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某工业退役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洪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204-209,共6页
以上海市某工业退役用地为研究对象,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等技术规范,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结果表明:该地块土壤的超标... 以上海市某工业退役用地为研究对象,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等技术规范,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结果表明:该地块土壤的超标污染物有镍、锑、石油烃(C_(10)-C_(40)),土壤超标污染物均分布在填土层。地下水的超标污染物为砷、锑、石油烃(C_(10)-C_(40))。土壤中镍、锑对潜在敏感受体的健康风险值超过了可接受范围,综合风险控制值分别为240、20 mg/kg,需要修复的土方量合计为478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健康风险评估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与管理研究
2
作者 陈剑峰 蔡盛 王洋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0期211-215,共5页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是浅层地热能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碳、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结合调研、实证分析及统计分析方法,首先,从应用、技术和管理角度梳理了地下水源热泵的发展现状,指出上海地区具有使用地下水源热泵...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是浅层地热能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碳、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结合调研、实证分析及统计分析方法,首先,从应用、技术和管理角度梳理了地下水源热泵的发展现状,指出上海地区具有使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随后,针对上海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地下水源热泵的适宜性分区,得到上海市奉贤、青浦和崇明大部分地区具有应用地下水源热泵的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最后,针对上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新阶段地下水管理要求,研判了地下水源热泵的应用前景,并且提出了划分地下水管控区、完善地下水取灌水制度和标准体系等建议,为上海市地下水源热泵的应用和政策制订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发展现状 应用前景 管理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系统洪水调节服务供需平衡及风险管理分区——以山西省岚县为例
3
作者 杨丽雯 张亚琳 +4 位作者 马雅丽 栾青 洪丹丹 王大勇 徐树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5-556,共12页
为了更好地调节和管理洪水风险,使用 SCS-CN模型计算洪水调节服务供给量,使用 FloodArea模型模拟洪水淹没量表示洪水调节服务需求量,评价山西省岚县 5年一遇、10年一遇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的供需关系,并结合人口分布进行风险管理分... 为了更好地调节和管理洪水风险,使用 SCS-CN模型计算洪水调节服务供给量,使用 FloodArea模型模拟洪水淹没量表示洪水调节服务需求量,评价山西省岚县 5年一遇、10年一遇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的供需关系,并结合人口分布进行风险管理分区,得到如下结果.1)5年、10年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供给量呈增加趋势,10年一遇比 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供给量低 33.05%,主要源于土壤湿润状况不同.2)5年一遇、10年一遇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需求量逐渐增加,5年一遇和 10年一遇洪水连续发生时,风险主要来自淹没深度的增加.3)10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供需不平衡面积远高于 5年和 25年一遇洪水,表明生态系统洪水调节服务供给不足以应对小洪水和中洪水连续发生的情况;5年一遇和 25年一遇供需不平衡面积受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的影响,10年一遇供需不平衡面积受降雨量的显著影响.4)5年、10年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强优先管理区仅分布于东村镇,优先管理区和亚优先管理区分布与洪水调节服务供需不平衡区域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汾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洪水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洪水调节 供需平衡 洪水风险管理 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蕨类植物新记录种——柄叶瓶尔小草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珊珊 孙瑞瑞 +4 位作者 王金虎 彭志 董楠 仪小梅 师瑞萍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5期82-87,共6页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物种多样性受人为干扰严重。作为古老的孑遗植物,蕨类植物对生长和繁殖环境要求严格,能够灵敏地指示环境变化。为摸清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团队在上海市全域土地...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物种多样性受人为干扰严重。作为古老的孑遗植物,蕨类植物对生长和繁殖环境要求严格,能够灵敏地指示环境变化。为摸清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团队在上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展开长期定点监测,期间在奉贤区西渡街道辖区发现了上海蕨类植物新记录种——柄叶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petiolatum Hook.)。文章对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和发现生境进行描述,讨论了Flora of China与《云南植物志》对其形态描述的差异,认为《云南植物志》中的描述与原始发表文献和模式标本更为接近,即该种的重要特征为其不育叶的基部下延呈柄状。柄叶瓶尔小草在江浙沪地区亦属首次报道,此次发现扩大了该种向东和北的分布记录,对研究蕨类区系分布有推进作用;瓶尔小草属植物近年来在华东地区较为罕见,本次发现地位于上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的生态公益林,彰显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能。