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
聂伟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2
|
上海媒体如何呈现大学生形象——框架理论的视角 |
夏雯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3
|
后技术时代的展示艺术——基于世博会展示空间的理论探讨 |
张敏
傅懿瑾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4
|
怀旧电影与上海文化身份的重构 |
陈犀禾
王艳云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1
|
|
5
|
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 |
吴小丽
徐甡民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6
|
当下上海影像中出现的多重“现代性”及其成因——兼论对上海想象真实性的塑造 |
金丹元
张书端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7
|
科学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合谋”下的“游戏”——对“影像时代”中艺术与技术相糅合的反思 |
金丹元
文斌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8
|
垂直上海的五级分层:对五部上海题材青春电影的空间分析 |
刘海波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9
|
电视受众的社会分化与价值认同分歧——基于上海市民实证研究的分析 |
邢虹文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0
|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内涵建设 |
林少雄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1
|
基于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匹配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
牛盼强
|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2
|
论影视景框的艺术活力 |
潘秀通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1 |
1
|
|
13
|
上海报业经济现状与发展战略探析 |
许正林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1
|
|
14
|
道德话题、人性的弱点与文化碰撞——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电影文化现象的再思考 |
金丹元
张莹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5
|
上海早期电影理论与城市文化建构——论上海早期电影理论的演进及对当下的启示 |
金丹元
游溪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6
|
对“上海学”研究的思考 |
裴定安
张祖健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7
|
上海法租界电影审查制度述论(1910—1943) |
郑潇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8
|
影视动画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 |
曲春景
童云霞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5
|
|
19
|
“意象”美学:中国影视美学体系再认识 |
潘秀通
潘源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3
|
|
20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废墟”描述及其文本背后的思考——以贾樟柯《三峡好人》、《东》和刘小东《三峡大移民》、《三峡新移民》为例 |
金丹元
杨国柱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