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尿道下裂手术变迁谈小儿泌尿外科临床研究的必要性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方 张潍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564-566,共3页
尿道下裂的发病率在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中位居第二。尽管生物学研究已经进入基因时代,推动了与尿道下裂有一定关联的性发育异常(disorder of sex development,DSD)的诊断进步,但导致尿道下裂的原因至今未明,各种学说、推测和判断... 尿道下裂的发病率在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中位居第二。尽管生物学研究已经进入基因时代,推动了与尿道下裂有一定关联的性发育异常(disorder of sex development,DSD)的诊断进步,但导致尿道下裂的原因至今未明,各种学说、推测和判断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小儿泌尿外科 临床研究 变迁 手术 先天性畸形 性发育异常 泌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goir手术治疗儿童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输尿管下端狭窄15例报告
2
作者 陆伟萍 杨国威 +3 位作者 徐展远 刘剑刚 焦勤 夏志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0-241,共2页
先天性输尿管下段病变包括输尿管狭窄、返流二大类,共同的病理改变是输尿管及肾脏扩张、积水,多数伴有尿路感染而导致肾组织破坏及功能损害。Leadbetter、Cohen手术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膀胱体积小,膀胱内感染严重的患儿在膀胱... 先天性输尿管下段病变包括输尿管狭窄、返流二大类,共同的病理改变是输尿管及肾脏扩张、积水,多数伴有尿路感染而导致肾组织破坏及功能损害。Leadbetter、Cohen手术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膀胱体积小,膀胱内感染严重的患儿在膀胱内操作都有相当的困难及限制。Gregoir手术在膀胱外进行操作,手术简便,更适用于儿童。根据我们的实践,就其手术方法、适应证、手术结果及与其它手术比较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返流 输尿管狭窄 Cregoir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门生殖器距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潘文锋 谢华 陈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684-687,共4页
男性泌尿生殖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男性生殖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产前雄激素作用中断或雄激素水平不足可能是导致男性泌尿生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肛门生殖器距离(anogenital distance,AGD)是一种区别性别二态性的重要指... 男性泌尿生殖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男性生殖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产前雄激素作用中断或雄激素水平不足可能是导致男性泌尿生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肛门生殖器距离(anogenital distance,AGD)是一种区别性别二态性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雄激素暴露水平、环境内分泌干扰、生殖毒理学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AGD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男性泌尿生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生殖器距离 产前雄激素作用 环境内分泌 男性生殖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小阴茎内分泌评估和手术治疗价值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斐 余玲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849-853,共5页
目的 了解先天性小阴茎的病因,进行内分泌评估,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的价值。 方法 收集14例先天性小阴茎患儿,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及内分泌激素评估,选择性检测5α-还原酶基因(SRD5A2)、雄激素受体基因(AR)、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基因突变,14... 目的 了解先天性小阴茎的病因,进行内分泌评估,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的价值。 方法 收集14例先天性小阴茎患儿,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及内分泌激素评估,选择性检测5α-还原酶基因(SRD5A2)、雄激素受体基因(AR)、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基因突变,14例患儿中11例行阴茎矫治术治疗。 结果 14例患儿中2例为染色体异常,1例为SRD5A2突变,1例为SF1基因突变;所有病例GnRH激发试验正常提示垂体功能正常,HCG激发试验提示2例睾丸功能低下。11例行阴茎矫治术的患儿,手术前阴茎长度(1.80±0.60)cm,手术后为(1.94±0.6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1);术后1年阴茎长度(1.81±0.64)c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P=0.34)。而手术前阴茎头大小(0.45±0.12)cm3,手术后为(0.62±0.16)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P=0.03);术后1年阴茎头大小(0.61±0.11)cm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P=0.01)。 结论 内分泌评估对明确先天性小阴茎病因尤为重要,术后阴茎头暴露后,患儿能站立排尿。