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吴书驰 张华钰 韦家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开展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识别出8类细分情感空间,并对3697个空间地点数据进行情感评分。研究发现:(1)情感热点空间与物质载体高度耦合;(2)怀旧、喜悦共同构成四川北路街区情感基底;(3)负面情感空间呈现“功能失配—节点聚集”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多源数据与AI技术的协同应用能够拓展情感空间解析的观测维度,为精细化城市更新中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融合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大语言模型 情感空间 城市更新 规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人—地”情感关联测度及启示——以上海多伦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刘勇 尹嘉晟 张怡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居民区的景点”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日常语言、微观行动情景有助于理解“人—地”情感的产生;二是城市街区“正在发生”的情感记忆同样重要。最后提出构建“街区记忆圈”的策略建议,以期助力上海“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街区更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城市街区 情感测度 街区记忆圈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不同学历群体过剩通勤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岳丽莹 李开明 吴瑞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2-1391,共10页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上海中心城区通勤出行中有52.14%属于过剩通勤,通勤潜能利用率为26.14%,表明通勤出行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②从学历看,过剩通勤存在明显群体差异,高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程度远高于低学历群体。③从空间看,过剩通勤在城市内部呈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中心地区远高于外围地区。④从作用机制看,除微观层面的职住平衡,宏观层面的职住离散也对居民通勤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二者对不同学历群体的影响效力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对低学历群体的影响更大而后者对高学历群体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效率 职住平衡 过剩通勤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铁网络的我国城镇化空间模式再探——基于上海-长三角腹地的检验及辨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峰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探讨高铁网络支撑下的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与现实认知误区。通过对"上海-长三角"22个地级市的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的追踪辨识,考察高铁时代异地就业的"新型流动人群"以及具有"商务流"特征人群的... 探讨高铁网络支撑下的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与现实认知误区。通过对"上海-长三角"22个地级市的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的追踪辨识,考察高铁时代异地就业的"新型流动人群"以及具有"商务流"特征人群的规模和城际分布。在此基础上,针对"极化—扁平化"、"时空模型—效用模型"以及"理想模式—内在机制"三对关系展开辨析,据此探讨"高铁+城市群"协调发展理想模式的实证启示。最后对决定"高铁时代"城市群的极化抑或均衡发展的关键机制做出阐释,希冀澄清高铁与城镇化空间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而有助于促进城镇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镇化模式 上海-长三角城际空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居—业”视角下上海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秦倩茜 周凌 李峰清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7,共7页
立足上海“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通过人口、企业传统调查数据和手机LBS新数据建构多重数据参照系,从“人—居—业”叠合视角解析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趋势和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南汇新城地区产城关系仍具有“城—镇—园”... 立足上海“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通过人口、企业传统调查数据和手机LBS新数据建构多重数据参照系,从“人—居—业”叠合视角解析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趋势和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南汇新城地区产城关系仍具有“城—镇—园”板块化空间组织特征,产业园区发展对城区人口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有限、人群空间分异显著,但各组团空间一体化发展态势也日益显现。提出南汇新城“十四五”乃至中远期应从注重城区人口增长到重视人才吸引,并通过人群特征需求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塑造特色化人居空间品质,形成具有与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特点的人才吸引高地,进而支撑本地区承担的更高水平开放、国际协同创新改革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城融合 空间组织 多重数据 规划策略 南汇新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投射—公众感知”视角下地域文化空间差异研究——基于淄博市临淄区的观察与分析
6
作者 刘勇 徐心怡 +2 位作者 单宗媛 杜雅优 何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城市发展须融合地域文化,通过政府主导的规划促进与公众的互动并增强文化体验来传承地域文化。文章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案例地,基于文本和微博数据,依托认知—情感理论的分析路径识别了政府投射与公众感知双视角下的地域文化的空间特... 城市发展须融合地域文化,通过政府主导的规划促进与公众的互动并增强文化体验来传承地域文化。文章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案例地,基于文本和微博数据,依托认知—情感理论的分析路径识别了政府投射与公众感知双视角下的地域文化的空间特征,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重视度—满意度分析法”观察其空间差异,并探讨导致差异的影响因素。随后,通过词频分析法综合提炼公众的具体需求,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优化地域文化的空间匹配度。研究发现:(1)政府投射和公众感知双视角下地域文化空间在认知、情感方面均存在差异,根据综合得分划分为高投射—高感知区、高投射—低感知区、低投射—低感知区和低投射—高感知区;(2)政府投射和公众感知双视角下地域文化空间差异的成因主要归结于需求差异。最后,文章通过融合多元功能、优化环境品质、强化文化推广、丰富体验活动、增加交通可达等方法来优化地域文化空间,从而使政府投射的空间与公众感知的空间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投射 公众感知 地域文化 空间差异 重视度—满意度分析法(I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维度下城市复杂性系统研究的优化与实践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田莉 黄安 李永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7,共13页
