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高校文献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之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伯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97-100,共4页
论文针对合并院校图书馆现存的管理到位、投入产出之比、规模与效益等问题 ,提出了构建集中管理的组织模式 ,文献资源统一配置的模式 ,信息资源统一处理和提供等模式 ,以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优势组合 ,实现 1+1>
关键词 资源优化 图书馆管理 资源共享 文献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状屏彩色显示管校正透镜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式弘 陈明仪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3-106,共4页
本文在条状屏彩色显象管校正透镜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点状屏彩色显示管校正透镜的优化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设计实例.通过计算机模拟电子束轨迹和光线追述,分析了校正透镜面型修正程序的精度.
关键词 彩色显示管 校正透镜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表面活性剂溶液回收炼油厂废白土中的蜡和油及废白土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宪 李立新 +2 位作者 王海明 陆丽红 叶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0-234,共5页
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回收炼油厂废白土中的石蜡和润滑油脱蜡脱油废白土的再生活化、综合利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工艺条件最优化,使蜡和油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3%和95%,再生白土的脱色效率优于新鲜活性白土。用脱... 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回收炼油厂废白土中的石蜡和润滑油脱蜡脱油废白土的再生活化、综合利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工艺条件最优化,使蜡和油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3%和95%,再生白土的脱色效率优于新鲜活性白土。用脱蜡脱油废白土为原料制取的白炭黑和4A沸石的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回收 废白土 综合利用 表面活性剂 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发光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多重成分发射 被引量:5
4
作者 朱文清 吴有智 +4 位作者 郑新友 蒋雪茵 张志林 孙润光 许少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9-511,共3页
以等摩尔空穴传输材料TPD和电子传输材料PBD组成结构为ITO/TPD/TPD∶PBD/PBD/Al的混合物发光层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观察到了相对于组成材料的荧光光谱红移的宽发射带。通过比较EL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及EL光谱分解,表明电致发光中同时包... 以等摩尔空穴传输材料TPD和电子传输材料PBD组成结构为ITO/TPD/TPD∶PBD/PBD/Al的混合物发光层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观察到了相对于组成材料的荧光光谱红移的宽发射带。通过比较EL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及EL光谱分解,表明电致发光中同时包含单体发射、激基复合物和电荷对复合物的发射。激基复合物为TPD的激发态TPD 与PBD的基态相互作用形成TPD PBD类型的复合物,电荷对复合物是带电荷的空穴传输分子(D+ )的空穴和电子传输分子(A-)的电子交叉复合而形成的(D+ -A-) 复合物。各激发态在电场作用下呈现不同的形成机理和复合过程,并且单体发射和激发态复合物的比例随电场而变化,导致发射光谱随电场增强而蓝移。该器件的最高亮度和最大外部量子效率分别为2 4 0cd·(cm2 ) -1和0 .4 9%。有机固态界面激基复合物或电荷对复合物的发射常出现宽的红移发射带,是调节发光颜色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发光层 激基复合物 成分 多重 电子传输材料 空穴传输材料 光致发光光谱 TPD 激发态 组成结构 光谱红移 组成材料 光谱分解 相互作用 复合过程 形成机理 电场作用 电场增强 发射光谱 量子效率 发光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的现代远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珏 焦政 严颖敏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9-80,202,共3页
分析总结出网上教学平台应该具备的核心功能,并重点介绍基于Web的现代远程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研究。
