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海外利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宏 汪段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6-101,共6页
2000年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境外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已成为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2008-2009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所包含的海外利益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对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09版)》系列报... 2000年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境外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已成为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2008-2009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所包含的海外利益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对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09版)》系列报告的文本解读,对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利益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但目前对国家利益贡献较少,且存在相当程度的脆弱性和高风险因素;(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海外利益部分尚为弱小,且在目标产业分布上过于集中;(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损失率极高,外部因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出去 海外利益 海外风险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石油关系研究现状述评--兼论中美学者研究之异同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联合 周云亨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40,共5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需求的急剧增长,中美能源关系已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了两国朝野的高度关注。中美学界对两国能源关系的研究集中于中美在石油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领域的互动。与美国学界相比,中国学界的研究在...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需求的急剧增长,中美能源关系已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了两国朝野的高度关注。中美学界对两国能源关系的研究集中于中美在石油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领域的互动。与美国学界相比,中国学界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待改进和加强,以期为破解中国石油安全提供建言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中国石油安全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现状和发展 被引量:9
3
作者 苏长和 《国际展望》 2009年第2期47-55,6,共10页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作了回顾。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进、批判、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作了回顾。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进、批判、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还较为注重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中吸取资源,以寻求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土思想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辩论,反映了中国学者学科建设自主性意识的提高。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为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和平共处作出了一定的智力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特色 中国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危机管理的“有限理性”——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荣正通 胡礼忠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总统的危机决策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但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实际的管理行为只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国际权力政治和国内官僚政治影响了肯尼迪总统理性调控危机的构思和执行... 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总统的危机决策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但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实际的管理行为只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国际权力政治和国内官僚政治影响了肯尼迪总统理性调控危机的构思和执行。“有限理性”由于“有限”一度使危机有转化成战争的危险,也由于“理性”最终使危机得以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为我们认识国际危机管理中的“有限”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巴导弹危机 危机管理 有限理性 肯尼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资源在中东研究中的基本使用途径探索 被引量:4
5
作者 胡礼忠 顾坚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56-65,共10页
查找文献资料是国际问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中东研究也是如此。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能熟练使用电子资源,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电子资源有着快捷、高效的特点,克服了查找纸质资源费时、费力的不足。本文从如何检索国内外已有... 查找文献资料是国际问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中东研究也是如此。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能熟练使用电子资源,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电子资源有着快捷、高效的特点,克服了查找纸质资源费时、费力的不足。本文从如何检索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论著、查阅国内外第一手资料以及利用档案馆、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网络资源等方面入手,探讨与中东研究相关的电子资源的基本使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研究 电子资源 数据库 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保护——从双边协定到海外私人投资公司 被引量:8
6
作者 吉小雨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8,共12页
双边投资协定很好的满足只有两个行为体间的形式偏好问题,不但可以根据不同的谈判对象灵活的达成微调后的国际协议,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内制度安排享受到国际双边制度的权利。从而使国际国内的制度安排产生良性的互动。在多边体... 双边投资协定很好的满足只有两个行为体间的形式偏好问题,不但可以根据不同的谈判对象灵活的达成微调后的国际协议,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内制度安排享受到国际双边制度的权利。从而使国际国内的制度安排产生良性的互动。在多边体系层次无法达成有效的国际协定的情况下,"义务性"最强的双边投资协定可以满足目前美国保护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利益。本文首先运用"国际制度理性设计"模型解释为什么产生双边投资协定,并在学理上厘清其有效性的意义。其次将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双边投资协定,探讨双边投资协定的发展脉络,国际层面的制度变迁是如何塑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的。第三部分解释美国之所以可以有效的保护其对外直接投资利益,在于美国双边投资协定的国内机构设置承担国际承诺的"可信性",其国内建立了可取得"代位求偿权"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从而使国际上双边规范性制度安排降落到国内的执行性制度安排,在实践中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保护作用。最后,涉及到美国双边投资协定与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互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制度完善,以及政治利益的考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 双边投资协定 海外私人投资公司 海外利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局限与困境:非正式国际机制的视角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宏松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66,共8页
本文从防扩散安全倡议作为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形式特征出发,透视其存在的局限和困境。文章首先依据该倡议的协议文本对其非正式性作出了判定,然后从机制遵守行为的非约束性、机制规定的模糊性、机制目标与成员国范围的不相合性以及机制的... 本文从防扩散安全倡议作为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形式特征出发,透视其存在的局限和困境。文章首先依据该倡议的协议文本对其非正式性作出了判定,然后从机制遵守行为的非约束性、机制规定的模糊性、机制目标与成员国范围的不相合性以及机制的非正式安排对普遍性国际规范扩展的制约四个方面对非正式机制下的局限性展开分析。最后指出,为扩大该倡议对国际防扩散治理的正面作用,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对其决策程序进行制度化的调整,建立拦截决策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扩散安全倡议 防扩散 非正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参与非正式国际制度:以APEC和ARF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宏松 《国际展望》 2009年第1期42-54,6,共14页
根据国家承诺属性的差别,国际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国际制度和非正式国际制度。非正式国际制度的成员国之间不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ARF)都属于非正式国际制度。本文以中国参与这两项非正式... 根据国家承诺属性的差别,国际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国际制度和非正式国际制度。非正式国际制度的成员国之间不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ARF)都属于非正式国际制度。本文以中国参与这两项非正式国际制度为案例,考察中国在这两项非正式国际制度中政策偏好和行为模式的延续与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延续与变化的原因。本文发现,中国在加入APEC和ARF后,始终保持着对非正式制度的政策偏好,但行为模式逐渐向积极、主动的方向转变。这一外交行为特点,是缘于维护和促进国际利益的需要以及在参与后对制度规则的适应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非正式国际制度 亚太经合组织 东盟地区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研究
