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动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天诚 耿子翔 +3 位作者 袁龙 杨光月 李一飞 赵咏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353,共9页
为了更好地评估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危险因素,Binkley等在2013年首次提出“活动障碍综合征”(dysmobility syndrome,DS),将“骨骼-肌肉-肥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骨质疏松症、肌少症、肥胖症,可以更全面地识别老年人的跌倒和骨折风险。通... 为了更好地评估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危险因素,Binkley等在2013年首次提出“活动障碍综合征”(dysmobility syndrome,DS),将“骨骼-肌肉-肥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骨质疏松症、肌少症、肥胖症,可以更全面地识别老年人的跌倒和骨折风险。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文章旨在对DS的定义、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诊断、管理进行梳理并形成研究进展,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障碍综合征 骨质疏松症 肌少症 肥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林勋 王建平 +5 位作者 陈博 庞坚 张旻 王辉昊 张明才 詹红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观察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组(简称"手法+红桂酊组")、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治疗组(简称... 目的:观察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组(简称"手法+红桂酊组")、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治疗组(简称"手法组")和红桂酊涂擦组(简称"红桂酊组"),每组各30例。红桂酊组采用红桂酊涂擦治疗,手法组采用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治疗,手法+红桂酊组采用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各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每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对3组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玛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WOMAC)从疼痛、僵硬、关节活动和总分4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于末次治疗后对患者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3个月,3组患者的WOAMC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3周后,手法+红桂酊组的疼痛评分优于手法组(P〈0.05),僵硬评分优于红桂酊组(P〈0.05),WOMAC总分优于手法组(P〈0.05)和红桂酊组(P〈0.05)。治疗4周后,手法+红桂酊组的WOMAC疼痛评分优于红桂酊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红桂酊组的疼痛评分优于手法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的僵硬评分优于手法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手法组的僵硬评分优于红桂酊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优于手法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手法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优于红桂酊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的WOMAC总分优于手法组(P〈0.05)和红桂酊组(P〈0.05)。随访1个月和3个月表现出与治疗4周后较为一致的治疗效果。治疗全程3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红桂酊涂擦治疗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则对僵硬和关节活动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二者合用,不但可以增强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提高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 红桂酊 WOMAC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改善腰椎曲度的影像学评价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开勇 刘鹏 +3 位作者 徐斯伟 张必萌 庄园 詹红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83.3%(25/30);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分别为(2.94±0.53)mm和(3.98±0.68)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总前凸角为(55.85±7.88)°和(65.49±7.31)°,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骶骨倾斜角为(40.12±5.94)°和(40.17±5.89)°,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前后径为(18.62±1.06)mm,治疗后为(18.66±1.2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上下径为(12.19±0.95)mm和(12.54±0.7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手法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可以改善腰椎曲度、腰椎总前凸角、椎间孔前后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多层螺旋CT腰椎扫描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法 石氏伤科 功法 腰椎曲度 影像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氏温经强腰方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旭涛 俞仲翔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观察石氏温经强腰方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近1年收治的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中医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观察石氏温经强腰方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近1年收治的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中医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中医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结合石氏温经强腰方以及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腰腿冷痛着重、痛连臀腿、肢体发凉、舌质淡胖等)变化、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疼痛量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化、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12%,39/41)比对照组患者(80.00%,32/40)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腰腿冷痛着重、痛连臀腿、肢体发凉、舌质淡胖等)、CRP及TNF-α水平、VAS评分以及JOA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腰腿冷痛着重、痛连臀腿、肢体发凉、舌质淡胖等)、CRP及TNF-α水平、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中医组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均上升,中医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恶心,1例呕吐,中医组未见不良反应(P>0.05)。