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尖瓣运动的流固耦合仿真 被引量:1
1
作者 居佳怡 颜文涛 +2 位作者 魏来 高昊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4-509,共6页
目的 建立包含左心和血液的二尖瓣理想模型,用流固耦合仿真研究二尖瓣在血流中的运动特性。方法 基于解剖学参数建立二尖瓣、左心和血液模型,流固耦合仿真采用有限元结合浸没边界法,使用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二尖瓣运动,获取形态学、... 目的 建立包含左心和血液的二尖瓣理想模型,用流固耦合仿真研究二尖瓣在血流中的运动特性。方法 基于解剖学参数建立二尖瓣、左心和血液模型,流固耦合仿真采用有限元结合浸没边界法,使用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二尖瓣运动,获取形态学、力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结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仿真下二尖瓣形态学结果差异较大,流固耦合结果与超声影像吻合。流固耦合仿真和结构仿真的瓣叶应力分布结果一致,最大第一主应力分别为1.48、1.53 MPa,相对误差为3.27%。左心流场有较为复杂的涡旋结构,舒张期二尖瓣最大流速为1.02 m/s,与健康人体生理数据(0.89±0.15) m/s相吻合。结论 二尖瓣流固耦合仿真可以获取更贴近于生理的形态学结果;流固耦合仿真可以提供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流场参数信息;单研究瓣叶应力分布问题时,结构仿真更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 流固耦合仿真 有限元结合浸没边界法 结构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手术机器人故障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勋 芮碧宇 +2 位作者 张维军 郁红漪 贾英杰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1149-1154,共6页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巨大突破,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新型医疗器械得以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前,拥有极高的可靠性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至关重要,故在研发和临床应用阶段均需对器械的故障类型及其风险...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巨大突破,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新型医疗器械得以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前,拥有极高的可靠性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至关重要,故在研发和临床应用阶段均需对器械的故障类型及其风险有深入认识。本文从研发企业和临床使用者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故障类型及其发生风险,并针对高风险故障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为骨科手术机器人器械研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助力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机器人 失效风险分析 风险优先指数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双支架并联取栓术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可佳 蔡云寒 +1 位作者 颜文涛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471,共7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单、双支架在理想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血管取栓过程,依据仿真结果分析取栓过程中支架-血栓-血管相互作用,为改善分叉处支架取栓效果提供指导。方法利用CAD软件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单、双支架取栓过程...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单、双支架在理想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血管取栓过程,依据仿真结果分析取栓过程中支架-血栓-血管相互作用,为改善分叉处支架取栓效果提供指导。方法利用CAD软件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单、双支架取栓过程。结果单支架模型取栓失败,双支架模型取栓成功,并且取栓过程中血栓的最大应力是单支架的2倍,最大应变是单支架的1.12倍,血管壁表面的最大接触压强大约是单支架的2倍。结论Solitaire双支架能够有效防止分叉处血栓移位并且成功取出血栓,但血栓中段应力水平较高存在断裂风险;取栓过程中前动脉侧血管接触压强更大,血管壁损伤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优化取栓支架的设计以提高其柔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分叉 支架取栓器 双支架取栓术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层自组装多层膜的耐用性超滑导管制备
4
作者 程静 陈苏仰 +4 位作者 孙文文 姚天平 尧婉辰 曾冬冬 林祥德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11,共6页
利用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倍半硅氧烷(SiSQ)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通过层层自组装交替沉积技术分别在硅片和医用导管表面制备了基于40 nm和80 nm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BPEI/SiSQ)_(n)多孔多层膜,并通过低黏度硅油多孔... 利用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倍半硅氧烷(SiSQ)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通过层层自组装交替沉积技术分别在硅片和医用导管表面制备了基于40 nm和80 nm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BPEI/SiSQ)_(n)多孔多层膜,并通过低黏度硅油多孔灌注的方法制备了ST/(BPEI/SiSQ)_(n)-SO超滑硅胶导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和层层自组装多层膜分别进行形貌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不同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证明了(BPEI/SiSQ)_(n)和(BPEI/SiSQ)_(n)-SO涂层的成功制备。另外,以硅片为基底的Si/(BPEI/SiSQ)_(n)-SO水滴接触角和滑动角测量数据分别为104°和4°左右,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超滑性能。对ST/(BPEI/SiSQ)_(n)-SO超滑导管进行了稳健性测试,包括机械性、化学腐蚀和抗污染测试,展现了稳定的超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导管 层层自组装 液体灌注超滑表面 耐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