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
1
作者 徐海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2,共11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目前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观点为该问题研究提供一定基础,但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着眼于主体与客体、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目前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观点为该问题研究提供一定基础,但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着眼于主体与客体、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的多重关系,通过人民主体需要、问题导向、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新时代精神和当代世界时代精神的内在关联五个维度显现出来,其时代精神的内涵意蕴可解读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目标,以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守正创新为动力源泉,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要义,以斗争精神为外在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精神 显现维度 内涵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要素和时代主题
2
作者 刘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共6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的基本特性,体现了中国社会时空变迁、结构转型与政党使命的历史影响要素。这一思想体系在核心观点上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合法性与制度设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的基本特性,体现了中国社会时空变迁、结构转型与政党使命的历史影响要素。这一思想体系在核心观点上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合法性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在基本方略上指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布局的方向性与政策设置的系统性,不仅鲜明地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基本主题,同时也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形态 被引量:6
3
作者 汪仲启 《交大法学》 CSSCI 2022年第4期21-37,共17页
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实践过程,内嵌于中国国家转型的总体性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落实于法治领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深层动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实践过程,内嵌于中国国家转型的总体性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落实于法治领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深层动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逻辑;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路径。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形态,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中轴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突出特点和根本保障;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进程中,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必须始终处理好的一对根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 法治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
4
作者 陈红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F0002,共9页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第一,建构人与自然共同体,重塑“人-自然”互生逻辑,从本体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二,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构“人-自然”平等格局,从认识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三,扬弃“天”的内在价值,深化“人-自然”价值统一,从价值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自然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年发展与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再出发 被引量:8
5
作者 杜玉华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11,共8页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攸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需要,更是中国青年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奋斗方向、力量源泉、方式支点等方面,契合了中国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和平发展、...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攸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需要,更是中国青年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奋斗方向、力量源泉、方式支点等方面,契合了中国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和平发展、国家取得伟大成就和党对青年发展高度重视,为青年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为青年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新时代中国应以“不忘初心”为统领,坚持以“青年为本”为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方式和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来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青年发展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不忘初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建设与外交实践笔谈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东晓 王公龙 +2 位作者 王鸿刚 周方银 陈向阳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157,共23页
从方法论、理论意义和制度创新三个角度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方向,是深化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和外交理论研究的重要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力推动着理论范式的创新。这种创新表现... 从方法论、理论意义和制度创新三个角度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方向,是深化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和外交理论研究的重要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力推动着理论范式的创新。这种创新表现为中国国际关系理念与价值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话语创新。我们需要深刻辨识中国全球伙伴关系战略对开创国际关系新模式的理论意义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世界共同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价值。21世纪的国际竞争具有新的特点,更多体现为纵向竞争、间接竞争、错位竞争。由于美国视中国为长期性的竞争对手,这使得国际体系中的大国战略竞争呈现长期化态势。我们应从更广阔的战略图谱中定位竞争,从管控竞争、化解竞争的角度去应对竞争,其中包括推动实现"真正的多边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现代化 国际秩序 竞争与合作 多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年来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CNKI和CSSCI收录的论文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文军 刘雨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9,238,共12页
城市不仅仅是各种现代化要素流动的场域,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主体。通过回顾40年来中国知网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研究的相关论文,我们发现现有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研究重点关注六个方面:即城乡结构、城市... 城市不仅仅是各种现代化要素流动的场域,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主体。通过回顾40年来中国知网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研究的相关论文,我们发现现有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研究重点关注六个方面:即城乡结构、城市消费结构、城市阶层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就业结构和城市人口结构,其中城乡结构研究是研究领域的主旋律。40年来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大体经历了低速增长期、快速发展期和波动发展期三个阶段,这些研究先后经历了以"农村"为主要背景,到高度关注城乡结构,再到回归城市本身的过程。可以认为,今后的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只有具备更开阔的全球视野和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聚焦城市自身的主体性,才能增强对城市社会结构的解释力,为城市社会结构转型提供多方面理论和经验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结构 城市 社会结构研究 中国知网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康社会到幸福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逻辑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石建勋 刘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6-83,共8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建设目标是什么?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发展逻辑视角提出新的社会建设目标和社会发展内涵。将建设“幸福社会”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新目标,并从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建设目标是什么?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发展逻辑视角提出新的社会建设目标和社会发展内涵。将建设“幸福社会”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新目标,并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发展逻辑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建设“幸福社会”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这不仅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需要,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康社会 幸福社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中华文明五大底蕴
9
作者 刘勇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在中华文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发展基石、“富民调均”“大同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在中华文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发展基石、“富民调均”“大同社会”的社会理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历史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协和万邦”“以和为贵”的天下胸怀上生成的,蕴含了中华文明的五大底蕴。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基本特质体现在其生生不息的主体连续观、革故鼎新的文化创新观、团结一体的国家统一观、求同存异的交往包容观、协和万邦的文明和平观,这五大特性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方向性和创新性、统一性和协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和平性和世界性的文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大同社会 本固邦宁 以和为贵 协和万邦 求同存异 民为邦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现代化模式比较研究
10
作者 余凯月 丁晓钦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59,共11页
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现代生产力与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结合,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形态,聚合成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依据所有制形式、政府与市场关系、民主制度、对外交往方式这四... 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现代生产力与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结合,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形态,聚合成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依据所有制形式、政府与市场关系、民主制度、对外交往方式这四个影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关键要素,可将世界主要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划分为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类型:西方以私有制与自由化为显著特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以高度集中与指令性计划为显著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东亚、拉美被动与依附性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比较的四个维度上分别表现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主导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交往方式。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三种现代化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着其他现代化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 东亚拉美依附性现代化 比较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书信日记中的彰显及其当代传承
11