关键词 WEB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 远程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光晶体TeO_2的生长及缺陷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季小红 桑文斌 +4 位作者 刘冬华 李冬梅 钱永彪 史伟民 闵嘉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3-98,共6页
本文研究了直拉TeO2 晶体中的主要晶体缺陷形成机理 ,讨论分析了TeO2 单晶生长的工艺参数对晶体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 :晶体裂缝主要与温度梯度有关 ,温度梯度大于 2 0~ 2 5℃ /cm及出现界面翻转时 ,易造成晶体的开裂 ,位错密度增加 ;... 本文研究了直拉TeO2 晶体中的主要晶体缺陷形成机理 ,讨论分析了TeO2 单晶生长的工艺参数对晶体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 :晶体裂缝主要与温度梯度有关 ,温度梯度大于 2 0~ 2 5℃ /cm及出现界面翻转时 ,易造成晶体的开裂 ,位错密度增加 ;晶体中的包裹体主要为气态包裹体 ,它的形成主要与籽晶的转速和晶体的提拉速度有关 ,转速 15~ 18r/min ,拉速 0 .55mm/h ,固液界面微凹 ,可以减少晶体中的气态包裹体 ;晶体台阶由晶体生长过程中温度和生长速度的起伏引起 ,当台阶间距较宽时 ,易形成包裹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光晶体 氧化碲晶体 晶体缺陷 工艺参数 单晶生长 直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硅酸钙中Pr^(3+)的4f5d态的光谱特性及Pr^(3+)→Gd^(3+)的能量传递 被引量:4
7
作者 初本莉 刘行仁 +2 位作者 王晓君 张家骅 蒋雪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2-544,共3页
合成了高效发射UV光的CaSiO3 :Pr3 +新型荧光体 ,研究了室温下Pr3 +的 4 f5d态的发射和激发光谱 ,Pr3 +的 4f5d态的最低子能级向 4 f2 组态的3 H4,3 H6和1 G4能级跃迁产生UV发射 ,并不伴随有 4f 4 f能级跃迁的可见光发射。Pr3 +的浓度... 合成了高效发射UV光的CaSiO3 :Pr3 +新型荧光体 ,研究了室温下Pr3 +的 4 f5d态的发射和激发光谱 ,Pr3 +的 4f5d态的最低子能级向 4 f2 组态的3 H4,3 H6和1 G4能级跃迁产生UV发射 ,并不伴随有 4f 4 f能级跃迁的可见光发射。Pr3 +的浓度猝灭是由于辐射和无辐射能量传递造成的 ,同时 ,在CaSiO3 中 ,存在Pr3 +→Gd3 +的能量传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特性 荧光材料 偏硅酸钙 荧光光谱 浓度猝灭 能量传递 镨(Ⅲ)钆(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7
8
作者 朱信华 孟中岩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回顾了梯度功能材料(FunctionalyGradientMaterials,FGM)的诞生背景,综述了FGM的表征技术,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FGM的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结构材料,已扩展到其它功能材料,成为国际材料科... 回顾了梯度功能材料(FunctionalyGradientMaterials,FGM)的诞生背景,综述了FGM的表征技术,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FGM的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结构材料,已扩展到其它功能材料,成为国际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重点介绍FGM在电子材料和光学工程方面的应用,并对FGM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功能材料 电子材料 光学工程 FG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溶液回收废白土中石蜡的界面张力行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宪 李立新 +2 位作者 周忠华 张彰 沈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用界面张力扫描方程组法测定了石蜡的EACN值(EguivalentAlkaneCarbonNumber)并合成了C18~22烷基苯磺酸钠及C18~22烷基磺酸钠两种表面活性剂。对炼油厂废白土中蜡的回收实验表明,这两种... 用界面张力扫描方程组法测定了石蜡的EACN值(EguivalentAlkaneCarbonNumber)并合成了C18~22烷基苯磺酸钠及C18~22烷基磺酸钠两种表面活性剂。对炼油厂废白土中蜡的回收实验表明,这两种表面活性剂溶剂与石蜡的界面张力较低,与十二烷基磺酸钠配伍后,石蜡的回收率可达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石蜡 回收 废白土处理 EACN值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中的交流高电压破乳器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宪 蒋楚生 +1 位作者 路琼华 李盘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25-630,共6页
