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安军伟 张云飞 +3 位作者 吴海波 惠银银 江苏闽 陈东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10期1599-1602,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现象的发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HD)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排除必须手术的适应症外,保守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随着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特色治疗优势在...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现象的发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HD)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排除必须手术的适应症外,保守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随着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特色治疗优势在重吸收中愈发凸显其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重吸收 作用机制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9
2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7 位作者 黄仕荣 陈东煜 陈博 王翔 王辉昊 张开勇 郭凯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7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者组受试者30例(来源于曙光医院研究生及进修生、社区人员),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5.27±10.12)岁。分别从症状体征、动态触诊、X线评价3方面综合判断两组受试者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动态触诊、影像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组有87.99%(293/333)发生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健康受试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之一,为颈椎病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骨错缝筋出槽 脊柱 关节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部多裂肌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3
作者 陈威烨 王宽 +1 位作者 元唯安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6期581-584,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既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多关注对椎间盘局部的治疗,如手术疗法及其他介入治疗等,但术后并发症及高复发率一直是相关专业领域内的难点问题。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的发展,对腰突症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既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多关注对椎间盘局部的治疗,如手术疗法及其他介入治疗等,但术后并发症及高复发率一直是相关专业领域内的难点问题。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的发展,对腰突症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者们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和转归与局部肌肉等软组织密不可分。而作为脊旁深层肌肉,多裂肌对腰椎椎体节段间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其功能的异常可使腰椎的稳定性降低,而腰椎的慢性疾病也可导致多裂肌的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手法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7 位作者 陈东煜 黄仕荣 陈博 王翔 王辉昊 张开勇 郭凯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1期908-912,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手法 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NF-κB通路参与大鼠膝骨关节炎滑膜早期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王学宗 丁道芳 +6 位作者 薛艳 顾新丰 庞坚 张旻 郑昱新 曹月龙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TLR4/NF-κB通路在大鼠膝骨关节炎(OA)滑膜早期病变的表达情况。方法:将8周龄体重为(200±20) g的1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模型组按照改良Hulth法构建膝OA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分别... 目的:探讨TLR4/NF-κB通路在大鼠膝骨关节炎(OA)滑膜早期病变的表达情况。方法:将8周龄体重为(200±20) g的1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模型组按照改良Hulth法构建膝OA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分别于术后4、 21 d提取滑膜组织和血清,采用PCR法检测CD14、TLR-4、IL-1β、TNF-α、MMP-13、ADAMTS-4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及Ⅲ型前胶原氨基端(PⅢNP)浓度。结果:术后4、21 d时模型组CD14、ADAMTS-4及NF-κB p65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术后21 d时模型组TLR-4、Ⅱ-1β、TNF-α及MMP-13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1)。模型组术后4 d时血清PⅢNP和HA浓度高于对照组,术后21 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F-κB通路可通过CD14/TLR-4早期激活进而触发滑膜分泌炎性因子IL-1β、TNF-a、MMP-13、ADAMTS-4,PⅢNP和HA增加介导膝OA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滑膜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多裂肌脂肪变化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胡零三 赵烨 +3 位作者 张承哲 张敏 詹红生 元唯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多裂肌退变情况。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和单侧L4,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各35例,每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5岁。健康志愿者组年龄(35.66±8.73)岁,BMI指数(21.85±1.94)kg/m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多裂肌退变情况。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和单侧L4,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各35例,每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5岁。