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人口就地、就近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新探索
1
作者 张丹丹 林李月 +1 位作者 朱宇 柯文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4-845,共12页
人口就地、就近流动的再次兴起是当前中国人口流动进程中的新现象,对推进城镇化格局演变与政策优化的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阐明“就地流动”和“就近流动”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县域尺度上流动人口就地流动和就近... 人口就地、就近流动的再次兴起是当前中国人口流动进程中的新现象,对推进城镇化格局演变与政策优化的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阐明“就地流动”和“就近流动”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县域尺度上流动人口就地流动和就近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各县域的省内流动人口以就地流动为主,就近流动为辅;就地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均衡性,而就近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性较强,具有明显的山海差异和以市辖区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特征。2)不同城市的就近流动网络存在规模等级差异:两大核心城市(福州和泉州)的就近流动网络处于“又聚又散”的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双核心”流动网络结构,其他中小城市的就近流动网络仍停留在向市辖区集聚的阶段。3)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抚养比,较高的第二产业比例和少年抚养比,以及地处都市圈外促进人口就地流动;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比例、工资和教育、医疗水平,较低的少年和老年抚养比,以及位于都市圈内促进人口就近流动;两地间的经济收入、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差距越大,其人口就近流动的规模越大,而两地间的第三产业占比差距越小,其人口就近流动规模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流动 就近流动 人口回流 流动规模 流动网络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变动背景下基础教育城乡师资供求动态匹配与优化:面向2035年的概率预测
2
作者 程顺祺 朱宇 王少谷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6,共12页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师资保障是锚定基点战略定位的关键。运用贝叶斯分层概率模型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25-2035年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段分城乡的师资需求情况开展预测,从存量和增量双重视角分析师资需求的结构差异及其供求的...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师资保障是锚定基点战略定位的关键。运用贝叶斯分层概率模型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25-2035年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段分城乡的师资需求情况开展预测,从存量和增量双重视角分析师资需求的结构差异及其供求的动态匹配。结果显示: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将缩减41.03%,师资需求缩减33.98%;基础教育在校生城镇化率将提升至93.35%,相应的城镇师资需求占比也将增至91.72%;师资在学段间和城乡间均存在结构性错配,整体供求矛盾将于“十六五”时期最大化:受延迟退休影响的教师规模近百万人,将需求增量压缩至50万人以下,致使师范生严重过剩。鉴于此,应立足常住人口构建师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统筹城乡间、学段间的配置,因地制宜探索编制改革,探索教师转岗和弹性退休政策,以人口变动为契机推动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师资 供求匹配与优化 概率人口预测 延迟退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有所居”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基于非正规产权房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在城镇安居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内容,探索影响其定居城镇的决定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住有所居的视角出发,探讨非正规的产权住房--小产权... 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在城镇安居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内容,探索影响其定居城镇的决定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住有所居的视角出发,探讨非正规的产权住房--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小产权房通过其价格低廉化和在购买后形成的事实性占有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但在现实中仍应高度警惕和重视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完整市民化和正规房地产市场健康运作带来的诸多负面挑战;第二,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锁定”效应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在法律意识淡薄和对廉价住房需求高的“初中”“收入低”“老一代”流动人口群体中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说明经济地位偏低和法律风险感知能力弱的流动人口在面对小产权房的低廉性时更容易作出“非理性”选择。这一结果预示着提供可负担的保障性住房和稳定城市住房价格,将附着在小产权房上的“廉价保障房”功能剥离开来,可能是解决小产权房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在治理和整顿存量小产权房时,要对蜗居其中的弱势流动人口群体予以充分的人文关怀,找寻保障弱势流动人口群体的住房权益与解决小产权房问题之间的平衡点和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产权房 流动人口 定居意愿 保障性住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流动变迁及其对城市更新策略的启示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宇 林李月 +1 位作者 柯文前 肖宝玉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5,共15页
