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的主客观社会地位研究
1
作者 黄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2,181,共12页
在社会分层和科学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青年学者的主客观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对上海市部分高校青年学者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以下情况:首先,无论是客观维度的声望地位还是主观维度的地位认同,青年学者都存在显著分化。尤其... 在社会分层和科学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青年学者的主客观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对上海市部分高校青年学者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以下情况:首先,无论是客观维度的声望地位还是主观维度的地位认同,青年学者都存在显著分化。尤其是声望地位的分布非常偏斜,不同学者在学术荣誉和成果方面的差异很大。其次,青年学者的声望地位受到年龄、性别、工作动机和博士毕业院校的显著影响,但家庭背景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声望地位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最后,青年学者当前和未来的地位认同受到财富、权力和声望这三个经典的社会地位维度影响而综合形成。上述结论揭示了青年学者主客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机制,可为优化人才政策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者 声望 地位认同 科学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社力量帮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的联动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姗姗 陈艺华 张姝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7,178,179,共15页
现代家庭的儿童保护功能趋向弱化甚至缺失,本研究关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提供福利服务方面如何开展联动工作并优化协同路径,通过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并在政策实施地开展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总结... 现代家庭的儿童保护功能趋向弱化甚至缺失,本研究关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提供福利服务方面如何开展联动工作并优化协同路径,通过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并在政策实施地开展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总结地方帮扶经验,借助生态位理论视角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关爱服务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发现,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三大福利供给主体分别构成了三条生态链主线,通过“政社合作”和“群社协同”两条上行和下行联动路径吸纳各类社会资源并转化为社会服务。其中,专业社会组织处于关键生态位,是各类联动工作的中枢核心;发现报告是联动工作的关键环节,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协作机制。未来应强化专业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实施家庭增权服务,管控伦理风险,推进社会力量的有序联动和社会资源的广泛吸纳,并完善相关儿童福利政策监督反馈机制,以增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的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社力量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家庭关爱帮扶 联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性的终结:新发展社会学的范式确立与边界扩展
3
作者 文军 王云龙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256,共12页
发展社会学致力于以秩序和进步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概念前提与核心议题,并持之以恒地探索社会发展之确定性路径。但面对不确定性浪潮的侵袭,不仅社会本体的变迁速率超出了既定理论框架所能捕捉和承载的极限,学科体系的合法性也面临着前所... 发展社会学致力于以秩序和进步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概念前提与核心议题,并持之以恒地探索社会发展之确定性路径。但面对不确定性浪潮的侵袭,不仅社会本体的变迁速率超出了既定理论框架所能捕捉和承载的极限,学科体系的合法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需要积极谋求新发展社会学的范式确立,更好地回应新事物的发展和新趋势的演变。同时,作为后学科的话语前沿,新发展社会学的知识边界也将从“证明的逻辑”扩展为“发现的逻辑”,以更具活力、更具时代性的不确定性思想促成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稳态发展,这既是对传统阐释框架的反思阐释,也是社会进步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社会学 不确定性视角 范式确立 边界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智能化对社会学的挑战:认识论重构与反思
4
作者 赵晔琴 谭畅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9,159,160,共14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难以全面捕捉并阐释由数字智能化引发的社会变革,进而陷入认识论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将“物”(尤其是智能技术产物)纳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视野,探索其在社会互动、关系构建中...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难以全面捕捉并阐释由数字智能化引发的社会变革,进而陷入认识论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将“物”(尤其是智能技术产物)纳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视野,探索其在社会互动、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其次,深入剖析数字技术对群体心理的深刻影响,揭示其对社会认知、情感及行为模式的重塑。再者,要强化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社会学与自然科学、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最后,明确界定相关术语的适用范围,建立更加精准、包容的社会学新兴领域的话语体系。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技术普及的当下,社会学应该通过理论创新、方法拓展和议题重构,深入研究数智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智能化 社会学 认识论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解围”:不确定性视角下数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及其变革 被引量:9
5
作者 文军 刘雨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3,共12页
方法论创新是数字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点工作,其理论旨趣在于解围社会学长期以来的技术困境。然而,数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不确定性是多方面的,包括研究对象、方法取向、研究工具和研究关系的不确定性。从方法论意识的转变出发,可以探讨... 方法论创新是数字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点工作,其理论旨趣在于解围社会学长期以来的技术困境。然而,数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不确定性是多方面的,包括研究对象、方法取向、研究工具和研究关系的不确定性。从方法论意识的转变出发,可以探讨一种接纳不确定性的方法论变革路径:主张混合性原则,强调数字社会学方法论的价值多重性和突出混合式方法的运用;发展“测试方法”,对不同社会研究方法的未知能力进行测试;建立公共性的研究关系,促进社会学知识公开和公共交流,拓展社会学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这不仅是数字时代应用于数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同时也蕴含了中国数字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学 方法论 不确定性 技术困境 数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挑战 被引量:2
