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萍 钱念东 +3 位作者 齐进 陈博 刘志宏 郭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3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平常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区域压力峰值、冲量、最大压力峰值出现的时...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3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平常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区域压力峰值、冲量、最大压力峰值出现的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结果:膝关节置换侧足底第2、3、4跖骨区以及中足、足跟内外侧、全足底的平均压力峰值和平均冲量均高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膝关节置换侧足底第1、2、3、4、5跖骨区和中足的最大压力峰值出现时间均长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膝关节置换侧开始着地阶段时间、整足接触阶段时间、单足支撑期总时间均长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侧足底压力参数较未置换侧有明显改变,置换侧膝关节的运动能力显著增强。运用足底压力分析对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治疗手段和置换后的康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置换 足底压力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三维运动解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萍 王怡 +4 位作者 陈博 郭蕾 刘志宏 齐进 邓廉夫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169-2176,共8页
背景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发生膝关节变形、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改变,预示KOA是与运动学、动力学等生物力学因素关系密切的一种疾病。而目前临床上缺乏对这些运动学、动力学指标的客观定量评定指标。目的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解析... 背景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发生膝关节变形、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改变,预示KOA是与运动学、动力学等生物力学因素关系密切的一种疾病。而目前临床上缺乏对这些运动学、动力学指标的客观定量评定指标。目的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解析KOA患者的病情,为临床医生治疗、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新的重要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10月-2017年6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双KOA患者10例作为KOA组,另外招募无膝关节疼痛的健康中老年人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行走测试,并分析受试者的步行情况和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结果与正常人比较,KOA患者存在明显的步态和生物力学特征:步频、跛行指数、步长、步幅、步速均缩短,双足支撑期、单足支撑期、一步时间、步行周期均延长(P<0.05);膝关节屈曲角峰值,冠状面最初角度,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膝关节最大活动范围均减小(P<0.05);膝关节角速度、膝关节角加速度峰值和平均值均减小(P<0.05);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减小(P<0.05);Y轴和Z轴方向地板反作用力峰值减小(P<0.05)。结论KOA患者关节内及其周围生物力学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下肢运动出现了异常。而采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对KOA患者和正常人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指标,为KOA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三维运动解析 膝骨关节炎 步态分析 运动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效骨诱导性的有机-无机水凝胶的构建及其骨再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程若昱 燕宇飞 +3 位作者 陈皓 齐进 邓廉夫 崔文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0-909,共10页
目的·将有机药物与无机粒子相结合并赋予水凝胶以治疗功能,构建可以促进骨缺损再生的有机-无机双效骨诱导复合水凝胶。方法·制备同时负载有机药物维生素D3以及无机粒子磷酸钙纳米粒的脂质体(vitamin D_3&calcium phosphat... 目的·将有机药物与无机粒子相结合并赋予水凝胶以治疗功能,构建可以促进骨缺损再生的有机-无机双效骨诱导复合水凝胶。方法·制备同时负载有机药物维生素D3以及无机粒子磷酸钙纳米粒的脂质体(vitamin D_3&calcium phosphatenanoparticlesliposomes,VD_3&CaP-Lip),并通过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其粒径、电位、形态学以及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观察;进一步将上述脂质体与甲基丙烯酸酐修饰的明胶(gelatin-methacrylic,GelMA)水凝胶相结合制备复合水凝胶(VD3&Ca P-Lip@Gel),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CCK-8试剂盒、细胞活/死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力测定、ALP染色、茜素红S染色、茜素红定量分析对该复合水凝胶的形态学、体外释放特性、体外矿化能力、细胞相容性、细胞黏附性以及体外促成骨能力进行观察。结果·成功构建了VD_3&Ca P-Lip@Gel水凝胶。体外释放结果显示,该复合水凝胶可在局部持续释放维生素D_3约17 d。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该水凝胶有着良好的形态学特征,在模拟体液中可以促进体外生物矿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有着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以及细胞黏附性;相较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GelMA组,其具备明显的体外促成骨分化能力。结论·所构建具有骨诱导性的有机-无机双效复合水凝胶可实现药物及纳米粒子的体外局部长期释放,可明显在体外促进成骨分化、加速骨再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脂质体 骨再生 磷酸钙纳米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载抗菌黏性脂质体的水凝胶构建及促进骨修复的研究
