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农民宅基地置换思考与探索——以奉贤区四团镇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陆玉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5期184-186,共3页
通过对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农民宅基地置换案例的剖析,指出了安置方式单一、宅基地置换资金收支不平衡、置换后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给出了探寻多元化安置方式、搭建资金平台、完善后续保障体系等有效的解决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 宅基地置换 农民权益 思考与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198”区域减量化修复效果后评估体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徐丰冰 陈太聪 黄海峰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4期130-133,138,共5页
指出了为推动上海市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完善"198"地区土地使用性质的安全转变,构建了上海市"198"减量化地块修复效果后评估体系。该体系的主要框架包括决策目标层、中间层和指标层;通过层次分析辅助软件来完成一... 指出了为推动上海市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完善"198"地区土地使用性质的安全转变,构建了上海市"198"减量化地块修复效果后评估体系。该体系的主要框架包括决策目标层、中间层和指标层;通过层次分析辅助软件来完成一致性比例检验与每个指标权重,最终累计相加得分值对应的评价等级即可获得减量化地块修复效果后评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效果 风险管控 安全利用 后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浅部地应力测量及其构造地质意义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浩 施刚 +2 位作者 巫虹 邵磊 王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583-594,共12页
通过水压致裂法与超声波成像测井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地区浅部(180 m深度范围)原位地应力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最大水平主应力值在9.54~12.91 MPa之间,最小水平主应力值在5.41~6.96 MPa之间,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西42°—6... 通过水压致裂法与超声波成像测井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地区浅部(180 m深度范围)原位地应力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最大水平主应力值在9.54~12.91 MPa之间,最小水平主应力值在5.41~6.96 MPa之间,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西42°—62°,优势方位为北西,地应力结构为SH>Sh>Sv,可以反映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依据区域内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和现今实测地应力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北东向断裂易于发生压性或压扭性逆断活动,断裂相对稳定;而北西向断裂易于发生张性或张扭性正断活动,在现今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状态下仍值得关注。测量结果可能对于揭示区域构造界线(江山—绍兴断裂)的走向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超声波成像测井法 断裂活动性 区域构造动力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罗店-周浦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综合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浩 施刚 +3 位作者 巫虹 邵磊 宋春华 郁飞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罗店-周浦断裂是纵贯上海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其第四纪活动性对城市地质安全至关重要。通过高精度重力勘探、浅层地震勘探及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深勘探等地球物理方法,结合钻探联井剖面及光释光年代学测定,对罗店-周... 罗店-周浦断裂是纵贯上海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其第四纪活动性对城市地质安全至关重要。通过高精度重力勘探、浅层地震勘探及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深勘探等地球物理方法,结合钻探联井剖面及光释光年代学测定,对罗店-周浦断裂在区域内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探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在上海市南部区域仍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断裂行迹在重力剖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及浅层人工地震剖面上都有较好的反映。重力面积测量结果显示该断裂在上海市南部呈现为一组近平行断层行迹;浅层人工地震勘探与钻孔地层联合剖面揭露断层最浅上断点埋深相似(约为200 m),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深反映断裂深部特征明显。物探剖面及钻孔联合剖面综合显示,断裂并未明显错断上覆中更新统上部地层,结合光释光年代学标定,认为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罗店-周浦断裂与区内历史地震事件关系密切,目前区域地应力环境为北西向压应力状态,该断裂易于发生张扭性活动,其活动性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特征需要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店-周浦隐伏断裂 第四纪活动性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各土层热物性及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婉 高世轩 +2 位作者 黄坚 杨树彪 周念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96-99,共4页