6
作者 文军 陈雪婧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1,158,159,共14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有必要厘清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当前的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视为社会工作的工作场域、工作方式、服务对象、研究载体,具有一定片面性。实际上,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人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有必要厘清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当前的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视为社会工作的工作场域、工作方式、服务对象、研究载体,具有一定片面性。实际上,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人工智能社会工作都具有混合特征:一是工作场域的网络化与现实性互动相结合,二是工作方式的智能化与传统性方法并举,三是服务内容的复杂化与人文性底色交织,四是工作范式的革新化与经典性模式互补。人工智能给社会工作注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现实挑战,包括数字鸿沟下服务受众局限、技术发展中社会工作者适应力不足、技术理性下社会工作伦理风险、技术革新中社会工作研究的滞后等。新时代的社会工作要化风险为机遇,积极拓展社会工作的知识范畴,运用人工智能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工作 理论意涵 现实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不确定性”: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反变 被引量:46
7
作者 文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113,共11页
“风险”不仅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衍生概念,更是社会转型期的关键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风险研究意图通过业已形成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策略,变“未知”为“已知”,进而实现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掌控。然而社会总体性危机的接... “风险”不仅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衍生概念,更是社会转型期的关键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风险研究意图通过业已形成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策略,变“未知”为“已知”,进而实现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掌控。然而社会总体性危机的接连涌现,不但使得既有的理念构思失去了论证主轴,同时也造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缺少相互诠释、彼此映射的逻辑基础。因此需要重新回到“不确定性”研究中来,对既有风险范式中蕴含的“确定性”思辨逻辑展开回顾与反思,并在学理层面对“风险与不确定性”命题予以再语境化的体证与研判,进而实现从“风险”到“不确定性”的视域转换与范式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险 研究范式 不确定性 范式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洞理论视角下城市片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及其反思——基于上海市F街道的实践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文军 杜婧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基层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制度执行能力和社会基本运作秩序的集中体现,已然随着不确定性时代的来临而涌现出多重风险。现阶段,中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困境主要是围绕以街道为代表的国家行政力量与以居委会为代表的社会自治力量在基层场域的... 基层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制度执行能力和社会基本运作秩序的集中体现,已然随着不确定性时代的来临而涌现出多重风险。现阶段,中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困境主要是围绕以街道为代表的国家行政力量与以居委会为代表的社会自治力量在基层场域的潜在矛盾甚至冲突展开的。凝聚力不足、资源整合受阻、注意力调配失调,共同阻碍着当前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深入开展。街道与居委会之间设立的“片区”则通过占据街居之间的结构洞位置成为优化街居关系、纾解基层行政与自治张力的重要接点。尽管片区治理的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借助于结构洞的理论视角分析,我们在经验调查中发现,以“片区”为核心的治理实践不仅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的行动逻辑,而且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合作共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片区治理 接点治理 结构洞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会工作的内涵、应用及其展望
9
作者 黄晨熹 汪磊鑫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3,共11页
数字社会工作是传统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新的增长点。故澄清数字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应用十分必要。数字社会工作不仅与传统社会工作存在明显的分野,同时不同的“数字”功用解读会引致不同视角的数... 数字社会工作是传统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新的增长点。故澄清数字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应用十分必要。数字社会工作不仅与传统社会工作存在明显的分野,同时不同的“数字”功用解读会引致不同视角的数字社会工作内涵。当前,虽然数字社会工作在个案、小组和社区领域均有较好的应用,但就整体而言,仍属于初期探索阶段。未来中国数字社会工作可以在深度应用和数字平台建设、数据安全和直接服务以及专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和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工作 传统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伦理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专业确信到模糊生成:面向不确定性的社会工作知识生产及其反思 被引量:7
10
作者 文军 方淑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4,180,共12页