最后,建议将保护珍稀物种及其生境的理念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指导大都市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柄叶瓶尔小草 瓶尔小草 新记录 城市森林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面运动强度及标准贯入试验的上海地区砂土地震液化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雪 曾毓燕 +1 位作者 郁飞 施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8-1010,共13页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沉积环境导致浅部砂层广泛发育。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城市区域范围的砂土地震液化风险评价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基于上海市工程钻孔数据,结合地震地面运...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沉积环境导致浅部砂层广泛发育。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城市区域范围的砂土地震液化风险评价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基于上海市工程钻孔数据,结合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分布与标准贯入试验,建立区域性地震液化危险性评价模型,对上海市进行了地震液化危险性评价。研究认为当发生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条件下,上海市陆域面积的66.0%将不会产生地震砂土液化灾害,21.8%的陆域面积仅发生轻微液化,只有崇明、横沙、长兴三岛,黄浦江及苏州河两岸地震液化等级达到中等甚至严重,占全市陆域面积12.3%;50年超越概率2%的地震条件下,随着峰值地面运动加速度整体升高,全市范围内轻微—严重液化区域明显增多,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总面积达到全市陆域面积46.25%。上海市存在砂土地震液化的危险性,但是发生概率较低。研究认为,目前的抗震设计规范中上海市的设防烈度偏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建设成本。同时研究中的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地震液化危险性评价结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相关标准的合理化改进的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地震液化 地面运动 标准贯入试验 液化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缘上海地区泥盆纪岩浆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6
作者 文艺洁 李雪 +6 位作者 李谦超 王永昊 杨思怡 郭涵 张志伟 邱亮 颜丹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7,共12页
为了揭露扬子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特征,厘定加里东构造事件影响范围,以上海地区基岩岩心中安山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钻孔资料基础上,进行岩石学鉴定、阴极发光测试、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镜下观察显示,该岩石基质中... 为了揭露扬子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特征,厘定加里东构造事件影响范围,以上海地区基岩岩心中安山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钻孔资料基础上,进行岩石学鉴定、阴极发光测试、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镜下观察显示,该岩石基质中含有斜长石、辉石、安山质玻璃等,晶屑以斜长石、中长石和黑云母为主,并可见被方解石充填形成的杏仁状构造;阴极发光显示,锆石内部结构为棱柱状自形结构,多发育震荡环带,表现出典型岩浆锆石特征;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锆石w(206Pb)/w(238U)平均年龄为(410.5±1.8)Ma;微量元素测试进一步显示锆石为陆壳起源。结合华南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华南加里东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产生的背景可能为陆内造山带后期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泥盆纪 岩浆岩 加里东构造事件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张堰-金山卫隐伏活动断层活动特征及综合地球物理证据
7
作者 宋春华 郁飞 施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8-897,共10页
上海城市隐伏断层十分发育,第四纪以来沉积了数百米厚的松散沉积层,受限于其特大城市复杂高干扰环境背景,隐伏断层的探测与活动性特征研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城市地质安全面临严重风险。文章通过高精度重力面积测量、高分辨率浅层地震... 上海城市隐伏断层十分发育,第四纪以来沉积了数百米厚的松散沉积层,受限于其特大城市复杂高干扰环境背景,隐伏断层的探测与活动性特征研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城市地质安全面临严重风险。文章通过高精度重力面积测量、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结合周边钻孔地层分层、地应力和年代学测试分析(碳十四和光释光),对张堰-金山卫断层第四纪和现今的活动性开展了探测与研究。结果显示,该断层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断层行迹在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时间剖面上均有较好的地球物理证据反映。研究认为张堰-金山卫断层为逆冲断层,同时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活动特征,总体走向为北西向315°,倾向南西,基岩面断距约10 m,上断点已错断至第四系中更新统内,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目前北西向地应力状态易于发生张扭性活动,该断层现今活动性依然需持续关注。