取上海地区150 m以浅各土层及地层结构区的原状土样,通过常规物理性质指标及热物性指标的室内测试,获得不同分布广度和深度各地层的天然密度、孔隙比、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对上海地区热物性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相关土层的常规... 取上海地区150 m以浅各土层及地层结构区的原状土样,通过常规物理性质指标及热物性指标的室内测试,获得不同分布广度和深度各地层的天然密度、孔隙比、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对上海地区热物性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相关土层的常规物理参数,对热物性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天然密度、孔隙比与导热系数相关性的经验公式。可为地源热泵工程预评估设计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密度 孔隙比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水网地区电火花震源地震探测隐伏断裂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6
6
作者 宋春华 施刚 +2 位作者 巫虹 张浩 郁飞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8-948,共11页
人工地震勘探是目前公认最为有效的城市地区隐伏断裂探测手段之一,但其受限于激发震源和城市高干扰环境背景,在高度城市化区域往往难以获取良好的地震勘探资料。文章通过利用上海市城市水网发育的优势,在大治河水域开展大功率电火花震... 人工地震勘探是目前公认最为有效的城市地区隐伏断裂探测手段之一,但其受限于激发震源和城市高干扰环境背景,在高度城市化区域往往难以获取良好的地震勘探资料。文章通过利用上海市城市水网发育的优势,在大治河水域开展大功率电火花震源激发方式的地震探测,对电火花震源激发能量、放电水深、不同震源的地震成像效果等对比试验,获得了上海地区内河水域(大治河东段)最佳地震勘探激发参数,确认了在城市水网开展电火花震源激发地震勘探方式的有效性。与其他常规激发方式相比,电火花激发地震勘探资料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并且可以达到较深的勘探深度,对城市地区隐伏断裂探测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网 大功率电火花震源 地震勘探 隐伏断裂 不同震源对比 激发能量 地震时间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面运动强度及标准贯入试验的上海地区砂土地震液化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雪 曾毓燕 +1 位作者 郁飞 施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8-1010,共13页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沉积环境导致浅部砂层广泛发育。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城市区域范围的砂土地震液化风险评价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基于上海市工程钻孔数据,结合地震地面运...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沉积环境导致浅部砂层广泛发育。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城市区域范围的砂土地震液化风险评价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基于上海市工程钻孔数据,结合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分布与标准贯入试验,建立区域性地震液化危险性评价模型,对上海市进行了地震液化危险性评价。研究认为当发生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条件下,上海市陆域面积的66.0%将不会产生地震砂土液化灾害,21.8%的陆域面积仅发生轻微液化,只有崇明、横沙、长兴三岛,黄浦江及苏州河两岸地震液化等级达到中等甚至严重,占全市陆域面积12.3%;50年超越概率2%的地震条件下,随着峰值地面运动加速度整体升高,全市范围内轻微—严重液化区域明显增多,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总面积达到全市陆域面积46.25%。上海市存在砂土地震液化的危险性,但是发生概率较低。研究认为,目前的抗震设计规范中上海市的设防烈度偏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建设成本。同时研究中的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地震液化危险性评价结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相关标准的合理化改进的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地震液化 地面运动 标准贯入试验 液化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整单井与分层单井在上海某典型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抽提影响半径探究
8
作者 沈前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期196-199,共4页
选取上海某典型场地开展了地下水抽提影响半径探究,根据场地的实际地质特征,设计了完整单井和分层单井,并利用地下水模拟软件构建了场地水流模型,确定了两种抽提井的适用范围,为类似地区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 完整单井 分层单井 影响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注桩桩身变形高精度测量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磊 周乐 +3 位作者 刘汉龙 黄坚 王洋 韩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04-2014,共11页