“不确定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结构性力量和具象化体验,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促使社会工作知识生产范式实现了从专业确信到模糊生成的阶段转变。这一不确定性转变体现在知识基础、研究范式、生产主体、生产场域、知识... “不确定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结构性力量和具象化体验,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促使社会工作知识生产范式实现了从专业确信到模糊生成的阶段转变。这一不确定性转变体现在知识基础、研究范式、生产主体、生产场域、知识结构和知识特性等若干方面。对此,需要以承认不确定性为认知基点,构建以整体表征为知识视角、以复杂叙事为研究范式、以主体赋能为价值指向、以情境实践为行动配置、以多维整合为网络型构、以视域反思为理论内涵的不确定性社会工作知识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工作知识范式的深层次革新与多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不确定性 知识生产 专业确信 模糊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社会何以迈向共同富裕——兼论社会责任消费发展的可能性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金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49,共8页
西方消费社会在根本上是缓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稳定性和实现繁荣增长的一种方法和工具,这使其与共同富裕在短暂地相向而行之后逐渐走向背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曾因社会建设的相对滞后出现了消费社会化与共同... 西方消费社会在根本上是缓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稳定性和实现繁荣增长的一种方法和工具,这使其与共同富裕在短暂地相向而行之后逐渐走向背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曾因社会建设的相对滞后出现了消费社会化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暂时性背离的情况,但我国所坚持和强调的共同富裕目标使得我国消费社会与共同富裕之间始终保持目标一致性。在中西方社会共同面临贫富差距和环境问题的当下,这种中西方消费社会的差异,不仅让我们窥见了西方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既有路径中对“自律市场”的执念及其所导致的显著局限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社会责任消费发展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强国家”传统以及需由国家力量推动的隐性社会责任消费发展的可能性路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共同富裕 隐性社会责任消费 道德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不确定性: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37
12
作者 文军 刘雨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0-400,共11页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直接风险逐渐向潜在的不确定性转变。研究发现,发展环境、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增长,共同推动着不确定性成为新发展阶段...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直接风险逐渐向潜在的不确定性转变。研究发现,发展环境、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增长,共同推动着不确定性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特征。这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产生冲击,使其遭遇价值、行动、方法和结果等层面的多重困境。对此,需要在树立不确定性思维的基础上,从主体赋能、机制创新、制度创设等维度入手,推动“韧性治理”方式的建构,以此走出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不确定性 治理困境 韧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与社会责任:一个关于利益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困境及其出路探究
13
作者 吴金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现代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关于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经济主义偏见。消费是涉及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的复杂社会活动,始终是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作为消费道德性的三... 现代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关于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经济主义偏见。消费是涉及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的复杂社会活动,始终是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作为消费道德性的三大来源,在社会责任消费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相应的作用。西方社会中基于市场原理驱动并聚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动响应的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模式,因其内含自相矛盾的一面而容易被“商业主义”收编而事与愿违。基于此,关注国家在推动社会责任消费中的作用,对于具有“强国家”传统的我国而言,不失为值得期待的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责任消费 消费社会 利益 道德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远距离传送及其复杂适应——以云南寻甸县新内生发展项目为例
14
作者 吴越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9,共15页
重塑社会服务的流动性是农村社会工作应对农村内生发展资源薄弱、公共服务可及性不足的关键突破点。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乡村—案主系统、服务组织系统相互交织,共同形构了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远距离传送的复杂情境。基于对云南寻甸... 重塑社会服务的流动性是农村社会工作应对农村内生发展资源薄弱、公共服务可及性不足的关键突破点。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乡村—案主系统、服务组织系统相互交织,共同形构了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远距离传送的复杂情境。基于对云南寻甸县新内生发展项目的案例追踪,本文总体性地勾勒出社会工作实践者克服地理—社会文化距离、适应复杂情境、实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跨地区流动的中国经验。从被动干预地点问题转向前置开展社区能力建设,从孤立的地点服务转向关系性的网络支持,从限定性的目标干预到开放性的试错调整,农村社会工作通过动态的适应性实践有效地回应复杂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 远距离服务 复杂适应 服务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制度性嵌入到公共性培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情境的转向 被引量:8
15
作者 文军 卢素文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5,共8页
制度性嵌入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常态,但这一介入情境却很容易使社会工作者面临专业自主和承认缺失的问题。为此,我们以东莞理工学院“双工联动、社区育人”项目为案例,运用“承认理论”分析学校社会工作者如何实现介入情境转向和... 制度性嵌入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常态,但这一介入情境却很容易使社会工作者面临专业自主和承认缺失的问题。为此,我们以东莞理工学院“双工联动、社区育人”项目为案例,运用“承认理论”分析学校社会工作者如何实现介入情境转向和效果提升。实践表明,在高校建立学生公共社区后,社会工作者得以打造独立团队,联动和融入学校体系,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获得专业自主。在此基础上,学校社会工作者突出以社区为单位的个体团结、强化“情境性”的闭环介入模式,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取得了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多重“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性嵌入 公共性培育 学校社会工作 介入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对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24
