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徐龙宝版画藏书票作品选
1
作者 徐龙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徐龙宝,1952年生于上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协版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版画奖”获得者。
关键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版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 作品选 藏书票 协会会员 副教授 副主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吴书驰 张华钰 韦家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开展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识别出8类细分情感空间,并对3697个空间地点数据进行情感评分。研究发现:(1)情感热点空间与物质载体高度耦合;(2)怀旧、喜悦共同构成四川北路街区情感基底;(3)负面情感空间呈现“功能失配—节点聚集”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多源数据与AI技术的协同应用能够拓展情感空间解析的观测维度,为精细化城市更新中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融合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大语言模型 情感空间 城市更新 规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图像语义挖掘的街道环境品质设计因子研究——以上海武康路为例
3
作者 胡炜钊 宋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4,共6页
为深入理解是何种设计因子影响了人群对街道的品质感知,以上海名街武康路为例,通过网络图像语义挖掘与热词核心语义聚类分析,结合实地踏勘总结出三个有关街道环境品质的设计因子:街道流速与环境可供性、过渡空间的环境渗透作用、街道底... 为深入理解是何种设计因子影响了人群对街道的品质感知,以上海名街武康路为例,通过网络图像语义挖掘与热词核心语义聚类分析,结合实地踏勘总结出三个有关街道环境品质的设计因子:街道流速与环境可供性、过渡空间的环境渗透作用、街道底蕴的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市街道环境品质设计模型,思考背后的当代设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品质设计 城市街道 武康路 图像爬取 语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上海美术院校的艺术收藏研究
4
作者 李超 戎雨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88,共6页
近现代以来,由于都市文化的兴起和西方美术的传入,中国美术蓬勃发展。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有着开放的艺术文化生态和多元的艺术教育集群。本文主要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为例,梳理和解读其中三类艺术收藏的细节,进而分... 近现代以来,由于都市文化的兴起和西方美术的传入,中国美术蓬勃发展。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有着开放的艺术文化生态和多元的艺术教育集群。本文主要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为例,梳理和解读其中三类艺术收藏的细节,进而分析相关收藏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联,并思考如何保护、转化和利用学院艺术收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上海美术专科院校 艺术收藏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段展墙谈起——第22届米兰三年展中国馆上海美术学院展区的主题策划与空间演绎 被引量:2
5
作者 程雪松 杨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7-182,共6页
2019年第22届意大利米兰三年展以"破碎的自然:设计以人类的生存"为主题,强调恢复性设计的概念,探索和呈现洞察当下关键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本届三年展主题,循序渐进地陈述了中国馆及上海美术学院展区对于时代命题的思考与... 2019年第22届意大利米兰三年展以"破碎的自然:设计以人类的生存"为主题,强调恢复性设计的概念,探索和呈现洞察当下关键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本届三年展主题,循序渐进地陈述了中国馆及上海美术学院展区对于时代命题的思考与回应。文章聚焦于上海美术学院展区《望乡》展墙的主题策划与空间演绎,以"进退之间的设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视角,进而思考人、社会、自然如何通过设计取得平衡,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三年展 中国馆 上海美术学院展区 主题策划 空间演绎 《望乡》展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人—地”情感关联测度及启示——以上海多伦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刘勇 尹嘉晟 张怡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居民区的景点”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日常语言、微观行动情景有助于理解“人—地”情感的产生;二是城市街区“正在发生”的情感记忆同样重要。最后提出构建“街区记忆圈”的策略建议,以期助力上海“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街区更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城市街区 情感测度 街区记忆圈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美专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管窥——以《美术》杂志为中心
7
作者 屈慧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3-178,共6页
文章以《美术》杂志为中心,从学校定位的调整和刊物话语平台的构建入手,论及办刊过程中关于美术思潮的涌动、对现代西方美术的引介和对美术教育教学论的细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探索《美术》作为美术专门学校的出版刊物对上海美专及其... 文章以《美术》杂志为中心,从学校定位的调整和刊物话语平台的构建入手,论及办刊过程中关于美术思潮的涌动、对现代西方美术的引介和对美术教育教学论的细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探索《美术》作为美术专门学校的出版刊物对上海美专及其美术教育问题的具体功用,呈现上海美专早期重要转型阶段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选择与确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 上海美专 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溪香行月中缘——上海闸北不夜城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陆邵明 张慧姝 唐旗生 《中国园林》 2002年第4期38-40,共3页
公共绿地已成为当前我国“美化”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都市绿地景观设计中体现本土文化和城市文脉,是笔者关注的设计焦点。通过对我国古代“香佩疗法”的探究以及对上海闸北历史文化“交通情结”的研究,笔者以“绿溪香行月中... 公共绿地已成为当前我国“美化”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都市绿地景观设计中体现本土文化和城市文脉,是笔者关注的设计焦点。通过对我国古代“香佩疗法”的探究以及对上海闸北历史文化“交通情结”的研究,笔者以“绿溪香行月中缘”作为不夜城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主题,来再现闸北地域文化,谱写上海绿地景观新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公共绿地 景观设计 城市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不同学历群体过剩通勤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岳丽莹 李开明 吴瑞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2-1391,共10页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上海中心城区通勤出行中有52.14%属于过剩通勤,通勤潜能利用率为26.14%,表明通勤出行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②从学历看,过剩通勤存在明显群体差异,高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程度远高于低学历群体。③从空间看,过剩通勤在城市内部呈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中心地区远高于外围地区。④从作用机制看,除微观层面的职住平衡,宏观层面的职住离散也对居民通勤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二者对不同学历群体的影响效力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对低学历群体的影响更大而后者对高学历群体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效率 职住平衡 过剩通勤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成熟阶段的综合水平测度及发展趋势分析——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煜 李永浮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9-594,606,共7页