灌注桩是最常见的桩基础形式之一,开展灌注桩桩身变形测量,对研究其桩身承载特性及分析桩身质量非常重要。采用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光频域反射光纤传感技术(optical 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er,OFDR),开展了灌注桩桩身变形高精度... 灌注桩是最常见的桩基础形式之一,开展灌注桩桩身变形测量,对研究其桩身承载特性及分析桩身质量非常重要。采用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光频域反射光纤传感技术(optical 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er,OFDR),开展了灌注桩桩身变形高精度测量现场试验,获得了灌注桩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桩身变形、桩身轴力及桩身侧摩阻力分布情况,分析了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灌注桩桩身变形特征及荷载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载阶段光纤测得的桩身应变随荷载逐级增加,卸载阶段光纤测得的桩身应变随荷载逐级减小,卸载结束后桩身有一定应力残余;同时,通过对比加载、卸载过程中桩身轴力分布曲线,发现桩身轴力在卸载后存在时间滞后效应;结果显示OFDR技术能够实现对灌注桩桩身变形的高精度测量,并能精细化掌握桩身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桩 桩身变形 OFDR分布式光纤监测 高精度 空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换热区内外地温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婉 周念清 +2 位作者 黄坚 才文韬 王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04-2810,共7页
基于上海某高校综合研究中心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对地源热泵系统稳定运行3 a地埋管换热区内外地温场进行实际监测,并对3 a间换热区内外地温场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3 a,换热区内外地温受地埋管换热器取放热... 基于上海某高校综合研究中心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对地源热泵系统稳定运行3 a地埋管换热区内外地温场进行实际监测,并对3 a间换热区内外地温场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3 a,换热区内外地温受地埋管换热器取放热影响呈波状变化,并且地温变化相对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换热区中心区域约滞后3个月;随着深度的增大地温变化幅度有逐步减小趋势;实验场地源热泵系统持续运行3 a地埋管换热对地温的影响半径半径为6.0~9.0 m;实验场在夏季空调使用高峰采用了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进行调峰,系统持续运行3 a地埋管换热器取放热基本平衡,未造成地层热堆积现象,运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温场 热影响半径 变化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夏季运行地温场变化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婉 周念清 +1 位作者 黄坚 王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1-1106,共6页
以同济大学某实验室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为例,通过对地埋管换热区地温场及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分析研究了地源热泵系统夏季运行地温场的变化特性以及地温场变化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累计运行44 d,土壤... 以同济大学某实验室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为例,通过对地埋管换热区地温场及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分析研究了地源热泵系统夏季运行地温场的变化特性以及地温场变化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累计运行44 d,土壤平均升温幅度为0.64℃;不同深度测点温度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120 m深度地温几乎无变化;换热区土壤地温恢复速率为0.14℃·100 d^(-1);随着换热区土壤温度的升高,地源侧进出水温差降低幅度为0.87℃,机组性能系数亦随之降低,系统换热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温场 机组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TDR的能源桩现场试验与承载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磊 韩川 +2 位作者 黄坚 王洋 周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17-126,共10页
能源桩集承受荷载和热量交换于一体,受荷载-温度联合作用,其承载性状变化异常复杂。通过上海某能源桩工程现场试验,利用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的分布式光纤智能感测技术监测桩身轴力和温度变化,获取荷载与温度单一因素及联合... 能源桩集承受荷载和热量交换于一体,受荷载-温度联合作用,其承载性状变化异常复杂。通过上海某能源桩工程现场试验,利用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的分布式光纤智能感测技术监测桩身轴力和温度变化,获取荷载与温度单一因素及联合作用下桩身轴力及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分析了荷载-温度联合作用下能源桩承载性状与荷载传递特征。结果表明:能源桩承载性状与普通灌注桩有一定的差别,桩身温度升高会引起桩身变形,在土体约束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桩身轴力,其大小与桩身温度变化量近似呈线性关系;荷载-温度联合作用时,桩身轴力远大于受单一因素作用时的桩身轴力,由荷载-温度联合作用引起的轴力增量可达到荷载单独作用时桩身轴力的2倍及以上,同时桩身受温度升高的影响会在较大范围产生桩侧负摩阻力,而荷载作用能够明显缓解桩侧负摩阻力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桩 荷载-温度联合作用 BOTDR分布式光纤监测 温度 轴力 负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变形监测项目的风险管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京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3-117,共5页
