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ISPOT辅助临床结核病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召芹 卢水华 +9 位作者 王瑶娟 熊延青 刘晓茜 万延民 席秀红 许艳 张仁芳 施裕新 卢洪洲 Douglas Lowrie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ELISPO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离TB患者54例和非TB患者5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并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同... 目的探讨ELISPO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离TB患者54例和非TB患者5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并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同时做痰涂片、痰培养、PPD试验和胶体金法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标准,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TB-ELISPOT的敏感度(Se)90.7%、特异度(Sp)96.15%、阳性预测值(PPV)0.96、阴性预测值(NPV)0.91、阳性似然比(+LR)23.55和阴性似然比(-LR)0.1;胶体金法的Se 59.26%、Sp 88.46%、PPV0.84、NPV 0.68、+LR 5.14和-LR 0.46;PPD试验的Se 64.81%、Sp 82.69%、PPV 0.80、NPV 3.74、+LR 0.69和-LR 0.43;痰涂片的Se 40.74%、Sp 100.00%、PPV 1.0、NPV 0.62、+LR>10和-LR0.52;痰培养的Se 25.93%、Sp 100.00%、PPV 1.0、NPV 0.57、+LR>10和-LR0.77。统计结果显示ELISPOT检测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其它常用结核病诊断方法。ELISPOT在痰涂片和痰培养阴性的TB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38%和87.5%。结论 ELISPOT是一种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结核病免疫学辅助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核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且耗时短,可作为临床结核病诊断尤其是菌阴结核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诊断 酶联斑点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缺陷性肺结核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施裕新 张志勇 王月波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48-251,共4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HIV感染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近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再度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AIDS患者结核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200-500倍,急性发病率是HIV阴性患者的2.5倍^[1]。且约25%的HIV感染者有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HIV感染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近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再度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AIDS患者结核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200-500倍,急性发病率是HIV阴性患者的2.5倍^[1]。且约25%的HIV感染者有活动性肺结核120;在HIV感染和(或)AIDS死亡患者中,至少有1/3患者是由HIV感染和与Mtb的双重感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肺结核 临床研究 免疫缺陷 HIV感染者 感染发病率 AIDS患者 普通人群 阴性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与并行采集技术在肩关节MRI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泽铖 詹艺 +3 位作者 施楠楠 商爱 单飞 沈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6-171,共6页
目的通过与并行采集(parallel imaging,PI)对比,探讨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compressed sensing,ACS)技术对肩关节MRI扫描时间和图像质量的影响,并优化扫描方案。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1月至2024... 目的通过与并行采集(parallel imaging,PI)对比,探讨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compressed sensing,ACS)技术对肩关节MRI扫描时间和图像质量的影响,并优化扫描方案。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在我院行肩关节MRI检查的70例患者,扫描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包括斜冠状位T1加权成像(oblique coronal T1-weighted,OCor T1WI)、斜冠状位T2加权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成像(oblique coronal T2-weighted with fat saturation,OCor T2WI-fs)、斜矢状位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加权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成像(oblique sagittal PD-weighted with fat saturation,OSag PDWI-fs)、横断面PD加权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成像(transverse PD-weighted with fat saturation,Tra PDWI-fs),分别采用ACS和PI两种加速采集技术。比较两种技术的扫描时间。测量冈上肌肌腹和肱骨头的信号强度及背景标准差,并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采用李克特量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相较于PI,采用ACS缩短了33.5%的扫描时间。采用ACS采集的图像伪影更少,骨骼肌肉的噪声更小,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上均高于采用PI的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Cor T1WI、OCor T2WI-fs和Tra PDWI-fs序列中采用ACS的图像在冈上肌和肱骨头的SNR均高于采用PI的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OSag PDWI-fs序列中图像冈上肌的SNR采用ACS与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肱骨头的SNR采用ACS采集的图像高于PI的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与传统的PI相比,采用ACS在肩关节MRI中可实现更高效且稳定的快速成像方案,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扫描时间,提高患者耐受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压缩感知 并行成像 磁共振成像 肩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联合顺适性低剂量容积双空间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丁晨寒 宋凤祥 杨泽铖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9-385,共7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顺适性低剂量容积双空间迭代重建技术(AIDR 3D)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穿支动脉显示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顺适性低剂量容积双空间迭代重建技术(AIDR 3D)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穿支动脉显示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行头颈部CTA检查的90例患者,根据不同扫描条件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扫描参数为120 kV和300 mA,B组扫描参数为100 kV,自动毫安,C组扫描参数为80 kV,自动毫安,3组均采用AIDR 3D算法进行数据重建,测量3组图像的肌肉和动脉CT强化值、噪声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有效剂量(ED)。将获得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取多方位血管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穿支血管显示情况。对比3组图像在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主观评分、SNR、CNR、SD)、辐射剂量(CTDIvol、DLP、ED)及穿支动脉显示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在C4、C7椎体水平图像评分均≥3分,C7椎体水平图像主观评分为4分者B组最多(93.3%),A组次之(80.0%),C组最低(66.7%)(P<0.05);C4椎体水平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节段,B组SNR[(33.46±3.46)Hu]及CNR[(29.18±3.14)Hu]均略低于C组[(38.58±3.65)Hu、(34.26±3.58)Hu],但高于A组[(27.47±3.23)Hu、(22.17±3.12)Hu,P<0.05]。B组CTDIvol[(4.16±1.14)mGy]、DLP[(167.75±46.82)mGy·cm]和ED[(0.43±0.15)mSv]均低于A组[(8.51±2.13)mGy、(280.16±26.34)mGy·cm和(1.00±0.08)mSv],且DLP及ED较A组降低明显,仅略高于C组[(3.47±0.62)mGy、(139.06±25.37)mGy·cm和(0.34±0.08)mSv]。在甲状腺上动脉穿支血管显示方面,B组的显示比例最高(20例,66.7%),明显高于A组(15例,50.0%)和C组(10例,33.3%)(P<0.05)。结论行头颈部CTA扫描,由AIDR 3D执行数据重建时,当扫描参数为100 kV、自动毫安,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辐射剂量,对穿支动脉显示效果最佳,推荐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信噪比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d-EOB-DTPA增强MRI对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细胞癌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泽铖 曾蒙苏 +3 位作者 单飞 张澍杰 施楠楠 刘锴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比增强比(CER)及T1的下降百分比(T1d%)对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细胞癌(sHCC)的定量评估价值与鉴别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比增强比(CER)及T1的下降百分比(T1d%)对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细胞癌(sHCC)的定量评估价值与鉴别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Gd-EOB-DTPA腹部增强MRI检查,具有肝硬化背景且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30例肝硬化结节和36例sHCC的影像资料。测量两组病灶的ADC值、CER值及T1d%,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结节和sHCC的鉴别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建立3个定量参数联合诊断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单一参数与联合参数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纳入66个病例共77个病灶,其中肝硬化结节组39个病灶,sHCC组38个病灶。肝硬化结节组的平均ADC值、CER值及T1d%分别为(1391.05±160.25)×10^(−3)mm^(2)/s、(97.47±48.37)%、(62.61±13.40)%,sHCC组的平均ADC值、CER值及T1d%分别为(1081.60±282.12)×10^(−3)mm^(2)/s、(51.10±18.98)%、(47.87±11.86)%,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98、5.563、5.105,P均<0.001)。3个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0.791、0.789,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242.70×10^(−3)mm^(2)/s、68.83%、59.24%。联合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高于单一参数的诊断效能(P均<0.05)。结论ADC值、CER值及T1d%对鉴别肝硬化结节和sHCC均有价值,定量参数联合诊断优于单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细胞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