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征稿通知
1
作者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0-160,共1页
现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概念出于康德,涵盖了人类生存状态的双重性。"polis"指向个体,意为属于公民的城邦,强调区域概念上公民地位,而"cosmos"则在泛指宇宙的同时,宏观上将人类视为世界秩序的组成部分。随着... 现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概念出于康德,涵盖了人类生存状态的双重性。"polis"指向个体,意为属于公民的城邦,强调区域概念上公民地位,而"cosmos"则在泛指宇宙的同时,宏观上将人类视为世界秩序的组成部分。随着后民族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以及个人生存困境和自我身份危机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人类生存状态 身份危机 polis 世界秩序 多元文化主义 区域概念 人的文学 话语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材“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实践 被引量:21
2
作者 肖维青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59,66,共6页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须回应党与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与诉求。如何富有成效地依托教材开展外语教育教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国家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须回应党与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与诉求。如何富有成效地依托教材开展外语教育教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国家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文首先从教材是国家事权的重大命题入手,挖掘大学英语教材“讲好中国故事”的三大内涵,即符合国家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继而通过对三套综合类大学英语教材、五套专门类中国文化英语教材的调查分析,探究大学英语教材“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现策略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提出了“中国故事”时间维度、呈现深度、语言质量、故事性等议题,以期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制与开发提供借鉴,使“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契合点,引导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充分培养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意识与自觉,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材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 外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小说:中国文化典籍海外传播新路径——以《孙子兵法:图像小说》为例
3
作者 叶珺霏 孙会军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6-122,共7页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图像优先的传播逻辑降低了跨文化理解的门槛。图像小说作为融合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新兴媒介,已成为中国文化典籍海外传播的新兴载体。《孙子兵法:图像小说》巧用视觉隐喻,创新叙事模式,依托出版社多元化版权开发和数字...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图像优先的传播逻辑降低了跨文化理解的门槛。图像小说作为融合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新兴媒介,已成为中国文化典籍海外传播的新兴载体。《孙子兵法:图像小说》巧用视觉隐喻,创新叙事模式,依托出版社多元化版权开发和数字营销策略,成功实现了中国文化典籍的大众化传播。面对我国文化典籍译介的困境,出版界、翻译界应积极投身文化典籍图像小说的改编实践,大力拓宽海外出版发行和营销渠道,助力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范式由“硬传播”向“软传播”转化,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典籍 《孙子兵法》 图像小说 大众出版 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的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顺娥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2,共5页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英语教学也迎来转型关键期。基于教育数字化催生的课程形态、教材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转变,本文聚焦人工智能如何融入英语教学,以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核心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英语教学,分析...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英语教学也迎来转型关键期。基于教育数字化催生的课程形态、教材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转变,本文聚焦人工智能如何融入英语教学,以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核心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英语教学,分析其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教育数字化 人工智能 英语教学 模式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两大教学要素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罗胜杰 刘一鸣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较之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特殊性。其模式涉及两个基本要素:学习材料合理的课件制作和对认知与互动的整合。结合约翰·斯威勒(Sweller,1988)的认知负荷理论和皮杰尔的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对教师课件中突出问题的分... 较之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特殊性。其模式涉及两个基本要素:学习材料合理的课件制作和对认知与互动的整合。结合约翰·斯威勒(Sweller,1988)的认知负荷理论和皮杰尔的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对教师课件中突出问题的分析和课堂中实施认知与互动整合措施的阐述,强调只有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才能制作出合理的教学课件,以及实现对认知与互动的成功整合,从而构建有效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件制作 认知与互动的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TPACK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雪梅 熊奕雯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6期40-51,共12页
为了解"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师TPACK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对141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4位教师进行访谈。量化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师TPACK水平较低,TK知识薄弱;男教师TPACK明显高于... 为了解"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师TPACK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对141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4位教师进行访谈。量化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师TPACK水平较低,TK知识薄弱;男教师TPACK明显高于女教师;教师教龄越长,CK、PK水平越高,TK水平越低;教师是否接受过师范教育对其CK、PK、PCK水平有一定影响;教师培训对TK等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信念、教师的学习与交流以及教学设施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师TPACK的三个主要境脉因素。针对以上发现,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师TPACK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TPACK 大学英语教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的体裁与大学英语阅读 被引量:3
7
作者 原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46-151,共6页
