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中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微生物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婉莹 李青青 +3 位作者 张施阳 周栋 郭琳 杨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78,共7页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作为多相抽提措施后的绿色联合修复技术,在氯苯类污染物地下水修复工程案例中存在空白,其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多相抽提后污染源727 d的自然衰减监控为基础,从实际工程案例的角度...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作为多相抽提措施后的绿色联合修复技术,在氯苯类污染物地下水修复工程案例中存在空白,其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多相抽提后污染源727 d的自然衰减监控为基础,从实际工程案例的角度出发,评价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能力,探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衰减的727d中,浅层地下水中1,2-二氯苯、1,4-二氯苯的质量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符合一阶衰减模型;在416 d时,1,2-二氯苯、1,4-二氯苯在脱氯菌的作用下向氯苯转化;在529 d时,存在氯苯向苯的脱氯转化。在中试开展前,场地内地下水中可能的脱氯降解菌属以Desulfomonile、Geobacter、Deha-lobacter、Desulfovibrio为主,中试后416 d优势菌属转变为Pseudomonas,到727 d转变为Dehalogenimonas、Pseudomonas、Desulfovi-brio。二氯苯降解至一氯苯阶段,需要更多的脱氯菌参与,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一氯苯降解至苯阶段,群落结构更接近无污染状态,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中试后416 d内细菌群落结构向有氧菌转化,416 d后向厌氧菌转化。该研究可为氯苯类污染地下水经济、绿色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类污染场地 地下水修复 自然衰减 多相抽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过硫酸钠对沉积物中十溴二苯乙烷降解效果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曹卫承 张贝尔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7-954,共8页
伴随着电子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对十溴二苯乙烷(DBDPE)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其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毒性效应也备受关注。研究了过硫酸钠(Na_(2)S_(2)O_(8))在热活化和热碱复合活化体系对沉积物中DBDPE的降解动态,并筛选出最佳... 伴随着电子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对十溴二苯乙烷(DBDPE)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其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毒性效应也备受关注。研究了过硫酸钠(Na_(2)S_(2)O_(8))在热活化和热碱复合活化体系对沉积物中DBDPE的降解动态,并筛选出最佳降解条件,通过鉴定活性自由基揭示DBDPE的降解机制。升高反应温度和初始碱度均能提高DBDPE的降解率,但升温活化效果没有调节体系碱度显著,而Cl^(-)和弱酸性对DBDPE的降解有明显抑制作用。体系中对DBDPE起降解作用的自由基包括HO·和SO_(4)^(-),其中HO·起主导作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负化学离子源-质谱法检测结果表明,Na_(2)S_(2)O_(8)氧化去除DBDPE的过程中可能涉及7种产物,并生成部分溴含量更少的含氧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二苯乙烷 过硫酸钠 沉积物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技术的VOCs管控体系构建及应用
3
作者 徐驰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5-590,共6页
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是进一步强化加油站VOCs管控的有效手段,而在线监测技术为政府部门和加油站企业及时掌握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提供了条件。基于对上海市414座加油站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在国家标准要求的预报警规则基础上建立了问题... 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是进一步强化加油站VOCs管控的有效手段,而在线监测技术为政府部门和加油站企业及时掌握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提供了条件。基于对上海市414座加油站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在国家标准要求的预报警规则基础上建立了问题预警和及时闭环整改的强化应用体系,并开展了持续7 d的运行试验。结果表明:414座加油站的预警率同比下降27.2%,环比下降25.8%;预警首日对问题设备修复率达96.2%,三日内问题修复率达100%;经测算,7 d共减少VOCs排放量3.1 t,减排比例10.4%。应综合考虑减排效果与运行成本,结合空气质量变化和管控要求,统筹安排强化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油站 油气回收 在线监测 VOCs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气溶胶液态水含量及酸度的热力学平衡研究:以上海淀山湖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段玉森 赵月 +3 位作者 黄凡非 陈佳 霍俊涛 伏晴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45-2255,共11页
气溶胶液态水含量(ALWC)及酸度(pH)是表征气溶胶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对PM_(2.5)二次颗粒生成机制及来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环境保护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上海淀山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0年PM_(2.5)和水溶性离子组分等在线监... 气溶胶液态水含量(ALWC)及酸度(pH)是表征气溶胶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对PM_(2.5)二次颗粒生成机制及来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环境保护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上海淀山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0年PM_(2.5)和水溶性离子组分等在线监测数据,利用ISORROPIA-Ⅱ模型正向模式和亚稳态体系分析了ALWC和pH的昼夜、月度时间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同时利用MeteoInfo模拟气团后向轨迹探究了高值ALWC及pH的传输来源.