健康志愿者组年龄(35.66±8.73)岁,BMI指数(21.85±1.94)kg/m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组年龄(36.09±7.70)岁,BMI指数(21.50±1.78)kg/m2,VAS评分(4.40±0.88)分,病程(11.2±7.14)个月,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成像分析,观察L4,5间隙腰骶部多裂肌脂肪比例、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结果:健康志愿者左侧多裂肌脂肪比例(0.169±0.035)%、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0.699±0.070)%和右侧多裂肌脂肪比例(0.168±0.031)%、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0.712±0.0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侧多裂肌脂肪比例(0.173±0.021)%、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0.695±0.054)%和患侧多裂肌脂肪比例(0.228±0.027)%、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0.629±0.0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侧与志愿者左右两侧多裂肌脂肪比例、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健侧与健康志愿者左右侧多裂肌脂肪比例、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侧腰骶部多裂肌存在退变,表现为多裂肌面积萎缩、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裂肌 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敷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燕 吴玉云 +4 位作者 赵文琼 张薇 陈博 张旻 庞坚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2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 :探讨传统的休息、冷敷、加压与抬高患肢(RICE)干预与仅做休息、加压与抬高患肢(RCE)干预,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以明确冷敷治疗的临床中期效益。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集急性踝关节... 目的 :探讨传统的休息、冷敷、加压与抬高患肢(RICE)干预与仅做休息、加压与抬高患肢(RCE)干预,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以明确冷敷治疗的临床中期效益。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集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89例,男30例,女59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3~24 h,平均9 h。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RICE干预组44例,RCE干预组45例,RICE组接受休息、冰敷、加压包扎与抬高患肢的干预,RCE组不接受冰敷但其他干预相同。主要疗效指标采用Karlsson评分,次要疗效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患者满意度视觉模拟量表。安全性观测指标包括不良事件的观察。结果:在损伤2周后,RICE组的Karlsson评分44.66±11.58,与RICE组46.67±8.5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ICE组与RCE组的Karlsson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疼痛、疗效满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冷敷治疗并未能获得更大的终点效益,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冷敷影响了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踝关节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技术评估膝关节软骨退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光月 郭海玲 +1 位作者 李涛 赵咏芳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1期1061-1067,共7页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序列及参数的合理选择对清晰成像及临床研究结果的客观评价至关重要。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积分,波士顿利兹骨关节炎评分系统,MRI膝骨关节炎评分系统,膝骨关节炎软骨修复评分系统等全膝关...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序列及参数的合理选择对清晰成像及临床研究结果的客观评价至关重要。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积分,波士顿利兹骨关节炎评分系统,MRI膝骨关节炎评分系统,膝骨关节炎软骨修复评分系统等全膝关节的半定量评分系统都能够全面评价膝骨关节炎进展时各组织的影像学改变。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软骨的形态学及生理成分的改变可以被定量评估。T2图、弥散加权成像、延迟动态增强成像等软骨成分的定量评估技术能定量监测软骨基质成分的变化,可以在关节软骨形态学破坏之前更早地发现软骨病变。这些定量、半定量评价技术有助于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同时也为精确评价干预措施的疗效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棘突偏歪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价值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开勇 庄园 +2 位作者 詹红生 张明才 石印玉 《环球中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根据影像学资料客观分析颈椎棘突偏歪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62例门诊颈椎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nmunication systems,PACS)软件进行椎体... 目的根据影像学资料客观分析颈椎棘突偏歪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62例门诊颈椎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nmunication systems,PACS)软件进行椎体旋转及棘突偏歪的测量。结果颈椎上颈段椎体旋转角度明显大于下颈段椎体旋转角度,且以左旋者较多;颈椎椎体的旋转发生率自C2至C7逐渐减小;颈椎棘突偏歪率自C2至C7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各棘突偏歪角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就单个椎体而言,C6、C7椎体旋转角度和棘突偏歪角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触诊或X线平片发现的颈椎棘突偏歪,需要结合CT等影像学资料,才能更为客观准确地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体旋转 棘突偏歪 触诊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床子素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玲慧 丁道芳 +3 位作者 杜国庆 龚浩 王辉昊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5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10只,脱颈处死后取出颅盖骨,剪成约1mm×1mm的碎片,采用胰酶预消化15min,继以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2次,每次1h,所得细胞混匀后置于5%CO2培养箱中37...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10只,脱颈处死后取出颅盖骨,剪成约1mm×1mm的碎片,采用胰酶预消化15min,继以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2次,每次1h,所得细胞混匀后置于5%CO2培养箱中37℃恒温培养。细胞培养48h、28d后行ALP染色和矿化结节染色以进行成骨性鉴定。细胞随机分为5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50、25、12.5、0μmol/L的蛇床子素进行干预。24、48、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加药1周后PCNA、β-catenin蛋白表达量。结果: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不规则,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ALP染色及矿化结节染色均为阳性。CCK-8检测发现100μmol/L的蛇床子素干预24h后即可抑制成骨细胞生长,50μmol/L和25μmol/L的蛇床子素于加药后48h开始抑制成骨细胞生长,12.5μmol/L蛇床子素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CNA及β-catenin随蛇床子素浓度增加而表达下调。结论:100、50、25μmol/L各个浓度的蛇床子素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12.5μmol/L蛇床子素对细胞的增殖特性无显著影响。蛇床子素抑制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 成骨细胞 大鼠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的膝骨关节炎压痛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庞坚 石瑛 +6 位作者 曹月龙 陈东煜 顾新丰 陈博 吴玉云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部位压痛点的分布特点,探索其分布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门诊招募受试者,按照既定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获得86例膝骨关节...