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4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大学微波与无线通信领域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得名 钟顺时 +5 位作者 陈惠民 方勇 杨雪霞 郑国莘 武卓 金彦亮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7-352,共16页
上海大学微波与无线电通信学科拥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博士授权点.自1972年原上海科技大学开始创办无线通信专业至今,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 上海大学微波与无线电通信学科拥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博士授权点.自1972年原上海科技大学开始创办无线通信专业至今,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和上海市科委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双极化多波段微带天线阵、小型化和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天线、微波输能技术、通信信号处理、微波通信、限定空间无线电通信以及各类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其中的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线设计 微波 信道估计 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 信道盲检测 无线传感器网络 限定空间的无线电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辅助NOMA通信系统中的3D轨迹优化与资源分配
2
作者 朱耀辉 王涛 +1 位作者 彭振春 刘含 《应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21,共14页
无人机辅助通信系统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无人机辅助通信系统中时频资源的利用率,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技术的无人机辅助通信架构,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TD3-TOPATM(twin delay... 无人机辅助通信系统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无人机辅助通信系统中时频资源的利用率,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技术的无人机辅助通信架构,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TD3-TOPATM(twin delayedtrajectory optimiz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total throughput maximization)算法,以最大化总吞吐量为目标,在满足最大功率约束、空间约束、最大飞行速度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约束的情况下,联合优化无人机的功率分配策略和3D轨迹。仿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与随机算法相比,TD3-TOPATM算法能够实现98%的性能增益;与基于DQN(deep Q-network)的轨迹优化与资源分配算法相比,TD3-TOPATM算法获得的性能增益为19.4%;与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轨迹优化与资源分配算法相比,TD3-TOPATM算法得到的总吞吐量增加了9.7%;与基于正交多址技术的无人机辅助通信方案相比,基于非正交多址技术的无人机辅助通信方案实现了55%的性能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强化学习 无人机辅助通信 3D轨迹优化 非正交多址 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学锋 李先华 何幼斌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9-393,共5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近年来,GIS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文探讨了GIS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具体介绍了基于GIS的通信网络管理、GIS支持下的移动通信服务、GIS辅助通信光缆维护、GIS支持下的无线通信...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近年来,GIS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文探讨了GIS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具体介绍了基于GIS的通信网络管理、GIS支持下的移动通信服务、GIS辅助通信光缆维护、GIS支持下的无线通信基站天线高度增益计算、基于GIS的无线通信基站选址及基于遥感和GIS的通信光缆选线辅助决策分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通信 移动通信服务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远东出版社信息管理系统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昶宏 方振和 +2 位作者 王怡 方伦浩 吴延祺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2-174,共3页
