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吊式重力补偿系统随动控制技术与实验研究
1
作者 王旭 刘延芳 +2 位作者 佘佳宇 袁秋帆 齐乃明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37,共9页
针对悬吊式重力补偿系统对负载水平运动响应慢、随动偏差测量不可靠、负载运动易激起吊索谐振等问题,提出基于齿轮导轨驱动、正交激光倾角测量的水平位置跟随方案。为实现随动偏差的高频、精确测量,采用正交安装的激光传感器测量出线口... 针对悬吊式重力补偿系统对负载水平运动响应慢、随动偏差测量不可靠、负载运动易激起吊索谐振等问题,提出基于齿轮导轨驱动、正交激光倾角测量的水平位置跟随方案。为实现随动偏差的高频、精确测量,采用正交安装的激光传感器测量出线口吊索相对距离,通过标定转换得到吊索偏角。利用对系统各部分建模分析及实际测量结果,设计陷波器抑制吊索谐振,实现高动态、高精度水平随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随动系统可以跟随被试人员的各种复杂运动,最大跟随速度大于2 m/s,且保持吊索最大偏差不超过1.4°,能够满足地外微低重力环境模拟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低重力模拟 主动二维随动跟踪 动力学建模 陷波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机器人铣削颤振抑制用磁流变弹性体吸振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2
作者 刘鹏 李波 +3 位作者 赵威 崔光裕 田威 廖文和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9-1710,共12页
为了解决工业机器人铣削加工过程中的低频颤振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抑制振动的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MRE)吸振器。利用MRE特有的流变特性,研究了不同质量配比的MRE磁流变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确定了吸振器... 为了解决工业机器人铣削加工过程中的低频颤振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抑制振动的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MRE)吸振器。利用MRE特有的流变特性,研究了不同质量配比的MRE磁流变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确定了吸振器内部的线圈匝数及所通电流大小。通过模态仿真和振动台扫频激励试验发现,设计的MRE吸振器具有17.35~45.21 Hz范围内的移频特性。建立了吸振器固有频率-电流映射关系,在KUKA KR500机器人铣削加工过程中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加工条件下机器人容易在其低阶固有频率处发生颤振,通过MRE吸振器实现了颤振抑制。相对于不加吸振器的工况,通电调频后机器人主轴X方向上的振动加速度峰峰值降低了70.7%,均方根值降低了64.7%;Y方向峰峰值降低了54.7%,均方根值降低了49.9%。此外,铣削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也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MRE吸振器 机器人铣削加工 颤振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月球基地的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研究
3
作者 孙培杰 王长焕 +4 位作者 李双菲 王东保 吕小静 翁一武 卜劭华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针对月球基地热管理需求,根据月面热环境特点,设计了一种面向月球基地的新型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系统将有机朗肯循环(ORC)和喷射制冷循环(ERC)相结合,以仪器设备散热和太阳能或核能废热为热源,以外部冷背景为冷源,系统内一部分的... 针对月球基地热管理需求,根据月面热环境特点,设计了一种面向月球基地的新型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系统将有机朗肯循环(ORC)和喷射制冷循环(ERC)相结合,以仪器设备散热和太阳能或核能废热为热源,以外部冷背景为冷源,系统内一部分的工质吸收热源,通过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另一部分工质通过蒸发器吸收航天员日常工作环境中的热量,为航天服和科学研究提供冷量。系统不需要外部电力,可以独立运行,实现发电与制冷。经分析模型计算,在满足月球基地热量收集、传输和排散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最大废热制冷率40%以上,总废热利用效率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基地 有机朗肯循环 自循环热管理 喷射制冷循环 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光学相机抗强光干扰主被动防护系统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磊 王泽斌 +3 位作者 孟庆宇 王栋 张海鑫 刘美辰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6,共10页