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部位压痛点的分布特点,探索其分布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门诊招募受试者,按照既定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获得8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65例;年龄45~85岁,平均(59.98±8.23) 岁;病程3个月~15年。受试者接受详细的膝部触诊,体检膝关节局部的压痛点并记录,录入数据库。研究数据采用频数、频率分析来描述,通过系统聚类法分析聚类。结果:频数、频率统计结果显示,膝关节前缘(髌周)与膝关节内侧为压痛点常见分布区域,如髌尖下缘压痛的发生率最高达93%,其次为收肌结节。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各个压痛点基本按照膝关节内侧与外侧部位来分成2个群组。结论:研究提示聚类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开展膝骨关节炎疾病压痛点分布规律的研究,而研究结果提示膝部压痛点的分布主要与内侧、外侧的解剖结构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膝关节 疼痛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在颈椎整复手法中肢体运动轨迹的在体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辉昊 张旻 +2 位作者 牛文鑫 沈旭哲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0期940-944,共5页
目的 :通过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采集与分析手法运动数据,归纳肩、肘、膝和踝关节运动特点。方法:由1位施术者在头部、躯干、左右肩峰、肘关节内外侧、腕关节内外侧、前臂外侧、上臂外侧、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股骨大转子、胫骨结节... 目的 :通过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采集与分析手法运动数据,归纳肩、肘、膝和踝关节运动特点。方法:由1位施术者在头部、躯干、左右肩峰、肘关节内外侧、腕关节内外侧、前臂外侧、上臂外侧、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股骨大转子、胫骨结节、内外侧膝、腓骨小头、内外侧踝、足跟、双侧大腿、小腿胫骨外侧以及第1、2、5跖骨头、粘贴光标,对1位受试者完成1次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治疗的右手手法操作周期,重复5次,对施术者右侧肩、肘、膝和踝关节运动轨迹进行捕捉、记录、计算和分析。结果:手法操作过程中4个关节运动轨迹的趋势一致,其中肘关节的离散度最为明显。肩关节和肘关节的三维活动度明显,而膝关节和踝关节相对较小,然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明显大于旋转和侧弯活动。结论:石氏伤科颈椎整复手法的上肢关节灵活性较高,而下肢关节的稳定性是重要保证,其中同侧膝关节通过屈伸活动来辅助上肢发力;红外线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建立的手法模型可以为教学和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骨科 颈椎 计算机 模拟 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骨错缝”大鼠模型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博 林勋 +2 位作者 张旻 詹红生 石印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则在此基础上于连接钢板和棘突钢板之间放置金属垫片,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不共线;假手术组则只切开皮肤后缝合。造模1周、4周、8周和12周时大鼠腰椎X线摄片,测量各组固定节段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距离。结果:造模4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3—L4、L4-L5、L5—L6和L6-S1,椎间隙前径分别为28.11±3.94、25.73±4.70、29.51±6.34和34.97±4.65像素;椎间隙后径分别为7.39±1.63、6.65±1.76、7.02±1.52和9.62±2.50像素;棘突间距分别为39.33±11.74、14.11±5.75、21.32±6.84和77.43±13.69像素,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8周及12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3-L4、L4-L5、L5-L6和L6-S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与假手术组相比继续减小(P〈0.05)。旋转固定组与单纯固定组的测量结果一致,在造模4周、8周和12周后,其固定节段L3—L4、L4-L5、L6-L6和L6-S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也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8周后,单纯固定组和旋转固定组腰椎固定节段出现了较明显的骨赘。结论: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可造成椎间隙减小并导致骨赘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排列不齐 腰椎 椎骨骨赘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 Dawley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椎骨错缝模型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P物质含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博 林勋 +4 位作者 庞坚 孔令军 詹红生 程英武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只体质量为350~45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6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Sham组大鼠不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只切开后缝合。分别于手术后1、4、8和12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结果:手术1、4、8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含量均低于Sham组大鼠(P〈0.05);手术1、4、8、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均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骨错缝可抑制下丘脑中P物质的镇痛作用,促进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的合成和传递,从而引起或加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下丘脑 背根神经节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侧位片头颅姿势与颈椎曲度分型及平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宽 邓真 +6 位作者 王辉昊 李正言 牛文鑫 陈博 张明才 元唯安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椎曲度分型,测量McGregor倾角、C_2下终板倾角、T_1倾角、头颅重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G-C_7SVA)、C_2椎体中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_2-C_7SVA),使用Spearma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颈椎曲度分型与C_2下终板倾角、C_0-C_2夹角(C_2下终板倾角与McGregor倾角的和)、CG-C_7SVA、T_1倾角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度分型与McGregor倾角无关(P>0.05)。另外CG-C_7SVA与C_2下终板倾角(r=0.77)、C_2-C_7SVA(r=0.87)呈一定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头颅在自然平视状态下的姿势与颈椎曲度一定程度上相关,头颅重心随着仰头向后移动,后移仰头者提示其可能伴有相对正常的生理曲度。部分曲度异常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轻微低头的姿势,对于该类人群进行姿势、锻炼的健康宣教对恢复其颈部的平衡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生物力学 影像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庞坚 曹月龙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8期702-704,共3页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其病理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硬化与骨赘形成为特点。