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于建筑变形监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结合变形监测项目的特点,全面分析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的风险,通过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制订风险应对计划,把工程风险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结合起来,并通过对项目环境不... 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于建筑变形监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结合变形监测项目的特点,全面分析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的风险,通过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制订风险应对计划,把工程风险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结合起来,并通过对项目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与控制,达到降低损失、提高效益、确保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识别 估计 评价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沉降效应对相变材料融化传热过程的影响
14
作者 张又升 赵敬德 李雷雷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28,138,共7页
以正十八烷为相变材料,在不同加热功率的等热流边界条件下,对大长宽比矩形储能单元在不同倾斜角度下的相变材料融化过程进行了试验.通过对相变过程中储能单元壁面的温度监测,确定相变材料融化过程中固相重力沉降效应对融化过程的传热强... 以正十八烷为相变材料,在不同加热功率的等热流边界条件下,对大长宽比矩形储能单元在不同倾斜角度下的相变材料融化过程进行了试验.通过对相变过程中储能单元壁面的温度监测,确定相变材料融化过程中固相重力沉降效应对融化过程的传热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加热功率为60 W、储能单元倾斜角为90°时,作为相变材料的正十八烷的传热效果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十八烷 融化相变 重力沉降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坏血酸强化Fe(Ⅲ)催化过碳酸钠体系降解水溶液中乙苯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航 臧学轲 吕树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62-1266,共5页
采用还原剂抗坏血酸(AA)强化Fe(Ⅲ)催化过碳酸钠(SPC)体系处理水溶液中的乙苯(EB),考察SPC浓度、Fe(Ⅲ)浓度、AA浓度、溶液初始pH及无机阴离子浓度等对EB降解效果的影响,探讨AA在SPC/Fe(Ⅲ)体系中的作用,确定EB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 采用还原剂抗坏血酸(AA)强化Fe(Ⅲ)催化过碳酸钠(SPC)体系处理水溶液中的乙苯(EB),考察SPC浓度、Fe(Ⅲ)浓度、AA浓度、溶液初始pH及无机阴离子浓度等对EB降解效果的影响,探讨AA在SPC/Fe(Ⅲ)体系中的作用,确定EB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自由基。结果表明,AA的存在可促进Fe(Ⅱ)/Fe(Ⅲ)循环,明显提高EB的降解效率,AA与Fe(Ⅲ)最佳摩尔比为1∶2。SPC/AA/Fe(Ⅲ)体系中EB的降解随溶液初始pH的升高而降低,溶液中存在的HCO_3^-会抑制EB的降解。化学探针实验、电子顺磁共振检测及自由基清扫实验表明,该体系中有·OH和O_2^-·产生,·OH对EB的降解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碳酸钠 乙苯 抗坏血酸 活性氧自由基 地下水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淄河源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游京 齐跃明 +3 位作者 邵光宇 马超 杨雅琪 裴毅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39,共8页
运用水文地质现场调查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淄河源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淄河源区内浅层地下水有3类: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块状岩类风化裂隙水,水质类型分别为:HCO3·SO4-... 运用水文地质现场调查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淄河源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淄河源区内浅层地下水有3类: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块状岩类风化裂隙水,水质类型分别为:HCO3·SO4-Ca·Mg型、HCO3·SO4-Ca·Mg型和HCO3·SO4-Ca型。3类地下水中Ca^2+、Mg^2+、HCO^-3浓度在含水层中相对稳定,而Na^+、K^+、NO^-3、Cl^-浓度变化较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明显。作为主要供水对象的碳酸盐岩岩溶地下水中,其化学组分Ca^2+主要来源于白云岩与方解石的溶解,部分来源于含Cl-、NO-3污染物的入渗以及石膏的溶解;Mg2+来源于白云石的溶解;HCO^-3主要来源于方解石与白云石的共同溶解,其次还受降雨补给影响;SO2-^4有3个来源,其主要来源于石膏层的溶解和黄铁矿的氧化。综合表明:淄河源区地下水水质较好,各项指标均达到地下水III类水水质标准,浅层地下水水质主要与该地区降水、地下水流动条件及碳酸盐岩裸露或浅埋藏有关。研究成果将对淄河源区规划建设岩溶地下水源地,合理利用和保护岩溶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河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镀企业搬迁后场地调查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媛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8-644,共7页