空间光学相机拥有较高灵敏度,在面对外部强光干扰时所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研究如何抑制强光对空间相机的干扰并设计有效的防护系统对确保相机安全性、延长相机工作寿命以及保障其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解析了在不同光学参数下... 空间光学相机拥有较高灵敏度,在面对外部强光干扰时所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研究如何抑制强光对空间相机的干扰并设计有效的防护系统对确保相机安全性、延长相机工作寿命以及保障其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解析了在不同光学参数下,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探测器(CMOS)的眩光特性与相机入瞳处能量分布的关系;设计了基于机械快门和632.8 nm陷波滤光片的抗强光干扰主被动防护系统。选择632.8 nm连续激光器作为模拟干扰光源搭建桌面实验系统,通过强光干扰实验,验证了防护系统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相机面对外部强光源干扰时,CMOS探测器饱和面积达到106μm2(占探测器面积1/3),主动防护措施能够在10 ms内快速响应,减少相机因强干扰光引起探测器过饱和或损坏的风险,有效提高相机的工作安全性;在632.8 nm谱段干扰光工况下,被动防护措施可使探测器饱和面积下降至原有1/100,并可以对靶标实现清晰成像,显著提高实验相机工作效率。主被动防护系统可以有效保障光学相机的安全工作,为相机在强光干扰环境中提供良好的防护效果,对空间光学相机抗强光干扰系统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光学相机 强光干扰 防护系统 机械快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持复杂系统设计的架构决策求解与权衡方法
5
作者 黄禹 王国新 +4 位作者 王儒 魏竹琴 张文丰 刘振东 阎艳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61-1977,共17页
针对复杂系统架构设计面临的设计空间庞大、备选项多、评估指标复杂导致架构方案难以权衡的问题,提出一种支持复杂系统架构设计的求解与权衡方法,通过约束满足问题(CSP)和基于理想点法(TOPSIS)的权重敏感性分析方法,生成满足多方利益相... 针对复杂系统架构设计面临的设计空间庞大、备选项多、评估指标复杂导致架构方案难以权衡的问题,提出一种支持复杂系统架构设计的求解与权衡方法,通过约束满足问题(CSP)和基于理想点法(TOPSIS)的权重敏感性分析方法,生成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满意架构方案。通过识别系统架构的决策项以构建形态矩阵,确定架构决策的衡量指标;基于约束信息构建CSP模型以约简架构空间,并通过多目标优化确定Pareto前沿;结合权重敏感性分析和TOPSIS方法对方案进行排序筛选,从而选出满意的架构方案。最后,通过运载火箭一二级分离系统设计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系统 架构决策 约束满足问题 多目标优化 权衡 一二级分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壁虎可逆黏附材料的微结构及可逆黏附性能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晓晖 周义霖 +9 位作者 田津枫 丁伟轶 韩诗沺 杨庚辰 房光强 恽卫东 陈洋 梁梅 夏爽 邹华维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1-1256,共16页
壁虎脚趾等生物器官依托于表面生长的柔性纤丝化结构,通过离散共形接触,基于“接触-裂分”和“裂纹受限”等原理,以累积的范德华力等获取优异的可逆黏附能力.壁虎在攀爬过程中会分泌因内聚破坏产生的游离脂类分子,在脚趾微结构表面形成... 壁虎脚趾等生物器官依托于表面生长的柔性纤丝化结构,通过离散共形接触,基于“接触-裂分”和“裂纹受限”等原理,以累积的范德华力等获取优异的可逆黏附能力.壁虎在攀爬过程中会分泌因内聚破坏产生的游离脂类分子,在脚趾微结构表面形成保护膜以防止长时磨损,进一步获取持久的可逆黏附能力.仿生干态可逆黏附材料(简称可逆黏附材料)是受生物可逆黏附原理启发制备的1类表面结构化的功能材料,该类材料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化学粘接的微观黏附机制,显示出了独特的可逆/可控及无损黏附特性.经过二十年发展,可逆黏附材料以可控夹持-释放、可控转运、辅助攀爬和无损粘接-脱粘等形式应用于空间在轨服务技术、电子工业及生物医疗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中结合生物可逆黏附机制的认知发展,从简单几何结构、复杂多尺度结构及可控响应可逆黏附材料等不同发展阶段系统阐述了其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黏附 可控黏附 表面结构 表面化学 有机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过载下多孔隔板对液氧贮箱蓄液性能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曹庆泰 郭松源 +5 位作者 李建强 蒋赞 汪彬 耑锐 吴静怡 杨光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7-229,共13页