上海远东出版社信息管理系统是集图书的列选题、编排出版和销售发行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于WindowsNT网络平台.所有的信息可以从网络客户端工作站输入,数据库用在中文版VisualFoxpro3.0上开发的数... 上海远东出版社信息管理系统是集图书的列选题、编排出版和销售发行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于WindowsNT网络平台.所有的信息可以从网络客户端工作站输入,数据库用在中文版VisualFoxpro3.0上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完成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工作,后端即服务器端采用SQLServer这种目前最流行的主从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的设计以面向工作为主,面向数据记录为辅.系统包括12个工作模块,整个系统有300多个文件,183个数据库,管理程序的容量约120MB.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管理、查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管理系统 出版社 图书 选题 销售 编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域技术的无线通信物理层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吴伊蒙 石志东 +2 位作者 房卫东 邓斌 单联海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6年第12期287-290,317,共5页
无线网络通信非常容易受到窃听、拥塞和干扰等攻击,而从物理层层面上来抵御这些攻击能够有效减轻上层网络的压力。从无线通信网络的隐患开始,调研无线通信网络的常见攻击及基于空域的相应安全技术的技术要点,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总结... 无线网络通信非常容易受到窃听、拥塞和干扰等攻击,而从物理层层面上来抵御这些攻击能够有效减轻上层网络的压力。从无线通信网络的隐患开始,调研无线通信网络的常见攻击及基于空域的相应安全技术的技术要点,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和技术分类,同时对其安全性能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 物理层安全 空域技术 拥塞干扰 窃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数据包的即时通信协议信息还原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余飞 吴鑫 《电子测量技术》 2010年第6期130-133,共4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即时通信软件被广为使用。为了解决目前即时通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易受病毒攻击的问题,研究了微软公司的MSN通信协议。在实验中通过对捕获的网络数据包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基于网络数据包的即时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即时通信软件被广为使用。为了解决目前即时通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易受病毒攻击的问题,研究了微软公司的MSN通信协议。在实验中通过对捕获的网络数据包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基于网络数据包的即时通信协议信息的还原,即网络数据包的捕获、MSN协议解析、消息还原等主要过程。在真实环境下,利用大量实验数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对MSN即时文本消息的解析和还原。为今后对病毒特征码的提取,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数据包 即时通信 协议分析 信息还原 UTF-8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自适应增强的人机特征解耦可分级压缩 被引量:1
7
作者 安平 沙莉娅 +2 位作者 吴颖 杨超 黄新彭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9-408,共10页
图像压缩作为一项关键技术,旨在传输过程中保留尽可能少的关键信息,同时使得压缩后的图像保持较好的质量。而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图像的主要消费者不仅仅是人类而更多的是机器,因此探索一种能够同时面向人类视觉和机器视觉的图像压缩... 图像压缩作为一项关键技术,旨在传输过程中保留尽可能少的关键信息,同时使得压缩后的图像保持较好的质量。而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图像的主要消费者不仅仅是人类而更多的是机器,因此探索一种能够同时面向人类视觉和机器视觉的图像压缩方法十分具有意义。然而,现有的基于学习的图像编码技术虽然已经在人眼感知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性的进步,但由于信号保真度及语义保真度的方法在驱动目标上存在分歧,无法同时满足机器视觉和人眼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任务自适应增强的特征解耦可分级压缩方法,旨在利用单一比特流来支持多种视觉任务,并根据需求进行图像的选择性重建或完全重建。具体而言,本方法将图像特征解耦为目标特征和背景特征分别进行压缩和重建,所得到的目标图像用于后续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任务,而高质量完整重建的图像供人眼观看。这样不仅在实现视觉任务时避免了重建完整图像,提高压缩效率,还能够满足人眼的不同需求。此外,为了解决因目标区域重要性差异而引起的任务性能不平衡问题,本方法还设计了可插拔的任务自适应单元,并将其嵌入在目标特征解码器中,从而可以根据具体任务需求调整特征以增强重建目标图像的分析性能,而无须重新训练整个网络。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与其他编解码器相比,展现出了更优的任务性能和速率失真(RateDistortion)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压缩 人机协同 特征解耦 任务自适应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接收机多通道确定性压缩PMF-FFT捕获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琦 张文俊 +3 位作者 陈劼 张风源 王进 张小贝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2,共9页
