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 被引量:4
1
作者 聂伟 高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8-9,共2页
以感性记忆作为理解上海电影与电影上海复杂关系的入口,重申影像叙事对都市现代性的改造,以及城市生活之于都市电影的风格影响。从"天堂"、"原罪"、"革命"、"众生"到"怀旧",试图勾... 以感性记忆作为理解上海电影与电影上海复杂关系的入口,重申影像叙事对都市现代性的改造,以及城市生活之于都市电影的风格影响。从"天堂"、"原罪"、"革命"、"众生"到"怀旧",试图勾勒出电影与上海互为表里的造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电影 记忆 历史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中的“外白渡桥”:作为上海文化表征的符号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海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89,共9页
地处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的外白渡桥是上海的地标之一,因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成为含义复杂的文化符号。自电影诞生以来,外白渡桥频繁出现在电影作品中,表征不同的意味。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世博中国馆等同样带有鲜明上海... 地处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的外白渡桥是上海的地标之一,因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成为含义复杂的文化符号。自电影诞生以来,外白渡桥频繁出现在电影作品中,表征不同的意味。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世博中国馆等同样带有鲜明上海印记的载体相比,外白渡桥在共时性和历时性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它建成最早,见证了上海乃至现代中国的百年历程,另一方面它既融入外滩建筑群中,又置身于与浦东陆家嘴摩天大楼建筑群的对比中,无论从共时性空间还是历时性时间的维度,都有耐人寻味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白渡桥 上海地标 文化表征 符号分析 上海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勒兹的电影-哲学的概念世界 被引量:1
3
作者 蓝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9,共20页
福柯曾戏称德勒兹的哲学为“德勒兹时代”,这是因为福柯的哲学是考古学的哲学,从历史来看待当代;德勒兹的哲学却是“创造概念”的哲学,是从未来来看待当代——人在这个地球和宇宙中,有别于一切其他生物,依靠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这就是... 福柯曾戏称德勒兹的哲学为“德勒兹时代”,这是因为福柯的哲学是考古学的哲学,从历史来看待当代;德勒兹的哲学却是“创造概念”的哲学,是从未来来看待当代——人在这个地球和宇宙中,有别于一切其他生物,依靠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这就是不断地寻找差异,生成概念,逃逸定见。对德勒兹来说,电影就是哲学,哲学也就是电影。德勒兹试图通过电影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确定什么,而是相信什么,以及是否还心存信仰。现代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真正的思想不是被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来界定,而是被潜在或未被思想的东西所界定。思考不是去解释,而是去创造。现代电影的这种理想的契机出现了。现代电影或时间-影像,超越了其他一切既有思想的界限,向我们打开了消除封闭“我思”之无限可能,从而可以重建我们对世界和人自身的信仰,激发我们朝向思想的自由并不断地追求与奋斗。人类是时间的奴隶,也是时间的主宰。运动的影像,使人类留存“活动”行为的梦想得以实现;时间的影像,则是人类彻底“挣脱”肉身的限制,使人的生命奔向无限自由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哲学 概念世界 时间-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媚俗与颓废:半殖民地上海电影现代性的三副面孔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海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9,共10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中国电影进入了成熟期,它既不同于20年代单一的商业电影体系,也不同于1949年后单一的政治电影体系,而呈现为政治、产业和美学的多元并置性,具体表现为三种电影类型:左翼革命电影、商业类型电影和颓废现实电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中国电影进入了成熟期,它既不同于20年代单一的商业电影体系,也不同于1949年后单一的政治电影体系,而呈现为政治、产业和美学的多元并置性,具体表现为三种电影类型:左翼革命电影、商业类型电影和颓废现实电影。从现代性的维度看,又存在相互交叉,分别体现了现代性的三个侧面,即“左翼电影的革命现代性”“‘软性电影’的媚俗现代性”和“小资电影的颓废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 半殖民地 现代性 左翼 媚俗 颓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玩意、新时尚与现代生活:理解早期上海电影现代性的合法维度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海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56,共11页
1918—1930年是中国电影的初创期,以革命性为评价标准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对初创期电影的总体评价极低,然而,如果以现代性的确立为标准,考察中国电影是否体现了某种现代性,是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以上海为主体的早期中国电影就会... 1918—1930年是中国电影的初创期,以革命性为评价标准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对初创期电影的总体评价极低,然而,如果以现代性的确立为标准,考察中国电影是否体现了某种现代性,是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以上海为主体的早期中国电影就会呈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们给中国人带来了直观的声光电现代体验,是白话现代主义文化启蒙的主战场,塑造了国人新的生活方式,也建构了国人的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上海电影 现代性 白话现代主义 国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三重语境及其创新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波 王锦源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共6页