此次研究探测思路与成果可为类似城市开展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及活动性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动断层 张堰-金山卫断层 高精度重力面积测量 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 年代学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埋管群地源热泵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洋 张丰收 +1 位作者 鲁克文 孙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2-310,共9页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大尺度、多分支埋管集群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区温度场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基于上海天文馆880个地埋管地源热泵场地,建立考虑地下水渗流和地质分层的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型,并利用现场热响应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大尺度、多分支埋管集群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区温度场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基于上海天文馆880个地埋管地源热泵场地,建立考虑地下水渗流和地质分层的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型,并利用现场热响应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渗流作用引起管群内和支管群之间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发生温度干扰,89.5~120.3 m埋深范围内的温度干扰现象相对明显;地下水渗流有利于提高管群的换热总量,缩小夏季和冬季工况的换热量差距;换热量增加百分比随水力梯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对数函数关系,当水力梯度大于0.005时,换热量增加百分比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大型管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心城市——腹地关系视角的城市地位提升分析框架及应用——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德 胡杨 +2 位作者 张扬帆 谭文垦 晏龙旭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5,共7页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正确把握二者关系对于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基于中心城市—腹地关系视角,构建城市地位提升的分析框架,包括腹地格局识别、腹地类型划分、腹地资源潜力...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正确把握二者关系对于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基于中心城市—腹地关系视角,构建城市地位提升的分析框架,包括腹地格局识别、腹地类型划分、腹地资源潜力评估等内容。该框架旨在超越传统规划中的行政边界约束,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引领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沈阳市为例,发现其在辽宁省内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辐射范围,而蒙东地区则成为其腹地拓展的重点方向。同时,朝鲜半岛被视为一个潜在的优质国际腹地。通过模拟人口、交通、跨境合作等多种发展情境,比较各种路径对提升“沈阳—腹地”整体价值的贡献。总结出省域协同发展区、蒙东地区拓展区、朝鲜半岛合作区3大战略路径,为沈阳在区域乃至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市腹地 分析框架 地位提升 沈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坡面土壤地下漏失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琦 邓大鹏 鲁克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6-170,共5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严重,其独特的地表地下二元水文地质结构导致了表层岩溶带水土流失不仅表现为坡面水土流失,同时还存在水土向地下漏失的现象。为揭示岩溶坡面土壤地下漏失过程的规律和机理,利用物理模拟试验和CFD-DEM数值模拟...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严重,其独特的地表地下二元水文地质结构导致了表层岩溶带水土流失不仅表现为坡面水土流失,同时还存在水土向地下漏失的现象。为揭示岩溶坡面土壤地下漏失过程的规律和机理,利用物理模拟试验和CFD-DEM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坡面土壤地下漏失的过程中土壤颗粒运移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历程,坡面不同层位的土壤颗粒运移速度由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大的趋势转变为整个坡面土壤颗粒运移速度趋于一致,从剖面上看,土壤颗粒运移速度从降雨初期的表层>中层>底层转变为降雨后期的速度趋于一致;随着降雨历程,坡面土壤由地表流失出口和地下漏失口率先侵蚀,随后坡面形成侵蚀细沟并加剧侵蚀最终发展到坡面整体滑移的过程;随着降雨的进行,坡面颗粒与坡面的接触数先显著降低后小幅增大,裂隙口下缘的颗粒与坡面接触数逐渐增大;此外,在降雨过程中,坡面上的颗粒与坡面在Y方向的接触力整体上始终较小,表明降雨过程中颗粒与坡面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模拟试验 CFD-DEM数值模拟 土壤漏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钠修复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准确测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清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411,共8页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的碳氢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易被土壤颗粒吸附而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过硫酸钠(Na_(2)S_(2)O_(8))氧化法是近些年来国内外修复PAHs污染土壤较为常用的方法,但现阶段在测定修复...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的碳氢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易被土壤颗粒吸附而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过硫酸钠(Na_(2)S_(2)O_(8))氧化法是近些年来国内外修复PAHs污染土壤较为常用的方法,但现阶段在测定修复后土壤中PAHs含量、进行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经该方法修复的土壤,若土壤中残留有过硫酸钠,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由于提取温度较高,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多环芳烃的氧化反应,从而影响土壤中PAHs的准确测定。本文建立了一种在修复后土壤中加入还原剂抗坏血酸,与残留的过硫酸钠反应生成脱氢抗坏血酸,采用索氏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同时测定土壤中16种PAHs的方法,PAHs加标回收率为76.2%~110.0%。而修复后土壤若不加还原剂直接进行索氏提取,用GC-MS测定,可能会使部分PAHs及替代物的测定不准确,PAHs加标回收率仅为6.0%~72.4%。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在样品提取前加入还原剂,可以有效地消除残留过硫酸钠的影响,提高测定修复后土壤中PAHs含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过硫酸钠 污染土壤 化学氧化法修复 抗坏血酸 索氏提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