以典型运载器的液氧贮箱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体积(VOF)法构建了监测气液界面的三维CFD仿真模型,采用该模型对不同孔板布置情况、不同初始液面状态、不同负过载程度下液氧流动行为进行模拟,对比了各工况液氧离开贮箱底部和气体下潜两种... 以典型运载器的液氧贮箱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体积(VOF)法构建了监测气液界面的三维CFD仿真模型,采用该模型对不同孔板布置情况、不同初始液面状态、不同负过载程度下液氧流动行为进行模拟,对比了各工况液氧离开贮箱底部和气体下潜两种行为特性。多孔隔板可以有效降低液氧离开贮箱底部的流量,-0.20g负过载条件下流量减少95.63%;且该流量与负过载程度呈正相关。气体下潜速度受气泡形态与负过载程度等因素共同影响,当推进剂填充率为50.18%且发生10°倾斜的贮箱受到-0.20g负过载时,会形成气液循环通道使气泡迅速长大,有效下潜速度可达0.317 m/s,甚至大于负过载为-0.40g但贮箱不倾斜时的气体下潜速度。因此设计孔板位置时应综合考虑推进剂余量、箭体姿态和负过载程度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 负过载 多孔隔板 气体下潜 流体动力学 气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上升段含多孔板液氧贮箱增压输运数值研究
8
作者 郭松源 周晓庆 +6 位作者 缪五兵 汪彬 耑锐 曹庆泰 陈成成 杨光 吴静怡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2-74,共13页
为了研究火箭上升段含多孔板贮箱中低温推进剂的反馈增压过程,建立三维多相流多组分模型并使用NASA氦气增压液氢罐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对多孔隔板等比缩小计算多组流速下液氧的压降特性并进行拟合获得渗透率与压力跃变系数耦合到数值模... 为了研究火箭上升段含多孔板贮箱中低温推进剂的反馈增压过程,建立三维多相流多组分模型并使用NASA氦气增压液氢罐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对多孔隔板等比缩小计算多组流速下液氧的压降特性并进行拟合获得渗透率与压力跃变系数耦合到数值模型中。上升段过载变化过程中不同高度液体经过多孔板流阻不同造成界面弯曲。过载增大在扩散型入口下端形成高温射流导致界面处液相区分层厚度在过载指向侧更厚。上升过程中,72 s前界面处相变以蒸发为主,之后以冷凝为主。多孔板的存在阻碍贮箱内热自然对流使得最终相变量减少17.68%,同时使得出口平均压强增加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推进剂 组分输运 相变 热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月面重力条件下的涡旋压缩机重力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孙小珠 王长焕 +6 位作者 许安易 李双菲 孙培杰 李鹏 杨旭 宋昱龙 曹锋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4,共7页
新一代高温热泵空间热管理技术可大幅提升系统散热温度,从而降低辐射器体积等发射成本,以应对探月工程中日益增长的散热能量密度需求。在月面重力或微重力环境下,高温热泵系统中压缩机的性能稳定性问题是制约高温热泵空间热管理技术发... 新一代高温热泵空间热管理技术可大幅提升系统散热温度,从而降低辐射器体积等发射成本,以应对探月工程中日益增长的散热能量密度需求。在月面重力或微重力环境下,高温热泵系统中压缩机的性能稳定性问题是制约高温热泵空间热管理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此问题,针对月面重力条件要求,对压缩机性能参数进行重力相关性研究,在地球常规重力情况下,通过改变涡旋压缩机轴向安装方位与角度,探究不同重力条件下压缩机的运行特性;分别设定蒸发/冷凝温度为10/55℃以及10/60℃下,对涡旋压缩机在轴向全空间位置情况下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压缩机的轴向安转角度对压缩机的功耗几乎没有影响,而对系统制冷量以及系统效率则有显著影响,且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而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面重力 热泵技术 涡旋压缩机 重力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化硼包覆的硼表面改性及燃烧性能研究
10
作者 叶元滔 胡旭 +2 位作者 朱小飞 雷天天 黄永民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431,共6页
针对硼(B)颗粒表面氧化层导致点火延迟时间长及燃烧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气相反应沉积法在无定形B颗粒表面制备碳化硼(B_(4)C)包覆层进行改性,并通过多种表征技术(SEM,EDS,XRD,XPS,TG-DSC)及点火燃烧实验,研究了改性硼颗粒(B@B_(4)C)的形... 针对硼(B)颗粒表面氧化层导致点火延迟时间长及燃烧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气相反应沉积法在无定形B颗粒表面制备碳化硼(B_(4)C)包覆层进行改性,并通过多种表征技术(SEM,EDS,XRD,XPS,TG-DSC)及点火燃烧实验,研究了改性硼颗粒(B@B_(4)C)的形貌、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热氧化特性(起始氧化温度、放热量)和实际点火燃烧行为,分析了B与B_(4)C界面处的C原子迁移过程对B颗粒点火和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相反应沉积法可以在B表面形成稳定的B—C化学键合,实现B_(4)C包覆;B_(4)C包覆可以有效提升B颗粒的点火燃烧性能,B@B_(4)C颗粒的起始氧化温度相较于未改性B下降160.70℃,反应放热量提升86.4%,并在1000℃常压环境下成功实现了点火和高效燃烧,性能远超B颗粒,验证了B_(4)C包覆对B颗粒燃烧性能的促进作用;在B与B_(4)C界面处发生的C原子迁移过程是促进B颗粒点火和燃烧性能提升的核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颗粒 表面改性 碳化硼 包覆 气相沉积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模融合驱动的大型可展开天线精度调控研究
