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产业趋同到产业集群: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尹应凯 唐瑶琦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2,110,共9页
“产业趋同-产业协同-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分析长三角地区相似的禀赋结构所形成的产业趋同现状,制造业内部结构相似但也存在具有专业化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产业趋同现状下的产业协同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 “产业趋同-产业协同-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分析长三角地区相似的禀赋结构所形成的产业趋同现状,制造业内部结构相似但也存在具有专业化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产业趋同现状下的产业协同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基于动态要素禀赋优势在长三角地区进行跨地区产业协同的“新型综合雁阵”;利用27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集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高级化与同构化存在“倒U形”结构;在要素禀赋约束下,过度的制造业高级化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同构化以及带来的产业协同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同构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受制于信息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结构经济学 长三角一体化 产业趋同 制造业 新型综合雁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溢出效应下的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武祯妮 尹应凯 金铭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96,共15页
在党的二十大对“双碳”目标进行了全新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厘清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是推进和优化中国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关键。基于多期差分模型和空间差分模型,评估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对本地和邻地碳减排产生的直接影响和溢出... 在党的二十大对“双碳”目标进行了全新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厘清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是推进和优化中国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关键。基于多期差分模型和空间差分模型,评估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对本地和邻地碳减排产生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并进一步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并佐证了碳交易试点政策是引起试点地区向其他非试点地区转移隐含碳排放责任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效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2)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试点地区本地的直接碳排放和邻地转移溢出到本地的间接碳排放,但是试点地区会将自身的碳排放责任转移到经济地理接近且经济发展状况相似的非试点地区;(3)在当前碳交易政策实施阶段,试点地区均为中国净碳责任转出区域,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驱动了试点地区向非试点地区转入隐含碳排放责任,且非试点地区间的隐含碳排放责任转移不受政策效应影响,其目的是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试点政策 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 多期差分模型 空间差分模型 经济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基础、金融科技与经济发展 被引量:34
3
作者 尹应凯 彭兴越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数字化基础、金融科技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文章以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作为经济发展速度、分配结构、效率等三个层面的代理变量,研究了我国数字化基础、金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从三个层面... 数字化基础、金融科技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文章以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作为经济发展速度、分配结构、效率等三个层面的代理变量,研究了我国数字化基础、金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从三个层面出发,数字化基础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关于金融科技回归存在双门限,金融科技发展处于第一阶段时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处于第二、第三阶段时对经济增长起显著抑制作用,且第三阶段的抑制效应小于第二阶段;金融科技能改善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并存在单一门限,对应第二阶段的改善效果弱于第一阶段;金融科技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存在双门限,对应三个阶段的影响系数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基础 金融科技 经济发展 系统GMM 面板门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空间意识形态的三重风险及应对策略
4
作者 孙全胜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8,共9页
随着数字空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在数字空间中进行,但数字空间意识形态有着三重风险。数字空间意识形态的政治风险涉及数字空间中各种政治活动和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冲突;数字空间意识形态的经济... 随着数字空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在数字空间中进行,但数字空间意识形态有着三重风险。数字空间意识形态的政治风险涉及数字空间中各种政治活动和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冲突;数字空间意识形态的经济风险涉及资源配置、财富分配和市场竞争等;数字空间意识形态的文化风险涉及各种文化冲突、文化侵略和文化传承困境等问题。为了应对数字空间的意识形态风险,需要通过加强数字空间意识形态风险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公众对数字空间意识形态风险的认知能力和防范能力;需要建立健全数字空间意识形态风险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加强对数字空间中意识形态问题的监控和治理;还需要促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协同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空间 意识形态风险 市场竞争 社会治理 多元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