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超过80%的上海为样本,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建成环境4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2005—2016年上海城市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相比较而言,生活方式和建成环境两大方面在上海近年来城市化... 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超过80%的上海为样本,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建成环境4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2005—2016年上海城市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相比较而言,生活方式和建成环境两大方面在上海近年来城市化演进过程中的影响更为突出。随着上海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多指标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反映出这一阶段城市发展特征更多体现在城市综合环境的提升方面,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指标方面。中国城市化整体尚处于加速阶段,以上海为例,对城市化成熟阶段的演化特征研究可以为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提供政策储备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综合水平 熵值法 上海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铁网络的我国城镇化空间模式再探——基于上海-长三角腹地的检验及辨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峰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探讨高铁网络支撑下的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与现实认知误区。通过对"上海-长三角"22个地级市的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的追踪辨识,考察高铁时代异地就业的"新型流动人群"以及具有"商务流"特征人群的... 探讨高铁网络支撑下的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与现实认知误区。通过对"上海-长三角"22个地级市的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的追踪辨识,考察高铁时代异地就业的"新型流动人群"以及具有"商务流"特征人群的规模和城际分布。在此基础上,针对"极化—扁平化"、"时空模型—效用模型"以及"理想模式—内在机制"三对关系展开辨析,据此探讨"高铁+城市群"协调发展理想模式的实证启示。最后对决定"高铁时代"城市群的极化抑或均衡发展的关键机制做出阐释,希冀澄清高铁与城镇化空间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而有助于促进城镇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镇化模式 上海-长三角城际空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居—业”视角下上海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秦倩茜 周凌 李峰清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7,共7页
立足上海“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通过人口、企业传统调查数据和手机LBS新数据建构多重数据参照系,从“人—居—业”叠合视角解析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趋势和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南汇新城地区产城关系仍具有“城—镇—园”... 立足上海“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通过人口、企业传统调查数据和手机LBS新数据建构多重数据参照系,从“人—居—业”叠合视角解析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趋势和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南汇新城地区产城关系仍具有“城—镇—园”板块化空间组织特征,产业园区发展对城区人口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有限、人群空间分异显著,但各组团空间一体化发展态势也日益显现。提出南汇新城“十四五”乃至中远期应从注重城区人口增长到重视人才吸引,并通过人群特征需求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塑造特色化人居空间品质,形成具有与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特点的人才吸引高地,进而支撑本地区承担的更高水平开放、国际协同创新改革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城融合 空间组织 多重数据 规划策略 南汇新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传播与观念转型:近代上海家庭装饰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超 马俊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08,共5页
与建筑相比,室内设计的职业化历程发展较晚,但却是近代上海设计最为勃兴的领域之一,其显著特征便是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与广泛性。除了职业设计师之外,还有大量的知识分子以及家庭妇女等群体参与到家庭装饰的现代转型,他们共同构建了近代... 与建筑相比,室内设计的职业化历程发展较晚,但却是近代上海设计最为勃兴的领域之一,其显著特征便是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与广泛性。除了职业设计师之外,还有大量的知识分子以及家庭妇女等群体参与到家庭装饰的现代转型,他们共同构建了近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多元生态。本文从传播媒介和传播主体两个方面研究家庭装饰的知识传播,并从中剖析上海家庭装饰的功能化与科学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装饰 布置 室内 设计 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民园林的建构——以上海东安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松伟 《园林》 2014年第5期62-65,共4页
从秦汉时期的皇苑到明清时期的私园,中国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有着自身的个性。传统园林有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即统治阶级或文化群体。建国后,这些园林走向大众,走向普通百姓,—方面为中国园林文化普及与传承奠定了群众基... 从秦汉时期的皇苑到明清时期的私园,中国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有着自身的个性。传统园林有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即统治阶级或文化群体。建国后,这些园林走向大众,走向普通百姓,—方面为中国园林文化普及与传承奠定了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园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 公园 东安 上海 文化体系 园林文化 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览改变形式——2014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展
15
作者 陈念 王昂 《电影评介》 2014年第22期81-83,共3页
