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铁路道砟飞溅产生前后道床间隙对道砟颗粒周围流场与气动力影响
1
作者 王建凯 朱剑月 +1 位作者 季婧雯 卢彦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6,共7页
[目的]高速列车运行于有砟轨道线路时,在道砟颗粒周围产生的复杂空气流场容易形成道砟飞溅,形成机制尚未明确,有必要对具有间隙的有砟轨道道床面上道砟颗粒周围流场与气动力特性进行分析,以阐明道砟飞溅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方法]基于... [目的]高速列车运行于有砟轨道线路时,在道砟颗粒周围产生的复杂空气流场容易形成道砟飞溅,形成机制尚未明确,有必要对具有间隙的有砟轨道道床面上道砟颗粒周围流场与气动力特性进行分析,以阐明道砟飞溅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延迟分离涡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道砟飞溅产生前后,流体通过具有道床间隙的有砟轨道结构时道砟颗粒周围流场与气动力特性。[结果及结论]由于道床间隙内存在较强的流动分离和流体相互作用,使得有砟轨道道床面流动呈现不规则发展;与位于道床板结区域道床面上道砟颗粒相比,具有间隙的有砟轨道道床面上道砟颗粒由于受到顶部与底部不同方向流动作用的影响,湍涡运动发展更强,产生了较大的脉动力;当道砟颗粒与道床板结区域道床面之间产生间隙时,受到地面效应影响,道砟颗粒顶部和底部受到流动分离与涡脱落的较强作用,流体流经时道砟颗粒底部剪切层动量转换增加,从而促进涡量输运,使得道砟颗粒所受升力增加显著,导致道砟飞溅现象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有砟轨道 道砟飞溅 道床间隙 数值模拟 流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员舱驾驶员位置微环境及人体热舒适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志刚 徐鑫 +2 位作者 赵兰萍 郑振鹏 林赵敏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3-742,共10页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季乘员舱内驾驶员位置的微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11个不同工况分析了空调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以及环境温度对驾驶员位置不同部位微环境的影响,接着基于St...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季乘员舱内驾驶员位置的微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11个不同工况分析了空调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以及环境温度对驾驶员位置不同部位微环境的影响,接着基于Stolwijk人体热调节模型,采用Berkeley热舒适评价模型对乘员热舒适状态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各影响因素对人体热感觉及热舒适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员舱 微环境 热舒适性 热-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因素对动力电池用多孔平板热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兰萍 郑振鹏 +1 位作者 郭本涛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9-565,共7页
基于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某款锂离子电池用多孔平板热管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表明:方孔结构比圆孔结构具有更大的蒸发/冷凝传质率和管内平均流速,6方孔平板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比原始6圆... 基于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某款锂离子电池用多孔平板热管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表明:方孔结构比圆孔结构具有更大的蒸发/冷凝传质率和管内平均流速,6方孔平板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比原始6圆孔结构提升了30.5%;热管当量导热系数随内部孔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性能提升幅度渐渐变小;在蒸发段参数不变的前提下,热管的性能是由冷凝效果及冷凝段回流效率共同决定,热管冷凝段长度的增大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热管的冷热端温差,此时所定义的当量导热系数并不能反应热管的实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平板热管 当量导热系数 冷热端温差 VOF模型 结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均匀温度的车内热环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志刚 林赵敏 赵兰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33-1640,共8页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仿真,得到人体整体和各节段的等效均匀温度(EHT).对比空调送风速度、送风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对整体EHT、平均皮肤温度及各换热损失量的影响,得到各因素变化时所处的EHT舒适区,采用试验设计...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仿真,得到人体整体和各节段的等效均匀温度(EHT).对比空调送风速度、送风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对整体EHT、平均皮肤温度及各换热损失量的影响,得到各因素变化时所处的EHT舒适区,采用试验设计法和方差分析法,得到3个影响因素对整体EHT、各节段EHT、平均皮肤温度及干热损失量的贡献率,发现送风条件影响大于太阳辐射,其中送风温度的影响最显著.在此基础上,得到EHT的拟合方程,并提出基于拟合方程改进空调控制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内热环境 等效均匀温度 送风速度 送风温度 太阳辐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管径空冷凝汽器空气侧换热特性研究及优化
