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7~9岁儿童肥胖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7
1
作者 张隽 陶晔璇 +1 位作者 汤庆娅 蔡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2-675,696,共5页
目的探索上海市7~9岁儿童生活行为因素及父母超重情况与肥胖的关系,为制订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1个行政区共9所小学,对入选学校所有二、三年级在校共2 533名学生进行... 目的探索上海市7~9岁儿童生活行为因素及父母超重情况与肥胖的关系,为制订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1个行政区共9所小学,对入选学校所有二、三年级在校共2 533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及生活方式、运动情况和饮食习惯问卷调查。计算肥胖率及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儿童肥胖率。分析生活方式、运动情况和饮食习惯及父母超重情况,初步筛选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该儿童群体超重率为34.14%,肥胖率为18.00%;其中男孩的肥胖率(22.89%)高于女孩的肥胖率(13.21%)(P<0.01);中心城区儿童肥胖率(21.62%)高于郊区儿童肥胖率(15.18%)(P<0.01)。各年龄儿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欲好、进食速度快、不喜欢体育课、看电视时间长、睡眠时间短、较鱼虾类常吃禽畜肉类及父母超重肥胖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上海市7~9岁儿童肥胖率较高,且儿童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运动情况及父母超重肥胖情况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可能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肥胖干预工作,控制儿童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肥胖 现况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纸片干血斑酶活性检测用于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筛查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高晓岚 梁欢 +4 位作者 陈国庆 张惠文 韩连书 邱文娟 顾学范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目的探索滤纸片干血斑(DBS)检测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活性用于筛查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DBS的IDS活性,对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21年2月至4月出生的2202例男性新生儿进行MPSⅡ筛查。... 目的探索滤纸片干血斑(DBS)检测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活性用于筛查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DBS的IDS活性,对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21年2月至4月出生的2202例男性新生儿进行MPSⅡ筛查。将2012年3月至2020年12月儿内分泌遗传科收集的已确诊的51例MPSⅡ患儿、15例MPSⅡ女性携带者及32例非MPSⅡ患儿(对照组,均为男性)作为试筛人群。初步拟定筛查阳性切值,阳性者召回后复查酶活性,并进行尿液黏多糖和IDS基因检测。结果51例MPSⅡ患儿中位年龄4.2岁,15例MPSⅡ女性携带者中位年龄27.5岁,32例对照组中位年龄4.5岁,绘制ROC曲线在98例试筛人群中获得DBS法检测血IDS活性的最佳阈值为9.59ρmol/(punch·20 h),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22.7%,AUC为0.962(0.928~0.995);并进行白细胞法与DBS法的一致性检验分析,Kappa=0.96(P<0.001)。以DBS法检测2202名新生儿IDS活性水平,中位数为58.22ρmol/(punch·20h),中位数的20%为11.64ρmol/(punch·20h)。无论以DBS IDS活性≤9.59ρmol/(punch·20h),还是≤11.64ρmol/(punch·20 h)作为阳性切值,均为6例(0.27%)阳性。6例阳性患儿全部召回,筛查阳性者中,虽有3例尿黏多糖检测定性阳性,但电泳仅显示硫酸软骨素区带,未见硫酸皮肤素及硫酸类肝素区带;基因检测发现5例携带母亲来源的IDS错义突变c.851C>T(p.P 284 L),另有1例携带c.1499C>T(p.T 500 I)错义突变,均被归为良性变异。结论DBS IDS活性检测能够有效地快速识别出MPSⅡ可疑患儿,可尝试用于新生儿MPSⅡ的筛查,但仍需大样本量研究确定准确的阳性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 滤纸片干血斑 新生儿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杨浦区76例先天性心脏病的转归:6年随访报告
3
作者 华邦杰 刘薇廷 +4 位作者 周世瑜 张子珊 周韦 周爱卿 陈树宝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21-322,共2页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发病情况国内已有报道,但对小儿先心病的自然转归报道甚少。本文对我市杨浦区1934~1985年出生的活产婴儿11420名中检出76例先心病患儿进行门诊随访观察其转归并进行初步分析。 资料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转归 儿童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炎症性肠病相关贫血的诊治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治琪 王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32-1238,共7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IBD患者常合并多种肠外症状及并发症,贫血是常见的肠外表现之一,且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高于成人。儿童IBD患者的贫血不仅会引起头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IBD患者常合并多种肠外症状及并发症,贫血是常见的肠外表现之一,且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高于成人。儿童IBD患者的贫血不仅会引起头晕、头痛、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还会影响生长发育,与患儿生活质量密切相关。IBD相关性贫血的病因包括缺铁、慢性病、维生素缺乏、溶血、骨髓抑制等,其中缺铁最为常见。