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征稿通知
1
作者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0-160,共1页
现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概念出于康德,涵盖了人类生存状态的双重性。"polis"指向个体,意为属于公民的城邦,强调区域概念上公民地位,而"cosmos"则在泛指宇宙的同时,宏观上将人类视为世界秩序的组成部分。随着... 现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概念出于康德,涵盖了人类生存状态的双重性。"polis"指向个体,意为属于公民的城邦,强调区域概念上公民地位,而"cosmos"则在泛指宇宙的同时,宏观上将人类视为世界秩序的组成部分。随着后民族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以及个人生存困境和自我身份危机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人类生存状态 身份危机 polis 世界秩序 多元文化主义 区域概念 人的文学 话语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袖珍汉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2
作者 张帆 佘丽慧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2,共6页
《袖珍汉学》杂志作为“德国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共译介70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266篇,刊发评论文101篇,推介中国名家经典,聚焦比较文学、翻译学、女性文学研究,对中国文学译介接受的多重空间性和历史性,使中国文学在世界范... 《袖珍汉学》杂志作为“德国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共译介70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266篇,刊发评论文101篇,推介中国名家经典,聚焦比较文学、翻译学、女性文学研究,对中国文学译介接受的多重空间性和历史性,使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创造性的诠释,彰显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语境中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珍汉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译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的理论转向生成、流变与趋向
3
作者 王弋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42,共12页
20世纪的“空间转向”背景下,地理学的方法逐步同其他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空间性与文学批评的结合,推动了文学地理学这门前沿学科逐渐走向成熟。但该理论体系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根脉不清、概念混淆、中西方文学地理学理论方法不统一,... 20世纪的“空间转向”背景下,地理学的方法逐步同其他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空间性与文学批评的结合,推动了文学地理学这门前沿学科逐渐走向成熟。但该理论体系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根脉不清、概念混淆、中西方文学地理学理论方法不统一,以及未来发展走向不明朗等各种问题。因此,本文拟从源头回溯文学地理学产生的理论渊源,梳理聚焦其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转向生成脉络,呈现文学地理学从何处来、发展状况如何以及将到何处去的路径,厘清“空间理论”“地理批评”等文学地理学领域的概念、方法。文章以交叉融合的视角为主线,探索文学地理学的理论转向生成路径,旨在进一步指明其未来走向,助力文学地理学研究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理论转向生成 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格兰“书籍之战”中的文学与语文学之争
4
作者 成桂明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共12页
在斯威夫特戏拟17世纪末英格兰“书籍之战”的同名寓言中,现代派语文学家本特利明显是他最主要的讽刺目标。本文将回到斯威夫特与本特利参与的论战本身,考察二者在文本上的对话关系及其背后的思想传统和历史语境,来分析古代派批判本特... 在斯威夫特戏拟17世纪末英格兰“书籍之战”的同名寓言中,现代派语文学家本特利明显是他最主要的讽刺目标。本文将回到斯威夫特与本特利参与的论战本身,考察二者在文本上的对话关系及其背后的思想传统和历史语境,来分析古代派批判本特利的原因。斯威夫特的文学作品与本特利的语文学论文体现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在发展中产生的分裂和对立,而本特利遭到古代派的合力击杀,除去文体上的区别,还与古今两派在政治与宗教上的对立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之战” 斯威夫特 本特利 语文学 历史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学术圈中国传统叙事诗与说唱文学的研究与翻译述略 被引量:14
5
作者 伊维德 张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6,共16页
近代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与出版的发达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西方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方面,梅维恒与孙康宜、宇文所安编的文学史中,仅有很少一些章节涉及。欧洲的中文图书馆对于清代说唱文学的收藏也较晚。1949年后,西方学者很难研究到那... 近代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与出版的发达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西方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方面,梅维恒与孙康宜、宇文所安编的文学史中,仅有很少一些章节涉及。欧洲的中文图书馆对于清代说唱文学的收藏也较晚。1949年后,西方学者很难研究到那些还活着的说唱文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苏州评弹、江永女书都得到了研究。作者本人也对孟姜女故事、江永女书故事集、闽南歌仔册作了不少的翻译。20世纪以来,西方的中国说唱文学研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唱文学 英语世界 《中国文学史》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宋炳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31,共5页
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复兴及建制已历30年,期间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为突出的。作为以文献实证为基本方法的文学研究,30年来,几代学人或剔抉钩沉,发掘和整理中外文学交流史实,或立足于文学发生而... 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复兴及建制已历30年,期间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为突出的。作为以文献实证为基本方法的文学研究,30年来,几代学人或剔抉钩沉,发掘和整理中外文学交流史实,或立足于文学发生而考察异国文学资源在本土的创造性转化,并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立场、观念和方法上都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比较文学逆势而兴,正逢其蓄势待发的历史时机,而中外文学关系正是反思和叙述中国本土现代文化和文学经验,拓展中外文学、文化和而不同、平等对话的多元繁荣局面的最富活力的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30年成就 本土经验 世界性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文学史写作范式——《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阅读札记
7
作者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9,共8页