目前骨关节炎的始发病理尚不明确,既往许多研究聚焦于关节软骨并认为软骨下骨的改变继发于关节软骨的退变;然而近年研究报道关节软骨下骨低骨密度,尤...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其病理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硬化与骨赘形成为特点。目前骨关节炎的始发病理尚不明确,既往许多研究聚焦于关节软骨并认为软骨下骨的改变继发于关节软骨的退变;然而近年研究报道关节软骨下骨低骨密度,尤其是膝骨关节炎的软骨下骨,软骨下骨呈高转换,以及骨吸收抑制剂治疗骨关节炎有效,都提示软骨下骨在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节点全血黏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博 林勋 +4 位作者 庞坚 孔令军 詹红生 程英武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2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腰椎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的变化,研究石氏伤科气血理论及骨错缝、筋出槽学说,揭示慢性脊柱病损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方法:将36只350~45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腰椎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的变化,研究石氏伤科气血理论及骨错缝、筋出槽学说,揭示慢性脊柱病损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方法:将36只350~45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2只.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s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s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分别于固定后1、4、8和12周时,检测各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变化.结果:固定4、8周之后,RF组和SF组大鼠在高切(150/s)、中切(60/s)和低切变速率(10/s)下的全血黏度皆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12周后各组大鼠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骨错缝、筋出槽可导致大鼠全血黏度升高,增加血脉瘀阻的程度,从而进一步诱发或加重脊柱病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骨 血液黏度 血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关节炎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道芳 杜国庆 +5 位作者 李玲慧 宋奕 徐勤光 曹月龙 詹红生 郑昱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3-15,20,共4页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升高。如何更好地防治OA正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卫生保健问题。但目前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的不明确,不能有效阻止OA的进展。针对此问题,本文就骨...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升高。如何更好地防治OA正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卫生保健问题。但目前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的不明确,不能有效阻止OA的进展。针对此问题,本文就骨关节炎的治疗靶点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治疗 分子靶点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经筋层整体松解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安军伟 吴海波 +4 位作者 段敬瑞 张云飞 张继伟 詹红生 陈东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刀经筋层整体松解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LTPS)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TLTPS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于患者L3棘突旁开3 cm寻找压痛点,对照组采用L3横突压痛点针刀松解,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刀经... 目的观察针刀经筋层整体松解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LTPS)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TLTPS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于患者L3棘突旁开3 cm寻找压痛点,对照组采用L3横突压痛点针刀松解,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刀经筋层整体松解,均治疗1次。观察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2、3个月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脱落1、2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各时点VAS、ODI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各时点VAS、ODI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88%(31/32),对照组为93.55%(29/3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Z=-2.756,P=0.006)。2组均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针刀经筋层整体松解联合L_3横突压痛点针刀松解可显著提高TLTPS患者临床疗效,作用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针刀 经筋层松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近端截骨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忠华 张浩 +3 位作者 孙骏 顾伟 李志强 卫晓恩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54-958,共5页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分析截骨对患者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影响,验证弓弦理论可靠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71例,脱落3例,完成全部试验患者68例,其中男27例,女41例,年龄51...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分析截骨对患者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影响,验证弓弦理论可靠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71例,脱落3例,完成全部试验患者68例,其中男27例,女41例,年龄51~79(68.0±7.0)岁,随访时间4~12(3.76±1.94)周。患者入院后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在负重状态下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大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等指标。结果:根据VAS得分,参照包宗昭等治疗前后评分对单一指标的疗效判断标准评定,显效37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术后3例出现足背伸无力,1例出现足背感觉异常,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患者术后1个月VAS、WOMAC评分均小于术前(P<0.001)。患者术后1个月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均小于术前(P<0.001)。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短期内安全有效,截骨后1个月患者在负重状态下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升高,但长期变化仍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软组织张力测定 腓骨近端截骨术 不均匀沉降理论 弓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