结论石氏温经强腰方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症状好转,疼痛减轻,腰椎功能恢复好,且未见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寒湿痹阻型 石氏温经强腰方 中药熏蒸 JOA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5
作者 陈威烨 王辉昊 +1 位作者 梁飞凡 詹红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9-601,共3页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高和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等原因,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个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了重大负担。我国颈椎病患病率约为3.8%—17.5%[1],且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传统医学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高和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等原因,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个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了重大负担。我国颈椎病患病率约为3.8%—17.5%[1],且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传统医学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发病的关键病机[2],牵引能够拉开椎体间距离,以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脊髓、血管的受压,调整颈椎与周围神经、血管、肌肉间的关系[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椎间盘突出 牵引时间 神经根 生理弧度 牵引角度 颈椎牵引 牵引重量 前屈位牵引 力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力学在中医骨伤手法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6
作者 邓真 牛文鑫 +1 位作者 王辉昊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9-573,共5页
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优势突出,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意义。回顾近年来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从手法的力学测量、不同颈椎手法术式(理筋手法、正骨手法)、手法对颈椎组织(椎体、椎间... 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优势突出,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意义。回顾近年来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从手法的力学测量、不同颈椎手法术式(理筋手法、正骨手法)、手法对颈椎组织(椎体、椎间盘、肌肉、血管)影响等方面的生物力学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中医骨伤手法更好治疗颈椎病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骨伤科手法 颈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矫正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旻 庞坚 +2 位作者 陈博 郭海玲 詹红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78-1081,共4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常见于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2])。在KOA的发生与发展中,力学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1—3])。近年来如何通...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常见于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2])。在KOA的发生与发展中,力学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1—3])。近年来如何通过改善KOA患者受累关节的力学环境进而治疗疾病缓解临床症状已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证实([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软骨 力学环境 受累关节 步态训练 外旋 生物力学 骨质增生 临床症状 力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密骨胶囊与维生素D_3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骨量、骨强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沈培芝 徐宇 +3 位作者 张戈 史万忠 石印玉 陈东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9-11,8,共4页
目的:比较性地研究密骨胶囊与维生素D3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骨量、骨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12月龄SD雄性大鼠4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4只、地塞米松组16只、密骨胶囊组8只、维生素D3组8只。地塞米松的剂量是... 目的:比较性地研究密骨胶囊与维生素D3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骨量、骨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12月龄SD雄性大鼠4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4只、地塞米松组16只、密骨胶囊组8只、维生素D3组8只。地塞米松的剂量是0.25mg/100g体重/次(每周两次);密骨胶囊浸膏的剂量是0.166g/100g体重/次(每天一次);维生素D3的剂量是0.25U/100g体重/次(第一周每天一次,一周以后每周三次)。各组施行相应处理,18周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全身骨密度、股骨抗弯强度。结果:密骨胶囊既能部分地恢复模型大鼠已经丢失的骨量(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又能部分地回升模型大鼠已经降低的骨强度(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维生素D3也能部分地恢复模型大鼠已经丢失的骨量(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亦能部分地回升模型大鼠已经降低的骨强度(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回升能力比较密骨胶囊有下降趋势。结论:密骨胶囊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中药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骨胶囊 骨量 地塞米松 骨强度 维生素D3 空白对照 糖皮质激素 大鼠 骨质疏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组中药防治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石印玉 石鉴玉 +2 位作者 沈培芝 陈东煜 李浩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68-70,共3页