针对目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在快速捕获过程中消耗大量硬件资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确定性压缩感知的多通道部分匹配滤波-快速傅里叶变换(PMF-FFT)捕获方法。首先利用沃尔什-阿达马矩阵对多通道PMF-FFT的本地伪码矩阵进行... 针对目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在快速捕获过程中消耗大量硬件资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确定性压缩感知的多通道部分匹配滤波-快速傅里叶变换(PMF-FFT)捕获方法。首先利用沃尔什-阿达马矩阵对多通道PMF-FFT的本地伪码矩阵进行确定性压缩,并将压缩后的伪码矩阵按照PMF-FFT方法进行粗捕获,然后对粗捕获相位区间进行精捕获搜索,最后推导出所提方法的理论分析模型,并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进行验证。理论分析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在捕获性能相同的情况下,所提方法较二维捕获算法和PMF-FFT算法在硬件资源消耗上分别减少了70.33%和41.6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多通道PMF-FFT 压缩感知 信号捕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扩散场信号的近场缺陷非线性全聚焦成像
9
作者 张海燕 黄强 +2 位作者 张辉 朱文发 朱琦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扩散场信息的非线性全聚焦方法 (nonlinear total focusing method, NTFM),解决了超声相控阵近场处缺陷检测时,受盲区影响造成横向分辨率低的问题。在对锆合金板缺陷进行检测时,靠近超声相控阵探头的缺陷信号淹没在盲...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扩散场信息的非线性全聚焦方法 (nonlinear total focusing method, NTFM),解决了超声相控阵近场处缺陷检测时,受盲区影响造成横向分辨率低的问题。在对锆合金板缺陷进行检测时,靠近超声相控阵探头的缺陷信号淹没在盲区中。所提方法利用信号间的空间相干性,实现对噪声的抑制,达到削弱盲区的目的。利用中心频率为0.5、1 MHz的线形相控阵探头激发兰姆波,对两块带有通孔缺陷的锆合金板进行实验,获得直接采集信号与扩散场信号。对扩散场信号互相关处理后得到重建信号,将重建信号与直接采集信号结合得到混合信号。对混合信号进行NTFM成像,实现缺陷的可视化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全聚焦成像法相比,NTFM成像抑制了伪像,提高了成像质量,降低了漏检率。文中提出的方法为提高薄板材料近场处缺陷成像的横向分辨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相控阵 扩散场 非线性全聚焦 兰姆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LSD1.0:面向深度学习的长白山火山喷发地貌遥感数据集
10
作者 李成范 韩晶鑫 +4 位作者 武成智 刘岚 颜丽丽 刘学锋 赵俊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630,共15页
作为保存最完整的多成因复合活火山之一,长白山火山喷发地貌场景中的地表覆盖类型广泛发育且遥感解译标签清晰。目前,遥感数据集是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大区域火山喷发地貌场景遥感分类的数据基础。本文以哨兵2(Sentinel-2)遥感图像为数据源... 作为保存最完整的多成因复合活火山之一,长白山火山喷发地貌场景中的地表覆盖类型广泛发育且遥感解译标签清晰。目前,遥感数据集是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大区域火山喷发地貌场景遥感分类的数据基础。本文以哨兵2(Sentinel-2)遥感图像为数据源,结合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建立了一个面向深度学习分类的长白山火山喷发地貌遥感数据集(VELSD1.0)。该数据集中地表覆盖类型包含高植被覆盖、中植被覆盖、低植被覆盖、裸露土壤、玄武岩、粗面岩、混合岩、水体、阴影、人工景观,组成元素包括遥感图像、标签数据、解译标签及说明文件;覆盖范围约2500 km^(2),共计40000个样本;单张样本图像尺寸为25像元×25像元,空间分辨率为10 m。利用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GoogLeNet、ResNet)和Transformer (Vision Transformer、Swin Transformer)模型对构建VELSD1.0数据集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数据集对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总体分类准确度、Kappa系数和多类平均精度分别达到82.93%、75.64%和84.22%。可为其他火山喷发地貌深度学习分类提供借鉴,提升火山地貌遥感调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深度学习 数据集 遥感图像 火山喷发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感感知的全景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11
作者 安平 汤旭锋 +1 位作者 杨超 黄新彭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9-769,共11页