以往的文学史写作都是围绕着抒情传统来写就的,即诗、词、歌、赋才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代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一书的出版,打破了这种长期以来的认知模式和写作模式。该书作者认为,中国文学史是由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这两条线索构成... 以往的文学史写作都是围绕着抒情传统来写就的,即诗、词、歌、赋才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代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一书的出版,打破了这种长期以来的认知模式和写作模式。该书作者认为,中国文学史是由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这两条线索构成的,一部真正的中国文学史必须要把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呈现出来。这种思维模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即意味着对中国文学史认识和评估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学史写作由原来的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中国文学史搭建的框架基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 文学史 抒情传统 叙事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中的观念、方法与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学术史——以胡适基于语言学的文学研究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史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4-208,共15页
胡适将得自于西方的语言学观念、方法运用于中国文学研究,在文学概念的语言学界定,文学史研究中的语言学概念工具应用,及白话文学的特征、标准的确定上,均作出了重要的、极具影响的探索。他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提出者,也是"工具... 胡适将得自于西方的语言学观念、方法运用于中国文学研究,在文学概念的语言学界定,文学史研究中的语言学概念工具应用,及白话文学的特征、标准的确定上,均作出了重要的、极具影响的探索。他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提出者,也是"工具制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观念 方法 胡适 语言学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专题
9
作者 陈晓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64,共7页
文学和文化经典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今天屡遭解构和戏说,不断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文化境遇中重新认识经典的本质和文化特性、反思经典的文化功能?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审视经典的形成和流变、意义的解构和重建,既是比较文... 文学和文化经典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今天屡遭解构和戏说,不断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文化境遇中重新认识经典的本质和文化特性、反思经典的文化功能?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审视经典的形成和流变、意义的解构和重建,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胜场,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比较文学 解构 重建 跨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学与傅斯年古书“成籍”研究
10
作者 史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9,共8页
谈及古书体例和古书成书研究,一般会想到余嘉锡《古书通例》,但稍早于此,现代文史学界另有傅斯年一篇关于古书成书研究的文献,却长久为人所忽视。1929年,傅氏文学发生学研究文献部分的论述,凝结成一篇讨论先秦著述观念和成书体例的论文... 谈及古书体例和古书成书研究,一般会想到余嘉锡《古书通例》,但稍早于此,现代文史学界另有傅斯年一篇关于古书成书研究的文献,却长久为人所忽视。1929年,傅氏文学发生学研究文献部分的论述,凝结成一篇讨论先秦著述观念和成书体例的论文《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傅斯年将先秦古书分为记言之书、成篇之书、系统之书三个阶段,并对先秦古书成书过程、特点和体例作出总结。梳理傅斯年贯穿语言学、文学史、文献学的古书成籍研究方式之形成脉络,及其间多学科、多领域关联、互证的实际情况,不唯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傅斯年的学术,而且可从一个重要角度为当下古书成书研究提供参考和比较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语言学 文学发生学 古书 成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曼 李永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6,共9页
全面梳理了自1944年至今老舍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自1939年至今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并在与国内同时期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特点。由于受到文学和超文学因素的影响,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 全面梳理了自1944年至今老舍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自1939年至今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并在与国内同时期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特点。由于受到文学和超文学因素的影响,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由与国内研究不谋而合,到"反动",再到互动互补的过程。作者还对伊文金改写《骆驼祥子》和《离婚》,老舍几次改写《骆驼祥子》等现象给出了个人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美国 译介 海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外语专业文学教学看高等教育的“用”与“知” 被引量:18
12
作者 虞建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05-209,共5页
文章串联高等教育中的3个相关的问题:文学教学无用还是有用?外语专业是工具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高校应以"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为基本理念?并递进式地讨论文学教育的功效问题,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高校的... 文章串联高等教育中的3个相关的问题:文学教学无用还是有用?外语专业是工具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高校应以"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为基本理念?并递进式地讨论文学教育的功效问题,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高校的办学基本理念问题。以英语学科为例,讨论实用主义对文学教学的影响,说明外语专业人文性的特征,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加强诸如文学这类"非应用"课程比重,是今后外语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专业 文学教学 实用主义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斯坦贝克研究70年历程概观 被引量:4
13
作者 田俊武 张和龙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51,共6页
自从1940年被引介到中国以来,约翰·斯坦贝克这位享誉世界的美国小说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研究历程。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斯坦贝克的形象和作品在中国经历了少有的大起大落。回顾70年来中国对斯坦贝克的研究历程,对于全面... 自从1940年被引介到中国以来,约翰·斯坦贝克这位享誉世界的美国小说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研究历程。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斯坦贝克的形象和作品在中国经历了少有的大起大落。回顾70年来中国对斯坦贝克的研究历程,对于全面认识这位小说家的诗学特征以及评估我国学界的文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贝克研究 70年 诗序特征 研究方法重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49,153,共6页
运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解读张爱玲改写和翻译《金锁记》的第4个译本The Golden Can-gue,可以看到她如何在客观求真的文本表象下,由翻译传达词语的信息与意义上升到翻译是诗意的探索,并在实践上参与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 《金锁记》 The GOLDEN Cangue 文学性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狄更斯研究在中国(1904—2014)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和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96,共15页