4
作者 相宜 刘立立 崔文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47-954,947,共8页
目的·构建一种携载抗菌黏性脂质体的水凝胶(A-LIP-PEG),探究其抗菌及促进骨修复作用。方法·基于脂质体和多巴胺的席夫碱反应,制备黏性脂质体(A-LIP)。将A-LIP和巯基化的聚乙二醇(4SH-PEG)混合,用Ag+交联4SH-PEG制备复合脂质... 目的·构建一种携载抗菌黏性脂质体的水凝胶(A-LIP-PEG),探究其抗菌及促进骨修复作用。方法·基于脂质体和多巴胺的席夫碱反应,制备黏性脂质体(A-LIP)。将A-LIP和巯基化的聚乙二醇(4SH-PEG)混合,用Ag+交联4SH-PEG制备复合脂质体水凝胶。通过A-LIP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包载,实现BMP-2在水凝胶网络中均匀分散和缓慢释放。采用粒度仪考察A-LIP的粒径和电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A-LIP的形态;采用冲洗黏附实验评估A-LIP的黏性;通过CCK-8验证A-LIP-PEG的生物相容性;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测定及茜素红S染色评定其促成骨活性。结果·体外研究表明,A-LIP对软组织有很强的黏附性;A-LIP-PE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LIP-PEG具有较脂质体水凝胶(LIP-PEG)更显著的促进成骨分化作用,且不影响细胞的增殖。结论·该A-LIP-PEG在拓宽水凝胶装载和控释药物及抗菌、骨修复方面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脂质体 抗菌 水凝胶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对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几何学畸形的矫形能力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泽著 陈哲 +5 位作者 郑月焕 梁裕 张兴凯 吴文坚 庄澄宇 曹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OVCF)几何学畸形的矫形能力,并探讨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与临床症状缓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接受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老...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OVCF)几何学畸形的矫形能力,并探讨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与临床症状缓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接受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老年女性OVCF患者,根据术式分为PVP组(56例)和PKP组(43例)。采用Mc Closkey-Black椎体几何学形态定量判定法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压缩椎体高度参数,整体判断压缩椎体的几何学形态为"正常形态"或"压缩形态",比较压缩椎体几何学形态变化情况及两种术式对几何学异常形态的椎体的矫形能力。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与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共有22例患者的"压缩形态"被矫正为"正常形态",总体矫正率为22.22%。PKP组矫正率高于PVP组,分别为34.15%和1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的患者VAS评分为2.31±0.93,几何学畸形未完全矫正的患者VAS评分为2.6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和PVP两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纠正压缩椎体的几何学畸形形态,PKP对椎体几何学畸形的纠正能力优于PVP;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与临床症状缓解之间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几何学形态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愈合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调节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罗涛 齐进 +5 位作者 周琦 王君 王晋申 魏立 刘晓东 邓廉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02-908,共7页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胫骨骨折模型,骨折后1、3、7、14、21、28d取材,应用X线摄片、Micro-CT和四环素荧光双标记技术,观测骨痂组织的演变和新骨形成状况;采用RT-PCR...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胫骨骨折模型,骨折后1、3、7、14、21、28d取材,应用X线摄片、Micro-CT和四环素荧光双标记技术,观测骨痂组织的演变和新骨形成状况;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痂组织细胞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骨性标志物(Runx2和ALP)的表达状况,分析HIF-1α与骨折愈合进程的关系。结果在早期骨痂组织中,募集于骨折处的细胞以及由此演化的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骨细胞在低氧环境中均表达HIF-1α。骨折后第7天,HIF-1α阳性细胞百分率达到峰值,持续高表达7d后逐渐下降,骨折后第28天基本恢复至骨折前水平;细胞VEGF表达特征的变化与HIF-1α的表现相似;早期骨痂细胞的骨形成功能活跃,骨痂体积较大,至骨折后14d达到峰值后随骨改建的发生而逐步减小,骨痂矿化沉积主要发生于骨折愈合的中晚期(14—28d)。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参与骨折愈合的细胞属低氧感应细胞并表达HIF-1α;HIF-1α可调节细胞自身的状态,通过调控早期骨痂细胞的功能和刺激血管新生而参与调节骨折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骨痂 低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奈酸锶改善成骨不全症模型oim小鼠代谢失衡的双向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斌 徐增 +4 位作者 吴卉乔 郭蕾 张颖 石长贵 袁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45-953,共9页
