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地化、日常化和大众化传播谫论——以上海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青子衿 高立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0,共10页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瞿秋白等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领袖在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上的先进经验。在上海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通过加强党...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瞿秋白等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领袖在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上的先进经验。在上海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利用高校优势,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上海大学的学校建设之中,逐步形成、联通和强化了党在高校、学生社团、工人群众中的领导力,构建了“以理服人——以理塑人——以人传理”的良性循环,打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共产党领导下经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进步学生向工人群体传播的渠道,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在地化、日常化和大众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早期共产党人 上海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的哲学,哲学的时代”--上海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天恩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天恩 袁晓晶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共5页
王天恩教授从事哲学研究三十余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知哲学方面提出很多重要的理论。王天恩教授现阶段的研究兴趣与研究重点集中在"人工智能与哲学发展"这一主题上,提出了重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从人的信息存... 王天恩教授从事哲学研究三十余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知哲学方面提出很多重要的理论。王天恩教授现阶段的研究兴趣与研究重点集中在"人工智能与哲学发展"这一主题上,提出了重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从人的信息存在方式去理解人类社会新价值的哲学理念,强调应加强哲学与科学的一体化发展。王天恩教授的研究,反映了哲学的时代性、前沿性、革命性等特征,注重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合作共赢的研究新形态,为哲学的时代性发展贡献了具有原创性与时代性的智慧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哲学研究 人的信息存在方式 时代性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彰显的五个主要特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邱仁富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49,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面对世界格局与人类生存发展状况的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显著变化以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生产力的重大进步,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需要从世界与人类...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面对世界格局与人类生存发展状况的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显著变化以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生产力的重大进步,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需要从世界与人类的高度整体性、前瞻性地回答21世纪提出的时代命题。因而创新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把握人民性,回答与解决人类生存性风险和共享发展难题;把握时代性,引导世界"百年变局"的发展方向;把握规范性,系统描述和解释21世纪的世界;把握整体性,整体观照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把握实践性,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把握与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这五个主要特性,从而为描述和阐释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等方面提供"说明书""解释学"和"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基本特性 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的总和——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野中的劳动二重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3,共7页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有主体尺度,也有客体尺度。客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固然属于价值关系;主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同样属于价值关系。前者可以称为手段价值关系,而后者则可以称为目的价值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纯粹的物理关系,也有手段价值关系和目的价值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并不改变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改变事物的价值形态。具体劳动改变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手段价值关系,抽象劳动则改变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目的价值关系。抽象劳动的物化凝结为商品价值,意味着商品价值在本质上是物化了目的价值关系。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劳动凝结的价值,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属于价值论意蕴中的价值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论 劳动二重性 主客体关系 主体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思政课的一体化探索 被引量:5
5
作者 孙伟平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8,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思政课存在层次不够分明、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不太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价值观教育规律等问题。因此,必须运用系统思维,精心设计大学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思政课存在层次不够分明、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不太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价值观教育规律等问题。因此,必须运用系统思维,精心设计大学各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同时,加强教学改革实践,创造性地采用“问题式融入”“专题式融入”“立体化融入”等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价值观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思政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新理证 被引量:7
6
作者 安维复 吴琼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121,共13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似成定论,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范畴的理据和具体内涵却语焉不详,目前造成马克思主义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二元化等诸多深层难题和"假大空"的学术积习,其原因在于有关马克思主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似成定论,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范畴的理据和具体内涵却语焉不详,目前造成马克思主义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二元化等诸多深层难题和"假大空"的学术积习,其原因在于有关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范畴缺乏客观全面的文献检索和有根据的学理推证。本文基于对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进行索引分析,得出如下几个与传统理解略有不同的新解:其一,"科学"术语或论断在"文集"中出现1017次,分布各个时段和著述,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关注与践行终其一生,因而不存在"马恩对立"或"认识论断裂";其二,"科学"术语或论断出现明显分为三个时段,1840年代、1860年代和1880年代,清晰地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体系化三种形态;其三,"科学"术语或论断总是出现在政治性著述之前或理论基础部分,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至少在逻辑上先于革命性或意识形态性。本文的基本判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遵循与科学家同样的科学规范,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关系是学术方法与具体结论的关系,学理性先于并高于政治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范畴亟待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深度论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遵守严格的科学(学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学性 科学统一 科学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从“是”到“能”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7