近年来,除传统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常见指标外,还出现了很多用于评估贫血和缺铁的新指标,如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铁蛋白指数、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在儿童IBD相关性贫血的治疗中,临床上通常采用口服补铁,静脉补铁尚不普遍。尽管贫血会对IBD患儿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但目前对贫血的诊断和治疗仍不及时。该文综述儿童IBD相关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对儿童IBD合并贫血的认识和关注度,为进一步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贫血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人乳中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爱菊 张伟利 +3 位作者 蒋明华 何稼敏 黄启泰 郑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对上海地区人乳脂肪酸成分再次进行调查,以获得上海地区人乳脂肪酸成分的最新数据。方法选择健康产妇31例,平均年龄(27±4)岁,平均孕期(39±1)周,婴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 405±375)g。采集每位产妇产后1~7 d的初乳、1... 目的对上海地区人乳脂肪酸成分再次进行调查,以获得上海地区人乳脂肪酸成分的最新数据。方法选择健康产妇31例,平均年龄(27±4)岁,平均孕期(39±1)周,婴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 405±375)g。采集每位产妇产后1~7 d的初乳、14 d和28 d的过渡乳以及42 d的成熟乳,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人乳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结果人乳中的总脂肪酸含量从初乳、过渡乳到成熟乳逐渐增加;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1~7 d的初乳中逐渐增加,至过渡乳和成熟乳逐渐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7 d的初乳中逐渐降低,到过渡乳和成熟乳又逐渐升高;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在初乳中很高,到成熟乳后明显降低,而必需脂肪酸、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则随哺乳期的延长逐渐增加。与10年前的上海人乳资料相比较,DHA含量有所增加,而ALA含量却有下降。结论人乳中的脂肪酸含量随哺乳期的延长不断发生变化。中国上海地区人乳中必需脂肪酸、LA的含量显著高于国外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亚油酸 人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和重庆两地区人乳中脂肪酸成份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伟利 陈爱菊 +4 位作者 蒋明华 何稼敏 吴圣楣 黄启泰 郑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1-207,共7页
目的近年来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人乳中的脂肪酸成份再次进行分析测定,以提供我国人乳中脂肪酸成份的最新数据。方法在中国东部的上海市区和西部的重庆市区选择62例健康产妇。连续采集每位产妇产后1~7 d... 目的近年来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人乳中的脂肪酸成份再次进行分析测定,以提供我国人乳中脂肪酸成份的最新数据。方法在中国东部的上海市区和西部的重庆市区选择62例健康产妇。连续采集每位产妇产后1~7 d的初乳和42 d的成熟乳。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的GC-2010气相色谱仪对人乳中的脂肪酸进行分析测定。结果人乳中总脂肪酸的含量从初乳至成熟乳逐渐增加,两地人乳中的总脂肪酸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庆市成熟人乳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百分含量(44.06%)显著高于上海市(33.85%)(P<0.01)。重庆市成熟人乳中亚油酸(LA,C18:2)的含量(18.43%)显著低于上海市(27.62%)(P<0.01);花生四烯酸(AA,C20:4)在两个地区的成熟人乳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海市成熟人乳中DHA(0.41%)显著高于重庆市(0.29%)(P<0.01)。结论随着哺乳期的延长,人乳中的脂肪酸含量会有较大变化。重庆和上海由于地域和饮食习惯的不同,人乳中的脂肪酸成份也有较大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 脂肪酸 上海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发展历程 被引量:9
7
作者 冯一 蔡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95,共3页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又称特医食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变。本文梳理了中国特医食品的发展脉络,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产品种类、研发能力以及法规标准管理等方面的进展,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特...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又称特医食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变。本文梳理了中国特医食品的发展脉络,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产品种类、研发能力以及法规标准管理等方面的进展,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特医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医食品将在临床营养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临床营养 法规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儿科杂志》所刊论著的研究设计类型和质量分析
8
作者 许小幸 蔡虹蔚 +1 位作者 陈光榆 邹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0-323,共4页
