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天文馆双焦点可切换一米望远镜主焦点的天体测量精度评估
1
作者 方文奉 姚嵩 +8 位作者 于涌 王磊 单星美 慎露润 王琦 陈振东 林清 杜芝茂 姚迦文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70,共9页
上海天文馆望舒天文台的双焦点可切换一米望远镜是目前国内建成的最大口径的科普天文望远镜。该望远镜采用人工切换主焦点和耐式焦点的双焦点设计方案,耐式焦点主要应用于大众科普的目视观测,主焦点配备了大靶面科学级CMOS终端,视场达到... 上海天文馆望舒天文台的双焦点可切换一米望远镜是目前国内建成的最大口径的科普天文望远镜。该望远镜采用人工切换主焦点和耐式焦点的双焦点设计方案,耐式焦点主要应用于大众科普的目视观测,主焦点配备了大靶面科学级CMOS终端,视场达到1.5°×1.1°。较大的观测视场除了适合开展重要的天象直播活动以外,还可以充分应用于新星和超新星巡天搜索、太阳系小天体和人造天体监测等科研课题的研究。基于实测资料,对该望远镜主焦点的天体测量精度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对于信噪比大于5的星象,星象位置的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1 pixel;当信噪比为30时,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05 pixel。以高精度的Gaia DR3星表作为参考星表,分析得出该望远镜主焦点CMOS观测图像的非线性特征明显,归算时需要用到3阶(20参数)模型。对于测试观测资料,亮于15 mag的恒星观测精度约为0.05′′;观测精度随着星等变暗逐渐下降,17.5 mag的恒星观测精度约为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远镜 底片参数模型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兴陨石的矿物岩石学及富铝球粒的成因研究
2
作者 王英 张欣茹 +3 位作者 李明宝 罗业鑫 李少林 杜芝茂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13-2524,共12页
长兴陨石于1964年10月17日降落在上海市长兴岛。本文利用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第一手样品,在重新界定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长兴陨石经历的热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并探讨了其中富铝球粒(简称ARC)的成因。长兴陨石是一块H5型普通球粒陨石,金... 长兴陨石于1964年10月17日降落在上海市长兴岛。本文利用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第一手样品,在重新界定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长兴陨石经历的热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并探讨了其中富铝球粒(简称ARC)的成因。长兴陨石是一块H5型普通球粒陨石,金属相丰度高达15.1vol%,橄榄石和辉石的成分均一(Fa_(17.9±0.6),Fs_(16.1±0.8),相对平均偏差PMD<5%),基质经历了明显重结晶。长兴陨石的热变质过程伴随着流体交代作用,导致了斜长石的钠长石化、球粒中微孔结构和氧化物微晶的形成、以及氯磷灰石的形成等。与前人的报道不同,长兴陨石中斜长石的成分并不均一(An_(72-9)),说明H群母体上流体交代反应的条件很可能与L和LL群母体并无显著差异。长兴陨石中共发现12个富铝球粒,平均全岩Al_(2)O_(3)含量为14.8%,平均直径(0.30±0.17mm)与富镁铁质球粒(简称FMC,0.41±0.16mm)接近;全岩SiO_(2)、FeO和CaO含量与普通球粒陨石的II型FMC相似,Ca/Al质量比(0.18~0.58)低于宇宙值(1.10;Ahrens and Von Michaelis,1968)。ARC中橄榄石、辉石的TiO_(2)和Al_(2)O_(3)含量以及斜长石的An指数均明显高于FMC。岩相学、矿物学和全岩化学结果表明长兴陨石中的ARC形成于与FMC相似的高温过程,同一类型球粒陨石中的ARC和FMC很可能形成于原行星盘中的相同或相近区域。ARC的前体物质相对于FMC富集Al、Ti等难熔元素可能是太阳星云中气-固交换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陨石 普通球粒陨石 热变质 流体交代 富铝球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ia DR3数据在Cygnus天区的星团群搜寻研究
3
作者 刘桂梅 钟靖 +2 位作者 单星美 秦松梅 李春燕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6,共15页