作者 高立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3,共6页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能够始终坚定崇高理想,并在历史实践和社会变革中勇于承担和实现其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典型的使命型政党,基于其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和本质,及其所确立的人民大众立场的价值规定性,展现出主导社会变...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能够始终坚定崇高理想,并在历史实践和社会变革中勇于承担和实现其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典型的使命型政党,基于其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和本质,及其所确立的人民大众立场的价值规定性,展现出主导社会变革、建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能力和卓越实践效能,蕴含着由其属性本质、价值立场所决定和推动的从"是"到"能"的内在发展逻辑。这种内在逻辑,表征着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使命,时刻葆有理论创新的思想品质,不断凝聚社会变革的实践精神,坚定型塑特色道路的制度自觉,最终达致实然与应然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命型政党 价值立场 实践能力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8
作者 易小兵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4,45,共6页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在批判地继承理性主义进步观和现代社会危机理论同时,实现了对旧的进步观的理论超越,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进步观。马克思主义进步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及规律的科...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在批判地继承理性主义进步观和现代社会危机理论同时,实现了对旧的进步观的理论超越,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进步观。马克思主义进步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理论,也是关于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和信仰。通过对克思主义进步观内涵深入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进步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前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的范导,而且在对社会进步现实的批判和超前改造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进步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本质论析——基于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 被引量:18
9
作者 齐志远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7,共6页
央行数字货币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一种法定货币,DCEP是国家信用担保的货币,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并进行流通的货币,是一种安全可靠、不可篡改、可追溯来源的新型货币。DCEP符合马克思有关货币职能的论述,具有价值尺度、流... 央行数字货币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一种法定货币,DCEP是国家信用担保的货币,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并进行流通的货币,是一种安全可靠、不可篡改、可追溯来源的新型货币。DCEP符合马克思有关货币职能的论述,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四种职能。而世界货币的职能长期被美元所占据,并以此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支付体系。DCEP的推行可以打破美元霸权体系,重新塑造人民币的价值体系,建立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世界货币运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行数字货币 DCEP 本质 马克思 货币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难题”的持续性求解及其历史价值——兼论对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29,127,128,共10页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遭遇以人民理性与物质利益之间的真正关系为何、何以消除社会贫困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难题”后,便开启了关于“难题”的持续性求解之路。马克思持续性求解“难题”的历史进程以总体隐匿的方式依随其思想的发展不...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遭遇以人民理性与物质利益之间的真正关系为何、何以消除社会贫困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难题”后,便开启了关于“难题”的持续性求解之路。马克思持续性求解“难题”的历史进程以总体隐匿的方式依随其思想的发展不断推进,而“难题”求解进程的持续性推进也内蕴丰富的历史价值。马克思在持续性求解“难题”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革新与发展,特别是世界观领域唯心主义理性国家观的消解、方法论向度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启与深化以及价值旨趣维度人类解放愿景的厘清与确证。此外,马克思在持续性探究“难题”的历史进程中所建构的关于社会贫困问题及其求解的重要思想,能够为后脱贫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治理实践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物质利益难题” 求解 历史价值 相对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境而化: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国化的发生学考察
11
作者 杨章文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21,共8页
与单纯的学术话语建构不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中国化历程是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时性的维度来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1919年,肇始于陈溥仪、李大钊等人对河上肇相关论著的译介,后经... 与单纯的学术话语建构不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中国化历程是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时性的维度来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1919年,肇始于陈溥仪、李大钊等人对河上肇相关论著的译介,后经瞿秋白、李达、艾思奇等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逐步实现了这一概念的中国化。随着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与中国实际深度互嵌,并在话语的实践阵地、实践参照和实践诉求中,呈现出别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深层蕴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四位一体”机制探究
12
作者 姜剑 高立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6-49,共4页
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经由萌芽孕育期到逐步发展期再到日益完善期的构建过程,“四位一体”机制逐步形成。当前,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学校日常教育欠缺针对性,社会价值协... 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经由萌芽孕育期到逐步发展期再到日益完善期的构建过程,“四位一体”机制逐步形成。当前,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学校日常教育欠缺针对性,社会价值协同难以体现,家庭教育基础有所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优化机制提出了强烈的现实要求。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主流政治信仰;以学校为主体,完善政治认同教育体系;以社会为平台,创建良好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以家庭为基础,巩固与延续主流政治信仰等途径,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多方发力、综合施策的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机制,激活青年主体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大学生 四位一体 政治信仰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消费提振与实体经济发展——兼论消费异质与人口规模的门槛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枭吟 陈汉驰 焦成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选取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消费提振视角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考察消费异质性与人口规模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机制检... 选取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消费提振视角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考察消费异质性与人口规模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振居民消费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消费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消费城乡异质中,数字经济更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在消费类型异质中,数字经济对居民生存型消费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提振作用。拓展性研究发现,在地区人口规模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促进效应在低人口规模时显著、高人口规模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消费提振 居民消费 人口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结奋斗”精神标识的根本遵循、育人价值与培育路径
14
作者 李玲 徐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36,共4页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团结奋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斗的重要性。“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具有引领理想信念、...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团结奋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斗的重要性。“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具有引领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锻造吃苦实干、激励砥砺奋斗等方面的育人价值。理解把握“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形成的根本遵循和内在逻辑,将“团结奋斗”精神标识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进程,引领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团结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结奋斗 精神标识 时代新人 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垄断的资本逻辑与技术权力——形成机理与治理创新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娜 杨嘉一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4,共11页