城市属于典型的复杂性系统,多要素、多层级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其特征,这种复杂性为城市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首先回顾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起源、发展及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对城市复杂性系统进行了解构与剖析,将社会-生态系统(S... 城市属于典型的复杂性系统,多要素、多层级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其特征,这种复杂性为城市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首先回顾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起源、发展及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对城市复杂性系统进行了解构与剖析,将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的治理框架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D)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城市复杂性系统模拟的SDES框架。同时,以北京住房复杂性系统为例,采用SDES模型,对租赁住房发展的不同情景进行模拟,并对不同干预情景下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以为住房政策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系统 系统动力学 社会-生态系统 北京住房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优化策略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开明 刘勇 +2 位作者 李开顺 郝晋伟 岳丽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69,共9页
文章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农业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剖析了我国现有各类农业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优化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策略。(1)依据“功能分区—用途单元—地块图斑”细分农业空间,理顺管控对象。(2)依据各级政府事权... 文章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农业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剖析了我国现有各类农业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优化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策略。(1)依据“功能分区—用途单元—地块图斑”细分农业空间,理顺管控对象。(2)依据各级政府事权,市域规划应突出“结构管控、奠定格局”,县域规划应强调“用途管控、协调布局”,镇域规划应强调“要素管控、面向实施”,实现管控内容分级统筹。(3)依据农业各类空间的共性和差异性需求,分类传导由“规模、边界、地类、规则”组成的基础要素,分项叠加由“数量、质量、效率”组成的特色指标,形成刚弹结合的措施,实现管控手段的多维拓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市域—县域—镇域”的农业空间规划框架建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农业空间规划 空间管控 规划框架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公众情绪感知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
9
作者 刘勇 单宗媛 +2 位作者 徐心怡 杨希 何丹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8,共9页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公众情绪感知来优化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提升公众既有空间体验的思考之一。结合环境心理学,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利用新浪微博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并通过...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公众情绪感知来优化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提升公众既有空间体验的思考之一。结合环境心理学,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利用新浪微博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并通过情绪词频分析法探究公众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第二,时空要素与主观要素均会导致公众在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不同情绪的感知差异;第三,影响公众情绪感知的因素存在“认知”与“行为”维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验证了通过社交媒体数据来揭示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的可行性,提出符合公众中高阶情感需求的空间改善与提升策略,以期为综合交通枢纽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公众情绪 公共空间感知 情绪词频分析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杨家村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探讨
10
作者 吴雷 雷振东 +1 位作者 崔小平 郝晋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60-65,共6页
西安杨家村作为秦岭北麓乡村景观的典型代表,处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秦陵遗产保护的双重格局中。文章基于杨家村现状乡村景观格局及其内在冲突分析,提出“生态—遗产”格局优化导向下的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思路,并从双重保护、格局互融... 西安杨家村作为秦岭北麓乡村景观的典型代表,处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秦陵遗产保护的双重格局中。文章基于杨家村现状乡村景观格局及其内在冲突分析,提出“生态—遗产”格局优化导向下的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思路,并从双重保护、格局互融、视线协调、价值提升方面提出具体的转型策略和路径,以期指导该村乡村景观转型的实践,并为其他具有“生态—遗产”格局特征的秦岭北麓乡村景观转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遗产”格局 互适性转型思路 乡村景观转型 秦岭北麓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永浮 蔡宇超 +1 位作者 唐依依 刘曦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9,32,共8页