5
作者 赵兰萍 顾夕涛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9-595,共7页
针对四排等管径圆管直接空冷凝汽器冬季因换热不均易产生冻结的情况,提出了采用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思想。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变管径翅片管束相比于等管径翅片管束,换热均匀... 针对四排等管径圆管直接空冷凝汽器冬季因换热不均易产生冻结的情况,提出了采用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思想。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变管径翅片管束相比于等管径翅片管束,换热均匀性大幅提升,综合性能也有所提高;为提高该类换热器换热性能,将管束排布方式由近等边变化到近等速,凝汽器综合性能增大而换热均匀性变化不明显;在近等速排列变管径管束的翅片上加装涡发生器,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换热均匀性对雷诺数的敏感性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管径 换热均匀性 综合性能 近等速排布方式 涡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温区大功率脉管制冷机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兆瑞 朱绍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2,29,共6页
大功率脉管制冷机有望满足小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的各种需求,介绍了一台大功率脉管制冷机的优化及实验结果。模拟结果表明,采用0.03 mm丝径的300目丝网能提高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效率,在进行了两种回热器丝网规格的对比实验之后,验证了模拟结... 大功率脉管制冷机有望满足小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的各种需求,介绍了一台大功率脉管制冷机的优化及实验结果。模拟结果表明,采用0.03 mm丝径的300目丝网能提高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效率,在进行了两种回热器丝网规格的对比实验之后,验证了模拟结果,通过对制冷机冷端均流器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输入功为5501 W时,于119.7 K下获得了500 W的制冷量,其比卡诺效率为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机 Regen3.3 不锈钢丝网 均流器 液化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GEN的100 mm长回热器脉管制冷机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知非 朱绍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2,共5页
根据已有研究,回热器长度100 mm的脉管制冷机在温度低于60 K时的性能较好。将一台已有的65 mm长回热器单级同轴型脉管制冷机改造为100 mm长回热器单机同轴型脉管制冷机,分析回热器长度对脉管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基于REGEN软件对脉管制冷... 根据已有研究,回热器长度100 mm的脉管制冷机在温度低于60 K时的性能较好。将一台已有的65 mm长回热器单级同轴型脉管制冷机改造为100 mm长回热器单机同轴型脉管制冷机,分析回热器长度对脉管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基于REGEN软件对脉管制冷机回热器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改变回热器填料、压比、冷端相位角和充气压力,研究其对回热器性能的影响。在实验中进一步探索研究输入功、频率等对制冷机的最低制冷温度和比卡诺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充气压力2 MPa,运行频率51 Hz,输入功809 W,制冷量60 W时,冷头温度109 K,制冷机的相对卡诺效率达到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机 100mm长回热器 REGEN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氢温区大功率脉管制冷机模拟及实验研究
8
作者 胡荣泽 朱绍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28,74,共6页
考虑到现有的热耦合双级脉管制冷机在第二级上存在效率低、冷量小等问题,对一种大功率脉管制冷机的第二级(视为整机)进行了单独的模拟和实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回热器直径为55 mm的冷头设计下惯性管调相能力足够,减短惯性管长度或增... 考虑到现有的热耦合双级脉管制冷机在第二级上存在效率低、冷量小等问题,对一种大功率脉管制冷机的第二级(视为整机)进行了单独的模拟和实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回热器直径为55 mm的冷头设计下惯性管调相能力足够,减短惯性管长度或增大惯性管直径可有效改善回热器相位,并可通过调节工作频率使回热器相位达到理想状态。实验结果表明当惯性管长度为3 m,直径为10 mm,运行频率为58 Hz,工作电压为240 V时,获得47.8 K无负荷制冷温度,在输入功为777 W时,于129.3 K得到60 W制冷量,比卡诺效率为10.27%。因此,第二级具有较好的制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机 第二级 惯性管 回热器相位 液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车门密封空腔噪声及其传递实验研究