对上海新区一家刚搬迁的电镀厂场地进行现场采样,评价土壤、地下水和废水的环境状况。土壤样品检测了pH、CN-及主要重金属离子等11项指标,地下水样品分析主量元素、重金属元素、NH3-N、NO3--N、NO2--N、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CN-、挥... 对上海新区一家刚搬迁的电镀厂场地进行现场采样,评价土壤、地下水和废水的环境状况。土壤样品检测了pH、CN-及主要重金属离子等11项指标,地下水样品分析主量元素、重金属元素、NH3-N、NO3--N、NO2--N、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CN-、挥发性酚类、高锰酸盐指数等24项指标,废水样品检测化学耗氧量(CODCr)、挥发性酚及土壤的分析指标共13项。结果表明:厂区内土壤呈碱性,综合污染指数为0.67,仅个别采样点Zn、Ni的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土壤总体环境质量尚可;地下水的综合评价指数在4.27~7.58之间,水质判断为很差或极差,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主要污染指标NH3-N、氯化物、溶解性固体、总硬度、重金属元素、氰化物、挥发性酚、高锰酸盐指数等都低于地下水Ⅳ级标准,未见明显的重金属污染;废水除了pH之外,重金属元素、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等指标都达到城市污水和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成果对污染型企业搬迁后的原厂区环境监测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企业 土壤 地下水 重金属元素 环境调查和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与地源热泵热量运移耦合模拟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3,共8页
为准确模拟不同地下水径流条件下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区地温场变化特征、系统换热性能变化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热量堆积效应等问题,以同济大学生态园试验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为主要手段,建立了水流、介质、... 为准确模拟不同地下水径流条件下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区地温场变化特征、系统换热性能变化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热量堆积效应等问题,以同济大学生态园试验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为主要手段,建立了水流、介质、热量三场耦合的数值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渗流速度的增大,热量逐渐向地下水流动方向偏移,粉砂层扩散偏移幅度小于细砂层,细砂层小于粗砂层。0~80 m深度,土层热量堆积明显,处于含水层深度范围内的80~100 m深度土层热量堆积越少。随着地下水渗流流速的增大,地埋管换热器单位深度换热功率逐渐增大,两者为线型关系,地下水渗流流速为1.33×10^(-4)、6.30×10^(-4)及1.27×10^(-3)m/d时地埋管换热器换热功率增幅分别为0.53%、1.31%及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地温场 换热功率 FE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参数与换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小清 王洋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96-1705,共10页
地埋管换热器是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关键部件,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是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工程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依托上海市典型地质条件建立单U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分别分析了上海市地质条件、换热器结构、循环流体、运行... 地埋管换热器是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关键部件,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是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工程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依托上海市典型地质条件建立单U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分别分析了上海市地质条件、换热器结构、循环流体、运行模式等因素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变化率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式,使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得到量化,对于影响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参数,根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循环水平均温度、原始地温、换热孔深度、岩土体导热系数、回填料导热系数。研究结果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换热能力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吸排热量比对换热区温度场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洋 孙婉 +1 位作者 高世轩 王小清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83-1390,共8页
以上海市同济大学土壤源热泵科学实验场工程为例,利用Feflow软件建立三维非稳态管群传热模型,按照上海典型办公建筑所要求的地埋管换热器吸排热量比(0.33,0.67和1.10)的条件,对30 a内地埋管换热器及其所处换热区的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 以上海市同济大学土壤源热泵科学实验场工程为例,利用Feflow软件建立三维非稳态管群传热模型,按照上海典型办公建筑所要求的地埋管换热器吸排热量比(0.33,0.67和1.10)的条件,对30 a内地埋管换热器及其所处换热区的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地埋管换热器吸排热量比对换热区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器全年吸排热量差异是影响换热区温度场分布的重要因素,当地埋管换热器全年累计吸排热量比为0.55-0.60时,有利于消除埋管区的热堆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吸排热量比 数值模拟 地温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