11
作者 姜冬磊 赵强强 +3 位作者 吴腾飞 马嘉 贾康 洪军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8-910,共13页
为高效精准地通过杆系调整提高大型可展开平面天线形面精度,分别从有限元仿真分析和摄影测量两方面实现形面精度预测及准确性验证。根据材料力学原理和温度等效理论构建平面天线形面精度仿真模型,基于摄影测量建立形面精度快速测量系统... 为高效精准地通过杆系调整提高大型可展开平面天线形面精度,分别从有限元仿真分析和摄影测量两方面实现形面精度预测及准确性验证。根据材料力学原理和温度等效理论构建平面天线形面精度仿真模型,基于摄影测量建立形面精度快速测量系统。结合有限元仿真样本和摄影测量实测样本建立变可信度高斯过程模型,通过贝叶斯优化进行精度优化调整。实现了大型平面天线精度精准预测与现场快速装调,可为大型平面天线正向精度评估与反向优化调整提供仿真分析模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天线 静力学仿真 形面精度 工业摄影测量 贝叶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着陆装置研究进展
12
作者 牛枞 王宸 +2 位作者 陈金宝 洪炎 马嘉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5-837,共13页
对运载火箭进行回收并重复使用,可大幅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避免助推器与芯级坠落危及内陆落区的人员与财产安全。回收着陆装置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任务中的最后一步、决定任务成败的核心装置,面临回收质量大、造成火箭运力损... 对运载火箭进行回收并重复使用,可大幅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避免助推器与芯级坠落危及内陆落区的人员与财产安全。回收着陆装置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任务中的最后一步、决定任务成败的核心装置,面临回收质量大、造成火箭运力损失小、缓冲降载能力强等多种工程与技术约束。梳理总结了现有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装置的相关技术,重点介绍了伞式回收、腿式着陆机构回收和地表平台设备回收3种回收着陆装置。从3种回收着陆装置的核心思想、原理样机试验与工程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结合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着陆装置的研究需求,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着陆装置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着陆装置 航天器机构设计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同轨网络的星间组网通信系统设计
13
作者 魏骁 王朝 +2 位作者 孙天旭 叶葆巍 张博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针对低轨Walker星座组网通信的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分簇式路由协议的完整卫星组网通信系统架构,涵盖了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设计。为便于分析,首先建立了一种典型的低轨Walker星座模型,分析了其在不同轨道相位因子和轨道... 针对低轨Walker星座组网通信的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分簇式路由协议的完整卫星组网通信系统架构,涵盖了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设计。为便于分析,首先建立了一种典型的低轨Walker星座模型,分析了其在不同轨道相位因子和轨道倾角下的轨道拓扑构型特性和卫星间的通信可见性。其次基于构建的星座拓扑提出“虚拟同轨”的概念,并利用“虚拟同轨”建立了双层环状网络。最后,针对此双层环状网络,在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分别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以实现同轨和异轨卫星的信息交互。设计的通信协议栈针对性地考虑了Walker星座的跨轨道信息传递调度问题,兼顾了传输效率和设计复杂度,对相似构型的其他Walker星座星间组网体系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Walker星座 星间链路通信 分层分簇 虚拟同轨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转位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14
作者 胡雪平 丁立超 +1 位作者 沈晓鹏 刘艳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7-335,共9页
