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脏囊性转移瘤的CT和MR征象的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钢 汪茂文 +2 位作者 张瑜 汤友英 田琪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分析肝脏囊性转移瘤在CT和MR上的表现,比较CT和MR检查对囊性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共52个病灶)肝脏囊性转移瘤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门脉期扫描。8例行MRT1WI和FMP-SPG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 目的:分析肝脏囊性转移瘤在CT和MR上的表现,比较CT和MR检查对囊性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共52个病灶)肝脏囊性转移瘤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门脉期扫描。8例行MRT1WI和FMP-SPG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数目、囊壁和壁结节的强化情况。结果:2例为单发病灶外,其余均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CT上8例见到囊壁不规则增厚,其中6例可见向囊腔内突起的壁结节,1例内有分隔。2例薄壁且均匀的病灶误诊为肝囊肿。T1WI上,7例为低信号,1例为混杂信号。T2WI上,病灶均为明显高信号,2例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匀,可见到壁结节为略低信号。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无强化表现,门脉期和延迟期,可见到边缘环形强化和壁结节的强化。也有1例见到分隔。结论:CT和MR均可显示肝脏囊性转移瘤的特征,MR在显示病灶的出血、囊变、分隔和囊壁的情况等比CT更为敏感、可靠,在鉴别诊断方面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囊性转移瘤 MR征象 FMPSPGR 临床诊断价值 动态增强扫描 T1WI 壁结节 CT平扫 单发病灶 T2WI 强化表现 鉴别诊断 门脉期 低信号 囊壁 椭圆形 不规则 可见 肝囊肿 误诊为 高信号 动脉期 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双45°斜轴位DR摄片在跟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穹 汪茂文 +3 位作者 王钢 陈小昕 李广成 路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双45°斜轴位DR摄片在跟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跟踝部外伤患者分别行足部正位和斜位、跟骨侧位和轴位DR摄片及跟骨双45°斜轴位DR片,取得跟骨不同部位骨质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跟踝部外伤患者经... 目的:探讨跟骨双45°斜轴位DR摄片在跟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跟踝部外伤患者分别行足部正位和斜位、跟骨侧位和轴位DR摄片及跟骨双45°斜轴位DR片,取得跟骨不同部位骨质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跟踝部外伤患者经X线片或CT检查发现证实跟骨骨折46例,其中足部正斜位发现跟骨骨折21例;跟骨侧轴位片共发现骨折30例;跟骨侧轴位加双45°斜轴位摄片发现跟骨骨折42例,与跟骨侧轴位片相比,分别多发现跟骨前突骨折3例及跟骨结节内外侧突骨折6例。各个摄片方法对跟骨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45%、65%和91%。结论:跟骨侧轴位加拍双侧45°斜轴位DR摄片能明显提高跟骨骨折诊断率,尤其是对跟骨结节内外侧突及跟骨前部近跟距关节处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跟骨骨折 图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