目的评价《临床儿科杂志》所刊论著的研究设计类型、研究质量和研究领域。方法手工检索并评阅和分析2005年至2012年《临床儿科杂志》所刊论著的研究对象、设计、方案实施,以及2010年至2012年所刊论著的研究领域。结果 2005至2012年共发... 目的评价《临床儿科杂志》所刊论著的研究设计类型、研究质量和研究领域。方法手工检索并评阅和分析2005年至2012年《临床儿科杂志》所刊论著的研究对象、设计、方案实施,以及2010年至2012年所刊论著的研究领域。结果 2005至2012年共发表论著1 409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占77.5%;研究设计类型以病例分析为主,占36.45%;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占24.91%。近年来,平行对照和自身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从8.42%增加到11.08%。8年来所刊论著的研究设计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0.39,P<0.001)。在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中,Jadad评分在3分以上的仅占10.9%。2010至2012年所刊论著以探讨病因和治疗最为多见。结论近年来《临床儿科杂志》所刊论著的研究设计类型有所变化,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所占比例仍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儿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与儿科医学发展
9
作者 顾学范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已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临床应用,使人们对许多疾病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就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对儿科医学的影响作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儿科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医学背景下先天性巨结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阳 蔡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19-323,共5页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是常见小儿消化道畸形,源自胚胎期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发育障碍引起的远端肠段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缺失,全球发病率约1/5 000,以亚洲人群发病率最高(2 8/10 000)...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是常见小儿消化道畸形,源自胚胎期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发育障碍引起的远端肠段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缺失,全球发病率约1/5 000,以亚洲人群发病率最高(2 8/10 000)[1]。HSCR属于一类致命性出生缺陷,其自然转归预后差,患儿表现为顽固性便秘,腹胀,生长发育迟缓,30%的患儿合并多种其他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6个月内死亡率达50%~70%[2]。HSCR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而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精准医学将有助于我们在HSCR这类多基因复杂遗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中获得实质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医学背景 消化道畸形 生长发育迟缓 先天性心脏病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嵴细胞 肠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T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一(综述) 于玥(综述) 韩连书(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1-1055,共5页
MUT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由MMUT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涉及多脏器损害,以脑损伤为主,死亡率较高。MUT型MMA目前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治疗、左卡尼汀及维生素B12药物治疗,部分严重患者需要肝肾移植,但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患... MUT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由MMUT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涉及多脏器损害,以脑损伤为主,死亡率较高。MUT型MMA目前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治疗、左卡尼汀及维生素B12药物治疗,部分严重患者需要肝肾移植,但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预后较差。近几年,在MUT型MMA小鼠模型中已利用腺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基因编辑、mRNA非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及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相关临床试验尚处于研发早期,基因治疗有望成为MUT型MMA新治疗方法。文章对MUT型MMA基因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血症 MMUT基因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的预测标志物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柳芳 吴博 王莹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7,共8页