转位机构是实验舱相对空间站转位的主要执行机构,转位过程包括捕获连接、舱段转动以及侧向再对接等。针对空间站转位任务具有转位机构与对接机构运动学动力学耦合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仿真任务规划。根据不同的仿真任务,分别采用Adams多... 转位机构是实验舱相对空间站转位的主要执行机构,转位过程包括捕获连接、舱段转动以及侧向再对接等。针对空间站转位任务具有转位机构与对接机构运动学动力学耦合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仿真任务规划。根据不同的仿真任务,分别采用Adams多刚体建模方法及与控制联合仿真等建模工具,建立了对应的仿真模型,给出了模型修正方法,制定了仿真工况,形成了仿真结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可为转位机构研制、空间站在轨组建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位机构 捕获连接 转位过程 侧向再对接 对接与转位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C联合仿真强实时同步算法研究
15
作者 李俊辉 孙松涛 刘飞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01-2314,共14页
实况-虚拟-构造(live,virtual,and constructive,LVC)联合仿真已成为当前军用仿真技术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时间管理策略难以实现LVC仿真要求的强实时性。为此,提出了一种LVC联合仿真强实时同步算法。该算法引入基于滑动窗口的中位数... 实况-虚拟-构造(live,virtual,and constructive,LVC)联合仿真已成为当前军用仿真技术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时间管理策略难以实现LVC仿真要求的强实时性。为此,提出了一种LVC联合仿真强实时同步算法。该算法引入基于滑动窗口的中位数平滑策略和基于实时漂移率的时钟补偿策略,实现了分布式节点间时钟的有效同步;引入一种基于软件实现的长短周期混合高精度定时策略,兼顾了定时精度与效率;针对软件延迟问题,提出了一种仿真追赶策略,与高精度定时策略相结合,实现了分布式仿真的精准同步推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同步精度与稳定性上均优于经典时间同步算法,实现了亚毫秒精度的分布式强实时仿真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仿真 实况-虚拟-构造仿真 时间管理 时钟同步 仿真追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电一体式安全阀设计及试验研究
16
作者 乔鑫 汤磊 +2 位作者 魏东 王展鸿 赵永立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7-114,共8页
公开报道的航天用机电一体式安全阀研究中电磁阀故障将导致安全阀丧失功能。针对该现状提出了一种采用阀岛控制的、具备一度故障冗余功能的机电一体式安全阀及其控制策略,并开展了原理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个常开式二位三口电... 公开报道的航天用机电一体式安全阀研究中电磁阀故障将导致安全阀丧失功能。针对该现状提出了一种采用阀岛控制的、具备一度故障冗余功能的机电一体式安全阀及其控制策略,并开展了原理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个常开式二位三口电磁阀组成的控制阀岛对主阀背压腔与压力容器或大气环境之间通路的切换进行控制,结合提出的控制策略,可实现正常工作模式、主动电磁阀DCF1或DCF2任一电磁阀发生通电不动作或断电不动作故障等模式下安全阀的主阀正常动作。原理验证试验中,控制器对电磁阀的控制功能、电磁阀的动作性能、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均满足设计需求。研究结果为该机电一体式安全阀在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程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一体式安全阀 阀岛 故障冗余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航天的面心立方高熵合金增材制造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重远 曹福俊 马晨曦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17,共9页
在各种新兴的先进工程材料中,面心立方结构高熵合金因比强度高、低温韧性好、耐磨损和耐腐蚀等优点在航天的多个领域内极具应用潜力。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因可制备复杂结构、加工过程高度可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高熵合金材料零部件的生产。... 在各种新兴的先进工程材料中,面心立方结构高熵合金因比强度高、低温韧性好、耐磨损和耐腐蚀等优点在航天的多个领域内极具应用潜力。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因可制备复杂结构、加工过程高度可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高熵合金材料零部件的生产。