作者 陈红娟 潘俊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9-44,共6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的全面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从价值定位看,书信日记是铭刻精神本源的红色底稿、开展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激活价值认同的精神密码,在彰显与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的全面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从价值定位看,书信日记是铭刻精神本源的红色底稿、开展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激活价值认同的精神密码,在彰显与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文本表征来看,书信日记体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样态,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从传承路径来看,新时代彰显与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需将书信日记嵌入高校思政课、党员干部教育、公共传播等环节,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 书信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党整合治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模式诠释——兼论与总体性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的比较 被引量:72
12
作者 唐文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7,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亦即“政党整合治理”模式。政党整合治理模式的生成,源于中国“政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以及市场体制下中国共产党对于资源的有限支配。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总体性治理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亦即“政党整合治理”模式。政党整合治理模式的生成,源于中国“政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以及市场体制下中国共产党对于资源的有限支配。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总体性治理模式以及当代西方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而言,政党整合治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本土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权威分布、建构逻辑、结构形态和整合方式四个维度上展现了出来。政党规划、政党整合和自发参与,三者一起构成了政党整合治理模式运作的基本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政党整合治理 总体性治理 多中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39
13
作者 赵大朋 简皎洁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126,共7页
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系统,基层党组织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了相应的组织力,这种组织力包括外在组织力和内在组织力。当前,基层党建的重点就是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有效适应并积... 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系统,基层党组织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了相应的组织力,这种组织力包括外在组织力和内在组织力。当前,基层党建的重点就是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有效适应并积极引导基层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外向性的组织力。基层党组织既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使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嵌入社会之中,又要积极作用和影响外部环境,不断提升对社会的引导力和动员力;二是不断加强党组织的内部治理,提升基层党组织内在的组织力。基层党组织要有效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和日常管理,着力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和组织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 组织力 政治系统分析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程竹汝 李熠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1,2,共7页
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领导一切的论断和要求,虽然针对性各有侧重,但构成了新时代党的领导一个整体。其中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体制中最本质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于... 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领导一切的论断和要求,虽然针对性各有侧重,但构成了新时代党的领导一个整体。其中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体制中最本质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于党的十九大的一条主线,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包括: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规律性认识,破解了集体领导制中分工责任与集体责任有机联系的困境,是民主集中制有效实现形式的应有之义;基于攻坚新时代战略目标,强化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发展战略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党的领导体制在价值、组织、行为一体化的基本遵循;它还是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践的动力基础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 党的领导 集中统一 民主集中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历程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3,175,176,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这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这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从陈独秀、李大钊到毛泽东,都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建构文明新形态必在社会主义的实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中,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为前途、坚定的人民立场紧密地、实质性地联系在一起;新中国诞生后,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探索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文明新形态经过曲折而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它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联成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 现代化 文明新形态 中国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习近平外交思想笔谈
16
作者 徐坚 权衡 +2 位作者 周方银 王公龙 张颖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153,154,共26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于2021年5月29日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讨会”,本文是部分与会专家的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加强中...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于2021年5月29日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讨会”,本文是部分与会专家的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加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重要引领。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是这一理论建设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深厚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性,以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价值观引领外交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于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为引导世界大变局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演进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定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多赢发展。在海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海洋安全观涵盖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敏锐把握时代动向,对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 双循环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性作为新现代性的理论阐释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胜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6,共9页
中国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性反应,其实存性不容置疑。中国现代性以实践意识直接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多个层面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表现为关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意识。中国现代性要... 中国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性反应,其实存性不容置疑。中国现代性以实践意识直接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多个层面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表现为关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意识。中国现代性要成为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需要以批判精神全面审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阻断西方现代性中象征核心权力关系的资本奴役逻辑,解构其背后更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奴役结构。中国现代性作为新现代性,其实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 西方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 新现代性 资本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主义思潮在2020年的新表现、新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鹏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43,共3页
实用主义思潮在2020年进一步引发了民众的反思和批判。实用主义哲学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转向,但因受到立足点上价值观和工具理性的局限而存在根本缺陷。实用主义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存在论意义上需要的实效性,但由于其对主... 实用主义思潮在2020年进一步引发了民众的反思和批判。实用主义哲学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转向,但因受到立足点上价值观和工具理性的局限而存在根本缺陷。实用主义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存在论意义上需要的实效性,但由于其对主体需要的非历史、非辩证的处理,却造成更严重的遮蔽和异化。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可以深刻揭示实用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并通过对其进行内在批判而实现釜底抽薪式的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主义 主体需要 批判扬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胜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9,M0001,共12页
人的精神世界是能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世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迁。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 人的精神世界是能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世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迁。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改革开放开启人的精神世界重构的阶段;“四个多样化”倒逼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社会快速转型中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新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系统性建构阶段。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也体现了党中央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坚定战略定力。新时代推进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经验在于,既始终坚持经济因素归根到底决定人的精神观念的基本原理,又系统把握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相对独立性规律,整体性推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世界 拜物教批判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山论”对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赋能 被引量:25
20
作者 刘勇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生态就是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绿色特质和生态底色,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两山论”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造与实践结晶,围绕“... 生态就是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绿色特质和生态底色,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两山论”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造与实践结晶,围绕“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可行”三重向度对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支撑、现实考量、实践进路进行了科学回答。习近平在承继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考量,创造性地以“两山论”为切入点,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实现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不仅为新时代新征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更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了源源不竭的绿色动能,进而有助于推进和拓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两山论” 新质生产力 绿色赋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