"双评价"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当前研究表明,其尚存在理论应用与现实需求差距大、适宜性评价与承载力评价割裂、现状评价与未来研判明显脱离等问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双评价"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当前研究表明,其尚存在理论应用与现实需求差距大、适宜性评价与承载力评价割裂、现状评价与未来研判明显脱离等问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正式出台后,在"双评价"的理论、方法、流程、层次上显示出回归理论实质、确保简便易行、贯穿动态理念和重视上下传导等明显优势。文章顺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提出适合于县域国土空间单元的"空间传导-空间划定-空间测算"评价技术框架,并开展沿海发达地区典型县域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双评价 适宜性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划中的“通勤”概念辨析及“通勤阈值”界定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峰清 张欣 赵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9,共7页
职住通勤问题是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常见研究命题,但既有研究存在概念误用引起的规划误判等问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了“通勤”多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和国内外概念源起,明确通勤是界定“职住分离”语境下的特定出行概念,并结合上海... 职住通勤问题是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常见研究命题,但既有研究存在概念误用引起的规划误判等问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了“通勤”多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和国内外概念源起,明确通勤是界定“职住分离”语境下的特定出行概念,并结合上海的经验研究案例,针对大数据语境下的通勤概念泛化可能带来的偏差进行分析;然后对“通勤”概念作了溯源,分析和提出了“通勤”发生的阈值界定准则;最后通过大数据辅助的实证研究,阐释了在准确把握“通勤”概念的基础上,合理界定“通勤阈值”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 职住关系 概念溯源 通勤阈值界定 规划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视角的特色小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宇超 李永浮 朱冬奇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317-323,共7页
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发展势头迅猛,但“小镇”热潮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选择403个全国特色小镇为对象进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首先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以及GIS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探究全国特色小... 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发展势头迅猛,但“小镇”热潮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选择403个全国特色小镇为对象进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首先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以及GIS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探究全国特色小镇类型分布、产业分布、城市群分布、省市区分布以及三大地带的分布特征与差异,总结其基本规律;进而立足于特征差异的规律总结,对其中所反映出的产镇统筹、特色发掘、区域联系、发展重点、调控机制问题进行辨析论证;最后提出特色小镇若干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正视当前特色小镇发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清晰认知特色小镇2种形态内涵,深度挖掘产业发展特色,加强与其所在城市群的空间联系,重视区域发展基础条件,在空间规划与调控机制上有效引导,才能实现特色小镇的融合、创新、统筹、有序、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空间分布 GIS 发展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漳泉大都市区空间网络结构分析——基于人流活动特征的LBS大数据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刚钰 黄建中 李峰清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11期13-19,共7页
基于LBS画像大数据,从"人流活动特征"的视角,通过分析厦门、漳州、泉州本地人群与外来旅游人群在厦漳泉区域的活动特征,研究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厦、漳、泉三市人群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依赖特征;厦泉之间... 基于LBS画像大数据,从"人流活动特征"的视角,通过分析厦门、漳州、泉州本地人群与外来旅游人群在厦漳泉区域的活动特征,研究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厦、漳、泉三市人群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依赖特征;厦泉之间人流联系高于厦漳,沿海人流活动高于内地城镇;外来旅游人群活动主要集中在厦门本岛。研究认为,厦漳泉大都市区宜形成厦、漳、泉"三足鼎立,有机联系"的多核心、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网络结构 人流活动特征 LBS大数据 厦漳泉大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产业升级为基础的老旧工业区更新研究——以深圳市八卦岭工业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勇 刘昌辉 《园林》 2019年第7期52-57,共6页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之一,本文以深圳市八卦岭旧工业区改造项目为例首先介绍了城市更新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其次阐述了老旧工业区改造要面临的若干诉求,然后介绍本次改造区域的基本背景信息和面临的若干问题...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之一,本文以深圳市八卦岭旧工业区改造项目为例首先介绍了城市更新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其次阐述了老旧工业区改造要面临的若干诉求,然后介绍本次改造区域的基本背景信息和面临的若干问题,最后对八卦岭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更跟新策略和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升级 工业区改造 改造策略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