中国狄更斯学术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与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在西风东渐、左翼文艺思潮兴起、一元化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以及思想解放等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潮背景下,狄更斯研究呈现出了不同的... 中国狄更斯学术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与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在西风东渐、左翼文艺思潮兴起、一元化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以及思想解放等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潮背景下,狄更斯研究呈现出了不同的学术面貌。早期以小说评点与人物传略为主要批评形式,此后苏联批评模式与西方传记模式开始传入,至建国早期则出现了政治化的批评潮流。改革开放以来,狄更斯研究逐渐摆脱"左"的文艺教条,政治批评模式逐渐被多向度、多样化的研究思路所取代。与英美近180年的"狄更斯学"相比,110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在理论视野上仍嫌不够深广,学术创新并不多见,但未来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斯·狄更斯 研究范式 传记批评 政治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丢魂”时代下的呐喊——《黄雀记》的文学价值与当代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新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8,共7页
苏童的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显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就其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来看,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黄雀记》自二。一三年在《收获》杂志第三期发表以来(同年八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关于它的讨论便一直广... 苏童的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显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就其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来看,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黄雀记》自二。一三年在《收获》杂志第三期发表以来(同年八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关于它的讨论便一直广泛而热烈。据搜集,两年来至少已有二十篇以上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评析。而苏童本人也屡次接受采访,表达了自己对这部新作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价值 社会意义 作家出版社 当代 呐喊 茅盾文学奖 长篇小说 《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文学史叙述对象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炳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7-133,共7页
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日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 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日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学的"权属观念"、"中介性"和"不确定因素"的角度,从文学观念层面及逻辑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便为翻译文学的文学史叙述扫除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 文学史叙述 文学权属观念 中介性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杂志:鲁迅早期文言论文的历史、思想背景以及周氏兄弟心目中文学的使命 被引量:1
18
作者 寇志明 刘云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5,共10页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将鲁迅早期的文言论文还置于其时代背景中,尤其是还置于《河南》杂志的出版语境,将之与当时重要的文学、哲学、政治和美学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在本文看来,这些论文的核心是文化危机与变革的相关问题,一部分讨论了...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将鲁迅早期的文言论文还置于其时代背景中,尤其是还置于《河南》杂志的出版语境,将之与当时重要的文学、哲学、政治和美学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在本文看来,这些论文的核心是文化危机与变革的相关问题,一部分讨论了进化论和西方的历史、哲学,以及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世界的意义,另一部分则聚焦于当知识分子面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时所应承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鲁迅文言论文 周作人 《河南》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新诗创作中的叙事与抒情——从早期白话诗到散文诗集《野草》
19
作者 姜玉琴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9,共10页
中国白话新诗在其萌芽与奠基时期,一直偏向于叙事和说理,在艺术上缺乏必要的“诗味”。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创作也存在这一问题,但是在艺术上向来睿智与敏感的鲁迅,很快表现出了应有的警觉:新诗在保持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及叙事性的同时,还... 中国白话新诗在其萌芽与奠基时期,一直偏向于叙事和说理,在艺术上缺乏必要的“诗味”。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创作也存在这一问题,但是在艺术上向来睿智与敏感的鲁迅,很快表现出了应有的警觉:新诗在保持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及叙事性的同时,还应解决艺术上的直白与简陋。正是基于这一认知,他创作了思想与艺术完美统一的散文诗集《野草》。从这个意义上说,《野草》是对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拓展、丰富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叙主调 叙复调 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造景:《都市风景线》中的现代城市“风景”
20
作者 姜玉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1,共9页
“风景”一词,在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学中有着特定含义,一般特指对田园风光的描摹。在海派作家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中,“风景”一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原本对自然风景的抒写,变成对都市中各式各样“稀奇事”的描写,如车水马龙的... “风景”一词,在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学中有着特定含义,一般特指对田园风光的描摹。在海派作家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中,“风景”一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原本对自然风景的抒写,变成对都市中各式各样“稀奇事”的描写,如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高大气派的建筑物、闪闪发光的霓虹灯、浪漫而奢靡的消费场所,甚至连都市中男男女女的摩登穿着打扮、举止言谈和行为方式都被予以风景般地展示。如果说乡土小说中的“风景”主要以素描的方式存在;都市中的“风景”则要复杂许多。除了有某种程度的自然景观之外,它还有各式各样价值观念的冲撞、各种视觉的冲击、各种声音的混杂以及各种气味的混合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市小说中的“风景”是一种人工合成体,代表着中国人由原本与“土地”相关的诗意栖居转向了与城市相关的欲望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刘呐鸥 都市风景线 城市风景 人工造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