5)浓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O3 山东省 时空分布特征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分析的大气混合层高度测量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项雅静 王珊珊 周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653-3658,共6页
基于地基主动和被动差分光学吸收光谱(DOAS)分析方法,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对上海近地面NO_2浓度(cNO_2)及对流层NO_2的垂直柱浓度(NO_2VCD_(trop))进行了观测。主动长光程差分光学吸收光谱系统(long-path DOAS,LP-DOAS)观测得的c... 基于地基主动和被动差分光学吸收光谱(DOAS)分析方法,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对上海近地面NO_2浓度(cNO_2)及对流层NO_2的垂直柱浓度(NO_2VCD_(trop))进行了观测。主动长光程差分光学吸收光谱系统(long-path DOAS,LP-DOAS)观测得的cNO_2小时均值与上海市全市空气质量cNO_2小时均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81。被动多轴差分光学吸收光谱系统(multi-axis DOAS,MAX-DOAS)观测得的NO_2VCD_(trop)与GOME-2和OMI卫星传感器测得的NO_2VCD_(trop)也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89和0. 88。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稀释和沉降等过程主要发生在边界层中,白天混合层占到边界层的大部分,混合层高度(MLH)以上的自由对流层中污染物浓度较小,混合层内NO_2接近均匀混合时,利用地基主、被动DOAS观测得到的NO_2数据可以快速计算大气混合层高度。计算得的MLH与GDAS气象数据库中的边界层高度(PBLH)明显相关,相关系数达0. 93,二者结果大小均在0. 1~2 km之间。实验观测期间,MLH与PBLH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形,MLH高值出现在12:00—15:00,由于PBLH时间分辨率低,最高值出现在14:00,同时二者月均变化趋势一致,2015年9月和2016年2月数值较高,2015年7月和2016年3月数值较低,另外求得MLH约为PBLH的0. 98±0. 59倍,符合狭义MLH与PBLH的关系。计算得的MLH与同点位激光雷达测得的PBLHLidar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 75,PBLHLidar略大于MLH,但是二者在早晨5和6时和下午5和6时大小趋于相同,符合大气发展规律。说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 NO2 混合层高度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吸附VOCs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谈莉 王洪波 +3 位作者 盛祥锐 曾嘉 王雪涵 王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8-933,共6页
研究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对苯和正己烷两种VOCs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静态吸附实验中,单位质量的橡胶颗粒对正己烷的吸附为0.18 mg/g,对苯的吸附为0.072 mg/g。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对VOCs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一级动力学方程... 研究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对苯和正己烷两种VOCs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静态吸附实验中,单位质量的橡胶颗粒对正己烷的吸附为0.18 mg/g,对苯的吸附为0.072 mg/g。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对VOCs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Freundlich常数1/n<2,表明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对VOCs的吸附较易进行,且颗粒内扩散不是控制吸附过程的唯一步骤。动态吸附实验中,反应柱内正己烷气体平衡时的浓度为2507.01 mg/m^(3),橡胶颗粒对正己烷的吸附量为0.591 mg/g;反应柱内苯气体平衡时的浓度为105.61 mg/m^(3),橡胶颗粒对苯的吸附量为0.05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颗粒 吸附剂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现状、分析方法、毒性评价及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瑾 李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40,共13页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纳米塑料是粒径小于1μm的塑料颗粒.微/纳米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很容易被直接吸入、经口食入或皮肤浸入至体内,造成毒害作用,危害健康.本文主要总结了环境中微/纳...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纳米塑料是粒径小于1μm的塑料颗粒.微/纳米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很容易被直接吸入、经口食入或皮肤浸入至体内,造成毒害作用,危害健康.本文主要总结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在水、大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污染现状,阐述了其对生物体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探讨了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微/纳米塑料的毒性效应和健康危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污染现状 分析方法 毒性评价 健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废物水热转化设备与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胡锐 李先如 +6 位作者 朴玮玲 冯盼 罗磊 罗刚 卫皇曌 刘振刚 张士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72-3691,共20页