结果表明:①SO_(4)^(2-)、NO_(3)^(-)对气溶胶pH的影响与其浓度、比例及ALWC有关,而NH_(4)^(+)对pH的影响有限,NH_(4)^(+)与SO_(4)^(2-)、NO_(3)^(-)浓度均呈较强正相关,且pH越高,NH_(4)^(+)与SO_(4)^(2-)、NO_(3)^(-)浓度越靠近拟合曲线.②PM_(2.5)浓度低于75μg/m3时ALWC较低;在相对湿度高于80%时,随着PM_(2.5)浓度升高,ALWC迅速增加.③ALWC表现为1月最高、8月最低,且一天内午后最高;当温度介于13~27℃时,ALWC受温度影响较小;当温度高于27℃时,随着温度升高,ALWC逐渐降低.④pH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且一天内午后最低,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ALWC和pH降低.⑤气团的来源、移动速度对ALWC和pH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显示,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气溶胶液态水含量和酸度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是判定气溶胶理化性质演变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化对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气溶胶生成机制的认识提供数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液态水含量 酸度(pH) ISORROPIA-Ⅱ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永宜 苏敬华 +3 位作者 黄宇驰 丁勇成 李宇霖 黄沈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44,52,共10页
为了解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21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采集了崇明岛内河16个点位的鱼类样本并同步监测河流环境因子,分析了夏、秋两季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现场调... 为了解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21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采集了崇明岛内河16个点位的鱼类样本并同步监测河流环境因子,分析了夏、秋两季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7种,分属7目12科40属,其中鲤形目占61.70%,淡水型鱼类占82.97%,杂食性鱼类占约40.43%,鲫(Carassius auratus)、刀鲚(Coilia nasus)、达氏鲌(Culter dabryi)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为优势种。研究表明:夏、秋两季各采样点鱼类物种数变化范围在6~18种之间,丰富度指数D在1.14~3.72,多样性指数H′在1.07~2.43,均匀度指数J′在0.58~0.93。等级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的时空异质性。冗余分析(RDA)表明,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水温、TP、BOD 5、pH关联显著。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口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为长江大保护成效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崇明岛内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源大气和土壤中多环芳烃赋存及生态风险
6
作者 吴健 李大雁 黄沈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1,共9页
为探讨交通源对道路沿线大气及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影响,作者采集了道路沿线0、20、50、100、200 m不同距离梯度大气颗粒物(TSP)和土壤样品,分析两者PAHs的含量、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PAHs的RQ-TEQ模型和土壤环境归趋模型估... 为探讨交通源对道路沿线大气及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影响,作者采集了道路沿线0、20、50、100、200 m不同距离梯度大气颗粒物(TSP)和土壤样品,分析两者PAHs的含量、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PAHs的RQ-TEQ模型和土壤环境归趋模型估算多环芳烃累积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200m范围内TSP中∑16PAHs的浓度范围为2.66~16.31ng/m^(3),平均值(8.17±3.51)ng/m^(3),随着与道路的距离增加,PAHs浓度呈现秋季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春季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50 m范围内变化较大。土壤中∑16PAHs的含量为0.05~2.43 mg/kg,平均值(0.70±0.57)mg/kg,空间变化趋势与秋季TSP中PAHs基本一致,20 m处土壤中PAHs含量最低,这与行道树的遮蔽效应有关。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茚苯[1,2,3-cd]芘和苯并[ghi]苝等高环PAHs含量在TSP中占比较高,土壤中则以荧蒽、芘、苯并[b]荧蒽、苯并[k]芘等中高环PAHs为主,均呈现出交通源指示特征。道路沿线200 m范围内土壤中PAHs生态风险可以忽略。不同距离处土壤中PAHs的增量随时间累积由大到小依次为50m>0m≈20m>100m>200m,10年后土壤中PAHs增加0.11~0.15mg/kg,RQ值增加10%,土壤中PAHs的累积作用使土壤生态风险增加,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源 大气颗粒物 土壤 多环芳烃 赋存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架道路交通状况对轻型汽油车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7
作者 孙梦喆 段玉森 +2 位作者 沈忱思 杨雨熹 马春燕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2期135-142,共8页
为评估交通运行状况对轻型汽油车碳排放的影响,采用道路运行车辆测试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市高架道路为测试路线,选取小型汽油车为测试对象,通过便携式气体分析仪采集不同交通路况下车辆的实时排放数据,结合交通拥堵指数(TCI)... 为评估交通运行状况对轻型汽油车碳排放的影响,采用道路运行车辆测试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市高架道路为测试路线,选取小型汽油车为测试对象,通过便携式气体分析仪采集不同交通路况下车辆的实时排放数据,结合交通拥堵指数(TCI)和车辆比功率(VSP)分析车辆驾驶行为特征,并利用本地化MOVES模型模拟2018-2023年拥堵演变趋势下道路交通碳排放情况,评估交通拥堵现象对碳排放的影响水平。结果表明:严重拥堵路况使车辆通行时间延长至非常畅通路况的3.35倍,不稳定驾驶模式(加速/减速/怠速)占比提升至63%;虽然严重拥堵路况,车辆瞬时碳排放率较非常畅通路况降低12.01%,但因时间累积效应,总碳排放当量增加了3.25倍;长期拥堵加剧导致2023年高峰期实际交通碳排放较忽略拥堵影响情景高出33.01%。研究证实交通拥堵通过延长通行时间和改变车辆驾驶行为显著增加碳排放总量,因此在城市交通碳减排策略中应重视交通流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行状况 交通碳排放 运行车辆碳排放测试 MOVES模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