人口流动和城市更新是中国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密切相关的两个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然而当前大部分城市更新的地方实践和行动逻辑却脱离人口流动背景而设置,因此亟须准确了解当前人口流动的最新动向,并在政策体系和城市更新行动实践中作... 人口流动和城市更新是中国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密切相关的两个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然而当前大部分城市更新的地方实践和行动逻辑却脱离人口流动背景而设置,因此亟须准确了解当前人口流动的最新动向,并在政策体系和城市更新行动实践中作出合理的应对。利用“七普”数据,结合此前人口普查或微观抽样调查数据,运用指标分析、空间可视化方法等,剖析当前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与新趋势,并探讨其对城市更新的启示意义。研究发现:人口流动规模大幅度扩大,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省内人口流动规模剧增;乡城流动仍占主导地位,但城城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增大且增速快于乡城流动人口;人口流动的省际分布呈现扩散态势,一些中西部省份成为新兴的流动人口增长极;人口在区域内集聚空间极化的同时还具有向外扩散特征,县城等建制镇亦是省内流动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加入流动者的行列,流动原因也日趋多元化。基于以上,城市更新的政策体系和行动实践应当以转型的思维来应对人口流动规模和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应超越以主城区为界的行动逻辑,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范围内考虑城市更新规划;同时应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一大一小”的城市更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市更新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 城城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城市初婚模式变迁趋势及机制——以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为例
5
作者 陈蓉 《北京社会科学》 2025年第8期115-128,共14页
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从“何时初婚”和“是否结婚”两个维度分析21世纪以来的20年间以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初婚模式变迁趋势,并借鉴RWA理论框架解析变迁机制。结果显示:三个城市初婚推迟趋势普遍且比全国更为凸出... 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从“何时初婚”和“是否结婚”两个维度分析21世纪以来的20年间以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初婚模式变迁趋势,并借鉴RWA理论框架解析变迁机制。结果显示:三个城市初婚推迟趋势普遍且比全国更为凸出,京沪第二个十年比第一个十年的推迟趋势更为加速,香港地区初婚推迟进程早于京沪二三十年,当前初婚推迟程度最为突出,但推迟速度有所放缓。女性初婚年龄小于男性,但最近20年京沪女性初婚推迟加速,类似于20世纪最后20年的香港地区。年轻世代进入婚姻的紧迫感均有所减弱,香港地区终身不婚率较高,京沪当前的终身不婚率与香港地区相比较低,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出越年轻世代不婚率越高之势。当前中国社会仍属于“晚婚普婚”模式,但初婚推迟仍有空间,动摇普婚模式的力量也正在年轻世代中形成,普婚模式可能首先从大城市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婚姻模式 低生育率 人口负增长 人口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劳动力的就业转换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七省的调查 被引量:9
6
作者 钱宏胜 朱宇 +1 位作者 林李月 马海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8,共14页
基于一项七个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转换和职业流向特征,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回流者的就业转换呈现“两低一高”的特征,即低行业匹配度、低职业匹配度和高失业率,且在东、中、... 基于一项七个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转换和职业流向特征,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回流者的就业转换呈现“两低一高”的特征,即低行业匹配度、低职业匹配度和高失业率,且在东、中、西部省份呈现相应的梯度递减(递增)特点。(2)就业转换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一、第三产业,非农职业转向个体经营户和农业活动的特征明显。(3)职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垂直流向特征,且以向下流动为主。(4)行业匹配和职业流向受多元因素的影响,初中学历的回流者具有更高的行业匹配度,低学历者职业向下流动的风险更高;主动回流、家庭经济的支持对行业匹配和职业流动具有积极的影响;务工时长和务工距离对职业向上流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回流地非农产业发展对行业匹配有积极的影响,且对中部省份回流者的职业向下流动具有阻抗效应。研究结果反映了回流地对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不高,但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使中西部省份的回流者在制造业就业市场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研究对于引导劳动力回流,助力回流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劳动力 就业转换 行业(职业)匹配 职业流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优化策略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开明 刘勇 +2 位作者 李开顺 郝晋伟 岳丽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69,共9页
文章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农业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剖析了我国现有各类农业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优化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策略。(1)依据“功能分区—用途单元—地块图斑”细分农业空间,理顺管控对象。(2)依据各级政府事权... 文章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农业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剖析了我国现有各类农业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优化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策略。(1)依据“功能分区—用途单元—地块图斑”细分农业空间,理顺管控对象。(2)依据各级政府事权,市域规划应突出“结构管控、奠定格局”,县域规划应强调“用途管控、协调布局”,镇域规划应强调“要素管控、面向实施”,实现管控内容分级统筹。(3)依据农业各类空间的共性和差异性需求,分类传导由“规模、边界、地类、规则”组成的基础要素,分项叠加由“数量、质量、效率”组成的特色指标,形成刚弹结合的措施,实现管控手段的多维拓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市域—县域—镇域”的农业空间规划框架建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农业空间规划 空间管控 规划框架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