热驱动的水热转化技术是一种典型的热化学反应工程技术。该技术可在治理有机废物的同时回收有价资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经。本文以有机废物为对象,首先梳理了水热技术的整体发展脉络,介绍了水热转化技术在有机废物转化中的典型类... 热驱动的水热转化技术是一种典型的热化学反应工程技术。该技术可在治理有机废物的同时回收有价资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经。本文以有机废物为对象,首先梳理了水热技术的整体发展脉络,介绍了水热转化技术在有机废物转化中的典型类别和特征,并阐述了亚临界水和超临界水的性质;随后回顾了水热转换设备的发展,强调了工程应用中的典型水热转化设备并分析了设备研发中需注意的潜在问题;分析了水热转化技术在有机废物治理和资源回收上的典型案例。最后对有机废物水热转化现存挑战作出分析,指出实际环境中复杂水质引发的设备腐蚀、特定产物所需高效催化剂的研制、过程污染物的产生和难以协调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仍是该技术的制约条件。本文旨在为有机废物水热转化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反应工程 水热 机理 反应设备 资源回收 污染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沙尘中气溶胶粒径分布及化学组分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沈利娟 施双双 +2 位作者 郭振东 王红磊 刘安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41-2248,共8页
基于PM、10nm^10μm气溶胶数谱、水溶性离子和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2017年5月3日~8日一次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气溶胶粒径分布及其化学组成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沙尘伴随天气系统由北往南的传输过程中,PM的浓度逐渐降低,... 基于PM、10nm^10μm气溶胶数谱、水溶性离子和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2017年5月3日~8日一次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气溶胶粒径分布及其化学组成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沙尘伴随天气系统由北往南的传输过程中,PM的浓度逐渐降低,但是高浓度PM持续时间逐渐增加.沙尘在呼和浩特市影响时间为38h,而在南京的影响时间超过60h.沙尘期间气溶胶数浓度谱的峰值向大粒径段偏移,沙尘和非沙尘期间峰值分别位于33和26nm.表面积浓度谱在非沙尘期间为三峰型分布,但是在沙尘期间为四峰型分布.在沙尘期间PM2.5和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排序为Ca^2+>NH4^+>SO4^2->NO3^->Mg^2+>Na^+>Cl^->NO2^->K^+>F^-,非沙尘期间为NH4^+>SO4^2->NO3^->Mg^2+>Ca^2+>Cl^->NO2^->K^+>Na^+>F^-.沙尘期间不同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变化不同,沙尘天PM2.5和PM10中Ca2+浓度分别是非沙尘天的9.5和13.7倍,Na+分别是非沙尘天的4.4倍和4.6倍.沙尘天PM2.5和PM10中Ca^2+占总离子的比例分别为24.7%和24.9%,是非沙尘天的4.9和5.7倍.NO3-在PM10中的占总离子的比例为18.7%,高于非沙尘天(13.9%),但是在PM2.5中占总离子的比例仅为7.9%,低于非沙尘天(13.2%).沙尘天F^-、Cl^-、SO4^2-、NH4^+和K^+离子在PM2.5和PM10中所占总离子的比例均低于非沙尘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沙尘 气溶胶 粒径分布 水溶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自由基和水合电子降解对叔丁基酚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彦霖 诸秀芬 +1 位作者 赵建夫 董文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23-2328,共6页
采用电子束辐照水溶液的方法产生水合电子(e_(aq)^-),研究了e_(aq)^-与对叔丁基酚(4-t-BP)的反应,结果表明还原性的e_(aq)^-不能降解4-t-BP.同时,采用254nm紫外光辐照H_2O_2来产生羟基自由基(·OH),研究了UV//H_2O_2体系对4-t-BP的... 采用电子束辐照水溶液的方法产生水合电子(e_(aq)^-),研究了e_(aq)^-与对叔丁基酚(4-t-BP)的反应,结果表明还原性的e_(aq)^-不能降解4-t-BP.同时,采用254nm紫外光辐照H_2O_2来产生羟基自由基(·OH),研究了UV//H_2O_2体系对4-t-BP的降解效果,考察了4-t-BP初始浓度,H2O2的添加浓度,溶液初始p H值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4-t-BP初始浓度越低,H2O2的浓度越高,则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溶液p H=6时是反应的最佳p H值.采用HPLC结合GC-MS的分析方法对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对叔丁基酚二聚体和对苯二酚等3种主要中间产物,归纳总结了4-t-BP与·OH的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自由基 水合电子 254nm紫外光 光降解 对叔丁基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4GeW_(12)O_(40)对NO_x的吸附脱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学杨 曹澄澄 +1 位作者 张茹 刘天翔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9-253,共5页