由于星团群样本数量以及数据精度的限制,星团群的起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需要扩大原初星团群样本,为进一步研究星团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可靠的观测数据。基于Gaia DR3数据,重新测定了以往报道的星团参数。根据星团的空间分布和运动学特征,... 由于星团群样本数量以及数据精度的限制,星团群的起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需要扩大原初星团群样本,为进一步研究星团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可靠的观测数据。基于Gaia DR3数据,重新测定了以往报道的星团参数。根据星团的空间分布和运动学特征,在Cygnus天区发现了4个新的星团群:G1、G2、G3和G4。这4个星团群各自占据相对独立的空间,成员星团空间分布相互毗邻且速度一致,表明各自成员星团是在同一片巨分子云中形成的。各星团群恒星形成时间分别为13 Ma、29 Ma、10 Ma和12 Ma,符合连续恒星形成事件的持续时标,表明星团群成员是原初相继形成的。通过贝叶斯方法改正距离后,发现G1和G2星团群呈丝状分布,而G3和G4则较为集中。G1和G2中部分星团相互作用不明显,G3和G4中的星团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最后,对于4个星团群在银河系中的轨道运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4个星团群的成员星团将逐渐远离,最终演变成独立的星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散星团 双星团 星团群 银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语计划——寻找第二个太阳系及探索动态宇宙
4
作者 冯发波 芮易成 +32 位作者 杜芝茂 林清 张聪聪 周丹 崔开明 OGIHARA Masahiro 杨明 林杰 蔡永志 杨涛只 庞晓莹 简明杰 李文雄 郭恒潇 史弦 史建春 李荐扬 郭康柔 姚嵩 陈啊明 贾鹏 谭先瑜 JENKINS S.James 蒋宏轩 张铭缘 李可欣 肖光耀 郑书玥 宣一帆 郑捷 何敏 JONES R.A.Hugh 宋翠英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共43页
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冷巨行星对类地行星的形成和宜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像太阳系这样具有多个冷巨行星的系统的搜寻具有重要意义.Kepler以及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太空望远镜成功地通过凌星的方法发现了... 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冷巨行星对类地行星的形成和宜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像太阳系这样具有多个冷巨行星的系统的搜寻具有重要意义.Kepler以及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太空望远镜成功地通过凌星的方法发现了大量短周期行星,然而这些巡天项目的观测基线不足以发现更长周期的行星.为此,天语计划将部署两台1m望远镜(天语一号和天语二号),用于结合天语和其他计划的数据通过凌星法来发现冷巨行星及其他行星,并最终发现类太阳系.天语一号具有约10平方度的视场以及高速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科学相机,将对超过1000万颗恒星每小时进行一次高精度测光采样,并通过天语二号的多波段测光、光谱仪以及高分辨率成像对天语一号发现的候选行星进行确认.天语望远镜将放置于海拔约4000m的中国青海冷湖,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好观测台址之一.天语对亮于14等星的测光精度为0.1%,对亮于18等星的测光精度优于1%,天语预计在5yr内将在类太阳周期发现超过300颗凌星行星,其中包括约17颗冷巨行星.基于系统轨道共面以及孪生地球发生率为10%的假设,天语预计将发现1-2个类太阳系,并可被未来的地球2.0计划所证实.此外,天语还将通过多种巡天观测模式测量从亚秒到周时标的光变,探测不同时标的时域现象,包括超新星早期光变、稀有变星和双星、潮汐瓦解事件、Be星、彗星活动以及系外小行星等.这些发现不仅将深化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还将为公众科学和科普提供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测光 行星与卫星:探测 行星与卫星:形成 恒星:超新星:普通 星:变星:普通 小行星:普通 恒星:伽马 射线暴: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河系双星团及星团群研究进展
5
作者 单星美 刘桂梅 +1 位作者 钟靖 林清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202,共16页
疏散星团是研究恒星形成和演化理论的理想实验室,然而星团的形成模式仍是一个基本但未解决的问题。为了深入探讨星团的形成与演化模式,首先需要从观测上证认出具有物理联系的双星团或星团群系统。开展双星团及星团群性质的研究可以为深... 疏散星团是研究恒星形成和演化理论的理想实验室,然而星团的形成模式仍是一个基本但未解决的问题。为了深入探讨星团的形成与演化模式,首先需要从观测上证认出具有物理联系的双星团或星团群系统。开展双星团及星团群性质的研究可以为深入理解恒星等级成团形成的模式提供重要线索;此外,双星团与星团群为研究同一片分子云中星团的形成与演化模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并有助于理解星团和母分子云在形态及运动学特性之间的联系。从双星团及星团群的样本甄选和形成机制等出发,简单介绍银河系双星团及星团群的研究历史,着重讨论了Gaia时代该领域的研究近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散星团 双星团 银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