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高致病性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齐佳伟 许丽 +2 位作者 闻艳丽 刘刚 饶品华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9-71,共13页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效、灵敏、低成本等优势,已在多种高致病性病毒检测中得到应用。该文介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综述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在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寨卡病毒、新...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效、灵敏、低成本等优势,已在多种高致病性病毒检测中得到应用。该文介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综述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在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寨卡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多种高致病性病毒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该技术在病毒检测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检测 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树脂改性热固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诱导相分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小云 余英丰 +2 位作者 甘文君 唐晓林 李善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40,55,共8页
热塑性树脂改性热固性树脂,可以在不降低热固性树脂耐热温度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改性材料的韧性。热塑性树脂改性热固性树脂体系初始是均相的,随着固化反应的进行,体系中两相的相容性下降,发生反应诱导相分离。介绍了固化反应诱导相分离... 热塑性树脂改性热固性树脂,可以在不降低热固性树脂耐热温度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改性材料的韧性。热塑性树脂改性热固性树脂体系初始是均相的,随着固化反应的进行,体系中两相的相容性下降,发生反应诱导相分离。介绍了固化反应诱导相分离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进展,重点是近年来热塑性树脂改性热固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诱导相分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固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 增韧 改性 反应诱导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MCM-48分子筛的合成与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潘健民 成岳 魏运洋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0-924,共5页
以硅溶胶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采用物质的量配比为Ce2O3∶SiO2∶CTAB∶H2O∶NaOH=0.015∶1∶0.45∶60∶0.48,静态水热合成了Ce-MCM-48分子筛,采用XRD、SEM(EDS)、T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进行了吸附动力... 以硅溶胶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采用物质的量配比为Ce2O3∶SiO2∶CTAB∶H2O∶NaOH=0.015∶1∶0.45∶60∶0.48,静态水热合成了Ce-MCM-48分子筛,采用XRD、SEM(EDS)、T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成功合成了Ce-MCM-48介孔分子筛,其拟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为lg(qe-q)=-0.4365-0.01026t,R2=0.9289,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为t/qt=0.4027+0.27818t,R2=0.9999,相对拟一级反应模型,这个结果相关性更好,更能真实地反映分子筛吸附亚甲蓝溶液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CM-48 表征 亚甲蓝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价铁/MCM-48介孔分子筛协同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潘健民 成岳 魏运洋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11,共4页
以活性艳兰染料废水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废铁屑投加量、MCM-48介孔分子筛投加量、和反应接触时间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铁屑投加量100 g/L、介孔分子筛投加量1g/L、振荡时间30min下,废水脱色率可达到85%,COD去除率也可达到65%... 以活性艳兰染料废水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废铁屑投加量、MCM-48介孔分子筛投加量、和反应接触时间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铁屑投加量100 g/L、介孔分子筛投加量1g/L、振荡时间30min下,废水脱色率可达到85%,COD去除率也可达到65%。该降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基本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废水 零价铁法 MCM-48介孔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MCM-48介孔材料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潘健民 成岳 +1 位作者 李永峰 魏运洋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33,共3页