目的 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手术治疗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GEO数据库数据集GSE150961中331例UC患儿为研究对象,在诊断性结肠镜检查时获取病变直肠组织标本,诊断后随访1年,其中21例患儿进展到施行结肠切除术治疗... 目的 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手术治疗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GEO数据库数据集GSE150961中331例UC患儿为研究对象,在诊断性结肠镜检查时获取病变直肠组织标本,诊断后随访1年,其中21例患儿进展到施行结肠切除术治疗,作为手术组;310例患儿为非手术组。筛选在两组患儿诊断时获得的病变直肠组织中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研究其对UC手术治疗风险的预测价值,以及与免疫细胞浸润、炎症因子、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非手术组310例,男158例,女152例,平均年龄(12.9±3.2)岁;手术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13.6±2.7)岁。筛选出在两组患儿病变直肠组织中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2个,包括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5(SLC7A5)和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与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病变直肠组织中SLC7A5和BNIP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LC7A5和BNIP3为UC患儿进展为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P均<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SLC7A5和BNIP3预测UC患儿手术治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8和0.867,SLC7A5和BNIP3联合预测的AUC为0.949(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LC7A5和BNIP3表达水平与记忆B细胞、巨噬细胞M0、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14~0.47,P均<0.05),与初始B细胞、静息CD4^(+)记忆T细胞、调节性T细胞、巨噬细胞M2比例呈负相关(r=-0.13~-0.35,P均<0.05),与炎症因子CXCL1、CXCL8、TNF、IL1B、TLR2、NLRP3、IL23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2~0.53,P均<0.05),与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相关基因OCLN、TJP1、TJP2、DSG2、CDH1、MARVELD2水平呈负相关(r=-0.13~-0.42,P均<0.05)。结论 铁死亡相关基因SLC7A5和BNIP3在手术治疗的UC患儿诊断时获取的病变直肠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是UC患儿手术治疗的风险因素和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儿童 铁死亡 手术治疗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重度窒息后颅内病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9
13
作者 陈惠金 朱建安 +4 位作者 陈冠仪 孙建华 蒋丽蓉 储淞雯 吴圣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4-16,共3页
对60例重度窒息儿进行苯巴比妥预防颅内病变及惊厥的对照研究。苯巴比妥组接受负荷量平均 年龄为生后5.6小时,其生后第四天的血清药物浓度为21.9±5.9μg/ml,颅内病变发生率为53.3%;对照组的颅内病变发生率为83.3%,两组之间的差... 对60例重度窒息儿进行苯巴比妥预防颅内病变及惊厥的对照研究。苯巴比妥组接受负荷量平均 年龄为生后5.6小时,其生后第四天的血清药物浓度为21.9±5.9μg/ml,颅内病变发生率为53.3%;对照组的颅内病变发生率为83.3%,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239,P<0.05)。苯巴比妥组在给药以后,无1例发生惊厥,对照组的惊厥持续时间则显著延长(t=3.068,P<0.05)。研究显示苯巴比妥可显著降低窒息后颅内病变发生率,并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窒息后惊厥的发生。建设对重度窒息儿宜在生后早期应用苯巴比妥预防,以降低颅内病变及惊厥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颅内病变 预防 苯巴比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倒位与优生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静敏 王世雄 +2 位作者 胡琴 李一峰 曹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6-288,共3页
为研究染色体倒位与优生的关系 ,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羊水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显带 ,并结合遗传咨询和跟踪随访。结果在3727例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对象中 ,发现44个染色体倒位家系55个染色体倒位携带者 ,检出率为1.47 %。34.54 %倒位携... 为研究染色体倒位与优生的关系 ,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羊水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显带 ,并结合遗传咨询和跟踪随访。结果在3727例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对象中 ,发现44个染色体倒位家系55个染色体倒位携带者 ,检出率为1.47 %。34.54 %倒位携带者有异常表型 ,主要为性分化异常、智能低下、多发畸形。不良孕产是常染色体倒位携带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其早期自发性流产率为42.86 % ,活产儿占妊娠总数的36.73 % ,其中表型正常14.29 % ,表型异常22.44 %。对9个染色体倒位携带者家系实施产前诊断 ,发现后代均为携带者 ,未见重组染色体异常胎儿发生。提示染色体倒位是常见的染色体结构重排 ,其中Y染色体倒位inv(Y)与性分化、性发育异常有关 ,inv(9)与流产关系密切 ,部分携带者有表型异常。对染色体倒位携带者可通过遗传咨询 ,进行孕前、孕期、产前、产后指导和干预。但对倒位携带者进行染色体病产前诊断是否有必要 ,尚待进一步积累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倒位 优生 染色体病 不良孕产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平衡易位与优生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世雄 张静敏 +2 位作者 胡琴 李一峰 曹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20-522,共3页