一、近十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转型概述上海国际电影节自吴贻弓等人创办伊始,已走过30年的岁月,先后已成功举办24届,并且作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以其特有的国际视野和文... 一、近十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转型概述上海国际电影节自吴贻弓等人创办伊始,已走过30年的岁月,先后已成功举办24届,并且作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以其特有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追求,在亚洲东方形成了较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事”[1],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节 吴贻弓 国际视野 传播与文化 近十年 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浪潮下上海电影的突围与茫然——1990年代上海电影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广达 刘海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4-19,共6页
放眼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电影,可在四个方面呈现出其独到成长:1991年上影厂首开上海90年代主旋律电影创作之先河形成“红色上海”;娱乐片方面频现如张建亚导演的“后现代三部曲”等商业片精品,形成“滑稽上海”;主流艺术悄然转型,第六代... 放眼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电影,可在四个方面呈现出其独到成长:1991年上影厂首开上海90年代主旋律电影创作之先河形成“红色上海”;娱乐片方面频现如张建亚导演的“后现代三部曲”等商业片精品,形成“滑稽上海”;主流艺术悄然转型,第六代上海本土导演开启代际更迭,形成“茫然上海”;同时,一批域外导演的怀旧创作,呈现给观众一个似真似幻的“上海镜像”。总体来说,90年代转型期的上海电影如在断桥之下,可谓暗流涌动,主流不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上海电影 市场经济 娱乐片 主旋律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国人经营影院公司电影放映与小报的共谋合作实践——以《中央戏报》为中心的考察
8
作者 徐文明 颜筱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1-48,共8页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放映市场逐步打破外资垄断。1926年成立的中央影戏公司是我国较早成立的规模化的影院公司。中央影戏公司成立后重视电影放映与媒介宣传,中央影戏公司广告部负责人潘毅华等人创办了电影小报《中央戏报》,该...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放映市场逐步打破外资垄断。1926年成立的中央影戏公司是我国较早成立的规模化的影院公司。中央影戏公司成立后重视电影放映与媒介宣传,中央影戏公司广告部负责人潘毅华等人创办了电影小报《中央戏报》,该报成为中央影戏公司影片放映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通过整理史料,对中央影戏公司与《中央戏报》合作的历史进行梳理,试图呈现此时国人经营影院影片放映宣传与小报的共谋合作模式,展现中国影院业探索发展的历史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影戏公司 中央戏报 影院 电影放映 小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崇高审美话语建构的三个来源
9
作者 任华东 刘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5,共13页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与明确诉求;工农兵“泛英雄化影像”的审美塑造。中国学界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等西方崇高理论与中国传统乐感文化赋予崇高的道德超越—快感之维,另一方面又极大弱化了其审美形式—痛感之维,让崇高范畴的语义走向一种愉悦有余而痛感不足的单维度语义状态,从而与西方美学中具有双维异质—转化性特点的崇高范畴产生了重要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崇高 审美话语 意识形态诉求 工农兵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情感叙事策略研究
10
作者 潘晓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9,共4页
情感叙事理论为电影叙事研究拓展了维度,通过分析近年来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时代精神、角色塑造、结构搭建以及观众体验等,从多个方面研究此类影片的情感叙事策略。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借助情感叙事,将移情、投射、共情等应用在叙事策略中... 情感叙事理论为电影叙事研究拓展了维度,通过分析近年来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时代精神、角色塑造、结构搭建以及观众体验等,从多个方面研究此类影片的情感叙事策略。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借助情感叙事,将移情、投射、共情等应用在叙事策略中,剧情集中于如何在特定文本中实现让主人公摆脱道德困境、重建稳定的家庭结构,使电影建构起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出情感具象化,为同类电影提升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观影体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叙事 现实主义电影 移情 投射 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步从“头”越——论谢晋电影片头的美学追求与文化意义
