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徐龙宝版画藏书票作品选
1
作者 徐龙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徐龙宝,1952年生于上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协版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版画奖”获得者。
关键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版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 作品选 藏书票 协会会员 副教授 副主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上海美术院校的艺术收藏研究
2
作者 李超 戎雨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88,共6页
近现代以来,由于都市文化的兴起和西方美术的传入,中国美术蓬勃发展。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有着开放的艺术文化生态和多元的艺术教育集群。本文主要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为例,梳理和解读其中三类艺术收藏的细节,进而分... 近现代以来,由于都市文化的兴起和西方美术的传入,中国美术蓬勃发展。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有着开放的艺术文化生态和多元的艺术教育集群。本文主要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为例,梳理和解读其中三类艺术收藏的细节,进而分析相关收藏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联,并思考如何保护、转化和利用学院艺术收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上海美术专科院校 艺术收藏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段展墙谈起——第22届米兰三年展中国馆上海美术学院展区的主题策划与空间演绎 被引量:2
3
作者 程雪松 杨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7-182,共6页
2019年第22届意大利米兰三年展以"破碎的自然:设计以人类的生存"为主题,强调恢复性设计的概念,探索和呈现洞察当下关键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本届三年展主题,循序渐进地陈述了中国馆及上海美术学院展区对于时代命题的思考与... 2019年第22届意大利米兰三年展以"破碎的自然:设计以人类的生存"为主题,强调恢复性设计的概念,探索和呈现洞察当下关键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本届三年展主题,循序渐进地陈述了中国馆及上海美术学院展区对于时代命题的思考与回应。文章聚焦于上海美术学院展区《望乡》展墙的主题策划与空间演绎,以"进退之间的设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视角,进而思考人、社会、自然如何通过设计取得平衡,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三年展 中国馆 上海美术学院展区 主题策划 空间演绎 《望乡》展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吴书驰 张华钰 韦家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开展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识别出8类细分情感空间,并对3697个空间地点数据进行情感评分。研究发现:(1)情感热点空间与物质载体高度耦合;(2)怀旧、喜悦共同构成四川北路街区情感基底;(3)负面情感空间呈现“功能失配—节点聚集”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多源数据与AI技术的协同应用能够拓展情感空间解析的观测维度,为精细化城市更新中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融合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大语言模型 情感空间 城市更新 规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图像语义挖掘的街道环境品质设计因子研究——以上海武康路为例
5
作者 胡炜钊 宋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4,共6页
为深入理解是何种设计因子影响了人群对街道的品质感知,以上海名街武康路为例,通过网络图像语义挖掘与热词核心语义聚类分析,结合实地踏勘总结出三个有关街道环境品质的设计因子:街道流速与环境可供性、过渡空间的环境渗透作用、街道底... 为深入理解是何种设计因子影响了人群对街道的品质感知,以上海名街武康路为例,通过网络图像语义挖掘与热词核心语义聚类分析,结合实地踏勘总结出三个有关街道环境品质的设计因子:街道流速与环境可供性、过渡空间的环境渗透作用、街道底蕴的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市街道环境品质设计模型,思考背后的当代设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品质设计 城市街道 武康路 图像爬取 语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院与画院——新中国美术双楫 被引量:2
6
作者 潘耀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4,共3页
20世纪中国画的演进是由学院与画院共同作用才得以展开的,其作用的大小虽然不是均衡的,但其"双揖"特征却极 为明显。表面上看,美术学院似乎更重要,但事实表明:画院存在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中国画创作领域,作为美术学院的有益补 ... 20世纪中国画的演进是由学院与画院共同作用才得以展开的,其作用的大小虽然不是均衡的,但其"双揖"特征却极 为明显。表面上看,美术学院似乎更重要,但事实表明:画院存在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中国画创作领域,作为美术学院的有益补 充,它在教学上同样形成了自己特色,从而与学院形成互补、互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 画院 20世纪 中国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元培与上海美专——试析蔡元培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思想,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上,蔡元培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由于该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新型美术学校,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 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思想,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上,蔡元培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由于该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新型美术学校,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深入的 探讨。这种关系不仅对整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上海美专 刘海粟 美育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人—地”情感关联测度及启示——以上海多伦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刘勇 尹嘉晟 张怡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居民区的景点”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日常语言、微观行动情景有助于理解“人—地”情感的产生;二是城市街区“正在发生”的情感记忆同样重要。最后提出构建“街区记忆圈”的策略建议,以期助力上海“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街区更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城市街区 情感测度 街区记忆圈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美专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管窥——以《美术》杂志为中心
9
作者 屈慧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3-178,共6页
文章以《美术》杂志为中心,从学校定位的调整和刊物话语平台的构建入手,论及办刊过程中关于美术思潮的涌动、对现代西方美术的引介和对美术教育教学论的细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探索《美术》作为美术专门学校的出版刊物对上海美专及其... 文章以《美术》杂志为中心,从学校定位的调整和刊物话语平台的构建入手,论及办刊过程中关于美术思潮的涌动、对现代西方美术的引介和对美术教育教学论的细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探索《美术》作为美术专门学校的出版刊物对上海美专及其美术教育问题的具体功用,呈现上海美专早期重要转型阶段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选择与确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 上海美专 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卫日常空间:城市更新视角下上海近现代公共住宅遗产价值的再认知