16
作者 黄晨熹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6-40,共5页
新组建的中央社会工作部是党中央职能部门,这意味着党中央不仅要直接领导社会工作,更要直接管理一些重要社会工作。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从探索初期到逐步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再到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是... 新组建的中央社会工作部是党中央职能部门,这意味着党中央不仅要直接领导社会工作,更要直接管理一些重要社会工作。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从探索初期到逐步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再到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是新时代党应对复杂局势、推动社会整体治理的必由之路,将社会工作与党的工作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宽社会工作的本土发展路径,优化社会工作的整体发展环境。社会工作要融入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参与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本土进程,需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水平,充分展现其在制度优势框架下的社会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社会工作部 社会工作 机构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不稳定性”到“不确定性”: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不确定性工作的兴起及其启示 被引量:6
17
作者 文军 刘思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6,211,共11页
伴随数字化时代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工作的不确定性激增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不稳定工作”从传统工业社会相对确定的样态转变为数字化时代深度不确定性的形态,由此引发其在概念界定、理论建构和现实应对层面的多重困境。在此... 伴随数字化时代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工作的不确定性激增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不稳定工作”从传统工业社会相对确定的样态转变为数字化时代深度不确定性的形态,由此引发其在概念界定、理论建构和现实应对层面的多重困境。在此背景下,以“不确定性工作”来代替“不稳定工作”并展开新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通过对比传统工业化时代“不稳定工作”与数字化时代“不确定性工作”在劳动空间、劳动时间、劳动主体、劳动关系、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六个维度的发展转型,我们可以勾勒出数字化时代“不确定性工作”的发展特征与基本内涵,并通过对其时代意义的揭示,为个体、企业、国家和社会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也希望以此为未来的持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不确定性工作 不稳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性记忆的整体化思考:突发公共事件的集体记忆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7,183,共14页
集体记忆的核心在于记忆历史连续性及其社会建构性的动态整合。现代社会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可以作为集体记忆的源头与节点去审视。围绕集体记忆的建构“能否间断连续”进行思考,可以尝试在“理念-意象”的集体记忆建构框架下,在... 集体记忆的核心在于记忆历史连续性及其社会建构性的动态整合。现代社会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可以作为集体记忆的源头与节点去审视。围绕集体记忆的建构“能否间断连续”进行思考,可以尝试在“理念-意象”的集体记忆建构框架下,在记忆不同的叙事维度将散点式的记忆碎片整合并类别化,进而整合出具有沿循“勾勒-黏合-构筑”脉络的现代社会公共突发事件集体记忆整体性建构逻辑。同时,在当下不确定性社会以及特定的文化语境下,以整体性为目标进行突发公共事件集体记忆能动性建构和维系,也是现代社会与国家在多重时间维度整合有益经验,以及重构对社会文化结构性认知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理念 意象 突发公共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变革与实践转向 被引量:23
19
作者 文军 刘雨航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1,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但在新发展阶段,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大量滋生,渗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环境、主体、方式、过程以及结果等层面,致使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不确定性”的诸多挑战。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但在新发展阶段,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大量滋生,渗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环境、主体、方式、过程以及结果等层面,致使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不确定性”的诸多挑战。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既是以往现代化历程的直接后果,也将作为新的社会现实成为当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变量。但当前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仍以“确定性”思维为主导,不仅传统的现代化理论知识难以解释不断变动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现象。对此,亟须以“不确定性”挑战为当代观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变革和实践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不确定性 理论变革 实践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儿童投资型国家”:我国低生育率的福利逻辑及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型升级 被引量:13
20
作者 万国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9,112,共10页
人口问题既是大国兴衰之根本,也是关乎民族兴旺发达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近年来,伴随着生育率的连年下降,我国在2022年正式迎来人口负增长,低生育率已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 人口问题既是大国兴衰之根本,也是关乎民族兴旺发达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近年来,伴随着生育率的连年下降,我国在2022年正式迎来人口负增长,低生育率已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已有的学理研究从五个层面对低生育率的形成原因进行了丰富讨论,但很少深入洞悉这场危机背后的深层福利逻辑,使得生育支持政策难以融入现行社会保障改革中。本研究认为,我国低生育率既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及对全球社会保障转型共识的忽视密切关联,也与当前儿童福利对象的瞄准失序和儿童福利服务的落地能力不足有关。研究建议,我国在下一阶段应当积极实现从“促生”到“辅育”的全面转向,以“儿童投资型国家”为方向来强化以公民资格为识别标准的儿童福利制度,通过夯实家庭育儿能力及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来避免“低生育率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生育率 儿童福利 儿童投资型国家 生育支持政策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