采用Ce2O3∶SiO2∶CTAB∶H2O∶NaOH=0.015∶1∶0.45∶60∶0.48的摩尔配比,用水热法合成了Ce-MCM-48介孔分子筛。试验结果表明,经550℃焙烧过的Ce-MCM-48分子筛吸附性能良好,投加量为1.2g/L,亚甲基蓝初始浓度5.0mg/L,吸附时间为3小时,溶... 采用Ce2O3∶SiO2∶CTAB∶H2O∶NaOH=0.015∶1∶0.45∶60∶0.48的摩尔配比,用水热法合成了Ce-MCM-48介孔分子筛。试验结果表明,经550℃焙烧过的Ce-MCM-48分子筛吸附性能良好,投加量为1.2g/L,亚甲基蓝初始浓度5.0mg/L,吸附时间为3小时,溶液的pH值为7时,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率和降解率分别高达98.90%和86.89%。并采用XRD,TEM、EDS等方法对Ce-MCM-48样品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OM-48 介孔分子筛 吸附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法厌氧氨氧化脱氮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路平 白向玉 +1 位作者 冯启言 张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75-177,共3页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脱氮新技术.为了探讨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相关运行参数对脱氮效率的影响,文章利用自制的反应器对模拟废水进行了控制性试验.结果表明:(1)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脱氮效率与HRT、内循环流速和有机物含量有...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脱氮新技术.为了探讨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相关运行参数对脱氮效率的影响,文章利用自制的反应器对模拟废水进行了控制性试验.结果表明:(1)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脱氮效率与HRT、内循环流速和有机物含量有关,试验条件下确定最佳运行参数HRT为20h,内循环流速为24~96mL/min, C/N为2;可处理氨氮浓度为200~500mg/L的废水.(2)在最佳条件下,当进水总氮为200mg/L,pH为7.5~8.2时,脱氮效率达到80%,总氮的容积负荷率达588.00 mg/L·d,容积去除总氮为448.57mg/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厌氧氨氧化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M-48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潘健民 成岳 魏运洋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9-202,共4页
采用正硅酸乙脂作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模板剂,采用摩尔配比为n(SiO2):n(CTAB):n(H2O):n(NaOH)=1:0.45:60:0.48,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合成了MCM-48分子筛,通过用XRD、TEM(EDS)、DTA/TG、FT-IR、N2吸附脱附等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 采用正硅酸乙脂作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模板剂,采用摩尔配比为n(SiO2):n(CTAB):n(H2O):n(NaOH)=1:0.45:60:0.48,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合成了MCM-48分子筛,通过用XRD、TEM(EDS)、DTA/TG、FT-IR、N2吸附脱附等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经过BET算法得到的比表面为698.0693(m2/g),平均孔径3.46142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MCM-48介孔分子筛 N2吸附等温线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法处理印染废水 被引量:7
8
作者 黄雅婷 王黎明 《印染》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34-37,共4页
采用微生物和活性炭协同作用,对印染废水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探讨了挂膜初期、后期及稳定运行阶段出水的CODCr、色度和固体悬浮物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法处理后,出水CODCr基本控制在100 mg/L以下,SS基本控制在20 mg/L以下... 采用微生物和活性炭协同作用,对印染废水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探讨了挂膜初期、后期及稳定运行阶段出水的CODCr、色度和固体悬浮物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法处理后,出水CODCr基本控制在100 mg/L以下,SS基本控制在20 mg/L以下,色度平均在40倍以下,达到出水水质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整 废水处理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MA)/OMMT纳米复合材料对PVC共混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毅 于俊荣 +1 位作者 闵惠玲 胡祖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共6页
通过原位插层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有机化蒙脱土[P(MMA-MA)/OMMT]纳米复合材料,并用其对聚氯乙烯(PVC)进行共混改性。通过扫描电镜(SEM)、热失重分析(TGA)、动态力学分析(DMA)、拉伸和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共混物... 通过原位插层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有机化蒙脱土[P(MMA-MA)/OMMT]纳米复合材料,并用其对聚氯乙烯(PVC)进行共混改性。通过扫描电镜(SEM)、热失重分析(TGA)、动态力学分析(DMA)、拉伸和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共混物的两相相容性、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共混体系两相间有很好的相容性;随着纳米复合材料添加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耐热性能、储能模量、玻璃化温度和力学性能逐渐增加。当纳米复合材料与PVC共混比达到20/100时,共混体系在10%失重率下的失重温度比纯PVC提高了17.4℃,玻璃化温度比纯PVC提高了4.7℃。