目的探讨雷奈酸锶对成骨不全症(OI)模型oim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双重作用。方法取1周龄OI模型纯合子oim/oim小鼠及野生型(wt/wt)小鼠的颅骨,采用Ⅰ型胶原酶通过连续消化法获取成骨细胞;取5~7周龄oim/oim小鼠和wt/wt小鼠的长骨,获取... 目的探讨雷奈酸锶对成骨不全症(OI)模型oim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双重作用。方法取1周龄OI模型纯合子oim/oim小鼠及野生型(wt/wt)小鼠的颅骨,采用Ⅰ型胶原酶通过连续消化法获取成骨细胞;取5~7周龄oim/oim小鼠和wt/wt小鼠的长骨,获取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破骨细胞。给予不同浓度(1、10 mmol/L)的雷奈酸锶进行干预,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在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降钙素受体(Calcr)、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组织蛋白酶K(CTSK),以及破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c-fos、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的表达;采用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分化及矿化情况;采用Trap染色及骨片陷窝实验评估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及骨吸收活性;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检测雷奈酸锶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可促进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Runx2、ALP、OCN)的表达增加,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Calcr、Trap、CTSK、c-fos、NFATc1)的表达(P均<0.05),且随浓度增加作用增强。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可促进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P均<0.05)。Trap染色及骨片陷窝实验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可降低oim/oim小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和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P均<0.05)。MTT结果显示,1 mmol/L、10 mmol/L雷奈酸锶对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无细胞毒性。结论雷奈酸锶可有效改善OI模型oim小鼠的骨代谢失衡,其机制可能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及骨吸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奈酸锶 成骨不全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响应性G4 PAMAM-IBU/GelMA水凝胶的构建及其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蔡传栋 王非 +2 位作者 崔文国 范存义 刘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构建负载第4代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generation 4 polyamindoamine,G4 PAMAM)/布洛芬(ibuprofen,IBU)复合物(G4 PAMAM-IBU)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响应性明胶(gelatin,Gel)水凝胶,并探究其体外特... 目的·构建负载第4代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generation 4 polyamindoamine,G4 PAMAM)/布洛芬(ibuprofen,IBU)复合物(G4 PAMAM-IBU)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响应性明胶(gelatin,Gel)水凝胶,并探究其体外特征。方法·将IBU粉末加入G4 PAMAM溶液中,经超声振荡得到G4 PAMAM-IBU复合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饱和G4 PAMAM-IBU溶液中IBU的浓度,研究G4 PAMAM对IBU的增溶能力和G4 PAMAM-IBU复合物中IBU的释放。采用CCK-8试剂盒评估IBU与G4 PAMAM-IBU对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同时,为实现G4 PAMAM-IBU的按需释放,利用Gel与甲基丙烯酸酐的加成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酯明胶(methacrylate gelatin,GelMA),并在365 nm光交联下形成MMP响应性水凝胶,并将G4 PAMAM-IBU复合物包载于该水凝胶之中。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水凝胶的微观形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凝胶中药物的释放量。之后,将载药GelMA水凝胶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试剂盒与活/死细胞染色法评估水凝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结果·IBU与G4 PAMAM成功组成复合物,并使IBU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提高,且IBU在12 h内与G4 PAMAM逐渐解离并释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的IBU浓度需达到300μg/mL才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能力(P=0.023),而G4 PAMAM-IBU中IBU的浓度为100μg/mL时即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P=0.000)。所制备的G4 PAMAM-IBU/GelMA水凝胶经MMP处理后,内部孔隙增大,药物释放加快。同时,体外实验发现,与载IBU的GelMA水凝胶相比,G4 PAMAMIBU/GelMA水凝胶处理后的成纤维细胞活细胞减少,死细胞增多,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均P=0.000);且加入MMP后,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结论·G4 PAMAM对IBU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并可增强其药物效应;G4 PAMAM-IBU/GelMA水凝胶具有MMP响应性的药物缓释行为,并能够持续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第4代聚酰胺-胺 布洛芬 肌腱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的可注射水凝胶的抑菌和成骨性能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立立 崔文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84-1192,共9页