11
作者 张斌 杨婧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5,共7页
电影片头,作为影片的开篇导引,扮演着构建影片预叙框架、奠定视觉基调、引导观众情感与认知期待等关键角色。考察谢晋电影片头设计在不同创作时期的演变轨迹,剖析谢晋电影片头的美学特性与功能,有助于探究电影片头“前主体”构建的美学... 电影片头,作为影片的开篇导引,扮演着构建影片预叙框架、奠定视觉基调、引导观众情感与认知期待等关键角色。考察谢晋电影片头设计在不同创作时期的演变轨迹,剖析谢晋电影片头的美学特性与功能,有助于探究电影片头“前主体”构建的美学生成机制。同时从影戏气韵与空间意象出发,探讨谢晋电影片头与民族影像美学生成之间的内在耦合,从而为理解国产电影片头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并为谢晋电影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路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 电影片头 电影美学 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电影、粉丝电影与电影的“作家IP”价值——以韩寒、郭敬明电影为中心
12
作者 张贝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49,共4页
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文学作家,将各自创作的青春文学著作改编成电影作品后,产生了典型的“作家电影”,这些电影在巩固原作粉丝并拓展影迷的同时,逐渐形成作家IP,促使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围绕以作家为IP的粉丝电影。通过由内到外的分析... 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文学作家,将各自创作的青春文学著作改编成电影作品后,产生了典型的“作家电影”,这些电影在巩固原作粉丝并拓展影迷的同时,逐渐形成作家IP,促使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围绕以作家为IP的粉丝电影。通过由内到外的分析这类作家IP改编的电影,发现影像中呈现的青春主体、青春主题、错位的青春影像及其自带的争议话题等,呈现影像特征既为中国类型电影增添了新形态与新业态,也带来了可供电影创作观瞻与思考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电影 粉丝电影 青春价值 IP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媒介、阶层意识及其认同的塑造——基于上海市民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邢虹文 王琴琴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34,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群体加速分化,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不同的阶层文化与身份意识也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媒介化社会"的兴起,大众传媒对现实的反映和塑造能力日益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群体加速分化,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不同的阶层文化与身份意识也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媒介化社会"的兴起,大众传媒对现实的反映和塑造能力日益提升,其在塑造阶层意识和认同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强。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民的实证调查,分析电视媒介对社会阶层身份与认同的影响和塑造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传播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媒介 阶层意识 认同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长恨歌》的成功与上海文化的挖掘
14
作者 崔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48,59,共2页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被成功改编成电视剧,本文从影、像、声等角度分析,电视剧《长恨歌》是如何挖掘上海文化,取得商业成功的。
关键词 《长恨歌》 上海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东方卫视艺术人文频道的专业化探索
15
作者 袁亮亮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1期79-80,共2页
艺术人文频道的开播是上海东方卫视专业化道路的继续,集团总裁黎瑞刚在频道创立之初明确指出:"艺术人文频道的开办,不以广告盈利为第一目的,而是以引领先进文化为己任,以营造艺术氛围和倡导人文精神为宗旨。"东视人牢记这一... 艺术人文频道的开播是上海东方卫视专业化道路的继续,集团总裁黎瑞刚在频道创立之初明确指出:"艺术人文频道的开办,不以广告盈利为第一目的,而是以引领先进文化为己任,以营造艺术氛围和倡导人文精神为宗旨。"东视人牢记这一发展方针,面对频道发展过程中审美价值和商业利润的矛盾,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短短一年时间成功树立了品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化 探索 品牌形象 双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体育观和国族认同建构——论中国体育电影的叙事主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斌 王天翼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9,共11页
