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士主导的电话随访提升心脏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效果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嫣 冯芳茗 +4 位作者 陈婕 赵慧华 胡文娟 张启颖 朱亚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9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电话随访方案提升心脏疾病患者出院后自我效能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住院就诊的181名心脏疾病患者,患者接受为期12个月共12次的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电话随访,分别于干预...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电话随访方案提升心脏疾病患者出院后自我效能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住院就诊的181名心脏疾病患者,患者接受为期12个月共12次的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电话随访,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对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干预后6、12个月,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电话随访方案可显著提升心脏疾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疾病患者 自我效能 以护士为主导 电话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骏 王鸣和 +10 位作者 张代富 严铭玉 杨钢 王海 周赟 张雁 孙育民 陈德 唐琦 季瑛 吴雯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6期405-407,共3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 目的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并分别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后急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随访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2周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即刻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较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排血量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较低(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结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可作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替代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弥漫性扩张的血管造影特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小林 柳永华 +6 位作者 韦苇 王小东 黄震浩 范成辉 夏光 李瑞林 罗裕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A)与弥漫性扩张(CAE)血管造影特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778例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结果211例存在冠状动脉扩张,包括132例CAA、79例CAE。CAA发病率、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及其Gensini评...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A)与弥漫性扩张(CAE)血管造影特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778例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结果211例存在冠状动脉扩张,包括132例CAA、79例CAE。CAA发病率、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及其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CAE(P均<0.05);CAA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平均直径小于CAE(P<0.05),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均低于CAE(P均<0.05)。血脂异常、吸烟及冠状动脉病家族史为CAA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CAA与CAE在血管造影特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血管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SK9抑制剂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瑞杰 王亮 +2 位作者 徐丹 周淼淼 李纪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09-417,共9页
目的:观察PCSK9抑制剂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常见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入住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的20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PCSK9抑制剂治疗组(他汀+PCSK9抑制剂,n=101)... 目的:观察PCSK9抑制剂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常见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入住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的20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PCSK9抑制剂治疗组(他汀+PCSK9抑制剂,n=101)和对照组(单纯他汀治疗组,n=100),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脂、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比较用药前后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血常规、CRP及FIB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PCSK9抑制剂组同治疗前相比,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及脂蛋白(a)(Lp(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计数(WBC)、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FI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CSK9抑制剂组同对照组相比,TC、高密度脂蛋白(HDL)、LDL-C、CRP、FIB水平有明显变化(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SK9抑制剂不但可以降低LDL-C水平,对改善Lp(a)水平也有效果。PCSK9抑制剂可以降低CRP、FIB水平,提示可以部分改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的炎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SK9抑制剂 冠心病 血脂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
作者 杨苏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64-565,共2页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药疗法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康治疗高脂血症76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杨苏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15-816,共2页
关键词 血脂康 高脂血症 对照观察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