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游戏规则可版权性问题的比较经验与本土反思
1
作者 徐聪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71,共14页
我国司法实践对电子游戏规则的法律属性判断有误,进而在其可版权性问题的理解与裁决上偏离了版权法的基础原理。为避免“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被架空,应尽快澄清电子游戏规则的版权法地位,谨慎区分电子游戏规则与对电子游戏规则的表达... 我国司法实践对电子游戏规则的法律属性判断有误,进而在其可版权性问题的理解与裁决上偏离了版权法的基础原理。为避免“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被架空,应尽快澄清电子游戏规则的版权法地位,谨慎区分电子游戏规则与对电子游戏规则的表达。借鉴美国、日本与韩国等电子游戏产业发达国家的司法经验,未来我国司法需要对电子游戏规则的基本含义进行界定,避免司法审判向“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这一兜底作品类型“逃逸”,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构成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规则 思想/表达二分法 独创性 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注册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的理论反思——以2009年以来的35份裁判文书为样本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维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25,78,共8页
2009年以来,跨类混淆的理论基础、注册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边界以及"搭便车"的体系归属,是驰名商标淡化机制法律适用中的三个典型问题。其答案可概述如下:跨类混淆立足于混淆理论,《商标法》第13条第1款和第3款应作修正;混淆... 2009年以来,跨类混淆的理论基础、注册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边界以及"搭便车"的体系归属,是驰名商标淡化机制法律适用中的三个典型问题。其答案可概述如下:跨类混淆立足于混淆理论,《商标法》第13条第1款和第3款应作修正;混淆理论与淡化理论之间既有排斥又有兼容关系,应通过"相当程度的联系"来划定淡化保护机制的边界;"搭便车"具有独立于"淡化"之外的清晰涵义,这类行为不宜由商标法调整,应进入反不正当竞争法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淡化 跨类混淆 联系可能性 搭便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专利授权后的复审制度及其启示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玉蓉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6-92,共7页
为了应对近年来专利大幅增长所带来的低质量专利问题,美国2011年修订通过《美国发明法案》(The 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AIA),通过加强美国专利商标局行政无效专利的手段,提高专利授权质量。美国新的专利授权后行政审查机制主... 为了应对近年来专利大幅增长所带来的低质量专利问题,美国2011年修订通过《美国发明法案》(The 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AIA),通过加强美国专利商标局行政无效专利的手段,提高专利授权质量。美国新的专利授权后行政审查机制主要有三种:单方再审、双方复审和授权后复审。重点对授权后复审这一新的制度进行研究,并将其与欧盟专利异议制度进行比较,从而为我国专利无效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审查 专利无效 授权后复审 专利异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标识别功能损害判定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维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25,共8页
我国商标识别功能损害判定存在结构性难题。新《商标法》实施之后,应明确"在相同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相同商标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行为,是否产生混淆可能性在所不问。其他类型的商标侵权行为,应明确区分混淆可能性判定的必备因... 我国商标识别功能损害判定存在结构性难题。新《商标法》实施之后,应明确"在相同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相同商标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行为,是否产生混淆可能性在所不问。其他类型的商标侵权行为,应明确区分混淆可能性判定的必备因素和参考因素,两种因素之间是并列关系,对"商标近似"和"商品类似"的理解应回归至物理近似。混淆可能性判定是一个尽量贴近市场真实的司法过程,为提高司法判断的客观性,应对不同案件中的参考因素进行类型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别功能 相同侵权 事实判断 判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接权的体系构成:本源、性质、扩张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聪 李子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97,共13页
肇始于罗马法时代的邻接权制度是广义著作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邻接权权利内容的法定性以及权利类型的多样性,使其一直为著作权法界所关注。但学界对于邻接权与狭义著作权的本源、属性等区别莫衷一是,我国著作权立法亦未直接对此作出... 肇始于罗马法时代的邻接权制度是广义著作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邻接权权利内容的法定性以及权利类型的多样性,使其一直为著作权法界所关注。但学界对于邻接权与狭义著作权的本源、属性等区别莫衷一是,我国著作权立法亦未直接对此作出回应。现有的广义著作权法理论由于缺乏法教义学上的体系指引,不仅无法充分发掘邻接权制度承载的规范意义,甚至因此而被诟病。从邻接权体系的制度溯源与本质属性入手,可重点探讨各类邻接权共通的规范效力,力求更好地把握其与狭义著作权之间的异同关系,寻求其扩张限度内的价值指引,补充完善著作权法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接权 狭义著作权 广义著作权 独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