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性别差距的演变特征:1981-2020年
1
作者 杨明旭 赵嘉莹 +1 位作者 陈益豪 吴金晶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9,共18页
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GenderGapinLifeExpectancy)是衡量健康公平与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对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性别差距的分析有助于识别两性人口死亡转变模式及其城乡差异特征,为促进两性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81年来历次... 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GenderGapinLifeExpectancy)是衡量健康公平与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对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性别差距的分析有助于识别两性人口死亡转变模式及其城乡差异特征,为促进两性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81年来历次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死亡率数据和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历年婴儿死亡率数据,以联合国人口司数据库中国单岁组生命表作为参照,修正并拟合出1981—2020年间分性别、分城乡单岁组死亡率,测算出分性别、分城乡的预期寿命;再分四个年龄段(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劳动年龄和老年阶段)分析死亡率性别差距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Arriaga生命表分解方法探析不同年龄段对预期寿命变化的贡献效力。研究发现1981—202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从2.99岁增长到5.51岁,明显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增速;当前发达国家(地区)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普遍已进入下降通道,我国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水平及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1981—2020年城镇人口的预期寿命性别差距从4.15岁增长到5.32岁,而农村从2.82岁大幅增长到5.89岁,农村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女性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U5MR)的快速下降为农村女性预期寿命带来的增益约3.6岁,这是我国妇幼保健工作在降低农村女婴死亡率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当前导致预期寿命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劳动年龄段和老龄段男性的死亡率相对女性偏高。因此,建议在巩固女性相对长寿发展成果的同时,社会养老服务需重点关注数量日趋庞大的高龄女性群体,针对其身体与精神照护需求设计适老化的生活配套设施;大力普及健康卫生知识、提升民众健康素养,使男性认识到吸烟和过度饮酒的危害,同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基层群众就医,以自我健康素养提升与外部环境改善内外联动,更好地保护预期寿命处于相对劣势的男性群体的健康利益;持续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避免和防止“父权主义”和“女权主义”两个极端,实现两性关系的和谐互动和健康状况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预期寿命 性别差距 演变特征 城乡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65
2
作者 朱宇 林李月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0-828,共9页
对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揭示了中国迄今这方面工作在研究内容、数据来源和理论框架等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未来发展,... 对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揭示了中国迄今这方面工作在研究内容、数据来源和理论框架等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未来发展,认为今后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获取迁移流动人口流迁过程历时数据的基础上,分阶段系统考察人口迁移流动各具体环节及相关就业、住房、家庭等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机制,填补在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研究上的缺漏,并把对各单个流迁阶段的研究结果整合为对整体流迁过程的新的规律性认识。这将拓展和深化人口迁移流动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推进人口迁移流动时空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相关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流动 时间过程 空间效应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城郊区村落非正规住房的人口流动和乡村城镇化效应——基于福安市三个城郊村落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林坤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42,共8页
当前中国乡村地区正在发生着新一轮的自下而上的非正规城镇化进程,孕育于乡村集体土地上的非正规产权房是其中的一股特殊力量,但往往由于其“非正规性”而被忽视。文章基于福安市3个典型城郊村落的调研,揭示非正规小产权房的人口流动和... 当前中国乡村地区正在发生着新一轮的自下而上的非正规城镇化进程,孕育于乡村集体土地上的非正规产权房是其中的一股特殊力量,但往往由于其“非正规性”而被忽视。文章基于福安市3个典型城郊村落的调研,揭示非正规小产权房的人口流动和乡村城镇化效应,并探讨其潜在问题。研究表明:(1)小产权房的发展使得乡村在就业结构、土地利用、物质景观和经济业态等方面历经了向非农化、城镇化和多样化的转变;(2)以小产权房为媒体吸引外来人口定居并在县域内形成链式和递进式的流动路径,本地村民通过建设/出售小产权房实现土地变现,并迁居城镇,提高了官方城镇化水平。研究认为,以小产权房为载体而带动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效应,在现行法律约束和制度管理下存在发展和治理问题,如何有效应对是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产权房 县城郊区村落 非正规城镇化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及其变化——基于高、低技能流动人口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林坤 林李月 +1 位作者 朱宇 柯文前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9-174,共6页
利用2012年和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低技能流动人口和高技能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在2012—2016年呈下降趋势,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利用2012年和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低技能流动人口和高技能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在2012—2016年呈下降趋势,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高值分布越发集中于东部沿海主要城市群内,而高技能流动人口的高值集聚区则依然分布在东部沿海主要城市群和中西部省会城市。(2)回归结果表明,个人月收入、职业、住房、流入本地时间、本地家庭规模、区位类型、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城市规模一直是决定高、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主要因素,但低技能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受流动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更大,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经济、住房和区位因素的影响更大;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因素变得多而杂,影响高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因素则趋于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落户意愿 影响因素 变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城市年轻人口的婚姻推迟趋势及其影响研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陈蓉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2,共10页