为实现NOx的高效吸附,制备了Ge为中心原子的锗钨杂多酸H4Ge W12O40(缩写为HGe W),利用红外光谱确认了其杂多酸结构后,研究了HGe W对NOx的吸附与脱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HGe W具有NOx吸附能力,230℃时,HGe W对NOx的吸附去除率达74%,... 为实现NOx的高效吸附,制备了Ge为中心原子的锗钨杂多酸H4Ge W12O40(缩写为HGe W),利用红外光谱确认了其杂多酸结构后,研究了HGe W对NOx的吸附与脱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HGe W具有NOx吸附能力,230℃时,HGe W对NOx的吸附去除率达74%,吸附容量为16.5 mg NOx/g;通过对吸附NOx后的HGe W进行红外表征发现,NOx的吸附形式主要为[H+(NO-2,NO+)]以及少量的亚硝酰基(NO·);被HGe W吸附的NOx在降低温度时可通过水蒸气反取代方式实现快速脱附,由于脱附剂水分子及时补充了NOx脱附而产生的空位,无需辅助活化即可实现HGe W的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杂多酸 NOx 吸附 脱附 锗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和有机胺对羰基硫与α-Fe_2O_3非均相反应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拴勤 孔令东 +2 位作者 赵希 罗兰·詹森 陈建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27-2034,共8页
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DRIFTS),考察了室温下羰基硫(COS)在经氨气和有机胺预吸附的α-Fe_2O_3上的非均相反应,并同时比较了氨气和不同有机胺(甲胺、三甲胺、三乙胺、苯胺、吡啶和吡咯)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及其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 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DRIFTS),考察了室温下羰基硫(COS)在经氨气和有机胺预吸附的α-Fe_2O_3上的非均相反应,并同时比较了氨气和不同有机胺(甲胺、三甲胺、三乙胺、苯胺、吡啶和吡咯)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及其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经碱性物质预吸附后,COS可在α-Fe_2O_3表面发生氧化反应,主要产物为气态CO_2、表面HCO_3^-、表面CO_3^(2-)和表面SO_4^(2-),且α-Fe_2O_3表面预吸附的碱性物质大大提高了COS在α-Fe_2O_3上的反应能力,在碱性物质的影响中,甲胺对反应的促进能力最大,相比纯α-Fe_2O_3反应的反应活性提高了约4.5倍,然而苯胺和吡咯对COS的反应影响不是很明显.观察到的不同碱性物质对COS的转化能力依次为:甲胺>三甲胺>氨气>三乙胺>吡啶>吡咯>苯胺≈纯样品,受碱性物质的影响,COS的反应级数由一级转变为二级.此外,研究也发现碱性物质的覆盖度和表面吸附水对COS转化能力存在一定的影响.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在碱性物质存在下,表面M―O-是COS在α-Fe_2O_3发生氧化反应的关键活性位点,对反应活性的贡献较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碱性条件下COS的反应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 氨气 有机胺 Α-FE2O3 非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2.5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4
作者 段肖肖(综述) 刘思秀(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5-614,共10页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空气中的污染物尤其是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与人体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人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有不良影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空气中的污染物尤其是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与人体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人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有不良影响。研究表明:PM2.5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疾病相关基因多态性与DNA甲基化、介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诱发信号通路改变等途径来致病。本文从PM2.5的组分、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相关机制研究的角度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PM2.5 疾病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常用空气消毒对气载病原体的消杀作用及其生态健康危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思懿 陆松柳 +3 位作者 王丽花 彭争梁 陈广 李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7-1413,共1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中,物理法消毒和化学法消毒是较为常用的消毒方式.