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
聂伟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2
|
后技术时代的展示艺术——基于世博会展示空间的理论探讨 |
张敏
傅懿瑾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3
|
当下上海影像中出现的多重“现代性”及其成因——兼论对上海想象真实性的塑造 |
金丹元
张书端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4
|
基于光反射的超大屏幕触控技术研究 |
田丰
夏雪
田晶
张文俊
|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5
|
影视产业中的集聚经济——从好莱坞到横店 |
李晓蓓
蒋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6
|
一种所见即所得视觉特效影视拍摄方法 |
凌晨
张文俊
丁友东
|
《电视技术》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7
|
道德话题、人性的弱点与文化碰撞——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电影文化现象的再思考 |
金丹元
张莹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8
|
基于深度图像动作捕捉技术虚拟主持人的应用研究 |
徐正则
|
《现代电影技术》
|
2016 |
6
|
|
9
|
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想象——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及其误区 |
金丹元
张书端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1 |
0 |
|
10
|
“时间冻结”数字影视特效拍摄系统 |
沈承祖
张文俊
张目
杨士颖
|
《电视技术》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1
|
X光机数字图像增强器的关键技术研究 |
饶谦
田丰
|
《电视技术》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2
|
数字中间片调色技术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
李艳
翁志清
张文俊
|
《现代电影技术》
|
2010 |
2
|
|
13
|
技术与交往的媒介关联及其生态学意义 |
张军锐
|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
2015 |
1
|
|
14
|
论20世纪30年代上海二三轮影院对国产电影产业的重要意义 |
伍俊
|
《美与时代(创意)(上)》
|
2015 |
1
|
|
15
|
历史讲述类纪录片的叙事时空技巧——浅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档案》栏目的悬念效果设置 |
邹鑫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2 |
2
|
|
16
|
《小兵张嘎》之影视差异比较 |
童文峰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7
|
存储网络技术在数字化电影后期工业中的应用 |
江岩
翁志清
张文俊
|
《现代电影技术》
|
2010 |
0 |
|
18
|
戏曲电影与3D技术交互性审美初探 |
路少伟
|
《艺术科技》
|
2015 |
0 |
|
19
|
关于戏曲影视化中“体”、“用”问题的探究 |
冯万磊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4 |
0 |
|
20
|
基于时间序列手势轮廓模型的动态手势识别 |
庞海波
李占波
丁友东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