在临床观察能改善症状的基础上,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对四组补肾,或脾肾双补中药制剂治疗骨质疏松症作实验研究,其中两组还设立了预防用药组。结果显示这些中药都能使模型动物增加骨量,改善骨的微细结构和增加骨强度,组方中... 在临床观察能改善症状的基础上,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对四组补肾,或脾肾双补中药制剂治疗骨质疏松症作实验研究,其中两组还设立了预防用药组。结果显示这些中药都能使模型动物增加骨量,改善骨的微细结构和增加骨强度,组方中鹿茸、紫河车的作用最为明显,且在预防用药时尤为突出。血中雌激素水平均高于模型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睾酮水平高于模型组而低于正常对照组,预防用药组则与正常对照组类同或升高,骨钙素与模型组无差异,甲状旁腺素降低而降钙素升高。作者认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组方、制剂,建立有可重复性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预防用药 中药防治 对照组 药组 正常 组方 升高 实验性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国内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建珠 程英武 +5 位作者 张旻 杨晓存 孔令军 卜江慧 李云龙 詹红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01-2004,共4页
太极拳是一种强调运动者依靠体内外间协调平衡、松紧有持、阴阳同济的体育运动形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的同时,太极拳运动的研究也在蓬勃开展。文章从太极拳的生物学效应出发,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中风后... 太极拳是一种强调运动者依靠体内外间协调平衡、松紧有持、阴阳同济的体育运动形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的同时,太极拳运动的研究也在蓬勃开展。文章从太极拳的生物学效应出发,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炎等方向对太极拳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生物学效应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骨错缝”大鼠模型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博 林勋 +2 位作者 张旻 詹红生 石印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则在此基础上于连接钢板和棘突钢板之间放置金属垫片,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不共线;假手术组则只切开皮肤后缝合。造模1周、4周、8周和12周时大鼠腰椎X线摄片,测量各组固定节段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距离。结果:造模4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3—L4、L4-L5、L5—L6和L6-S1,椎间隙前径分别为28.11±3.94、25.73±4.70、29.51±6.34和34.97±4.65像素;椎间隙后径分别为7.39±1.63、6.65±1.76、7.02±1.52和9.62±2.50像素;棘突间距分别为39.33±11.74、14.11±5.75、21.32±6.84和77.43±13.69像素,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8周及12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3-L4、L4-L5、L5-L6和L6-S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与假手术组相比继续减小(P〈0.05)。旋转固定组与单纯固定组的测量结果一致,在造模4周、8周和12周后,其固定节段L3—L4、L4-L5、L6-L6和L6-S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也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8周后,单纯固定组和旋转固定组腰椎固定节段出现了较明显的骨赘。结论: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可造成椎间隙减小并导致骨赘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排列不齐 腰椎 椎骨骨赘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 Dawley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取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动态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仕荣 石印玉 詹红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3-205,209,共4页
目的:探寻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腰腿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全部入组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45)。采用简化疼痛量表(SF-MPQ)对两组患者腰腿痛进行连续动态观测,治疗组采用局部单穴电针,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 目的:探寻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腰腿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全部入组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45)。采用简化疼痛量表(SF-MPQ)对两组患者腰腿痛进行连续动态观测,治疗组采用局部单穴电针,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各组的电针参数与针刺频度一致。结果:首次治疗后两组SF-MPQ每次后续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每个时间点该指标组间也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各组SF-MPQ评分治疗后各时间点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常规取穴电针相比,局部单穴电针对LIDH腰腿痛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 电针疗法 针刺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老年人身体成分与骨折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雯 王培歌 +5 位作者 吴柱峰 丁劼 李小凯 杨光月 郭海玲 赵咏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8-384,共7页