无参考全景图像质量评价旨在客观衡量全景图像的人类视觉感知质量,而无需依赖原始图像的质量信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全景图像质量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现有全景图像质量评价算法仍存在着一些限制,如不能很好模拟观察... 无参考全景图像质量评价旨在客观衡量全景图像的人类视觉感知质量,而无需依赖原始图像的质量信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全景图像质量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现有全景图像质量评价算法仍存在着一些限制,如不能很好模拟观察者的浏览过程、未能有效考虑观看者的立体感知过程等。这严重影响了全景图像质量评价的准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沉浸式立体感知和视口感知交互的无参考全景图像质量评价算法。首先,设计一种视口提取策略,通过在球形域上提取特征视点,选择具有较高被观察概率的视点。对选定的视点提取相应的视口内容,并将多个视口内容并行输入特征编码器,以实现多尺度视口特征的提取。随后,鉴于当前实现多个视口间信息交互的方式尚存在局限性,本文提出一个视口特征交互模块,旨在实现对输入的多个视口内容进行跨视口的信息交互。最后,本文还探索了在缺乏视口采样的情况下,利用整个全景图像实现对立体感信息的获取,以实现对立体感过程建模从而提高整体评价性能。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与当前最先进的质量评价算法相比之下,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 Rank Ord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ROCC)指标和皮尔逊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LCC)在公开数据集CVIQD上分别达到0.72%和0.70%的提升,而在数据集OIQA上分别达到了1.10%和0.54%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景图像质量评价 视口提取 球面卷积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板缺陷的兰姆波全聚焦优化成像
12
作者 张海燕 张语心 +2 位作者 张辉 朱文发 朱琦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共8页
全聚焦算法依靠信号的幅度信息进行延迟叠加(delay and sum,DAS)成像,实际应用中信号并非总能满足相干叠加这一前提,而非相干信号的叠加导致噪声和伪影。文章提出一种循环相干因子(circular coherence factor,CCF)加权的延迟乘和(delay ... 全聚焦算法依靠信号的幅度信息进行延迟叠加(delay and sum,DAS)成像,实际应用中信号并非总能满足相干叠加这一前提,而非相干信号的叠加导致噪声和伪影。文章提出一种循环相干因子(circular coherence factor,CCF)加权的延迟乘和(delay multiply and sum,DMAS)CCF-DMAS优化算法,实现薄板中缺陷的兰姆波全聚焦成像。该方法考虑接收阵元间的空间相干性,对接收信号进行相乘耦合,利用数据中的相位信息计算相干因子实现自适应加权,以扩大相干和非相干信号间的差异,从而达到缩窄主瓣,减少旁瓣,提高成像分辨率的效果。建立超声阵列发射、接收实验系统,通过楔块耦合,在含通孔缺陷的锆合金薄板上激发S_(0)模态兰姆波,捕获全矩阵数据;通过CCF-DMAS算法对采集的数据相位加权,生成新的频率分量;利用带通滤波保留二次谐波分量进行全聚焦成像。实验结果表明:与DAS和DMAS全聚焦成像算法相比,CCF-DMAS全聚焦优化算法能够有效抑制噪声和伪影,信噪比提高约39%和22%,阵列性能指数提高约86%和69%,为薄板无损检测的后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改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乘和 循环相干因子 兰姆波 全聚焦优化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环境下的自由雕刻系统
13
作者 朱晓强 杨伊菲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57,共13页
形状建模是计算机图形学中的重要领域,其中虚拟雕刻是自由形状建模中的重要范式之一。传统的虚拟雕刻通常通过控制器对模型网格进行编辑,并在显示器上观察二维的模型可视化结果,存在视角受限、沉浸感差等问题。随着近年来虚拟现实(VR)... 形状建模是计算机图形学中的重要领域,其中虚拟雕刻是自由形状建模中的重要范式之一。传统的虚拟雕刻通常通过控制器对模型网格进行编辑,并在显示器上观察二维的模型可视化结果,存在视角受限、沉浸感差等问题。随着近年来虚拟现实(VR)的发展,其带来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为虚拟雕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将VR与虚拟雕刻相结合,以准均匀网格为基础,实现了一个VR环境中的实时雕刻系统。系统设计主要包括表面点选择算法、网格优化技术、网格变形策略和拓扑融合方法,并进一步设计自由拓扑算法为雕刻建模提供更高的自由度。针对通用的雕刻过程,基于以上算法实现了一系列用户友好的雕刻工具,可保证网格始终具有封闭、流形和无自交等优点。此外,针对任意模型间无缝融合的需求,提出了2种以符号距离场引导的模型间融合方法,分别基于网格变形和网格融合。系统所创建的模型可应用于多种场景,实验结果展示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以及用户友好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三维建模 虚拟雕刻 自由拓扑 模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比学习的半监督加密流量分类模型
14
作者 金彦亮 方洁 +1 位作者 高塬 周嘉豪 《应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7-450,共14页