但阴茎矫治术远期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阴茎 内分泌 阴茎矫治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皮环切术与持续抗生素预防治疗对于降低男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热性尿路感染复发率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慧 谢华 +4 位作者 康郁林 陈艳 张岳 陈方 黄轶晨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与持续抗生素预防治疗对于降低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男童发热性尿路感染复发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的88例男性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临床资料。入组患儿年龄10.2(5.9,...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与持续抗生素预防治疗对于降低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男童发热性尿路感染复发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的88例男性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临床资料。入组患儿年龄10.2(5.9,17.9)个月,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等待观察组(3例)、持续抗生素预防组(50例)、包皮环切术组(22例)以及持续抗生素预防+包皮环切术组(13例)。随访1~3年,统计各组发热性尿路感染复发情况。结果88例患儿中发热性尿路感染复发率为23.9%(21/88),其中等待观察组3例中复发2例、持续抗生素预防组50例中复发16例,包皮环切术组复发率为22例中复发3例,持续抗生素预防+包皮环切术组无一例复发;4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1,P=0.011)。析因分析结果提示,行包皮环切术是降低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发热性尿路感染复发率的主要因素(P=0.003)。结论对于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男童,包皮环切术联合持续抗生素预防治疗可最大程度减少发热性尿路感染复发,包皮环切术在降低复发率中发挥主要作用;单纯持续抗生素预防的使用与等待观察对于降低发热性尿路感染复发率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输尿管反流 儿童 包皮环切术 男性 抗生素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尿管损伤与尿性胸液
6
作者 陆伟萍 杨国威 +1 位作者 焦勤 夏志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小儿输尿管损伤 尿性胸液 并发症 临床症状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XY性发育异常儿童患者性别分配结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吕逸清 +4 位作者 谢华 黄轶晨 李晓溪 李嫔 奚益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12-1416,共5页
目的·了解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性别分配并分析选择结果,为类似患者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2018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内分泌科完成全面评估。在经... 目的·了解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性别分配并分析选择结果,为类似患者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2018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内分泌科完成全面评估。在经过多学科诊疗模式团队讨论及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后进行性别分配,分析不同情况患者的性别分配结果。性别分配手术后1个月开始随访,直到患者成年。心理评估在患者青春期后进行。结果·共选取52例资料完整的46,XY性发育异常病例。入院前社会性别为女性者26例,男性者26例。社会性别为女性的患者中有13例性别分配仍为女性,其中6例诊断为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2例为17α-羟化酶缺乏症伴性激素水平严重低下,1例为完全型性腺发育不全,4例为睾丸发育异常(睾丸功能严重低下);另13例患者性别分配为男性,其中3例为部分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4例为5α-还原酶缺乏,2例为雄激素合成障碍,4例患者病因不明(性腺活检手术提示双侧性腺为睾丸组织)。社会性别为男性的患者中,所有病例性别分配均为男性,其中11例诊断为5α-还原酶缺乏,6例为部分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4例为雄激素合成障碍,5例患者病因不明(性腺活检手术提示2例为双侧睾丸组织,3例为单侧性腺发育不良伴对侧睾丸组织)。达到心理评估年龄的13例患者,均未出现性别认同混乱。结论·明确诊断为完全型性腺发育不全、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和睾丸发育异常(睾丸功能严重低下)的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可考虑进行女性性别分配;5α-还原酶缺乏及部分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患者可考虑进行男性性别分配;对于目前病因不明的患者,则应根据具体表型及患者家庭实际情况而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6 XY性发育异常 性别分配 5α-还原酶缺乏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尿道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段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汪亚平 陈方 谢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866-871,共6页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为3/1000~9/1000,近年来部分国家如丹麦、瑞典和中国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1-4].