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WI和最小ADC值鉴别诊断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室管膜瘤 被引量:12
1
作者 任翔 吴于淳 杨秀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DWI和最小ADC值鉴别诊断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及室管膜瘤的MRI资料,其中室管膜瘤8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4例,所有患儿术前均接受MR平扫、增强和... 目的探讨DWI和最小ADC值鉴别诊断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及室管膜瘤的MRI资料,其中室管膜瘤8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4例,所有患儿术前均接受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小ADC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间变性室管膜瘤最小ADC值为(0.579±0.245)×10^(-3) mm^2/s,室管膜瘤最小ADC值为(0.943±0.12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1,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84(P=0.003),以最小ADC值=0.695×10^(-3) mm^2/s为临界值,鉴别诊断2种肿瘤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1.4%。结论最小ADC值在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MR检查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室管膜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儿童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婷婷 杨秀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6-270,共5页
目的观察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TWT)的CT表现、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7例CT资料完整、经病理证实的儿童TWT,并以"teratoid Wilms tumor"及"teratoid nephroblastoma"为主题词,在PubMed及Embase上检索相关文... 目的观察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TWT)的CT表现、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7例CT资料完整、经病理证实的儿童TWT,并以"teratoid Wilms tumor"及"teratoid nephroblastoma"为主题词,在PubMed及Embase上检索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儿童TWT的CT表现,并进行CT分型。结果本院7例(单发)、文献22例(19例单发、3例双肾病变)儿童TWT共32个病灶,其中肾内27个、肾外5个(腹膜后间隙4个、骶尾部1个),CT均表现为轻度非均质强化的混杂密度肿块;其中Ⅰ型11个(11/32,34.38%),4个(4/32,12.50%)Ⅰa型明确显示瘤内脂肪组织及钙化灶,7个(7/32,21.88%)Ⅰb型瘤内未见明确钙化灶;Ⅱ型21个(21/32,65.63%),瘤内未见明确脂肪组织但可测出负CT值脂肪成分,6个(6/32,18.75%)Ⅱa型显示瘤内钙化灶,15个Ⅱb型(15/32,46.88%)瘤内未见钙化灶。结论儿童TWT的CT表现颇具特征性,可分为2个类型、4个亚型,对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尔姆斯瘤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3
3
作者 施莉丽 付金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12-1215,共4页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22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资料。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22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资料。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观察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瘤体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强化方式以及转移情况等。结果9例均为单侧病灶,5例位于左肾,4例位于右肾;7例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为不规则形。CT平扫7例中6例呈稍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6例可见钙化灶。MRI平扫7例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4例T2WI以等、高信号为主,3例T2WI以稍低信号为主,3例合并出血,4例合并囊变、坏死。7例扩散加权成像均呈明显高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为低信号。增强后4例稍有强化,5例均呈轻-中度强化。5例伴转移。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儿童肾实质内肿块,伴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可合并出血,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应高度警惕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后肾腺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于淳 付金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1-764,77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后肾腺瘤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21年8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后肾腺瘤患儿,观察其病灶位置、大小及形态、CT和MRI特征。结果病变均为单发,右肾1例,左肾5例,肿瘤最大直径约1.6~9.7... 目的探讨儿童后肾腺瘤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21年8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后肾腺瘤患儿,观察其病灶位置、大小及形态、CT和MRI特征。结果病变均为单发,右肾1例,左肾5例,肿瘤最大直径约1.6~9.7 cm,平均(4.1±3.0)cm。5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例呈8字形。CT显示4例呈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1例呈混杂密度,5例病灶以实性为主肿块,1例为囊性为主肿块,其中1例伴有斑片状钙化,1例伴有出血;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实性成分均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MRI显示4例实性成分均可见扩散受限。结论儿童后肾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单发,边界清楚,实性成分均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且扩散受限,需警惕本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肾肿瘤 肾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甲胎蛋白临床诊断肝母细胞瘤行新辅助化疗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廖雪莲 蒋莎义 +5 位作者 杨静薇 邵静波 刘江斌 吕志宝 吴于淳 王雪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和肝脏影像学的临床诊断行经验性新辅助化学治疗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临床诊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80例原发肝占位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母细胞瘤50例和非肝母细胞瘤30例。分析血清AFP对... 目的探讨基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和肝脏影像学的临床诊断行经验性新辅助化学治疗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临床诊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80例原发肝占位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母细胞瘤50例和非肝母细胞瘤30例。分析血清AFP对临床诊断儿童原发肝占位为肝母细胞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化疗前是否有病理证据将50例肝母细胞瘤患儿分为经验性化疗组和有病理化疗组,比较两组最终病理结果、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结果血清AFP异常升高诊断儿童原发肝占位为肝母细胞瘤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100%;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高(Kappa=0.97,P<0.001)。肝母细胞瘤经验性化疗组和有病理化疗组3年OS分别为88.3%和90.7%,EFS分别为74.8%和81.3%;经Log-rank检验,OS和E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化疗前有无病理证据对PRETEX分期Ⅲ、Ⅳ期肝母细胞瘤3年OS和EFS影响无统计学意义(HR=4.68,95%CI:0.55~39.91;HR=2.34,95%CI:0.53~10.28)。结论根据血清AFP明显升高,可鉴别儿童肝母细胞瘤与其他儿童原发肝占位性疾病。基于血清AFP升高临床诊断肝母细胞瘤可指导手术耐受差的患儿术前新辅助化疗,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甲胎蛋白 肝占位 肝母细胞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穴肛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决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伟珏 吕志宝 +5 位作者 吕逸清 孙俊 吴一波 陈发玲 陈方 唐雯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891-896,共6页
目的探讨一穴肛的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的关系,以期最小损伤完成肛门及尿道阴道的一次成形术。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20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通过X线造影、MRI、膀胱镜检查了解患儿共同管(Common chan... 目的探讨一穴肛的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的关系,以期最小损伤完成肛门及尿道阴道的一次成形术。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20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通过X线造影、MRI、膀胱镜检查了解患儿共同管(Common channel,CC)、尿道、阴道的长度,阴道子宫、直肠盲端汇入位置的变异及选择的手术方法及路径。结果22例一穴肛患儿中,CC>3 cm 1例,≤3 cm 21例;尿道≥2 cm 12例,<2 cm 10例;阴道≥3 cm 11例,<3 cm 11例;双角子宫双阴道7例,其中严重阴道积液需处理2例;直肠盲端与尿道、阴道汇合于同一点12例,汇入于阴道、尿道汇合点远端3例,汇入于双阴道间隔处1例,汇入于阴道或子宫颈部5例,汇入于膀胱1例。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经腹阴道旋转术完成阴道、尿道成形术1例;PSARP+尿道生殖窦整体游离(Tot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TUM)拖出术或尿道生殖窦部分游离拖出术(Parti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PUM)14例;腹腔镜辅助下肛门直肠成形术(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TUM或PUM 5例;仅行肛门成形术2例。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并按Krickenbeck评价标准评估患儿的排便功能均超过6分,提示排便功能恢复尚可;其中评分>9分,排便功能恢复较好者10例(50%)。结论一穴肛的精准分型是医生选择手术方案的依据,MRI、造影及术中膀胱镜联合检查有助于精准了解CC、尿道、阴道长度及直肠盲端汇入点,多学科联合制定手术方案并完成手术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畸形 泄殖腔/畸形 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