针对大多数加密流量分类(encrypted traffic classification,ETC)模型由于标签数据稀缺而导致的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对比学习的半监督加密流量分类(semisupervised encrypted traff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contrastive lear... 针对大多数加密流量分类(encrypted traffic classification,ETC)模型由于标签数据稀缺而导致的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对比学习的半监督加密流量分类(semisupervised encrypted traff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contrastive learning,SSETC-CL)模型。通过比较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SSETC-CL模型能够从大量无标注数据中学习到有用的表示,从而获得一个通用且优秀的特征编码网络,降低了下游任务对标签数据的依赖。本文在公有数据集ISCXVPN2016以及两个自采数据集上对SSETC-CL模型进行了评估。与其他基准模型相比,SSETC-CL模型在设定任务上的表现最佳,准确率最大提升了8.92%。实验结果表明,SSETC-CL模型不仅在预训练模型已知的流量上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具备将预训练模型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未知流量的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密流量分类 对比学习 半监督 数据增强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提示信号与图结构的对话摘要生成模型
15
作者 金彦亮 冯湫燕 高塬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41-250,共10页
以对话形式为主的通信方式逐渐普及,对话摘要任务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该任务旨在将复杂的对话文本压缩成简洁的表示形式。在对话文本中,多个对话者之间的交流通常涉及有关某个特定事件的关键信息,且这些信息分布较为分散。然而,... 以对话形式为主的通信方式逐渐普及,对话摘要任务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该任务旨在将复杂的对话文本压缩成简洁的表示形式。在对话文本中,多个对话者之间的交流通常涉及有关某个特定事件的关键信息,且这些信息分布较为分散。然而,现有方法未深入研究对话内容的内在关系和结构,容易遗漏关键信息。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结合提示信号与图结构的对话摘要生成模型,旨在帮助理解对话结构并把握对话中的关键信息,进而提高摘要生成的准确率。该模型基于提示学习引入了离散提示信号,并将其输入提示编码器,旨在利用提示信号协助模型更有针对性地聚焦对话的关键信息(关键词、主题词等)。同时,该模型引入动态图结构,旨在利用对话的结构性信息来捕捉并整合跨句子信息。在SAMSum、QMsum和DialogSum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ROUGE-1、ROUGE-2和ROUGE-L得分均取得了显著提升,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摘要 提示学习 提示信号 图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域迁移学习的光纤非线性损伤补偿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志轩 蔡炬 +5 位作者 张洪波 张敏 万峰 杜杰 刘娇 张倩武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NN)的均衡器在光纤非线性损伤补偿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NN进行再训练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光通信系统。迁移学习通过将初始系统(源域)训练的NN模型中的一部分参数应用于新环境(目标域... 【目的】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NN)的均衡器在光纤非线性损伤补偿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NN进行再训练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光通信系统。迁移学习通过将初始系统(源域)训练的NN模型中的一部分参数应用于新环境(目标域)下的NN模型,仅需使用少量的训练数据即可实现目标域模型的快速重构,但是该方法需要在所有源域中找到最佳源域进行迁移以获得良好的性能,且当目标域变化后需重新寻找最佳源域,这会消耗大量的训练资源。【方法】为解决此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域迁移学习的方法,该方法将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作为均衡器,通过特定源域训练和多源域训练两个过程交替更新网络参数,然后针对新环境下的光通信系统进行微调,只需使用少量的初始训练数据即可适应传输系统的变化,且无需寻找最佳源域即可实现良好的性能。【结果】文章在5通道50-GBaud波分复用(WDM)双偏振16阶正交幅度调制(DP-16QAM)的光传输系统中进行了仿真验证,综合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仅需使用35%的目标域数据进行多源域迁移学习,即可具有比再训练方法更好的性能。同时,与再训练和单源域迁移学习相比,多源域迁移学习的Q因子分别提高了0.82和0.18 dB。【结论】因此,多源域迁移学习方案更适合于实际的光通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系统 非线性损伤补偿 卷积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75
17
作者 常静 刘敏 +3 位作者 李先华 林啸 王丽丽 高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8-554,共7页