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光增材制造面心立方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对激光增材制造工艺,如选区激光熔化成形(SLM)和激光熔化沉积技术(LMD)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且对激光增材制造面心立方高熵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此外,对热等静压、时效、退火、热机械加工和均质化等后处理工艺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激光增材制造面心立方高熵合金部件一体化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心立方高熵合金 激光增材制造 组织性能 后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风险管理研究与启示
18
作者 王震 骆子豪 +1 位作者 季逸民 李英良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2,共8页
为保障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安全可靠运行、航天员健康高效工作以及充分发挥应用效益,需根据新的任务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加强空间站运行任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对国际空间站在轨运行风险管理模式、组织架构、风险评估方法和管理工具,以及风... 为保障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安全可靠运行、航天员健康高效工作以及充分发挥应用效益,需根据新的任务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加强空间站运行任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对国际空间站在轨运行风险管理模式、组织架构、风险评估方法和管理工具,以及风险管理流程的梳理和分析,结合空间站风险管理工作在覆盖性、持续性、及时性等方面的实际要求,在手段建设、管理机制和持续提升故障应对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空间站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工程 空间站 长期在轨运行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流量高性能液压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静 秦文波 +1 位作者 龚国芳 杨华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64-1268,共5页
为了达到良好的运动模拟效果并满足系统的控制精度要求,讨论了精确控制油温、降低油液中的气体含量、在线测量油液的弹性模量以及保持供油压力的稳定等关键技术及应用问题.在对接机构综合试验台液压驱动系统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 为了达到良好的运动模拟效果并满足系统的控制精度要求,讨论了精确控制油温、降低油液中的气体含量、在线测量油液的弹性模量以及保持供油压力的稳定等关键技术及应用问题.在对接机构综合试验台液压驱动系统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比例水阀控制油温的方法可以实现油温的精确控制,封闭系统在线抽真空除气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油液的弹性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并联运动系统 抽真空除气 油液弹性模量在线测量 油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自动对接连接器液压系统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鑫 李志刚 +1 位作者 徐华 何庆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46-150,共5页
运载火箭自动对接连接器主要应用于其发射前的燃料加注过程。以自动对接连接器的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在AMESim环境中建立相应的液压系统模型,对相关参数进行了初始化设置。针对液压缸活塞杆运动过程,对液压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到... 运载火箭自动对接连接器主要应用于其发射前的燃料加注过程。以自动对接连接器的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在AMESim环境中建立相应的液压系统模型,对相关参数进行了初始化设置。针对液压缸活塞杆运动过程,对液压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到了液压缸进出油口的流量、压力指标,明确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仿真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系统响应速度较快,运动过程比较平稳,在实际工程应用领域能够满足性能要求,为整个液压系统后续优化设计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对接连接器 建模与仿真 液压系统 AME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