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儿童友好城市的色彩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 1
-
-
作者
温雅俊
于一凡
-
机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全龄友好社区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出处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49,101,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8456)
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24PJC079)。
-
文摘
色彩是影响人们场所体验的关键要素。对于儿童群体而言,色彩不仅是认识空间环境的重要媒介,更对其情感、认知的发育和环境行为具有深远影响。针对儿童群体特征,研究分别从色彩视觉、色彩联想、色彩情绪、色彩偏好等维度系统论述了色彩环境对儿童环境行为和环境心理的影响。论文结合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需求,构建了“年龄—情境—场所”三维理论框架,提出了满足视觉需求、符合心理特征、适应地域文化、推动儿童参与的儿童友好色彩环境规划原则。结合学习、疗愈、游戏、出行和居住等典型情境,进一步探讨营造儿童活动场所色彩环境的设计方法,提出从情境分析、色彩循证、色彩设计、色彩实践到评估反馈的儿童友好城市色彩环境规划干预路径。
-
关键词
儿童
儿童友好城市
城市色彩
色彩环境
规划设计
-
Keywords
children
child-friendly city
city color
color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影像发声:一种促进社区治理与更新的参与式研究方法
被引量:4
- 2
-
-
作者
于一凡
张庆来
沈宛仪
-
机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全龄友好社区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
出处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7-74,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456)资助。
-
文摘
影像发声是国际上一种新兴的参与式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组织参与者拍摄照片、阐述影像含义的方式来记录和发现社区问题,促进基于问题的批判性对话和本地知识构建,进而推动社会实践。影像发声方法具有要素可视化、问题场景化、参与程度高、行动导向性强四个主要特点,其优越性突出体现在改善公众参与质量、发起和推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转型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介绍了影像发声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和应用前景,并结合上海市T社区适老化更新案例开展了示范性研究。
-
关键词
影像发声
社区
治理
更新
参与
-
Keywords
Photovoice
community
governance
regeneration
participation
-
分类号
TU984.11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