为研究染色体平衡易位与优生的关系 ,应用外周血、羊水、精液作染色体制备与显带 ,并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跟踪随访。对3727例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发现41个平衡易位家系 (31个相互易位 ,10个罗伯逊易位 )和56例平衡易位携带者 ,检出率... 为研究染色体平衡易位与优生的关系 ,应用外周血、羊水、精液作染色体制备与显带 ,并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跟踪随访。对3727例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发现41个平衡易位家系 (31个相互易位 ,10个罗伯逊易位 )和56例平衡易位携带者 ,检出率为1.50 % (相互易位1.18 % ,罗伯逊易位0.32 % )。不良孕产是平衡易位携带者主要临床表现 ,其早期自发性流产发生率为41.23% ,女性携带者流产率高于男性 ,生育的活产儿占总妊娠数的50 % ,其中表型正常30.7 % ,表型异常19.3 % ;罗伯逊易位携带者胚胎丢失率高于相互易位携带者。少数平衡易位携带者有表型异常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多发性畸形、智能低下等 ,发生率为12.5 % ;对13例平衡易位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 ,正常核型7例 ,携带者核型5例 ,染色体异常胎儿1例 ,表型异常者7例 ,占12.5 %。提示减数分裂的联会互换产生不平衡重排配子 ,是导致平衡易位携带者不良生育的主要原因 ,部分平衡易位携带者有表型异常。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安全、可行的产前诊断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平衡易位 产前诊断 优生学 羊水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草增加哺乳期乳汁分泌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郑涛 杨祖菁 钱林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9-692,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通草在哺乳期增加乳汁分泌的途径和作用机制及其对乳汁成分的影响。方法将16只产后ICR母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8)和通草处理组(n=8);通草处理组每日通过灌胃方式给予母鼠通草提取液0.25 mL,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 目的初步探讨通草在哺乳期增加乳汁分泌的途径和作用机制及其对乳汁成分的影响。方法将16只产后ICR母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8)和通草处理组(n=8);通草处理组每日通过灌胃方式给予母鼠通草提取液0.25 mL,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通草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小鼠的泌乳量、乳汁中蛋白质和乳糖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催乳激素的水平。采用不同剂量通草提纯液处理小鼠HC11乳腺上皮细胞(设为低剂量通草处理组和高剂量通草处理组,另设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中β-酪蛋白和乳清蛋白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乳腺上皮细胞中β-酪蛋白、STAT5蛋白和磷酸化STAT5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草处理组小鼠在哺乳第1、3、8、13和18天的泌乳量均高于阴性对照组。通草处理组母鼠乳汁中蛋白质的质量浓度(119.567μg/mL)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100.562μg/mL),乳糖浓度(53.072 mmol/L)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63.290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哺乳第1、3、8和13天,通草处理组催乳激素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通草处理组和高剂量通草处理组乳腺上皮细胞中β-酪蛋白及乳清蛋白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通草低剂量处理组和通草高剂量处理组乳腺上皮细胞中磷酸化STAT5蛋白的表达水平依次升高。结论通草可以增加STAT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加强细胞内信号转导,促进乳腺细胞泌乳,增加乳汁中乳蛋白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草 乳腺上皮细胞 乳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分布表达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杜勇 施诚仁 +1 位作者 张文竹 潘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部位肠粘膜组织内的分布表达方式。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分别对2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切除的病变段、移行段、扩张段结肠壁粘膜层及10例人正常结肠粘膜的紧密连接蛋白Oc...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部位肠粘膜组织内的分布表达方式。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分别对2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切除的病变段、移行段、扩张段结肠壁粘膜层及10例人正常结肠粘膜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ZO-1的分布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及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粘膜层Occludin及ZO-1沿绒毛下方连续分布;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粘膜层Oc-cludin及ZO-1蛋白数量明显减少、散乱;移行段Occludin显色程度明显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分布异常,ZO-1蛋白分布异常,显色程度略减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扩张段Occludin及ZO-1蛋白显色程度及分布与正常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病变段、移行段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异常及数量减少,影响肠粘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易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小肠结肠炎 紧密连接 肠粘膜屏障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 被引量:9
18