对上海中心城区文教区、居民区和城市广场等儿童日常活动区域代表样点进行定期采样,共采集48个地表灰尘样品,应用美国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方法对地表灰尘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Zn、Pb、C... 对上海中心城区文教区、居民区和城市广场等儿童日常活动区域代表样点进行定期采样,共采集48个地表灰尘样品,应用美国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方法对地表灰尘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Zn、Pb、Cu和Cd平均值分别为上海市土壤背景值的6-8倍,Cr和Ni超出2-3倍.暴露模型计算表明,重金属慢性每日平均暴露量为手-口接触摄入量〉皮肤吸收量〉吸入空气量,经手-口接触行为直接摄入是儿童地表灰尘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重金属非致癌风险Pb〉Cr〉Ni〉Cu〉Zn〉Cd,均小于非致癌风险阈值1,对人体不会造成健康危害;致癌重金属致癌风险Cr〉Ni〉Cd,均低于癌症风险阈值,表明不具有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灰尘 重金属 暴露量 健康风险评价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相位超表面的高增益透镜天线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乔绅 李邦玉 +2 位作者 吴星宇 崔炳喆 何国强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7,共7页
文中设计了一种兼具圆极化转换和相位调制功能的几何相位超表面单元,该单元具有亚波长尺寸、结构简单和无任何通孔连接等优点。所设计的单元对入射的任意圆极化波具有高效的极化转换效率,且当单元的谐振器旋转时,透射的电磁波会获得一... 文中设计了一种兼具圆极化转换和相位调制功能的几何相位超表面单元,该单元具有亚波长尺寸、结构简单和无任何通孔连接等优点。所设计的单元对入射的任意圆极化波具有高效的极化转换效率,且当单元的谐振器旋转时,透射的电磁波会获得一个两倍旋转角度的额外相位,在0°~180°范围内谐振器以22.5°步进旋转,得到透射相位以45°为间隔的3 bit相位量化单元,相位覆盖从0°~360°。基于二维平面透镜相位分布理论,设计了一款新型兼具左、右旋圆极化转化的高增益透镜天线,透镜阵面的尺寸大小为10λ×10λ(λ为透镜天线工作中心频率对应波长)。仿真结果表明,在19.25 GHz~20.50 GHz频率范围内,所设计的透镜天线主极化增益大于26 dBi,交叉极化电平小于-20 dB,轴比小于2.2 dB。19.75 GHz时的峰值增益为28.3 dBi,旁瓣电平为-23.1 dBi,孔径效率高达50.37%。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文中提出的几何相位透镜天线的各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极化转换 几何相位调制 透镜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地表灰尘重金属粒级效应与赋存形态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丽丽 刘敏 +2 位作者 欧冬妮 常静 许世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70,127,共8页
以上海中心城区地表灰尘中Zn,Cr和Pb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粒级效应对其含量及赋存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各功能区地表灰尘粒径分布具有较高一致性,小于75μm地表灰尘占总量的47.4%,高于其他3个粒径级别;(2)上海地表... 以上海中心城区地表灰尘中Zn,Cr和Pb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粒级效应对其含量及赋存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各功能区地表灰尘粒径分布具有较高一致性,小于75μm地表灰尘占总量的47.4%,高于其他3个粒径级别;(2)上海地表灰尘重金属处于较高污染水平,Zn,Cr和Pb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3)地表灰尘重金属累积具有明显的粒级效应,重金属主要富集在小于75μm粒径颗粒物中,Zn,Cr和Pb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2.8%,36.0%和30.0%,其次为75~150μm,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1.4%,28.7%和27.6%;(4)Zn,Cr和Pb五种赋存形态在各粒级中分布较一致,Zn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Cr以残渣态为主,Pb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生物活性Zn,Pb和Cr,粒径分布对Zn,Cr和Pb赋存形态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级效应 城市地表灰尘 重金属 赋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优化的瞬态热反射成像测温技术
20
作者 夏力 商娅娜 +4 位作者 陈娜 刘书朋 刘勇 庞拂飞 王廷云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5-392,共8页
为消除光源波动对热反射测量的干扰,提出一种时序优化的瞬态热反射成像测温方法。该方法在触发光源信号与激励信号之间交替实现两者的同步与延迟,从而实现瞬态热反射成像。为验证该方法,使用尺寸小、热导率高的硅芯石英包层光纤作为样品... 为消除光源波动对热反射测量的干扰,提出一种时序优化的瞬态热反射成像测温方法。该方法在触发光源信号与激励信号之间交替实现两者的同步与延迟,从而实现瞬态热反射成像。为验证该方法,使用尺寸小、热导率高的硅芯石英包层光纤作为样品,得到硅芯在一个温度变化周期内的反射率变化与平均反射率的比值(ΔR/R_(0))为-5.98×10^(-4),而相同测量时间内光源波动导致的该比值为-2.17×10^(-2),证实了该方法能够减小光源波动的影响。并对硅芯进行光热瞬态测温实验验证,动态描绘硅芯在激光脉冲作用下的升温过程,得到其温度变化在120 ms时刻达到最大值1℃,时间分辨率为2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热反射成像 反射率 光源波动 时序优化 硅芯石英包层光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