互文研究在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语篇分析理论,而其在实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运用语篇互文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语篇中的体裁互文现象进行分析,重点在于研究大学... 互文研究在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语篇分析理论,而其在实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运用语篇互文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语篇中的体裁互文现象进行分析,重点在于研究大学英语阅读语篇中体裁互文性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对教学的相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裁 语篇类型 体裁互文性 大学英语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研究四人谈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维屏 刘建军 +1 位作者 吴笛 王立新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期访谈邀请的四位学者围绕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有效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在访谈中,四位教授深入...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期访谈邀请的四位学者围绕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有效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在访谈中,四位教授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外国文学研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并就外国文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剖析,包括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能否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学研究者的世界观、文学观和方法论是否足以推进外国文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如何不断开拓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外国文学的批评话语,并最终促进新质学术力的形成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外国文学研究 新质学术力 中国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生态给养转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何艳华 秦丽莉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141,共11页
已有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聚焦于语言水平和心理学指标(如动机、自我效能感等),鲜有从生态给养转化过程探讨教学效果。本研究从生态给养理论的感知、解读和行动三要素入手,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分别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35人)... 已有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聚焦于语言水平和心理学指标(如动机、自我效能感等),鲜有从生态给养转化过程探讨教学效果。本研究从生态给养理论的感知、解读和行动三要素入手,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分别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35人)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控制班学生(35人)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两班共选取六名焦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叙事与访谈调查,描述学生一学期内的生态给养转化过程并探讨转化的生态给养对语言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积极给养转化状况和语言水平有显著提高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即说明该模式下学生转化的积极给养更多,语言水平提高也更多;而控制班的生态给养转化和语言水平无显著变化。但从"生态给养"三要素进一步观察,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控制班学生在积极感知、解读和行动状况上均无显著差异,虽然实验班在消极解读和行动上有显著下降。这些都说明该教学模式有一定优势,但优势不够突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传统课堂 积极给养 消极给养 生态给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种族主义到白人身份政治:美国后民权时代白人民族主义的流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玲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从2017年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冲突事件到2021年1月的“国会山骚乱”,美国社会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白人极端主义典型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今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势力的蔓延及其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强烈冲击。后民权时代的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呈现为文化... 从2017年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冲突事件到2021年1月的“国会山骚乱”,美国社会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白人极端主义典型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今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势力的蔓延及其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强烈冲击。后民权时代的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呈现为文化种族主义形态,不同于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至上主义。而当今美国白人身份政治的兴起,则进一步赋予白人民族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在选举政治推动下,新白人民族主义思想正日益深入影响美国右翼政治势力,成为极端话语与政治暴力主流化背后的重要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民权时代 白人民族主义 文化种族主义 白人身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之争及其选举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玲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5,171,172,共18页
自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大学校园作为美国社会“政治正确”之争的发源地与前沿阵地,呈现出进步派和保守派之间基于族裔、性别、性取向等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分野与博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正确”的早期发展对促进美国少数族群... 自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大学校园作为美国社会“政治正确”之争的发源地与前沿阵地,呈现出进步派和保守派之间基于族裔、性别、性取向等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分野与博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正确”的早期发展对促进美国少数族群平权与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黑命亦命”反种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左翼身份政治开始与“觉醒主义”“取消文化”合流,推动“政治正确”的激进化,进而激发了右翼的“反‘政治正确’”运动。与20世纪末集中于美国校园的“政治正确”论战不同,近年来的“政治正确”之争已远远溢出大学校园,呈现出与选举政治的深度结合,“反‘政治正确’”运动成为特朗普右翼民粹政治动员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正确 觉醒主义 取消文化 反政治正确运动 选举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叙事的跨语言、跨文化传递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会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9,共12页
感性叙事与艺术感染力之间具有本质关联。感性认识的基础是感官体验,因此叙事往往落实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上。要将感染人的力量翻译出来,使译文读者或观众也能够对原作中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感同身受,感官体验的再... 感性叙事与艺术感染力之间具有本质关联。感性认识的基础是感官体验,因此叙事往往落实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上。要将感染人的力量翻译出来,使译文读者或观众也能够对原作中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感同身受,感官体验的再现是关键。本文以陈染的小说《私人生活》英文翻译为例,结合具体例证,考察英文译文对于原文感官体验的呈现,分析《私人生活》这部女性主义小说中感性叙事的跨语言、跨文化再现效果,并探讨如何通过翻译以“文学”的方式将当代中国文学介绍给海外读者。研究发现,感官叙事在译文中有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在场性的强弱以及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值得未来中国小说英译者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叙事 感官体验 《私人生活》英译本 中国当代小说外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之珍》中的阈限与族性书写
13
作者 吕春媚 王一诺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8,共10页