依据尿道下裂阴茎下弯矫正后尿道外口的位置,可将其分为远段型、中段型、近段型[5].近段型尿道下裂因...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为3/1000~9/1000,近年来部分国家如丹麦、瑞典和中国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1-4].依据尿道下裂阴茎下弯矫正后尿道外口的位置,可将其分为远段型、中段型、近段型[5].近段型尿道下裂因尿道缺损长度较长,严重程度高,多合并严重的阴茎下弯、阴茎阴囊反位或性发育异常(disorder of sex development,DSD)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手术治疗 男性泌尿生殖系统 阴茎下弯 先天性畸形 性发育异常 尿道外口 缺损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索外筋膜联合唇黏膜移植一期修复尿道下裂修复失败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旻 叶惟靖 +4 位作者 吕逸清 刘毅东 黄轶晨 谢华 陈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通过预置精索外筋膜改良唇黏膜移植的方法,同期联合局部皮瓣尿道成形一期修复术治疗手术修复失败的尿道下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作者采用预置精索外筋膜移植床一期治疗13例修复手术失败的尿道下裂患儿,年龄2.... 目的通过预置精索外筋膜改良唇黏膜移植的方法,同期联合局部皮瓣尿道成形一期修复术治疗手术修复失败的尿道下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作者采用预置精索外筋膜移植床一期治疗13例修复手术失败的尿道下裂患儿,年龄2.5~6岁,患儿至少经历1次失败的尿道下裂手术,阴茎体与睾丸大小、质地均尚可,术前合并不同程度阴茎弯曲。沿原手术切口暴露原手术建立的尿道,人工勃起试验均提示存在阴茎体下弯(弯曲15°~45°)。自腹侧弯曲最显著处完全离断原尿道海绵体,深达阴茎海绵体白膜后完全伸直阴茎,剔除白膜表面原手术后瘢痕组织,尿道缺损长度2.2~4.9 cm;于一侧睾丸鞘膜表面自睾丸底部到腹股沟管处解剖长段精索外筋膜后,将其转移覆盖于白膜表面尿道缺损处,取同等长度的下唇黏膜移植于精索外筋膜表面,固定后游离局部带蒂阴茎皮肤加盖成型新尿道,一期完成重建手术。结果13例患儿留置导尿管3周后拔除,随访12~40个月后,2例出现尿道瘘(1例位于冠状沟、1例位于阴茎根部),均再次行手术修补;1例阴茎头裂开未予处理,1例尿道外口狭窄行尿道外口扩张后治愈。所有患儿阴茎勃起时无下弯,患儿家长对其术后阴茎体外观满意。结论通过预置精索外筋膜可增加唇黏膜的获取率,有效避免移植物挛缩的问题,可一次性完成尿道重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精索 筋膜 唇黏膜 移植 修复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儿童肾脏异物取出1例报告
10
作者 周立军 谢华 +3 位作者 陈方 黄轶晨 吕逸清 陈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1-763,共3页
目的报道1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儿童肾脏异物取出病例的手术过程,为儿童内脏异物取出提供参考。方法和结果1例2岁女性患儿因“X线平片检查发现右肾异物1个月”入院。曾误诊为消化道异物,保守观察3周余未排出,就诊于我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 目的报道1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儿童肾脏异物取出病例的手术过程,为儿童内脏异物取出提供参考。方法和结果1例2岁女性患儿因“X线平片检查发现右肾异物1个月”入院。曾误诊为消化道异物,保守观察3周余未排出,就诊于我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腹部CT提示右肾异物。应患儿家长要求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探查,术中探查见异物位于右肾下极,完整取出一针形金属异物。术中出血及损伤小,定位准确。术后随访44个月无异常。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可应用于儿童肾脏异物取出,为儿童内脏异物的取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腹腔镜技术 儿童 肾脏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速粘附方法分选表皮干细胞及其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杰 刘伟 +5 位作者 丛笑倩 徐展远 殷德民 曹颖 崔磊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 评价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在分选表皮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人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在Ⅳ 型胶原涂被的培养皿上进行粘附试验。粘附细胞为实验组,未粘附细胞及未分选的细胞分别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形成率测定、细... 目的 评价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在分选表皮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人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在Ⅳ 型胶原涂被的培养皿上进行粘附试验。粘附细胞为实验组,未粘附细胞及未分选的细胞分别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形成率测定、细胞周期测定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β1整合素、细胞角蛋白K19、外皮蛋白(Involucrin)等标记物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1相比,实验组细胞较小,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较长而密。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P<0.05)。β1整合素、K19、Involucrin在不同组别和不同代次的细胞间表达有显著差别。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细胞86.9%处于G0/G1,8.8%在S期。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细胞处于G0/G1期分别为74%和79.5%,处于S期分别为19.2%和12.3%。结论 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可用于分选表皮干细胞。但要达到较高纯度,还需辅以其它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粘附试验 细胞外基质 克隆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表皮干细胞在两种培养体系中生长增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杰 刘伟 +5 位作者 丛笑倩 徐展远 马东瑞 滕晓进 崔磊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84-287,295,共5页