当纳米复合材料与PVC共混比达到30/100时,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较纯PVC提高了21.1%和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聚氯乙烯 共混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负载型Cu-Al类水滑石氧化物的NO_x吸附及分解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拜文磊 刘伟军 +2 位作者 郝再兵 张博儒 张书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140,142,共5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铜铝水滑石作为前体,经500℃焙烧得到Cu-Al复合氧化物,并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将Cu-Al复合氧化物负载于直径为3~5 mm球状Al_2O_3载体上,进行NO吸附和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NO、O_2、H_2O(g)在Cu-Al复... 采用水热法制备铜铝水滑石作为前体,经500℃焙烧得到Cu-Al复合氧化物,并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将Cu-Al复合氧化物负载于直径为3~5 mm球状Al_2O_3载体上,进行NO吸附和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NO、O_2、H_2O(g)在Cu-Al复合氧化物作用下在氧化物表面生成HNO3,并与Cu-Al复合氧化物中的CuO组分反应生成Cu(NO_3)_2,吸附率可达28%,再高温焙烧可以释放以NO为主体的氮氧化物,并且可以恢复到之前的金属氧化物结构。而吸附完成的化合物静置数天后会回到原来的水滑石层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水滑石 Al2O3载体 铜铝氧化物 NOx吸附 催化剂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OC弹性苯丙乳液的共混研究
11
作者 汪鹏主 王继虎 +3 位作者 温绍国 张栋栋 殷常乐 杜中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4-136,139,共4页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不同玻璃化转变温度(Tg)聚合物乳液,然后将不同T_g的乳液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拼,得到不同理论T_g值的共混乳液。对共混乳液的Tg、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铅笔硬度、抗冲击性、最低成膜温度(MFFT)、单体残余...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不同玻璃化转变温度(Tg)聚合物乳液,然后将不同T_g的乳液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拼,得到不同理论T_g值的共混乳液。对共混乳液的Tg、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铅笔硬度、抗冲击性、最低成膜温度(MFFT)、单体残余量(VOC)含量进行测试,并观察了乳胶粒子的形态。结果表明:软硬比45/55共混乳液的力学性能良好,断裂伸长率很高,为640%,乳胶粒径90nm左右,乳液中单体的残留量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乳液聚合 玻璃化转变温度 最低成膜温度 单体残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碳基材料中氰基桥连双金属活性位用于氧还原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聪玲 陆小雨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0-940,共11页
以双金属化合物{[Co(bpy)_(2)]_(3)[Fe(CN)_(6)]_(2)}[Fe(CN)_(6)]_(1/3)为前驱体,采用纳米灌注法制备了具有Fe—N、Co—N和Fe—C≡N—Co活性结构的Fe、Co、N掺杂介孔Fe‑Co‑N‑GC催化剂。Fe‑Co‑N‑GC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石墨化程度,使其... 以双金属化合物{[Co(bpy)_(2)]_(3)[Fe(CN)_(6)]_(2)}[Fe(CN)_(6)]_(1/3)为前驱体,采用纳米灌注法制备了具有Fe—N、Co—N和Fe—C≡N—Co活性结构的Fe、Co、N掺杂介孔Fe‑Co‑N‑GC催化剂。Fe‑Co‑N‑GC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石墨化程度,使其氧还原反应(ORR)催化性能显著提高。Fe‑Co‑N‑GC催化剂在ORR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抗甲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材料 双金属催化剂 协同效应 氧还原反应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对土壤中纳米氧化锌及锌离子扩散的阻截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超 王曼婷 +3 位作者 张亚文 张春平 马靓琛 李亚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8,37,共9页
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plant-microbial fuel cell,P-MFC)是一种新型的能源技术,通过植物微生物的代谢互营和后者的胞外电子呼吸作用实现太阳能-化学能-电能的转化,并通过在土壤中形成微电场影响金属离子的迁移行为.通过引入水生植物白... 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plant-microbial fuel cell,P-MFC)是一种新型的能源技术,通过植物微生物的代谢互营和后者的胞外电子呼吸作用实现太阳能-化学能-电能的转化,并通过在土壤中形成微电场影响金属离子的迁移行为.通过引入水生植物白鹤芋构建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探究其对土壤中ZnO工程纳米颗粒及离子流转的阻截效应,同时评价P-MFC对ZnO工程纳米颗粒暴露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MFC搭建2周后可启动并持续产电,输出电流稳定在50 mA左右,运行期间对土壤的荧光素二乙酸水解酶和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且白鹤芋植株生长良好.较之对照,双电极P-MFC处理中可将大部分纳米氧化锌颗粒截留在阳极碳毡下1 cm处,而95%的释放锌离子都被截留在阴极碳毡下1~2 cm土层范围内,土层下7 cm处无离子态氧化锌测出.较之对照,P-MFC显著抑制了土壤中ZnO工程纳米颗粒的锌离子释放行为,同时对释放的锌离子有向阴极驱动的作用,表现为显著的阻截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锌离子浓度 工程纳米氧化锌 流转 阻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