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乳状液膜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设计并制造出具有最佳破乳效果的电破乳器。已有的关于乳状液膜电破乳技术的报道大都限于小型实验室装置,尚无成熟的定量设计方法。本文将结合高电压破乳器的平... 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乳状液膜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设计并制造出具有最佳破乳效果的电破乳器。已有的关于乳状液膜电破乳技术的报道大都限于小型实验室装置,尚无成熟的定量设计方法。本文将结合高电压破乳器的平板电容模型,给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设计方法。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破乳器 乳状液膜 液膜分离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陶瓷厚膜为绝缘层的绿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春玖 朱文清 +4 位作者 赵伟明 刘祖刚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9-41,共3页
首次报道了采用高介电常数的陶瓷厚膜作绝缘层、ZnS∶Er作发光层的绿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CTFEL)。器件结构为陶瓷基片/内电极/陶瓷厚膜/发光层(ZnS∶Er)/透明电极(ZnO∶Al)。发光层是用电子束蒸发制备的... 首次报道了采用高介电常数的陶瓷厚膜作绝缘层、ZnS∶Er作发光层的绿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CTFEL)。器件结构为陶瓷基片/内电极/陶瓷厚膜/发光层(ZnS∶Er)/透明电极(ZnO∶Al)。发光层是用电子束蒸发制备的,透明电极是采用溅射法制备的。器件在市电频率驱动下发出明亮的绿光,研究了器件的亮度-电压和效率-电压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厚膜 绝缘层 薄膜 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油精制中失活催化剂的再生及焦炭前驱物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郭晓亚 颜涌捷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2-226,共5页
为了获得高质量生物质燃料油,需要对生物质直接裂解得到的生物质油进行催化裂解精制;精制过程中催化剂容易结焦,对精制反应产生很大影响。今采用热重,红外,核磁等分析手段,对生物质油催化裂解精制中所使用的催化剂HZSM-5上的焦炭... 为了获得高质量生物质燃料油,需要对生物质直接裂解得到的生物质油进行催化裂解精制;精制过程中催化剂容易结焦,对精制反应产生很大影响。今采用热重,红外,核磁等分析手段,对生物质油催化裂解精制中所使用的催化剂HZSM-5上的焦炭前驱物进行了表征,从而对焦炭的生成以及催化剂再生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焦炭前驱物主要是短链饱和烃类化合物,沸点在200℃以下;催化剂内部的结焦前驱物主要为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沸程范围在350-650℃。此外还对催化剂HZSM-5采用在空气中600℃焙烧的方式再生以及再生次数对产物量和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生前三次,催化剂活性变化不大,随着再生次数的增加,催化剂活性受到影响程度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炭前驱物 催化裂解 生物质 催化剂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色的ZnS:Mn/SrS:Ce/ZnS:Mn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春玖 赵伟明 +4 位作者 王林军 陈忠传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7-321,共5页
利用ZnS:Mn/SrS:Ce/ZnS:Mn多层结构,得到了一种可变颜色的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这一器件的发射光谱随电压和频率的变化,并讨论了随电压的增加,发射光谱中蓝带和黄带的不同增长的原因,以及在不同电压下,发射光谱中蓝带和黄带随频率... 利用ZnS:Mn/SrS:Ce/ZnS:Mn多层结构,得到了一种可变颜色的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这一器件的发射光谱随电压和频率的变化,并讨论了随电压的增加,发射光谱中蓝带和黄带的不同增长的原因,以及在不同电压下,发射光谱中蓝带和黄带随频率变化的不同趋势的原因。观察到随驱动频率的增加,发射光谱出现黄-蓝色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电致发光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阴极界面修饰的材料、方法及分类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文清 蒋雪茵 +2 位作者 张志林 孙润光 许少鸿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72-275,共4页
综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阴极界面修饰的材料、方法和分类.着重介绍了LiF/Al薄绝缘层/金属复合电极在小分子和聚合物器件中的实验结果和各种原理分析,同时阐述了使用薄绝缘层/金属复合电极作为阴极界面修饰的能级模型和理论模拟.