9
作者 张斌瑜 王毅刚 +3 位作者 俞悟周 彭紫宁 宋俊 叶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4,共11页
汽车车门密封系统风激下的发声和向车内的传声,其现象和机制复杂,研究较少,认识不明晰。以某SUV车门B柱、C柱第1道密封空腔和尾门密封空腔为研究对象,抽取其结构并等效成规则空腔结构;建立了在小型声学风洞中空腔发声和传声的实验测试... 汽车车门密封系统风激下的发声和向车内的传声,其现象和机制复杂,研究较少,认识不明晰。以某SUV车门B柱、C柱第1道密封空腔和尾门密封空腔为研究对象,抽取其结构并等效成规则空腔结构;建立了在小型声学风洞中空腔发声和传声的实验测试平台和方法,开展了风激下的空腔声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密封条不同压缩量和密封间隙传声特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车门密封空腔形成的啸叫(尾门空腔)机理不同,低风速时是自激振荡与赫姆霍兹共振腔耦合共振产生,高风速时是自激振荡与空腔模态耦合共振产生,自激振荡以及在流体宽带激励下的空腔共振是频谱中其它峰值产生的根源;B柱和C柱空腔与尾门空腔密封条对声特征的影响差异较大;来流偏航角、俯仰角和湍流度变化对自激振荡激发的幅值和频率影响较大,是车内小于1000 Hz的带宽峰值噪声的来源之一;密封条压缩量较小时(如0~4 mm)其压缩量增加传声能力反而有增加的情况。基于空腔噪声理论得到的车门门缝小空腔声现象和机理是之前研究缺少的,具有独特性;密封条不同压缩量传声结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车门 密封条 空腔噪声 传声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传感器技术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淑华 张国瑞 +3 位作者 陈修强 马天才 庞加斌 景秀辉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8,共12页
氢气传感器是检测和测量氢气浓度的关键设备,在能源、环境监测、工业安全和汽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文综述了热学、电学、光学、声学等不同技术类型氢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氢气传感器在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和成本效益等方面... 氢气传感器是检测和测量氢气浓度的关键设备,在能源、环境监测、工业安全和汽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文综述了热学、电学、光学、声学等不同技术类型氢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氢气传感器在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讨论了氢气传感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氢气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传感器 技术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多孔介质的圆柱尾迹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魏峥 夏超 +2 位作者 袁海东 李启良 杨志刚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5-270,289,共7页
利用风洞试验研究了多孔介质对圆柱绕流的影响,通过热线、烟线和粒子图像测速对有/无覆盖多孔介质柱体尾迹的频率特征、平均流场和瞬时流场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进而探究多孔介质与流场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引入多孔介质后,尾迹的大... 利用风洞试验研究了多孔介质对圆柱绕流的影响,通过热线、烟线和粒子图像测速对有/无覆盖多孔介质柱体尾迹的频率特征、平均流场和瞬时流场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进而探究多孔介质与流场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引入多孔介质后,尾迹的大尺度涡脱落结构得到有效抑制,圆柱涡脱落频率降低;多孔介质减弱了近尾迹场的速度功率谱密度峰值,增大了远场的速度功率谱密度峰值,涡脱落位置延后;多孔介质减小了尾迹区的速度,拓宽了尾迹的宽度,使得两侧剪切层变得细长,削弱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减缓了两侧涡相互作用的速率;同时,多孔介质减小了尾迹区的速度脉动以及雷诺应力,雷诺应力和平均涡量的峰值更加远离圆柱,减弱了剪切层的不稳定性,增大了涡形成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 多孔介质 尾迹 粒子图像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对铝合金胶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林建平 王询 +1 位作者 杨晓军 万海浪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为改善铝合金表面润湿性与胶接强度,采用常压空气射流等离子体对5052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通过接触角测试,表面自由能计算和胶接接头剪切强度测试表明处理时间对铝合金表面改性效果影响不大,随着处理距离减短,铝合金表面自由能、胶接接... 为改善铝合金表面润湿性与胶接强度,采用常压空气射流等离子体对5052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通过接触角测试,表面自由能计算和胶接接头剪切强度测试表明处理时间对铝合金表面改性效果影响不大,随着处理距离减短,铝合金表面自由能、胶接接头强度均逐步提升。处理距离为5 mm时等离子处理铝合金获得最佳表面改性效果,铝合金胶接接头剪切强度由10.6 MPa提升至19.3 MPa,失效模式由界面失效转变为内聚失效。利用SEM,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检测手段分析不同处理距离对应表面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距离较远时,等离子体并未改变铝合金表面物理形貌,其主要改性效果体现为表面清洗;处理距离较近时,铝合金表面高温熔融产生复杂微结构的粗糙氧化层,同时氧化层表面吸附羟基等极性官能团,显著提升了其表面自由能与胶接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等离子处理 胶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车运行环境下油冷对外转子轮毂电机温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兰萍 江从喜 +1 位作者 徐鑫 杨志刚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3-380,共8页