目的评价老年人肌肉和脂肪含量指标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fracture risk)和跌倒风险(fall risk for older people-community)的关联性。方法选取上海市社区的215名老年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换算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 目的评价老年人肌肉和脂肪含量指标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fracture risk)和跌倒风险(fall risk for older people-community)的关联性。方法选取上海市社区的215名老年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换算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的骨密度、肌肉含量和脂肪含量,计算得到肌肉质量指数(lean mass index,LMI)、四肢骨骼肌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脂肪质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及体脂率(fat percentage)等指标。应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与骨折、跌倒风险的关联强度。结果本研究中高骨折风险组老年人身体成分指标LMI、ASMI、FMI、体脂率较低,四肢脂肪/躯干脂肪比值较高,是骨折风险的独立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了年龄、性别及BMI后,高体脂率、骨质疏松、低握力比正常者的骨折风险高1.030、6.035及2.044倍。高跌倒风险组老年人腰臀比、体脂率、四肢脂肪/躯干脂肪比值较高。腰臀比WHR是跌倒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调整后骨质疏松和低步速比正常者的跌倒风险高4.357倍和3.167倍。结论LMI、ASMI、FMI、体脂率是骨折风险的相关因素,腰臀比、步速是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量 脂肪量 骨折风险 跌倒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方改善骨基质结构提高骨强度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翔 郭海玲 +4 位作者 赵咏芳 陈元川 詹红生 石印玉 庞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71-778,共8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切卵大鼠骨丢失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补肾方对骨基质结构的影响,探讨补肾方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的调控机制。方法建立卵巢切除大鼠动物模型,运用骨骼影像学、骨组织病理学和骨生物力学等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补肾方... 目的本研究利用切卵大鼠骨丢失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补肾方对骨基质结构的影响,探讨补肾方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的调控机制。方法建立卵巢切除大鼠动物模型,运用骨骼影像学、骨组织病理学和骨生物力学等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补肾方对骨丢失大鼠骨密度、骨代谢、骨生物力学性能和骨结构的影响。结果补肾方能够对抗因雌激素缺乏导致大鼠骨量的丢失,骨结构的恶化和骨生物力学的减退,同时补肾方还能够改善骨内Ⅰ型胶原交联形式的组份。结论补肾方似乎可以通过改善骨基质结构,从而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强度 补肾方 Ⅰ型胶原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雄性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戈 史万忠 +5 位作者 石印玉 曹月龙 秦红友 张倩 宫斌 莫启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51-54,共4页
目的 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骨 、松质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 S 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 目的 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骨 、松质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 S 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自24月龄给药至30月龄。各组相应处理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股骨以松质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结果 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出现延缓的趋势;高剂量的补肾中药复方则能明显延缓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结论 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量效依赖性地延缓大鼠皮质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中药 复方 延缓 增龄性 股骨 松质骨 高剂量 骨皮质 骨密度 雄性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续断壮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詹红生 石印玉 +15 位作者 赵咏芳 胡献跃 何震宇 楼晓峰 王和鸣 葛继荣 刘金文 万小明 刘峰 王文健 许得盛 冯伟 刘志民 邹俊杰 贺佳 陆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确证续断壮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和阳性药物平性对照的试验设计,将合格受试者以3: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两个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和观察。结果续断壮... 目的确证续断壮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和阳性药物平性对照的试验设计,将合格受试者以3: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两个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和观察。结果续断壮骨胶囊对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大粗隆等部位的骨矿密度有明显改善,与安慰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续断壮骨胶囊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安慰剂组,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结论续断壮骨胶囊能有效提高骨密度,缓解腰背疼痛等症状,疗效好,副作用小,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断壮骨胶囊 骨质疏松症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腰椎“椎骨错缝”模型痛阈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建珠 杨晓存 +5 位作者 卜江慧 程英武 孔令军 张旻 李云龙 詹红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23-2826,共4页