目的·构建一种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微球的新型抗菌和可注射水凝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抗菌和促成骨性能。方法·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负载BMP-2的光交联明胶微球,将微球与巯基化的聚乙二醇[... 目的·构建一种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微球的新型抗菌和可注射水凝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抗菌和促成骨性能。方法·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负载BMP-2的光交联明胶微球,将微球与巯基化的聚乙二醇[4-arm thiolterminated poly(ethylene glycol),4SH-PEG]混合,用Ag+交联4SH-PEG,制备含有微球的可注射4SH-PEG复合水凝胶(BMP/Gel/SH-Ag)。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微球和水凝胶的微观形态;在100转/min、37℃的摇床中进行药物释放实验;使用针头直径为0.5 mm的注射器注射BMP/Gel/SH-Ag,评价其可注射性;通过琼脂扩散实验评价BMP/Gel/SH-A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抗菌性能;通过CCK-8实验考察BMP/Gel/SH-Ag的生物相容性;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钙结节染色评价其促成骨活性。结果·明胶微球外表光滑,粒径分布均匀(~350μm);BMP/Gel/SH-Ag呈现孔洞状的微观结构;在摇床中温育8 d,BMP/Gel/SH-Ag中的BMP-2累积释放量为(81.8±3.6)%;BMP/Gel/SH-Ag可以用直径小至0.5 mm的注射器针头来注射,以产生水凝胶细丝;BMP/Gel/SH-Ag对S.aureus和E.coli有抑制作用;CCK8结果表明,BMP/Gel/SH-A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MP/Gel/SH-Ag可提高BMSCs的ALP的表达和钙结节的含量。结论·该BMP/Gel/SH-Ag水凝胶在促进成骨和抗感染方面有良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微球 抗菌 可注射水凝胶 促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凝胶刚度影响髓核细胞表型及其功能的体内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泽昊 吕振东 +2 位作者 张震 崔文国 张煜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4-813,共10页
目的·探究水凝胶刚度对髓核细胞表型及其治疗大鼠椎间盘退变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不同浓度甲基丙烯酸酯明胶(methacrylate gelatin,GelMA)的水凝胶,使用流变分析和单轴压缩实验检测其刚度,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 目的·探究水凝胶刚度对髓核细胞表型及其治疗大鼠椎间盘退变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不同浓度甲基丙烯酸酯明胶(methacrylate gelatin,GelMA)的水凝胶,使用流变分析和单轴压缩实验检测其刚度,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微观结构和形态。将具有正常表型的髓核细胞接种于GelMA水凝胶表面,活/死细胞染色评价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鬼笔环肽染色观察髓核细胞在不同刚度培养基质上的生长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追踪髓核细胞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的核定位,实时定量PCR检测髓核细胞相关基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Ncam-1)、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can)和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ex-determing region of Y chromosome,SRY)-盒转录因子9(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9,Sox9)]的表达水平。建立大鼠尾椎针刺椎间盘退变模型,获取不同培养基上的髓核细胞并分别注射到退变椎间盘中,4周后行磁共振成像检测,分析各实验组椎间盘含水量,组织学方法检测椎间盘结构和蛋白聚糖水平。结果·当GelMA预聚溶液浓度为4%和15%时,所得水凝胶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 kPa和200 kPa。SEM显示水凝胶均呈疏松多孔结构,且水凝胶的孔隙率随其刚度增加而显著降低。体外实验显示2种刚度的GelMA水凝胶基质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相较于硬水凝胶基质(15%GelMA),软水凝胶基质(4%GelMA)上培养的髓核细胞伸长率更低、扩散面积更小,并表现出YAP在细胞质聚集的趋势。髓核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检测显示:软水凝胶基质组Sox9、Acan和Ncam-1的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23.7、6.6和12.7倍。体内实验显示,用不同刚度基质培养的髓核细胞治疗退变椎间盘,软水凝胶基质组的椎间盘含水量及结构完整度均高于硬水凝胶基质组。结论·相比于高刚度GelMA水凝胶,低刚度水凝胶基质能更好地维持髓核细胞的生长表型,并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刚度 髓核细胞 Yes相关蛋白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愈合可注射性透明质酸水凝胶的构建及促进血管生成的研究
11
作者 杨淑 崔文国 +1 位作者 魏杰 蔡正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80-1492,共13页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的自愈合可注射性水凝胶,探究不同浓度铜离子对水凝胶性能及其促成血管功效的影响,评估其应用于临床上伤口愈合的可行性。方法·在光引发剂2959的存在下,通过蓝光诱发了巯基化...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的自愈合可注射性水凝胶,探究不同浓度铜离子对水凝胶性能及其促成血管功效的影响,评估其应用于临床上伤口愈合的可行性。方法·在光引发剂2959的存在下,通过蓝光诱发了巯基化透明质酸(thiolated hyaluronic acid,HASH)和丙烯酸化双膦酸盐(acrylated bisphosphonate,Ac-PD)之间的巯基-烯点击反应,制备了双膦酸盐化透明质酸(bisphosphonated hyaluronic acid,HAPD);基于HAPD和Cu2+的金属配位作用,构建了不同Cu2+浓度的HAPD-Cu水凝胶,即HAPD-Cu1、HAPD-Cu2、HAPD-Cu3以及HAPD-Cu4。采用核磁氢谱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验证HASH、Ac-PD、HAPD和HAPD-Cu的分子结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HAPD-Cu的微观形貌;采用流变仪验证HAPD-Cu的剪切变稀和自修复特性;采用液相质谱仪测定HAPD-Cu的离子释放;通过活/死细胞染色和CCK-8评价HAPD-Cu的生物相容性;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成小管实验测定HAPD-Cu的体外促成血管活性;通过CD31组织染色评估HAPD-Cu的体内促成血管活性并建立体外大鼠伤口缺陷模型评价其实际修复效果。结果·化学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证明材料的成功制备;体外研究表明,HAPD-Cu均具有疏松多孔的内部结构,且具有优异的自愈性、可注射性和可降解性,降解周期为7d并具有突释行为,满足伤口愈合周期的需求;HAPD-Cu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HAPD-Cu4因Cu2+浓度高而具有细胞毒性。此外,在允许的Cu2+浓度范围内,其体外或体内的成血管效果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体外伤口模型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APD-Cu水凝胶显著促进了伤口的愈合。结论·基于金属配位制备的HAPDCu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形状可塑性,允许以微创的形式填充缺陷部位,并释放Cu2+以促进早期血管网络的建立,在用于临床上不规则的伤口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愈合 可注射水凝胶 血管生成 伤口愈合 软组织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 K27改变95例临床病理分析
