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反复发作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徐萌 黄敏 +3 位作者 沈捷 肖婷婷 王健怡 黄玉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25 例确诊为VV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晕厥首次发作至直立倾斜试验之前5 年内的发作次数,分为晕厥发作次数2、3 次的低频次组及≥ 4 次的高频次组,对两组患儿资料进...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25 例确诊为VV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晕厥首次发作至直立倾斜试验之前5 年内的发作次数,分为晕厥发作次数2、3 次的低频次组及≥ 4 次的高频次组,对两组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VVS患儿中,低频次组84 例(67.2%),高频次组41 例(3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立倾斜试验检查年龄、晕厥发作时间、发作诱因、晕车史、阳性家族史是VVS高频次发作的相关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作诱因(OR = 3.723,95% CI :1.163 - 11.918,P = 0.027)、晕车史(OR = 5.929,95% CI :2.066 - 17.015,P = 0.001)、阳性家族史(OR = 6.794,95% CI :2.006 - 23.013,P = 0.002)是VVS高频次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持久站立引起的其他发作诱因、晕车史、阳性家族史对预测VVS患儿高频次晕厥发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反复发作 相关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室性期前收缩计算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莉 黄玉娟 +4 位作者 王健怡 罗佳佳 冯飞 徐萌 黄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运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的方法,初步建立3个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比较并评价其对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 200例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作为室性早博组,并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1 200例正常儿童心... 目的运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的方法,初步建立3个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比较并评价其对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 200例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作为室性早博组,并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1 200例正常儿童心电图作为正常对照组,男女比例3:2,平均年龄均为(6.5±0.5)岁。剔除个别不适于模型训练的心电图,在两组中随机抽取800例样本,运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的方法,训练建立3种自动诊断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计算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另外在室性期前收缩组及对照组剩余的样本中各抽取200例,以心电图专家小组的诊断作为"金标准",利用统计学方法,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结果利用心电图波形图像建立二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V3模型,利用心电图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其中二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灵敏度65%、特异度71.5%、漏诊率35%、误诊率28.5%、阳性预测值69.5%、阴性预测值67.1%、准确率68.2%、Kappa值0.365;V3模型的灵敏度82%、特异度85%、漏诊率18%、误诊率15%、阳性预测值84. 5%、阴性预测值82. 5%、准确率83. 5%、Kappa值0. 670;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灵敏度87.5%、特异度89.5%、漏诊率12.5%、误诊率10.5%、阳性预测值89.3%、阴性预测值87. 7%、准确率88. 5%、Kappa值0. 770。结论运用计算机深度学习方法建立的V3模型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性能良好,其中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真实性和可靠性最佳,与专家小组的诊断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夏 徐基昕 +2 位作者 蒋卫芹 孔令军 赵文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5-200,共6页
目的:分析40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初诊为MDS患儿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40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初诊为MDS患儿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儿3年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结果:40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4∶1.0,男性略多于女性,中位年龄6.0岁。其中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是最常见类型,染色体异常11例,合并基因异常12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15例,未进行HSCT而行单纯药物治疗25例。接受HSCT治疗和非HSCT治疗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2±12.2)%和(35.3±10.2)%(P=0.039),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5.0±12.9)%和(19.2±8.4)%(P=0.012)。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岁(P=0.033)、初诊血小板<50×10^(9)/L(P=0.007)、存在复杂核型和/或基因突变(P=0.0002)、未接受HSCT治疗(P=0.016)是影响儿童MDS预后的高危因素。40例患儿依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及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3种方法分类,分析显示以上3类风险评估方法对儿童MDS进行风险评估都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评估儿童MDS预后。结论:儿童MDS以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多见。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岁、初诊血小板<50×10^(9)/L、存在复杂核型和/或基因突变、未接受HSCT治疗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高危因素。HSCT是目前治愈儿童MDS的最有效手段。目前临床评估儿童MDS预后的IPSS-R等方法具有明显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儿童 临床特点 危险分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