作者 余晓丹 颜崇淮 +3 位作者 吴胜虎 金星明 薛敏波 沈晓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20-622,共3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了解上海地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各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收集儿保门诊就诊的0~6岁汉族儿童204名,其中男140名,女64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了解上海地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各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收集儿保门诊就诊的0~6岁汉族儿童204名,其中男140名,女64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Ⅰ、TaqⅠ、BsmⅠ、FokⅠ)的多态分布。结果0~6岁汉族儿童a、T、b、F等位基因位点占优势,分别占75.0%、97.7%、97.4%、60.0%;aa、TT、bb、Ff等位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2.9%、91.7%、90.2%、47.6%;对每一个体4种等位基因型分析显示以aaTTbbFf、aaTTbbFF、AaTTbbFF占多数,分别为25.5%、14.2%、11.8%。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VDR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差异。结论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VDR基因在ApaⅠ、TaqⅠ、BsmⅠ、Fok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治疗缺氧小猪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伟利 单海燕 +1 位作者 李笑宏 林建海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9-242,共4页
为探讨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PHN)的疗效 ,以12只实验小猪吸入低浓度氧气造成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模拟PPHN。通过颈外静脉插入心导管 ,进入肺动脉检测肺动脉压力 (PAP)和心输出量等 ,通过股动脉插管检测体循环血压 ,同时... 为探讨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PHN)的疗效 ,以12只实验小猪吸入低浓度氧气造成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模拟PPHN。通过颈外静脉插入心导管 ,进入肺动脉检测肺动脉压力 (PAP)和心输出量等 ,通过股动脉插管检测体循环血压 ,同时检测心率、血氧饱和度 (SaO2)、血气分析和血镁浓度。结果显示 ,实验小猪缺氧10分钟后肺动脉收缩压 (SPAP)升高53.5%±25.4% (P<0.001) ,舒张压 (DPAP)和平均肺动脉压 (MPAP)分别升高57.1%±31.0%和50.6%±27.8% (P<0.001) ;静脉滴注硫酸镁后SPAS下降24.1 %±5.0 % (P<0.001) ,DPAP和MPAP分别下降22.7 %±7.2 %和19.8%±6.4% (P<0.001)。SaO2 和血氧分压均有升高。体循环血压也有下降 ,但下降幅度较小且与剂量有关。心率有轻度降低 ,心输出量无改变。血镁浓度明显升高 ,从0.79±0.14mmol/L升高至2.74±0.96mmol/L(P<0.001)。提示硫酸镁能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 ,改善血氧分压 ,对体循环血压、心率及心输出量影响较小 ,而且价格便宜 ,使用方便 ,值得在PPHN治疗中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治疗 缺氧小猪 肺动脉高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蔡威 汤庆娅 吴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14-1217,共4页
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需要早期手术干预的先天畸形等。目前,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患儿生后早期即需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正常喂养,需要接受营养支持。因此,建立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一直是临床亟待... 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需要早期手术干预的先天畸形等。目前,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患儿生后早期即需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正常喂养,需要接受营养支持。因此,建立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自1985年起,围绕新生儿临床营养支持,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包括:①分析我国新生儿血清氨基酸代谢特点,成功研制国内首个小儿专用型静脉氨基酸制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②通过静息能量代谢测定发现正常新生儿能量消耗值低于公式预计值,据此在国内外首次提出60~80 kcal/(kg.d)这一新生儿肠外营养能量推荐量(较传统值降低30%),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③临床推广并培训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率先开展经空肠穿刺造口术和经皮内镜胃造口术,完善肠内与肠外营养输注的新途径;④发现氧化应激线粒体凋亡途径是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重要作用机制,并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层面证实谷氨酰胺对肠外营养相关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课题组还成功实施了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目前已成功救治来自全国各地共46例患儿,其中1例患儿剩余小肠仅25 cm。2005年和2010年,课题组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分别制定了《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和《中国儿科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为国内儿科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提高了临床营养的实践水平。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营养支持 能量代谢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 短肠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