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垄断现象呈现出资本逻辑与技术权力深度耦合的特征。从形成机理看,数据垄断本质上是资本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要素独占性控制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资本驱动下的数据集中化积累、算法权力构筑的技术壁垒,以及平台生态形... 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垄断现象呈现出资本逻辑与技术权力深度耦合的特征。从形成机理看,数据垄断本质上是资本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要素独占性控制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资本驱动下的数据集中化积累、算法权力构筑的技术壁垒,以及平台生态形成的制度性垄断。这种垄断格局不仅扭曲市场竞争秩序,更通过数据剥削机制加剧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数据垄断的治理创新需要突破传统范式,构建以“数据公共性”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产权层面构建数据权益的公平分配体系,在技术层面推进公共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治理层面促进跨国协作与多元共治。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推动数据要素从资本积累工具向公共福祉载体转化,为数字时代的公平发展提供新的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垄断 资本积累 技术权力 平台权力 数据公共性 制度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 跨国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ra类文生视频模型驱动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的困境及突破之道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章文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5,159,共12页
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不仅是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可靠支点,也是应对由Sora类文生视频模型引发的信息传播模式变革、廓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迷雾”的重要路径。在文生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本然在于复归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本位... 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不仅是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可靠支点,也是应对由Sora类文生视频模型引发的信息传播模式变革、廓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迷雾”的重要路径。在文生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本然在于复归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本位,实然在于建构虚实共生的沉浸场景,应然在于实现技术驱动下的价值引领。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的视角,Sora类文生视频模型驱动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正面临着认知模式原子化、情感询唤虚拟化、意动行为畸形化的现实困境。破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的现实之困,实现叙事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同构”,应循守“致知”“激情”“诚意”“励行”的实践逻辑。其中,“知”重在筑牢认知高度,“情”力在追求情感温度,“意”旨在提升思想厚度,“行”意在突出实践力度,只有四者之间互动融合,才能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文生视频模型 主流意识形态 视觉叙事 “认知—情感—意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17
作者 孙会岩 侯劭勋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9,共13页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向正推动现代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效能发生深刻变革,促使数智化党建逐渐成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范式。与传统“技术+党建”相比,数智化党建更侧重人机互融、虚实同构等赋能社会治理...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向正推动现代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效能发生深刻变革,促使数智化党建逐渐成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范式。与传统“技术+党建”相比,数智化党建更侧重人机互融、虚实同构等赋能社会治理,能够填充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间的空隙,正在改变社会、政党与国家间的互动模式。数字智能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利维坦”风险,技术理性超越价值理性的现实困境带来新的社会治理壁垒,数字平台具有特定的资本与技术逻辑、算法偏见带来的新型数字鸿沟、加之治理与制度滞后形成的伦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基层党组织内聚力以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面对未来,需要从组织与技术互构深层维度优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理路,聚焦数智时代开放、动态的组织、社会系统,依循“技术嵌入-实践驱动-技术风险-路径优化”框架分析数智化党建的深层次命题,通过“组织—技术—队伍—制度”构筑以数智化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为核心指向的整体智治框架,推动组织、技术和社会深度融合,探索融合、多元、联动的智慧治理路径,进而为党的自身建设与引领“数智社会”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党建引领 社会治理 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与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建超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2,共5页
党的十九大首次向全世界宣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思想,在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开放性特色的同时,晓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党的十九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并提出了诸... 党的十九大首次向全世界宣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思想,在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开放性特色的同时,晓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党的十九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并提出了诸多新观点,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党性和科学性培育以及文化创造与国际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其中,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作为灵魂主线贯穿整个文化建设思想始终。在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应努力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主线,在实践创造中积极推动文化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创新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获得感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凯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110-111,共2页
获得感是衡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升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上的获得感,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知识讲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学校要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q... 获得感是衡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升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上的获得感,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知识讲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学校要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强化价值引领、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做到以学生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课 获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价值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20
作者 邱仁富 奚建群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59,63,共6页
满足需要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价值观念。把握人类的共同需要是理解人类共同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价值可以分历史性价值、共识性价值和结构性价值,把握这三个层次对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 满足需要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价值观念。把握人类的共同需要是理解人类共同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价值可以分历史性价值、共识性价值和结构性价值,把握这三个层次对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启迪。立足共同价值建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从社会共同价值、国家共同价值、人类共同价值等方面入手,不断夯实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价值 共同需要 新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