常用化学消毒剂包括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和含氯消毒剂,因其消杀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然而,过量使用消毒剂会导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中,物理法消毒和化学法消毒是较为常用的消毒方式.常用化学消毒剂包括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和含氯消毒剂,因其消杀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然而,过量使用消毒剂会导致消毒剂残留,并产生消毒副产物,进而引发生态与健康危害.因此,需要规范使用空气消毒方式,并需深入研究其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引发的健康与生态安全风险.本文总结了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国内外空气微生物相关标准、常用空气消毒方式及其灭活效果、残留消毒剂和消毒副产物的生态及健康危害,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载病原体 空气消毒 灭活效果 消毒副产物 生态及健康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态亚硝酸外场观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慧 付洪波 孟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8-164,共7页
文章综述了中国2010-2020年气态亚硝酸(HONO)外场观测结果,按城市、城郊、乡村、其他等分析了HONO不同季节和地区浓度差异及原因。外场观测集中于京津冀地区、华东、华南等地。北京、石家庄、上海等地在观测期间发生了严重雾霾等污染事... 文章综述了中国2010-2020年气态亚硝酸(HONO)外场观测结果,按城市、城郊、乡村、其他等分析了HONO不同季节和地区浓度差异及原因。外场观测集中于京津冀地区、华东、华南等地。北京、石家庄、上海等地在观测期间发生了严重雾霾等污染事件,HONO浓度较高,其他城市测量结果相当。HONO平均浓度冬春季节高于夏秋季节,可能是冬春季容易发生雾霾污染,导致污染物浓度较高;城市地区高于城郊和乡村地区。高海拔地区、西北地区、室内HONO的观测研究较少,仍需大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亚硝酸 外场观测 季节变化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对羟基吡啶毒性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苗东洋 沈方琳 +2 位作者 陈晖 陆松柳 李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65-3275,共11页
吡啶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本文以羟基吡啶(2-羟基吡啶(2-py)、3-羟基吡啶(3-py)、4-羟基吡啶(4-py)和2,6-二甲基-3-羟基吡啶(2,6-dm-3-py))为研究对象,利用费氏弧菌和基因重组大肠杆菌,评估4种羟基吡啶经紫外线照射后急性... 吡啶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本文以羟基吡啶(2-羟基吡啶(2-py)、3-羟基吡啶(3-py)、4-羟基吡啶(4-py)和2,6-二甲基-3-羟基吡啶(2,6-dm-3-py))为研究对象,利用费氏弧菌和基因重组大肠杆菌,评估4种羟基吡啶经紫外线照射后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氧化应激效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py、3-py和2,6-dm-3-py经365 nm和312 nm紫外线照射后,毒性随照射时间延长而增强,其急性毒性相较于未照射前,分别增强了24.7%—99.4%和84.0%—99.9%(照射8 h后).而4-py经两种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后毒性变化不同,经365 nm紫外线照射后,急性毒性降低;但经312 nm紫外线照射8 h后,急性毒性增强77.7%,说明4-py经两种波长紫外线照射后生成了不同的降解产物.遗传毒性测试结果表明,4种羟基吡啶及其降解产物对DNA损伤和修复过程具有浓度依赖性,在20—100 mg·L^(−1)C浓度下,细胞SOS响应和氧化还原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但在6.4—10 mg·L^(−1)C浓度范围内,毒性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不大,说明4种羟基吡啶及其降解产物在20—100 mg·L^(−1)C内可引起DNA损伤和氧化应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类化合物 费氏弧菌 重组大肠杆菌 毒性评估 紫外线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废弃物基生物炭对重金属铅和镉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0
18
作者 嵇梦圆 胡逸文 +2 位作者 梁程 桑文静 李登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以沙柳、水稻和玉米秸秆3种农林废弃物为原材料,于5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并通过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所制备的生物炭进行表征。探究了溶液初始pH、干扰离子强度和初始吸附剂投加... 以沙柳、水稻和玉米秸秆3种农林废弃物为原材料,于5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并通过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所制备的生物炭进行表征。