10
作者 魏枢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3,共7页
在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研究近现代公共住宅的缘起、发展脉络与遗产价值极具现实意义。上海是近代居住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通过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救济型住房,拉开了住房制度转型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 在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研究近现代公共住宅的缘起、发展脉络与遗产价值极具现实意义。上海是近代居住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通过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救济型住房,拉开了住房制度转型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公共住宅得到了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20世纪60—70年代的各类新村、20世纪80—90年代的公共小区以及2000年后多种形式的保障性住房,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商品化的住宅发展道路,形成了紧凑型、社区化的邻里生活,建构了新型的日常空间。文章通过对上海近现代公共住宅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梳理,探寻其在空间规划、功能理念、建筑美学以及邻里关系上的意义,重新认识其在空间遗产、社会遗产和文化遗产上的重要价值。研究旨在为城市决策者带来一些观念上的突破,实现对这些存量住宅的价值重估,推动社区居民的自主改造与自主更新,以保卫日常空间,保卫普通市民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住宅 日常空间 城市更新 遗产价值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以来上海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田莉 戈壁青 李永浮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3,共7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经过了急剧的变化和重组过程,对上海的城市空间格局、土地利用和资源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1990年以来不同时期的TM影像,对上海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描述,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经过了急剧的变化和重组过程,对上海的城市空间格局、土地利用和资源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1990年以来不同时期的TM影像,对上海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其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半城市化地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进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市化地区 土地利用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早期都市文艺先锋——《真相画报》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耀昌 徐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上海自开埠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港口城市,这其中离不开丰富的人文与物质条件的积累。1912年6月5日《真相画报》在沪创刊,成为中国最早的美术类综合性旬刊,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乃至全国的美术刊物,开创了上海画报新... 上海自开埠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港口城市,这其中离不开丰富的人文与物质条件的积累。1912年6月5日《真相画报》在沪创刊,成为中国最早的美术类综合性旬刊,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乃至全国的美术刊物,开创了上海画报新纪元,同时亦开辟了都市文化艺术的宣传窗口。《真相画报》在其创办中所带来的全新办报理念,以及其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图像,在倡导新派艺术以提升国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尝试,在上海都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研究《真相画报》对构建今日和谐社会,繁荣复兴新世纪都市海派文化艺术具有借鉴意义,其全球化的媒体经营战略对当今的城市大众传媒同样具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相画报 》都市文化 新派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新旧共存的尝试——上海石库门住宅改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明 武云霞 李炜琳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作为都市文化重要发育时期的建筑风格,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将长期影响到城市形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石库门的价值,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地域特征与城市文化的意义,维护城市形象及生活方式的延续性。研究案例关注城市肌理... 作为都市文化重要发育时期的建筑风格,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将长期影响到城市形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石库门的价值,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地域特征与城市文化的意义,维护城市形象及生活方式的延续性。研究案例关注城市肌理的重要性,提出部分保留、部分改建的方法,并进行了诸如垂直里弄、空中庭院等多层次交往空间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库门 新旧共存 地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雷亚伦 袁利彬 +2 位作者 王川 蒋伟华 王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861-3871,共11页
黔东南是中国最大且保存最好的苗族聚居区,拥有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苗族传统聚落是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对该地区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边界形... 黔东南是中国最大且保存最好的苗族聚居区,拥有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苗族传统聚落是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对该地区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边界形态指数、空间句法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区域格局到个案特征分析角度出发,对聚落空间特征进行解构,并探寻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性与等级性。核密度最大值位于雷山县、台江县和剑河县交汇地带,整体空间格局呈现“西南和中南密集、东北稀疏”的分布特征。在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下,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000 m、起伏度10~20 m、坡度2°~5°和阳坡90°~270°的清水江与都柳江及山地丘陵谷地中;聚落空间结构呈“团聚式”分布,外部边界呈指状形态,空间聚集中心显示聚落内部及边缘交通差异化分布。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显示,苗族传统聚落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区域空间载体。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空间格局形成起基础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对内部空间组织与演变起引导和控制作用,经济发展因素对空间发展和保护具有决定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这种复杂性,对理解苗族文化、制定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空间特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寺与市的时空对话——上海泗泾古镇福田净寺历史地段复兴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宾慧中 闫爱宾 王大力 《南方建筑》 2014年第5期70-76,共7页