近年来,体育电影引发了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事实上,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拍摄体育电影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政治语境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叙事重心的变化。中国内地体育电影叙事主题经历了革命体育观、人民体育... 近年来,体育电影引发了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事实上,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拍摄体育电影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政治语境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叙事重心的变化。中国内地体育电影叙事主题经历了革命体育观、人民体育观、人文体育观、奥运体育观和复兴体育观的历史变迁,这种变迁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互映照,也与中国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体现出身体、体育观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因此形成了对中国独特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表达,并以此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电影 叙事主题 国族认同 体育观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传记电影中的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子夏 翟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47,共5页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是当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以费穆执导的《孔夫子》、胡玫执导的《孔子》两部...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是当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以费穆执导的《孔夫子》、胡玫执导的《孔子》两部孔子传记电影为例,从历史、民族与美学等方面,以现代化的视角探讨“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的时代性表达,以期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爱国精神,传播儒家文化起到例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文化 传记电影 东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符码的建筑:建筑叙事对电影的介入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本质上来说叙事学的产生得益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以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起源。电影叙事作为当代文艺叙事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深厚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电影中的元素作为不同的符码,指向不同的含义。法国电影... 本质上来说叙事学的产生得益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以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起源。电影叙事作为当代文艺叙事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深厚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电影中的元素作为不同的符码,指向不同的含义。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认为影像之所以可以超越它所映现的现实,是因为电影的再现形式成为再现事物的某种具体符号(符码)。((1))本文基于电影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作为符码的建筑叙事的可能性,以及在电影中建筑叙事的介入机制、表现形态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符号学 电影理论家 电影叙事 结构主义 当代文艺 符号学理论 叙事学 皮尔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政治之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昆曲现代戏的初次实践
19
作者 张婷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4,共8页
1958至1960年间,在“大跃进”运动的推力下,上海曲界展开昆曲现代戏编演的初次尝试,他们破旧立新的摸索,尽管始终无法脱离政治的框架,也并未获得成功,但在实践中积累的创造性改革经验,推动了当时关于昆曲传统继承和现代革新的大讨论。... 1958至1960年间,在“大跃进”运动的推力下,上海曲界展开昆曲现代戏编演的初次尝试,他们破旧立新的摸索,尽管始终无法脱离政治的框架,也并未获得成功,但在实践中积累的创造性改革经验,推动了当时关于昆曲传统继承和现代革新的大讨论。回顾这一时期艺术实践正反两面的经验与教训,或许可为当下昆曲现代戏创作提供新的反思性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现代戏 戏曲改革 曲律 唱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发》:中国新主流电影的青年化、东方美学与类型融合范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波 夏梦頔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0-37,共8页
《出发》(刘智海,2024)作为中国新主流电影青年化的范式,具备学院派与作者性表达的双重特点,以“微传奇”的形式完美打破了宏大叙事的壁垒,成功填补了中国新主流电影对毛泽东早期革命生涯书写的空白,实现了个体关怀与情感共鸣的多维互... 《出发》(刘智海,2024)作为中国新主流电影青年化的范式,具备学院派与作者性表达的双重特点,以“微传奇”的形式完美打破了宏大叙事的壁垒,成功填补了中国新主流电影对毛泽东早期革命生涯书写的空白,实现了个体关怀与情感共鸣的多维互动。在艺术性表达上,该片融入了浓厚的东方美学与诗意色彩,以记录式跟拍视角进行拍摄,应用多种象征性的审美符号,构建出想象的空间,形成虚实相生的诗意氛围与视觉美感;通过在地性与主旋律气质的有机互动,融合气象景观与地域方言,打造出独特的潇湘地域质感。影片结合了公路片等多种类型元素,实现了空间的再生产,展现了人物从个人理想到家国意识的转变,为革命领袖传记电影的再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传奇 青年化 东方美学 类型化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