目的 比较表皮干细胞(KSC)在两种体外培养体系中的生长增殖状况。方法 用差速粘附法分离出的KSC,分别置于无饲养层、无血清培养基以及有饲养层、有血清培养基的培养条件下培养。比较KSC在两种培养体系中的生长增殖、克隆形成率、生长曲... 目的 比较表皮干细胞(KSC)在两种体外培养体系中的生长增殖状况。方法 用差速粘附法分离出的KSC,分别置于无饲养层、无血清培养基以及有饲养层、有血清培养基的培养条件下培养。比较KSC在两种培养体系中的生长增殖、克隆形成率、生长曲线和KSC相关标记物的表达等指标。结果 在第二种培养条件下,KSC在生长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接触抑制,在较长的体外培养时间内始终保持较高的增殖潜能。两种培养体系间KSC的克隆形成率有显著差异(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培养体系间整合素β1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而强阳性率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外培养和扩增KSC时,使用人成纤维制备的饲养层和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较无饲养层、无血清的培养基,更有利于KSC的扩增及其表型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差速粘附法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高低位隐睾睾丸引带内肌肉组分的探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冰洁 周君梅 +7 位作者 李玲玲 陈方 谢华 吕逸清 黄轶晨 余玲 李晓溪 陈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23-526,528,共5页
目的探讨人类高位和低位隐睾患儿睾丸引带内肌肉组分与睾丸位置的关系。方法收集隐睾患儿术中废弃的睾丸引带,以麻醉下未降睾丸的位置位于内环口以上的腹腔型隐睾为高位组( n =11),已出内环口但未出外环口的腹股沟管型为低位组( n =62)... 目的探讨人类高位和低位隐睾患儿睾丸引带内肌肉组分与睾丸位置的关系。方法收集隐睾患儿术中废弃的睾丸引带,以麻醉下未降睾丸的位置位于内环口以上的腹腔型隐睾为高位组( n =11),已出内环口但未出外环口的腹股沟管型为低位组( n =62),分别进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其组织构成。结果11例高位组患儿均未观察到引带内肌肉或肌肉样结构;62例低位组患儿中43例可观察到横纹肌结构,且排列较分散。人类高位隐睾引带组织HE染色主要表现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较多成纤维细胞、少量小血管,未见横纹肌组织结构;低位隐睾引带HE染色,则表现为混合性组织,可见较疏松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少量血管和较多纤维,可观察到横纹肌。高位引带Masson染色可见其组织中结构较致密,含有大量胶原纤维成分和少量小血管;低位引带Masson染色可见疏松的胶原纤维成分、小血管、横纹肌结构。横纹肌特异性免疫荧光MY-32染色在高位组未观察到阳性信号,低位组中可见明显横纹肌结构。结论人类隐睾睾丸引带在高位与低位时其组织肌肉成分存在差异,高位隐睾睾丸引带未见肌肉成分,低位隐睾睾丸引带中存在横纹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病因学 肌/细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前分肾功能的单侧SFUⅣ度UPJO患儿术后治疗效果比较-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殷晓鸣 赵谦 +8 位作者 刘鑫 杨屹 王翔 张斌 陈方 谢华 陈艳 宋宏程 韩文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对不同术前分肾功能(split renal function,SRF)的单侧美国胎儿泌尿外科学会(Society of Fetal Urology,SFU)Ⅳ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患儿术后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国... 目的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对不同术前分肾功能(split renal function,SRF)的单侧美国胎儿泌尿外科学会(Society of Fetal Urology,SFU)Ⅳ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患儿术后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国四个儿童临床中心接受Anderson-Hynes手术治疗的单侧SFUⅣ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患儿281例(进行倾向性匹配后最终纳入214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入选患儿分为术前SRF≥40%组与术前SRF<40%组。对患儿人口学资料,术前检查、手术方式、术后半年肾脏形态恢复、术后半年肾脏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SRF≥40%组与术前SRF<40%组的患儿相比,术后半年SRF更好(48.8%vs.42.1%,P<0.001),术后SRF恢复正常的比例更高(75.7%vs.35.5%,P<0.001),但术后半年SRF与术前相比恢复程度较低(1.6%vs.9.0%,P<0.001)。结论本次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虽然术前SRF≥40%患儿术后半年SRF与术前相比恢复程度较低,但术后半年SRF更好,且术后半年SRF恢复正常患儿的比例更高,建议单侧SFUⅣ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患儿SRF≥40%且出现临床症状或积水加重时应行手术治疗,而不要待SRF降至40%以下后再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成形术 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