目的:观察腰椎"椎骨错缝"模型大鼠痛阈变化。方法:采用椎体外部连接固定系统(ELFS)诱导"椎骨错缝"大鼠模型。将160只350~4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通过外科手术将E... 目的:观察腰椎"椎骨错缝"模型大鼠痛阈变化。方法:采用椎体外部连接固定系统(ELFS)诱导"椎骨错缝"大鼠模型。将160只350~4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通过外科手术将ELFS的棘突附着部件(SAU)与大鼠L4、L5和L6棘突相连接,再使用ELFS的外部连接部件将SAU连接起来;模型对照组仅植入SAU,不安装外部连接部件;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干预,不植入任何部件;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再将各组按固定时间分为1、2、4、8和12周5个亚组。对每组中8只大鼠进行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检测。结果:实验组的机械痛阈在4周及8周时与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间机械痛阈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实验组的热痛阈在2周时间点时与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8周;实验组各时间点间热痛阈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4周时热痛阈和1、2周时间点相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并持续到8周。结论:"椎骨错缝"模型大鼠现伴随着生物力学的改变,其行为学也发生着相似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错缝 痛阈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腰椎“椎骨错缝”模型P物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建珠 杨晓存 +5 位作者 卜江慧 程英武 孔令军 张旻 李云龙 詹红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77-1579,I0011,共4页
目的:观察腰椎"椎骨错缝"模型大鼠血清及L5棘突右侧肌肉中P物质的变化。方法:采用椎体外部连接固定系统(ELFS)诱导"椎骨错缝"大鼠模型。将160只350~4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 目的:观察腰椎"椎骨错缝"模型大鼠血清及L5棘突右侧肌肉中P物质的变化。方法:采用椎体外部连接固定系统(ELFS)诱导"椎骨错缝"大鼠模型。将160只350~4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通过外科手术将ELFS的棘突附着部件(SAU)与大鼠L4、L5和L6棘突相连接,再使用ELFS的外部连接部件将SAU连接起来;模型对照组仅植入SAU,不安装外部连接部件;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干预,不植入任何部件;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再将各组按固定时间分为1、2、4、8和12周5个亚组。对8只大鼠进行血清及肌肉样本采集,并对P物质进行检测。结果: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椎骨错缝"模型大鼠实验组椎旁肌肉SP及血清SP含量呈增长趋势(P〈0.05);4、8周时间点和前两周相比有显著的增长。结论:"椎骨错缝"模型大鼠现伴随着生物力学的改变神经生物学也发生着相似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错缝 P物质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主要活性成分防治骨质疏松症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丁劼 王晗松 +3 位作者 王培歌 李小凯 郭海玲 赵咏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0-775,共6页
丹参作为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中药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丹参及其活性成分可以从骨质疏松症进展的多个环节进行干预: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矿... 丹参作为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中药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丹参及其活性成分可以从骨质疏松症进展的多个环节进行干预: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矿化作用;抑制成骨细胞的凋亡;纠正体内氧化应激状态促进骨形成;调节骨髓微环境成骨与成脂分化的平衡;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及骨吸收作用等。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成骨细胞相关的BMP/Smads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RK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破骨细胞相关的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MAPKs、NF-κB和Akt信号通路。为探讨丹参在体内抗骨质疏松作用的确切机制,以及为研究和开发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笔者就近年报道的丹参主要活性成分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分子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 丹参 活性单体 骨代谢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整骨手法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童美萍 王辉昊 +3 位作者 詹红生 潘富伟 王逸松 王玉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 同步采集和分析两种颈椎整骨手法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归纳其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由1位高年资医师对10位健康受试者完成颈椎定位定向扳法和颈椎侧屈手法操作,施术者粘贴荧光标志球用于捕捉手法动作,并用压力触感手套和无线表面肌... 目的 同步采集和分析两种颈椎整骨手法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归纳其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由1位高年资医师对10位健康受试者完成颈椎定位定向扳法和颈椎侧屈手法操作,施术者粘贴荧光标志球用于捕捉手法动作,并用压力触感手套和无线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并分析动力学参数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上臂肌肉是颈椎整骨手法的主发力肌,其中肱二头肌的贡献率最高。颈椎定位定向扳法的运动幅度、速度、扳动作用力和时间都大于颈椎侧屈手法。颈椎定位定向扳法中施术者各肌肉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 electromyography,iEMG)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都大于颈椎侧屈手法。结论 颈椎整骨手法运动幅度、三维活动角度,扳动瞬间的载荷强度和时间,具备高速、低幅和力强的特点,体现出中医学中关于“寸劲”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规范手法教学、训练以及提升临床安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整骨手法 颈椎 运动学 动力学 表面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