关键词 电致发光 界面修饰 复合阴极 注入势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中ZnS:Mn纳米微晶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金炎 蒋雪茵 +3 位作者 桑文斌 王林军 张志林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3-257,共5页
利用壳聚糖通过离子络合的方法制备了ZnSMn纳米微晶.壳聚糖含有一些极性基团,既是分散纳米微晶的有机介质,起到孤立微粒、控制粒度的作用,又具有表面修饰作用.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得到微晶的尺寸在4.0~7.0nm(计... 利用壳聚糖通过离子络合的方法制备了ZnSMn纳米微晶.壳聚糖含有一些极性基团,既是分散纳米微晶的有机介质,起到孤立微粒、控制粒度的作用,又具有表面修饰作用.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得到微晶的尺寸在4.0~7.0nm(计算值).用激发和发射光谱观察了量子尺寸效应造成的光学性质的变化.用FTIR光谱分析了微晶和壳聚糖间的络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纳米微晶 FTIR光谱 发光性 硫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姜宏 施杞 王以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 :评价颈椎椎间盘切除前后颈椎各种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 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C1~C7)先后制成正常颈椎和C5~ 6椎间盘部分切除模型 ,观察颈椎在不同运动状态下 ,C4 、C5、C6的应变、轴向位移及颈椎总体位移... 目的 :评价颈椎椎间盘切除前后颈椎各种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 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C1~C7)先后制成正常颈椎和C5~ 6椎间盘部分切除模型 ,观察颈椎在不同运动状态下 ,C4 、C5、C6的应变、轴向位移及颈椎总体位移的变化。结果 :正常颈椎C4 、C5、C6的应变依次减少 ,侧弯状态下颈椎总体位移最大 ;椎间盘部分切除后 ,C4 、C5、C6的应变和轴向位移均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下颈椎的稳定性依椎体序列越往下越好 ,椎间盘部分切除后颈椎稳定性下降。不同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颈椎失稳最易发生在侧弯状态。颈椎病患者应避免长期使颈椎处于侧弯姿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椎间盘切除 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脚本技术的高速铁路列控中心系统安全性自动化测试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喻钢 徐中伟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6-64,共9页
列控中心系统是实现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自动化的黑盒测试是验证其系统功能和确认系统满足系统需求,具有足够安全性防护能力的重要手段。脚本技术是实现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的有效方法。测试脚本语言是脚本技术的核心,但是目前... 列控中心系统是实现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自动化的黑盒测试是验证其系统功能和确认系统满足系统需求,具有足够安全性防护能力的重要手段。脚本技术是实现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的有效方法。测试脚本语言是脚本技术的核心,但是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列控中心测试的脚本语言。本文结合列控中心测试的特点,提出一种测试策略,设计了场景-事件驱动的测试脚本语言SED_TSL。在本文提出的测试策略中针对安全防护功能,以实际运营场景为核心,利用测试脚本语言SED_TSL定义正常场景与故障场景,测试序列与测试用例,仿真环境,形成分级测试脚本。通过场景变换控制测试逻辑与流程,触发仿真事件加载测试用例实现系统的功能性与安全性测试。本文对测试脚本语言SED_TSL与基于SED_TSL的自动化测试环境的实现机制进行阐述,并实现了基于SED_TSL的高速铁路列控中心系统自动化测试环境,投入到铁道部的列控中心产品制式检测中。实际应用表明:测试脚本语言的描述能力与自动化测试环境符合测试需求,有效地实现了列控中心产品的功能与安全性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S-2级列控系统 测试脚本语言 安全性测试 自动化测试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失稳临界值和极限强度的测量 被引量:12
18
作者 姜宏 施杞 王以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24-226,共3页
选用四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_1~C_7)制成生物力学实验模型。经测量发现,正常颈椎失稳的临界值为887N,极限强度值为1457N。当C_(5~6)椎间盘部分切除后两者分别下降至601N和880N提示椎间盘破坏后颈椎抵御外力的作用降低,较易出现各类... 选用四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_1~C_7)制成生物力学实验模型。经测量发现,正常颈椎失稳的临界值为887N,极限强度值为1457N。当C_(5~6)椎间盘部分切除后两者分别下降至601N和880N提示椎间盘破坏后颈椎抵御外力的作用降低,较易出现各类急慢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失稳 临界值 极限强度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步新 朱文清 +3 位作者 赵伟明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4-77,共4页
White color 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 device is a convenient means to realize full-color display because the three necessary primary colors could be obtained by color filters from white back light. In ... White color 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 device is a convenient means to realize full-color display because the three necessary primary colors could be obtained by color filters from white back light. In this paper a new three-layer device is presented. We used N, N′-bis-(lnaphhyl)-N , N′-diphenyl-1, 1′-biphenyl-4, 4′-diamine (NPB) as the hole transport layer, Alq as the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CuPc as the buffer layer, and TPBi as the blocking layer inserted between NPB and Alq.The 5,6,11,12-tetraphenyltetracene (Rubrene) as dopant was doped into the blocking layer.