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堂—点模式”——宗教的社会性与公共性视角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向平 吴小永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4-111,共8页
基督教的公共价值观是一个应当是如何的问题,而基督教的社会性则是一个本来是如何的问题。这就是说,一个宗教体系的社会性,直接制约着该宗教体系的公共性,左右着这个宗教体系的公共价值关怀及其社会表达形式。在现代社会结构里,凡是具... 基督教的公共价值观是一个应当是如何的问题,而基督教的社会性则是一个本来是如何的问题。这就是说,一个宗教体系的社会性,直接制约着该宗教体系的公共性,左右着这个宗教体系的公共价值关怀及其社会表达形式。在现代社会结构里,凡是具有社会性的,就应当具有公共性。而这个社会性,即存在于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的领域之中;它的功能发挥,即能使所有的宗教体系呈现出一种现代社会亟需的公共理性,一种发挥在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独立自在的公共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基督教 公共价值观 社会性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向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6,共7页
“儒教是否为宗教”的几十年争论,焦点集中在儒教是否有一个至上神,是否存在以此为中心的宗教制度或组织。实际上,即制度即分散的社会存在形式,决定了中国儒教的关系主义宗教模式,进而摆脱了以至上神为核心的宗教定义方式,决定了儒教的... “儒教是否为宗教”的几十年争论,焦点集中在儒教是否有一个至上神,是否存在以此为中心的宗教制度或组织。实际上,即制度即分散的社会存在形式,决定了中国儒教的关系主义宗教模式,进而摆脱了以至上神为核心的宗教定义方式,决定了儒教的宗教性表达形式,不像基督教那样,具有一神教排他性而予以制度化。因此,儒教既有对现实权力秩序的制度依赖,亦有个人信仰者的弥散型道德讲求。其大,可囊括天下;其小,能独善其身。这就建构了中国儒教的社会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关系主义 宗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型的公共宗教——传统中国的政教关系之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向平 陈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89,共7页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世俗权力 精神权利 公共崇拜 私人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理性”:佛教研究的新视角——从对马克斯·韦伯的误解说起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向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18,21,共4页
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应用于佛教的研究在中国只有很短的时间,却遭遇到来自佛教界和佛学界的种种排斥和误解。事实上,一个宗教信仰体系,不仅仅是其教义和哲学,更在于它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效果。从佛教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佛教的理性化趋... 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应用于佛教的研究在中国只有很短的时间,却遭遇到来自佛教界和佛学界的种种排斥和误解。事实上,一个宗教信仰体系,不仅仅是其教义和哲学,更在于它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效果。从佛教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佛教的理性化趋势是其内在的需要,因此,佛教社会学的方法完全能够为中国佛教的研究带来理性化的视角和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佛教信仰体系 理性化 佛教理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向平 石大建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89,共19页
英语中的"宗教",就西方基督教而言,是一种制度宗教;汉语中的"宗教",则不一定指称宗教制度。中国儒教当然不等同于西方语义中的制度宗教,但无疑是一种具有宗教特征的信仰结构。杨庆堃所谓"扩散宗教"的概念... 英语中的"宗教",就西方基督教而言,是一种制度宗教;汉语中的"宗教",则不一定指称宗教制度。中国儒教当然不等同于西方语义中的制度宗教,但无疑是一种具有宗教特征的信仰结构。杨庆堃所谓"扩散宗教"的概念,与本文讨论的中国"信仰",及其在权力秩序和制度宗教之外那种私人、扩散式的信仰认同模式非常相似。为此,本文把儒教的信仰认同模式作为个人信仰与他人信仰、儒教信徒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结果,并以信仰"认同"作为儒教的行动单位,同时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经由对儒教信仰认同规则的考察,讨论儒教信仰及其信仰群体的建构逻辑,进而分析儒教信仰经纬中中国社会的模式及其演变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现象 信仰认同 整体性认同模式 个人认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从“心”开始的功德本体论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向平 王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115,共5页
中国佛教从“心”开始,讲求的是一种方法论,构建一种心心相印的和谐理性模式。它强调的“同其心而和合为尚”的“价值关联模式”,能够为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宗教信徒,提供一个处理国家、社会、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基本理路。它能够从自心净... 中国佛教从“心”开始,讲求的是一种方法论,构建一种心心相印的和谐理性模式。它强调的“同其心而和合为尚”的“价值关联模式”,能够为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宗教信徒,提供一个处理国家、社会、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基本理路。它能够从自心净化到心心相印,从心心相印到心系众生、回报社会。在此观念和信仰体系之中,既有本体观念,亦有公共逻辑,两者的整合,建构了从“心”开始、功德为本体的价值规范,构成了本文提出的“功德为本体的公共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心心相印 功德本体 公共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7
作者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主持人 当代中国 宗教研究 中国学术 80年代 鸦片战争 宗教文化 宗教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的完备型革命模式
8
作者 李向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32,共10页
世界文明史上有可能存在着这样一种革命,一种独特的革命方式,即以精神建构的方式来实现突变、做成政治的演替和社会的变革。而这种精神建构的革命模式,同样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方式。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革命,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革命的模式... 世界文明史上有可能存在着这样一种革命,一种独特的革命方式,即以精神建构的方式来实现突变、做成政治的演替和社会的变革。而这种精神建构的革命模式,同样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方式。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革命,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革命的模式。它以传统汤武革命为基础,整合了来自西方政治革命的理念,并给予当代中国以十分深刻的影响,几乎左右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构成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潜在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信仰 完备型革命 文化革命 现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