鉴于电动汽车用外转子轮毂电机特殊的结构形式,在整车运行环境下对轮毂电机的温度特性进行研究,以对比自然风冷和油冷两种方式下电机各部位的温度场。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冷却油介质对电机各部位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FD仿真结果... 鉴于电动汽车用外转子轮毂电机特殊的结构形式,在整车运行环境下对轮毂电机的温度特性进行研究,以对比自然风冷和油冷两种方式下电机各部位的温度场。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冷却油介质对电机各部位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FD仿真结果与整车热环境风洞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油冷冷却可有效降低轮毂电机内部最高温度,同时起到良好的温度均衡作用;4种冷却油均使绕组最高温度显著下降,导热系数越高,冷却油的热量传递和均温能力越强,电机冷却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轮毂电机 油冷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动减阻和散热需求的主动格栅优化设计 被引量:11
14
作者 贾青 陈佳萍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4-275,共12页
主动进气格栅可通过控制车辆前端进气开口面积提升燃油经济性。不同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格栅转角和风扇转速控制是主动格栅研究中的一大难点。首先结合风洞试验与数值仿真验证了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发动机冷却系统一维模型的精度,其次通过... 主动进气格栅可通过控制车辆前端进气开口面积提升燃油经济性。不同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格栅转角和风扇转速控制是主动格栅研究中的一大难点。首先结合风洞试验与数值仿真验证了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发动机冷却系统一维模型的精度,其次通过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和神经网络拟合方法构建了主动格栅转角、冷却风扇转速、车速与阻力系数、冷却风速间的近似模型,将其输入至冷却系统模型中,根据实时的发动机冷却需求提供空气流量,并选择阻力系数最小的转角组合进行控制,最终可实现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使循环工况燃油降比在0.6%~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格栅 气动阻力 冷却性能 近似模型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驾乘人员热感觉的车内空调送风参数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兰萍 郑振鹏 +1 位作者 徐鑫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1-730,共10页
由于车内热环境的高度不均匀性,适用于均匀热环境的平均热感觉(PMV)评价方法无法对乘员热舒适状态做出客观评估。等效均匀温度(EHT)评价方法则考虑了不均匀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模型,... 由于车内热环境的高度不均匀性,适用于均匀热环境的平均热感觉(PMV)评价方法无法对乘员热舒适状态做出客观评估。等效均匀温度(EHT)评价方法则考虑了不均匀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模型,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法,建立乘员舱空调送风参数和太阳参数与EHT和PMV等参数之间关系的近似模型。基于两种评价方法,通过序列二次规划优化算法(NLPQL),对不同热舒适需求下的送风参数进行设计。对比两种评价方法所设计的送风参数下,人体平均皮肤温度、人体与车内热环境的潜热/显热交换量等参数的区别。发现同一热舒适需求下,相较于PMV评价方法,基于EHT评价方法设计出的送风状态更偏向高风温及高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员舱热舒适性 等效均匀温度(EHT) 平均热感觉指数(PMV) 最优拉丁超立方法 送风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环孔合成射流器的LED前照灯散热控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晖 杨志刚 王国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7-263,共7页
采用实验方法明确圆环孔合成射流器的速度分布特征,利用参数化方法获得最佳散热距离,将其与发光二极管(LED)前照灯组合后采用实验方法明确合成射流器对LED前照灯的散热效果。基于大涡模拟对该部件的流场及温度场进行解算,在验证仿真方... 采用实验方法明确圆环孔合成射流器的速度分布特征,利用参数化方法获得最佳散热距离,将其与发光二极管(LED)前照灯组合后采用实验方法明确合成射流器对LED前照灯的散热效果。基于大涡模拟对该部件的流场及温度场进行解算,在验证仿真方法有效性的同时明确温度及换热系数的分布规律。采用正交分解法对该部件流场及铝基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进行分析,表明壁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分布特征及合成射流器的散热控制效果主要由流场中的大尺度涡结构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控制 合成射流 前照灯 正交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结构参数研究及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兰萍 顾夕涛 +1 位作者 杨晨 MATTHEWS Craig Ryan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3-908,共6页