上海松江区泗泾镇历史文化悠久,古镇核心地段下塘村保存完好的江南水乡传统风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论文探讨泗泾福田净寺历史地段复兴策略,通过修补历史文脉,重构泗泾古镇庙市公共空间,复兴庙会民俗文化,激活村镇居民活力与凝聚力... 上海松江区泗泾镇历史文化悠久,古镇核心地段下塘村保存完好的江南水乡传统风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论文探讨泗泾福田净寺历史地段复兴策略,通过修补历史文脉,重构泗泾古镇庙市公共空间,复兴庙会民俗文化,激活村镇居民活力与凝聚力,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泗泾传统民俗文化与地域场所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田净寺 历史地段 庙会 民俗文化 场所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溪香行月中缘——上海闸北不夜城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陆邵明 张慧姝 唐旗生 《中国园林》 2002年第4期38-40,共3页
公共绿地已成为当前我国“美化”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都市绿地景观设计中体现本土文化和城市文脉,是笔者关注的设计焦点。通过对我国古代“香佩疗法”的探究以及对上海闸北历史文化“交通情结”的研究,笔者以“绿溪香行月中... 公共绿地已成为当前我国“美化”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都市绿地景观设计中体现本土文化和城市文脉,是笔者关注的设计焦点。通过对我国古代“香佩疗法”的探究以及对上海闸北历史文化“交通情结”的研究,笔者以“绿溪香行月中缘”作为不夜城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主题,来再现闸北地域文化,谱写上海绿地景观新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公共绿地 景观设计 城市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文展览会”与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
17
作者 葛华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1,I0012,共10页
“语文展览会”是1939年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为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展览。通过策展与观众的双重视角分析“语文展览会”三种话语的显隐关系与内在张力,能够揭示其中包含的中国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 “语文展览会”是1939年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为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展览。通过策展与观众的双重视角分析“语文展览会”三种话语的显隐关系与内在张力,能够揭示其中包含的中国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进逻辑:汉字的民族性、书写的物质性、书艺的审美性,以及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展览会 书法现代转型 汉字拉丁化 审美现代性 文化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的拙政园三维字体设计研究
18
作者 谢赛特 赵蕾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9-348,共10页
目的本研究希望解决在数字化时代下汉字表现形式受二维平面限制的问题。在拙政园三维字体设计实践中,实现汉字语义与图形语义的转移,探讨汉字三维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达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符号学理论,从语构、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 目的本研究希望解决在数字化时代下汉字表现形式受二维平面限制的问题。在拙政园三维字体设计实践中,实现汉字语义与图形语义的转移,探讨汉字三维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达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符号学理论,从语构、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析汉字的三维化表现,通过详细研究拙政园的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字体设计的灵感来源。利用现代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和调整设计方案,确保字体的视觉吸引力和文化深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空间深度和视觉层次,成功展示了汉字形态与图形形态的有机结合。结论拙政园三维字体设计项目的成功实施,完成了汉字语义与图形语义的相互转化,不仅丰富了汉字的表达形式,也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多维度的认知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汉字字体设计 拙政园 符号学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半月里为例的传统村落农产品数字智能包装设计研究
19
作者 韦锦城 王蒙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4-323,共10页
目的探索数字智能技术在传统村落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传承度。方法分析当前传统村落农产品包装的现状,提出“文化资源+数字技术+产品包装”的策略框架。以传统村落半月里农产品包装设计为例,从包... 目的探索数字智能技术在传统村落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传承度。方法分析当前传统村落农产品包装的现状,提出“文化资源+数字技术+产品包装”的策略框架。以传统村落半月里农产品包装设计为例,从包装实体设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信息生成三个方面完成农产品数字智能包装设计及文化资源的设计转译。结果实践证明,整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增强现实(AR)、近场通信(NFC)、二维码等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包装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还有效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文化的表达深度。结论数字智能技术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提升了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和文化价值,为传统村落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资源 包装实体 数字智能技术 数字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非秩序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谢赛特 陈翼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4-307,共14页
目的对秩序感的追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入非秩序图形元素是制造视觉焦点,并突破单一视觉模式局限性的重要方法。通过生成式非秩序图形技术创新,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探索图形设计的新范式。方法基于装... 目的对秩序感的追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入非秩序图形元素是制造视觉焦点,并突破单一视觉模式局限性的重要方法。通过生成式非秩序图形技术创新,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探索图形设计的新范式。方法基于装饰艺术中的秩序手段,构建非秩序图形的评价体系;基于该评价体系,利用计算机代码生成方式,结合交互式算法和动态图形生成引擎,提出非秩序图形的个性化创作方法。结果应用所开发的系统,在多个设计案例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既保留了非秩序的视觉特征,又避免了无序状态。结论通过代码生成技术,实现了生成式非秩序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设计的设计思维,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设计 非秩序图形 代码生成 秩序感 视觉传达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