婚姻推迟是第二次人口转变进程的核心特征之一。过去20年间,我国年轻人口的婚姻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结婚推迟趋势,以上海为典型代表的特大城市中,年轻人口结婚更晚、婚姻推迟趋势更为明显。女性结婚总体上仍早于男性,但推迟结婚的程度大... 婚姻推迟是第二次人口转变进程的核心特征之一。过去20年间,我国年轻人口的婚姻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结婚推迟趋势,以上海为典型代表的特大城市中,年轻人口结婚更晚、婚姻推迟趋势更为明显。女性结婚总体上仍早于男性,但推迟结婚的程度大于男性。在沪外来常住人口结婚总体上仍早于本地户籍人口,但推迟结婚的程度大于户籍人口。就已经渡过婚龄的出生队列而言,尽管上海居民的终身不婚水平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地区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偏低的,但也呈现出越晚出生的人群终身不婚率越高的趋势。综合当前年轻队列推迟结婚的趋势、结婚意愿更低的现实,参照相邻国家和地区推迟结婚和终身不婚的变化趋势,可以预判未来上海的年轻人群推迟结婚的趋势仍将持续,终身不婚水平还会提高,也将成为抑制生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有可能动摇“普婚普育”的婚育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推迟 终身不婚 趋势研究 第二次人口转变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福建省流动人口结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泰 林李月 +2 位作者 朱宇 柯文前 肖宝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76-2184,共9页
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各县域流动人口结构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福建省流动人口结构的省内化趋势增强,快速省内化的区域在空间上连结成3条“东南-西北”走向的横轴;相较于市辖区,... 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各县域流动人口结构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福建省流动人口结构的省内化趋势增强,快速省内化的区域在空间上连结成3条“东南-西北”走向的横轴;相较于市辖区,县和县级市省内化倾向更加突出。(2)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就业规模促进流动人口结构向省际化方向演化,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和普通县则促进流动人口结构向省内化方向演化;相较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流动人口结构演化对空气质量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响应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拓展了对中国人口流动结构转变规律的认识,亦可以为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结构 流动人口 人口普查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选择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一项对福建省流动人口的调查 被引量:36
7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64-1472,共9页
采用2015年福建省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序次回归模型,系统分析由住房产权类型、居住区位、居住家庭化程度和住房支付能力衡量的居住选择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结果发现:当将长期居住意愿、户籍迁移意愿和永久定居意愿3... 采用2015年福建省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序次回归模型,系统分析由住房产权类型、居住区位、居住家庭化程度和住房支付能力衡量的居住选择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结果发现:当将长期居住意愿、户籍迁移意愿和永久定居意愿3部分指标的加和定义为城市居留意愿指标时,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意愿远低于预期,真正愿意将长期居住、户籍迁移、永久定居三者统一起来的流动人口不足二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居住选择的确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在控制流动人口的个人、家庭特征和流动状况等变量后,拥有住房所有权、居住在中心城区、与家人一起居住和更高的住房支付能力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城市永久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镇化 城市居留意愿 居住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留意愿及其决定因素——文献综述及其启示 被引量:74
8
作者 朱宇 林李月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7,共11页
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留意愿是人口迁移流动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研究的缘起,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的测度、水平和变化,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结论、启示和未来展望等四个方... 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留意愿是人口迁移流动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研究的缘起,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的测度、水平和变化,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结论、启示和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的研究做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的变化趋势,其结果对认识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留意愿及其决定因素以及相关研究的历史发展和未来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 决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调查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1 位作者 柯文前 林存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1-408,共8页
基于福建省2015年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项logistic回归,探讨流动人口在其流动过程中在流出地住房投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较为普遍,以农村建房为主,城镇购房为辅;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行为具有... 基于福建省2015年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项logistic回归,探讨流动人口在其流动过程中在流出地住房投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较为普遍,以农村建房为主,城镇购房为辅;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时期效应和生命历程特征;个体生命历程是影响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的直接力量,流出地社区环境是外部驱动力,家庭跨地区生计特征则具有"促进"与"阻碍"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地区生计 生命历程 住房投资 流出地 流动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首次返乡风险研究(1980—2009)——基于个人迁移史的事件史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晨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99,共9页
利用1980到2009年间500位安徽籍农民工的个人迁移史面板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模型对影响首次返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文章发现,农民工首次外出后的返乡风险在2000—2009年间较之前二十年明显降低。首次返乡风险随首次外出年龄的增加先... 利用1980到2009年间500位安徽籍农民工的个人迁移史面板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模型对影响首次返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文章发现,农民工首次外出后的返乡风险在2000—2009年间较之前二十年明显降低。首次返乡风险随首次外出年龄的增加先降后升。女性和受过高中教育的农民工更容易返乡。留守子女数量的增加将引起男性返乡风险的降低和女性返乡风险的提升。研究结果证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城乡迁移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也预示着如果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农民工的城乡循环流动还将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回流 迁移史 事件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多阶段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变动特征——基于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对比 被引量:7