用正交实验法设计了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数值模拟的结构方案,对车用空调冷凝器的风速范围进行流动换热计算.在此基础上,应用田口法分析翅片高度、百叶窗转向区长度、翅片间距、翅片宽度、百叶窗间距和百叶窗角度六个结构因素对空气侧传... 用正交实验法设计了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数值模拟的结构方案,对车用空调冷凝器的风速范围进行流动换热计算.在此基础上,应用田口法分析翅片高度、百叶窗转向区长度、翅片间距、翅片宽度、百叶窗间距和百叶窗角度六个结构因素对空气侧传热和流动影响的重要性,得到空气侧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翅片宽度是传热因子主要影响因素,翅片间距则对摩擦因子影响最大;翅片间距、百叶窗角度和百叶窗间距对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综合性能影响起主要作用;在雷诺数600~1 400范围内,优化分析得到的最佳参数组合的平行流换热器空气侧综合性能提升了4.03%~1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流冷凝器 田口方法 数值模拟 综合性能 最优参数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柱涡动力学特性随前窗倾角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海东 杨志刚 李启良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05-1714,1730,共11页
采用风洞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Dihedron模型研究了前窗倾角对A柱涡动力学演化的影响.时均阻力和表面压力通过风洞试验获得,采用分离涡模拟(DES)捕捉A柱涡拓扑结构的细节特征.通过风洞试验的结果验证了DES结果的有效性.DES的结果描... 采用风洞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Dihedron模型研究了前窗倾角对A柱涡动力学演化的影响.时均阻力和表面压力通过风洞试验获得,采用分离涡模拟(DES)捕捉A柱涡拓扑结构的细节特征.通过风洞试验的结果验证了DES结果的有效性.DES的结果描述了A柱涡涡破裂现象.随着前窗倾角的变化,A柱涡表现为不同的结构形态,这主要是由主涡中涡量平衡决定的.试验和数值结果均表明,随前窗倾角增大,Dihedron模型的阻力增加.讨论了纵向涡的破裂趋势和潜在的减阻方案.最后,强调了模型壁面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对车内噪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柱涡 汽车前窗倾角 涡破裂 涡量平衡 Dihedron模型 分离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常射流阵列控制地面车辆气动阻力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文诗 杨志刚 王国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913-2918,共6页
为了控制地面车辆气动阻力,通过风洞实验和大涡模拟仿真方法,研究定常射流对地面车辆流动控制的影响;研制由17只定常射流器构成的射流阵列装置,将其安装在车辆顶部和斜背交界处,进行流动控制实验;探讨射流倾角和动量系数等射流参数对三... 为了控制地面车辆气动阻力,通过风洞实验和大涡模拟仿真方法,研究定常射流对地面车辆流动控制的影响;研制由17只定常射流器构成的射流阵列装置,将其安装在车辆顶部和斜背交界处,进行流动控制实验;探讨射流倾角和动量系数等射流参数对三维地面车辆的非定常流动和气动力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值仿真方法可有效模拟气动力变化趋势。动量系数不改变气动力变化趋势,仅影响变化幅值。射流倾角决定射流出口附近的速度分布,影响气流分离,导致气动力的差异。与无控制下相比,当射流倾角为-25°~65°时,可实现减阻;而当射流倾角为80°~115°时,对应的阻力未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车辆 定常射流 射流倾角 流动分离 气动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热泵内部冷凝器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兰萍 郭本涛 杨志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616-4628,共13页
以三换热器汽车热泵系统中的内部冷凝器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迎风面积与厚度相等时单层二流程与双层四流程的性能差别,发现双层冷凝器比单层的换热能力最大可增加7.9%,但压降增加了177.6%。建立了双层四流程冷凝器一维仿真模型,研究了... 以三换热器汽车热泵系统中的内部冷凝器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迎风面积与厚度相等时单层二流程与双层四流程的性能差别,发现双层冷凝器比单层的换热能力最大可增加7.9%,但压降增加了177.6%。建立了双层四流程冷凝器一维仿真模型,研究了当制冷剂为R134a与R1234yf时其在不同结构下的换热量与制冷剂侧压降。结果表明:不同流程排布的换热量差别较小,排布为11-12-12-11时,各个工况的R134a侧压降都显著减小;固定第二层厚度,第一层厚度从10 mm到20 mm,高风速工况下R134a的换热量最大增加10.4%,压降最大可减小63.6%;固定总厚度,采用不同的两层厚度组合,换热量变化较小,存在性能较优的两层厚度组合16 mm-8 mm与14 mm-10 mm;制冷剂为R1234yf时换热量和压降分别比R134a降低了8.02%和4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热泵 内部冷凝器 结构参数 R1234yf 微通道 传热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