12
作者 周琦 王佳 李金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 探讨儿童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 K27改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7月首次诊断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 3 K 27改变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共纳入95例患儿,男54例、女41例,中位年龄6.0(5.0~9.0)岁;脑干... 目的 探讨儿童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 K27改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7月首次诊断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 3 K 27改变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共纳入95例患儿,男54例、女41例,中位年龄6.0(5.0~9.0)岁;脑干为好发部位(82.1%)。肿瘤WHO组织学分级1~4级皆有分布,以高级别胶质瘤为多数(6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所有病例的H3 K27M(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改变为甲硫氨酸)均为阳性表达,89.0%患儿的H3 K27Me3(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表达下降。55.6%患儿表达突变型肿瘤蛋白53(P53);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表达率和α地中海贫血/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TRX)表达缺失率均低,分别为8.5%和18.6%;而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同源体B1(BRAF)仅有1例表达(1.2%)。47.1%(8/17)患儿出现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阳性。2.1%(1/48)患儿发生BRAF基因变异。结论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 K27改变患儿的好发部位为脑干,组织学分级以高级别为多数,ATRX蛋白缺失率较低,且与肿瘤发生部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 K27改变 临床病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亲水性静电纺丝短纤维海绵促创面愈合的作用
13
作者 付晓晗 王娟 +1 位作者 崔文国 王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9-277,共9页
目的·构建一种含有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的高亲水性静电纺丝短纤维海绵(Sponge@GO),探究其对慢性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分别将不含及含有GO的纺丝液经过纺丝成膜、打碎、塑形并用戊二醛交联后,制备出2种短纤维海绵... 目的·构建一种含有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的高亲水性静电纺丝短纤维海绵(Sponge@GO),探究其对慢性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分别将不含及含有GO的纺丝液经过纺丝成膜、打碎、塑形并用戊二醛交联后,制备出2种短纤维海绵(Sponge和Sponge@GO)。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2种海绵的内部结构,通过接触角及吸水率观察两者的亲水性能。经CCK-8法和活/死细胞染色验证海绵的生物相容性。将12只6周龄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Sponge组和Sponge@GO组,每组各4只;通过腹腔注射1%的链脲佐菌素溶液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每只大鼠背部制备3块直径1.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将材料覆盖于创面,使用医用纱布覆盖创面并固定(对照组仅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分别于术后第7、14日测量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取创周0.5 cm内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并在第14日通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SEM观察显示,与Sponge海绵比较,Sponge@GO海绵的纤维直径较细,孔隙率偏大。2种短纤维海绵在10 min内均基本达到最大吸水率,Sponge@GO海绵的吸水率较高。Sponge@GO海绵的接触角小于Sponge海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3、5日Sponge组与对照组相比,尚呈现出细胞增殖的状态(均P<0.05),而Sponge@GO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3组细胞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SEM和荧光染色观察显示,Sponge@GO海绵内部的细胞数量明显较Sponge海绵多。3组大鼠的创面均未见感染。Sponge@GO组和Sponge组术后第7日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第14日,Sponge@GO组的创面愈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9),而Sponge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日,H-E染色显示Sponge@GO组创面肉芽组织更加成熟,结构更为均匀致密;Masson染色显示Sponge@GO组胶原更加致密,上皮化显著;α-SMA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ponge@GO组新生血管数量更多,密度更高。结论·Sponge@GO海绵在吸收渗液后可维持创面微湿润环境,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短纤维 静电纺丝 创面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