11
作者 林洁 柯文前 +2 位作者 林李月 朱宇 肖宝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4-833,共10页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社区发现等方法,研究流动人口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特征。结果发现:1)从区域差异看,流动人口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流出地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流入地格局的变化主要...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社区发现等方法,研究流动人口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特征。结果发现:1)从区域差异看,流动人口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流出地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流入地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在当前流动阶段,流入中部地区的比例下降而西部地区比例上升;流入特大城市的比例明显下降而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I型小城市的比例上升;流向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比例上升而流向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的比例下降。2)从行政地级市间净迁移格局看,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的净迁移格局稳定性强,净迁入地区以“块状”分布于东部沿海省份的发达地市和“点状”分布于中西部省会及部分资源型和口岸型地市,净迁出地区连片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地市与沿海省份的内陆地市。3)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以就近迁移与远程迁移交织的流迁模式为主,且由此刻画的行政地级市间迁移网络格局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密西疏”现象;但也出现在当前流动阶段迁往京津冀的迁移流规模降低,长三角取代珠三角成为流入地首选区域的特征。4)流动人口生计策略的稳定性与人口迁移流动的空间惯性,是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空间格局表现出相似性的主要原因,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在不同地市间的梯度转移是促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选择上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段流动 初次流动 当前流动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生计策略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模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左昕 林李月 +1 位作者 朱宇 柯文前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8-163,共6页
基于对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新理解,依据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客观和主观视角对现有维度进行二分类,构建包括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的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空间自相关和泰尔指数,... 基于对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新理解,依据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客观和主观视角对现有维度进行二分类,构建包括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的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空间自相关和泰尔指数,探讨省域尺度上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地域模式。结果表明:(1)在组间差距的作用下,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综合水平、客观维度、主观维度发展程度均表现出典型的非均衡性;(2)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综合水平、客观维度、主观维度都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明显的集聚中心,但三者间的集聚呈梯度下降态势,区域粘滞水平是主导机制;(3)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呈现出明显的首位特征和长尾特征;(4)可划分为4种地域模式,包括发展龙头型、维度短板型、潜力挖掘型和落后追赶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城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空间结构 地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结构变动下的家庭户消费模式——基于狄利克雷模型的多时点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亮亮 蒋耒文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68,共13页
2000年以后,初步完成人口转型的中国进入以人口年龄、城乡结构持续转变为特点的后人口转变时期,长期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巨大变化;消费规模的扩大也同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关于新时期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转... 2000年以后,初步完成人口转型的中国进入以人口年龄、城乡结构持续转变为特点的后人口转变时期,长期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巨大变化;消费规模的扩大也同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关于新时期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转变对消费结构模式影响的研究非常缺乏。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2—2016三期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狄利克雷多分类比例回归模型,探究该时期家庭人口特征对家庭户消费模式的影响和两者关系在不同年份和区域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收入的影响后,我国家庭人口特征对消费模式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整体来看,城乡差异和城市化进程作用明显,全国消费规模的扩大主要来源于城市,而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村;从人口因素和消费结构的关系来看,户主年龄对居住、医疗、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支出比例的影响呈"U"型关系,但对日用品和衣着支出比例的影响呈倒"U"型,规模较大、受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户主的家庭,非食品消费支出比例更大;从区域差异来看,中西部地区家庭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低于东部,但家庭人口特征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模式在不同区域基本稳定;从纵向的视角来看,城乡家庭消费结构差异随时间持续扩大,而受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户主家庭非食品消费支出比例高的情况有所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模式 家庭人口特征 区域差异 狄利克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不同学历群体过剩通勤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岳丽莹 李开明 吴瑞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2-1391,共10页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上海中心城区通勤出行中有52.14%属于过剩通勤,通勤潜能利用率为26.14%,表明通勤出行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②从学历看,过剩通勤存在明显群体差异,高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程度远高于低学历群体。③从空间看,过剩通勤在城市内部呈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中心地区远高于外围地区。④从作用机制看,除微观层面的职住平衡,宏观层面的职住离散也对居民通勤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二者对不同学历群体的影响效力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对低学历群体的影响更大而后者对高学历群体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效率 职住平衡 过剩通勤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