族性是美国非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作品中的关键主题。在《海洋之珍》中,他运用阈限表征手法书写了非裔族性演变的三段式进程:塑造阈限人物,实现族性危机的具象化;构建阈限空间,为族性过渡提供场域;设置阈限仪式情节,助推族性... 族性是美国非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作品中的关键主题。在《海洋之珍》中,他运用阈限表征手法书写了非裔族性演变的三段式进程:塑造阈限人物,实现族性危机的具象化;构建阈限空间,为族性过渡提供场域;设置阈限仪式情节,助推族性融合。通过阈限与族性书写的结合,威尔逊强调非洲历史与传统文化对于族群延续的重要性,在表达对美国非裔族群生存状态强烈关切的同时,发出了对传承非裔族性的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之珍》 奥古斯特·威尔逊 阈限 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专业学习者的时态习得现状——一项基于中国英语专业写作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雪梅 杨滢滢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3-138,共6页
基于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写作语料库对英语专业学习者的时态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又依据时态标注结果,对2004、2005、2006年三年的英语专业学习四、八级写作语料进行分析,了解学习者在不同时期英语时态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发现的结果和现象。
关键词 时态 英语语料库 英语专业考试 四八级考试 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视野下的毕飞宇小说——《青衣》与《玉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吴赟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98,共6页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与《玉米》先后被译为英文,成就了他在英语世界的文学名声。剖析这两部小说在英语国家的译介过程、译本形态与接受情况,可以让我们看到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如何被认识和解读,认识译者和译本在中国文学走向...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与《玉米》先后被译为英文,成就了他在英语世界的文学名声。剖析这两部小说在英语国家的译介过程、译本形态与接受情况,可以让我们看到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如何被认识和解读,认识译者和译本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毕飞宇小说中那些具有普适意义的情感与人性元素如何在新的文化空间内获得认可,同时也了解主流读者群和普通读者群不同的阅读感受及其形成原因,从而为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对外译介提供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衣 玉米 毕飞宇 翻译 接受 英语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文学以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新方向 被引量:25
16
作者 查明建 吴梦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4,共5页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是中国学界,尤其是翻译界的热门议题。论者所关注的,大多是翻译层面上的问题,如何提高译本的翻译质量、翻译数量和传播渠道等。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翻译逐渐增多,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地位并未得到较大提升,海外...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是中国学界,尤其是翻译界的热门议题。论者所关注的,大多是翻译层面上的问题,如何提高译本的翻译质量、翻译数量和传播渠道等。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翻译逐渐增多,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地位并未得到较大提升,海外更多的还是将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了解当代中国和社会现实的窗口,而相对忽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价值。因此,仅仅通过提高翻译质量和数量,扩大出版发行渠道,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现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以更有效的话语方式推介中国当代文学,即如何在当代世界文学语境中,阐发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经验”中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关系及其世界文学意义,树立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形象”,提升其文学地位,使中国当代文学成为中外文学交流的人文品牌,促进当代中外文学和文化的深度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 文学性与世界性 当代世界文学语境 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27
17
作者 何兆熊 《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6期3-4,共2页
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是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英语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英语专业的全称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里英语专业就相当于我国大学里的... 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是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英语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英语专业的全称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里英语专业就相当于我国大学里的中文专业.在英语国家里,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是英语文学和写作,就如同我们大学里中文系的学生学习汉语文学和写作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究 高等院校 英语专业 未来 中国国情 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新诗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建 张韵菲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75,共6页
本文对汉语新诗在英语世界迄今为止近八十年的译介作了一个细致的梳理并尝试对其进行系统的描写。汉语新诗的西方之旅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发轫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转移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高峰期(80年代至今)。文章... 本文对汉语新诗在英语世界迄今为止近八十年的译介作了一个细致的梳理并尝试对其进行系统的描写。汉语新诗的西方之旅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发轫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转移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高峰期(80年代至今)。文章并以历史背景为视角对各阶段的译介情况和具体译作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新诗英译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英译 译介形式 历史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阅读研究概述 被引量:34
19
作者 姚喜明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5期14-18,共5页
阅读研究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在19与20世纪之交,研究中心转到了美国.在前半个多世纪里,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于视觉信息、记忆、教学等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的兴趣和成果则突出表现在阅读过程模式以及教学应用等方面.
关键词 英语 阅读研究 阅读过程 阅读模式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似性与主观化:英语存在句的“数”范畴观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文成 梅德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7-161,共5页
英语存在句的"数"契合现象是数量象似性和标记相似性相结合的认知表征,反映了额外语符代表数量多和空间象征标志[-s]在复合结构[V+NP]中对立统一的认知经验,即在一个地点框架中占据空间和剩余空间的不对称;而"数"... 英语存在句的"数"契合现象是数量象似性和标记相似性相结合的认知表征,反映了额外语符代表数量多和空间象征标志[-s]在复合结构[V+NP]中对立统一的认知经验,即在一个地点框架中占据空间和剩余空间的不对称;而"数"的嬗变是概念化者在物理空间域和品质空间域两个认知域上进行不同视角选择的结果,表达了对同一情景的不同识解。其实质上是语言的象似性和主观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象似性与主观化的不对称正是语言活力之所在,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对称性不仅仅表现在"数"范畴上,还表现在时、体等其他范畴上。以小见大,除为"数"范畴研究提供新的个案理论依据外,对"数"范畴的认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范畴 象似性 空间认知域 品质认知域 主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