\;It was thought initially that if energy transfer existed between the host and dopant in photoluminescence (PL) of NPB doped with Rubrene, white emission might be obtained in a device such as ITO/CuPc/NPB:Rubrene/TPBi/Alq/Mg:Ag. Thus the PL of NPB:Rubrene system excited by NPB absorption band with different dopant concentr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in advance. There are two bands in the PL spectra, the blue one is emitted by NPB and the yellow one is by Rubrene. The ratio of these two bands can be adjusted by changing the Rubrene concentration. This shows that energy transfer does occur from NPB to Rubrene. Time-resolved spectra of this system, which will be given in another paper, confirm further that the energy transfer exists and is quite effective. White emission can be produced by adjus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Rubrene in PL. However, devices of structure ITO/CuPc/NPB:Rubrene/TPBi/Alq/Mg:Ag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with TPBi as the blocking layer, white emission can not b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Rubrene concentration.\;For another device of structure ITO/CuPc/NPB/TPBi:Rubrene/Alq/Mg : Ag, with a blocking layer TPBi doped by Rubrene concentration 1.5% inserted between NPB and Alq, white emission can be obtained. The highest luminance and maximum efficiency are 8635cd/m 2 and 1.39lm/W respectively , CIE coordinate x =0.31, y =0.32. The color of the emitted light can still be optimized by adjusting the relative thickness of the relevant layers and dopant concentration.\;The electroluminescence mechanism of two kinds of cells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显示 有机薄膜 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无源矩阵显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步新 张志林 +2 位作者 朱文清 蒋雪茵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6-278,共3页
A mono col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matrix display was reported,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a long life green OLED cell with 96×60 pixels,an equivalent pixel size of 0 4×0 4mm 2 and a designed dr... A mono col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matrix display was reported,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a long life green OLED cell with 96×60 pixels,an equivalent pixel size of 0 4×0 4mm 2 and a designed driving circuit.A good green color image could be obtained,neither non uniformity caused by the parasitic capacitance nor cross talk between pixels occurred.The peak luminance at the duty cycle 1/64 was 100cd/m 2,and power consumption was 0 6W. The display panel consists of a glass substrate on which ITO anodes are formed in vertical stripes with a width of 0 4mm and a gap of 0 1mm by photolithography,then the buffer layer,hole transporting layer,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were successively deposited,Mg∶Ag as a cathode was evaporated and formed in horizontal stripes with a width of 0 4mm and a gap of 0 1mm by a shadow mask.Then the panel was encapsulated and the electrodes of the display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driving circuit. For the driving circuit,a line successive scanning and a constant current driving were adopted.It was designed to eliminate the cross talk between the pixels,a good green color image was rea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 电致发光器件 无源驱动 无源矩阵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