展览是艺术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艺术缺少展览,就无法面向公众传播,也无法同观众之间相互交流,因此,展览在艺术传播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由于种种制度因素的限制,导致艺术策划与展览需要考虑艺术为... 展览是艺术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艺术缺少展览,就无法面向公众传播,也无法同观众之间相互交流,因此,展览在艺术传播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由于种种制度因素的限制,导致艺术策划与展览需要考虑艺术为政府服务,所以其展厅经常以主题性展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机构 非盈利性 艺术传播 当代艺术展 公众传播 主题性 艺术作品 策展人 艺术基金会 艺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滨水旧工业区景观更新设计研究——以上海杨浦滨江公园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可欣 《园林》 2020年第8期74-80,共7页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境和生态廊道,在景观更新设计时践行可持续的理念是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绿色共享空间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回顾滨水旧工业区的更新发展历程,探讨其中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景观更新设计策略,并以...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境和生态廊道,在景观更新设计时践行可持续的理念是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绿色共享空间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回顾滨水旧工业区的更新发展历程,探讨其中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景观更新设计策略,并以上海杨浦滨江公园为例,分析其相应的设计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以期为国内其他滨水旧工业区的景观更新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空间 更新 可持续 旧工业区 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点评的上海植物园免费前后游憩体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潇涵 田云庆 《园林》 2023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网络点评数据可直观反映城市公园的游憩体验与服务质量。基于上海市公园接连免费开放的背景,筛选出上海植物园大门票免费前后的点评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与IPA分析法构建感知要素评价表与分析模型,对比其前后游憩体验感知差异。结果显示:... 网络点评数据可直观反映城市公园的游憩体验与服务质量。基于上海市公园接连免费开放的背景,筛选出上海植物园大门票免费前后的点评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与IPA分析法构建感知要素评价表与分析模型,对比其前后游憩体验感知差异。结果显示:(1)大门票免费前的整体游憩满意度稍高于免费后;(2)自然景观、特色景观与娱乐项目三个要素不受门票影响,游客关注度与满意度均高,但游客始终对外部交通表示不满;(3)游憩成本、情感体验等要素的感知程度前后差异较大。基于研究结果对内外交通、科普标识、活动设施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该研究可为上海植物园的更新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城市专类公园品质评价与游憩体验感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专类公园 网络点评数据 上海植物园 免费政策 游憩体验对比 IP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沪城八景”的景观艺术
18
作者 林磊 李家卉 《园林》 2019年第9期48-53,共6页
“八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上海“沪城八景”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八景”文化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沪城八景”的文献资料,实地踏勘现场,从文学性哲学性地域性三方面... “八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上海“沪城八景”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八景”文化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沪城八景”的文献资料,实地踏勘现场,从文学性哲学性地域性三方面分析和论述“沪城八景”的艺术特性探讨其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城八景 地域性 文学性 哲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雷亚伦 袁利彬 +2 位作者 王川 蒋伟华 王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861-3871,共11页
黔东南是中国最大且保存最好的苗族聚居区,拥有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苗族传统聚落是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对该地区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边界形... 黔东南是中国最大且保存最好的苗族聚居区,拥有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苗族传统聚落是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对该地区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边界形态指数、空间句法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区域格局到个案特征分析角度出发,对聚落空间特征进行解构,并探寻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性与等级性。核密度最大值位于雷山县、台江县和剑河县交汇地带,整体空间格局呈现“西南和中南密集、东北稀疏”的分布特征。在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下,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000 m、起伏度10~20 m、坡度2°~5°和阳坡90°~270°的清水江与都柳江及山地丘陵谷地中;聚落空间结构呈“团聚式”分布,外部边界呈指状形态,空间聚集中心显示聚落内部及边缘交通差异化分布。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显示,苗族传统聚落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区域空间载体。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空间格局形成起基础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对内部空间组织与演变起引导和控制作用,经济发展因素对空间发展和保护具有决定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这种复杂性,对理解苗族文化、制定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空间特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文展览会”与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
20
作者 葛华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1,I0012,共10页
“语文展览会”是1939年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为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展览。通过策展与观众的双重视角分析“语文展览会”三种话语的显隐关系与内在张力,能够揭示其中包含的中国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 “语文展览会”是1939年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为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展览。通过策展与观众的双重视角分析“语文展览会”三种话语的显隐关系与内在张力,能够揭示其中包含的中国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进逻辑:汉字的民族性、书写的物质性、书艺的审美性,以及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展览会 书法现代转型 汉字拉丁化 审美现代性 文化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