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近年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情感叙事策略研究 |
潘晓斌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2
|
德勒兹的电影-哲学的概念世界 |
蓝凡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3
|
早期国人经营影院公司电影放映与小报的共谋合作实践——以《中央戏报》为中心的考察 |
徐文明
颜筱男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崇高审美话语建构的三个来源 |
任华东
刘凡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迈步从“头”越——论谢晋电影片头的美学追求与文化意义 |
张斌
杨婧文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作家电影、粉丝电影与电影的“作家IP”价值——以韩寒、郭敬明电影为中心 |
张贝思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 |
聂伟
高飞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8
|
电影中的“外白渡桥”:作为上海文化表征的符号分析 |
刘海波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9
|
革命、媚俗与颓废:半殖民地上海电影现代性的三副面孔 |
刘海波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0
|
洋玩意、新时尚与现代生活:理解早期上海电影现代性的合法维度 |
刘海波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1
|
“百花时代”地缘电影的三重面向(1955-1960) |
黄望莉
王馨莹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2
|
近十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三重语境及其创新发展 |
程波
王锦源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3
|
市场经济浪潮下上海电影的突围与茫然——1990年代上海电影研究 |
张广达
刘海波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4
|
身体、体育观和国族认同建构——论中国体育电影的叙事主题 |
张斌
王天翼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5
|
孔子传记电影中的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 |
张子夏
翟耀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6
|
作为符码的建筑:建筑叙事对电影的介入机制 |
孙逊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7
|
《出发》:中国新主流电影的青年化、东方美学与类型融合范式 |
程波
夏梦頔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8
|
澄怀味象: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电影表演美学 |
冯果
韩鸿滨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真实受众参与的电影越界叙事——对玛丽-劳尔·瑞安叙事理论再思考 |
陈瑜
李晴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电影的文学身位:王家卫对《酒徒》《对倒》文本的意识流挪借 |
潘晓斌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