探究了溶液初始pH、干扰离子强度和初始吸附剂投加量等因素对3种生物炭吸附Pb2+和Cd2+作用的影响,讨论了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吸附等温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物质制备出的3种生物炭的碱性和灰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沙柳秸秆生物炭(SWB)、玉米秸秆生物炭(CB)和水稻秸秆生物炭(SB),FTIR检测结果显示3种生物炭表面均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当溶液pH为3~6时,3种生物炭对Pb2+和Cd2+吸附量随pH值的增加而升高,对Pb2+的吸附效果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强而降低,而SWB对Cd2+的吸附效果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3种生物炭对Pb2+和Cd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均大于0.99,表明生物炭吸附速率主要由化学吸附机制决定;SWB、SB和CB对Cd2+的吸附过程既符合Langmuir模型,又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过程更适合Langmuir等温模型,表明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近似单分子层吸附,而对Cd2+的吸附存在多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废弃物 生物炭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生物炭对土壤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3
19
作者 梁程 胡逸文 +2 位作者 嵇梦圆 桑文静 李登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9-1548,共10页
为了探究稻草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Cd^2+和Pb^2+的吸附机制,采用水稻秸秆在500℃下热解制备稻草生物炭,设置不同吸附时间、Na+和Ca^2+离子强度、pH等影响因素,拟合稻草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采用黄沙模拟... 为了探究稻草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Cd^2+和Pb^2+的吸附机制,采用水稻秸秆在500℃下热解制备稻草生物炭,设置不同吸附时间、Na+和Ca^2+离子强度、pH等影响因素,拟合稻草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采用黄沙模拟土柱试验得出稻草生物炭固定Cd^2+和Pb^2+的穿透曲线,着重分析比较pH和Na+离子强度对稻草生物炭吸附固定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pH、低离子强度下,稻草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效果较好;当pH为6时,稻草生物炭对Pb^2+、Cd^2+的吸附效率分别为92.58%、63.36%;当离子强度为10 mmol/L时,稻草生物炭对Pb^2+、Cd^2+的最高吸附效率分别为97.58%、68.35%;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稻草生物炭对Pb^2+、Cd^2+的吸附规律,拟合系数(R 2)均大于0.9958,表明稻草生物炭吸附速率主要由化学吸附机制决定;此外,稻草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规律适合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描述,而对Cd^2+的吸附规律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进行很好的模拟,表明稻草生物炭对Pb^2+的吸附是近似单分子层吸附,而对Cd^2+的吸附存在多分子层吸附.由黄沙土柱模拟试验结果得出,稻草生物炭对Pb^2+和Cd^2+的滞留率随着pH的升高和离子强度的降低而增强.在Pb^2+和Cd^2+同时存在条件下,当pH为6、离子强度为1 mmol/L、稻草生物炭按黄沙质量的0.5%投加时,稻草生物炭对土柱中Pb^2+、Cd^2+的滞留效果最好.研究显示,高pH对稻草生物炭吸附固定重金属起到促进作用,而高离子强度对稻草生物炭吸附固定重金属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生物炭 重金属 吸附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时空分辨率PM_(2.5)浓度土地利用回归模拟与制图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郭宇 邹滨 +3 位作者 郑忠 王敏 许珊 方新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101,共8页
针对传统地面监测手段稀疏获取PM2.5浓度的缺陷,该研究在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影像反演500m空间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基础上,辅以人口密度、植被叶面积指数等地理特征要素,构建了研究区时均尺度PM2.5浓度土地利用回... 针对传统地面监测手段稀疏获取PM2.5浓度的缺陷,该研究在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影像反演500m空间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基础上,辅以人口密度、植被叶面积指数等地理特征要素,构建了研究区时均尺度PM2.5浓度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并与经典克里格插值方法(OK)对比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部AOD存在明显空间分异,中心城区AOD值高于周边地区;(2)融合AOD要素的最优LUR模型相关系数可达0.51;(3)相比OK方法,LUR模型生成的PM2.5浓度图可客观反映研究区空气污染的空间变化。研究表明,融合遥感气溶胶数据的LUR模型可在短时间尺度准确模拟地面高空间分辨率PM2.5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空气污染 GIS MODIS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