9
作者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101,共6页
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中面临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伦理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跨国公司如何处理伦理冲突是其成功进行跨国经营的关键所在,而沟通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跨国公司来说,有效沟通是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中面临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伦理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跨国公司如何处理伦理冲突是其成功进行跨国经营的关键所在,而沟通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跨国公司来说,有效沟通是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跨国公司在应对伦理冲突、建构新的伦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选择不同的沟通媒介和方法,从而实现与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取得跨国经营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伦理 利益相关者 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的中东研究——以《日本中东学会年报》为例
10
作者 张绍铎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41-46,共6页
本文主要以《日本中东学会年报》为例,介绍了日本中东研究的概况。日本对中东的研究相当深入,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且国际化和多学科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但其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的做法值得商榷。
关键词 日本外交 中东研究 日本中东学会 日本中东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及制度突破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会玲 汪段泳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9-182,共4页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制约着其生存与发展,而民间金融合法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突破。从经验层面分析,民间金融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减轻商业银行资金供给压力、分散银行信贷风险等优势。理论上,民间金融的存在可视为金融市场的一种&qu...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制约着其生存与发展,而民间金融合法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突破。从经验层面分析,民间金融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减轻商业银行资金供给压力、分散银行信贷风险等优势。理论上,民间金融的存在可视为金融市场的一种"金融分工"。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民间金融进行制度性突破,使其合法化为金融市场的天然组成部分,应该是一种可考虑的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民间金融 制度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去”战略实施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评估:2008—2009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宏 汪段泳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走出去” 风险评估 国家 现代化建设 客观现实 社会关系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象的心理形成机制初探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珏 汪伟民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1,共5页
本文在总结“国家形象”概念发展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内涵与主要特性,借助“认知透镜模型”建构了美国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基本框架,指出首因效应、好恶效应、光环效应是影响美国对华认知结果的主要心理因素,而抽... 本文在总结“国家形象”概念发展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内涵与主要特性,借助“认知透镜模型”建构了美国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基本框架,指出首因效应、好恶效应、光环效应是影响美国对华认知结果的主要心理因素,而抽样错误、信息不充分加上文化、价值因素的过滤作用通常会导致对华形象认知发生不同程度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认知偏差 认知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与全球治理改革 被引量:25
14
作者 韦宗友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4,79,共7页
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不仅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权力格局,也对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合法性提出挑战。全球治理体系需要适时将部分治理权由西方国家向新兴大国转移。在这一治理权转移过程中,新兴大国应该协调配合,以集体身份和共同... 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不仅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权力格局,也对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合法性提出挑战。全球治理体系需要适时将部分治理权由西方国家向新兴大国转移。在这一治理权转移过程中,新兴大国应该协调配合,以集体身份和共同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重要一员,应该加强对新兴大国的外交力度,携手稳步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大国 全球治理 大国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日历史认识问题——以《纽约时报》(1980—2010年)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绍铎 马洪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5-170,共6页
历史认识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关键变量,而媒体舆论又是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背景因素。通过对30年间《纽约时报》中涉及中日历史议题的152篇新闻报道的梳理,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中日历... 历史认识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关键变量,而媒体舆论又是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背景因素。通过对30年间《纽约时报》中涉及中日历史议题的152篇新闻报道的梳理,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认知,对比考察不同时期中日两国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形象,为中国在西方媒体视野中塑造更理想的国家形象提供参考。中国应从两个方面来主动塑造和传播积极的国家形象:中国作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应大力加强公共外交,全方面、多渠道地加强与国外公众的沟通与交流,澄清误解,汇聚共识,在对日态度上即使争取不到偏向中国立场的国际舆论环境,也要基本争取到相对客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客体在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治理机制当中以负责任大国身份参与各种国际问题的解决,让国际社会大众从中国的实际行动中了解和认识中国,从而间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要做国际舆论环境的主动塑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历史认识问题 媒体舆论 美国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日内瓦会谈与钱学森回国 被引量:2
16
作者 荣正通 胡礼忠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61,81,共6页
1954—1955年,处于相互隔绝和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外交谈判,最终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从两国解密的外交档案来看,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的回国问题是当时中美在平民回国问题上外交博弈的焦点。经过多次试探... 1954—1955年,处于相互隔绝和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外交谈判,最终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从两国解密的外交档案来看,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的回国问题是当时中美在平民回国问题上外交博弈的焦点。经过多次试探,中美双方在会谈中逐渐形成了等价交换的默契。钱学森的顺利回国是中方在中美日内瓦会谈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内瓦会议 中美大使级会谈 平民回国问题 钱学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韦进深 汪宁 《国际展望》 2012年第2期79-92,135-136,共14页
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对外政策的制定除了受到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因素的制约外,文化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为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提供外交资源和精神支柱的同时,文化因素也对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来了... 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对外政策的制定除了受到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因素的制约外,文化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为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提供外交资源和精神支柱的同时,文化因素也对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对外政策 文化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群式革命之“阿拉伯之春”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敏华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70,共9页
从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来看,"阿拉伯之春"是一个由突发事件引发,通过互联网的社群串联,民众的个体感受逐渐被整合为共同意识的过程;也是经由互联网的群体散播,民众的纷纷仿效,致使"街头政治"逐步演变为集群行动,最... 从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来看,"阿拉伯之春"是一个由突发事件引发,通过互联网的社群串联,民众的个体感受逐渐被整合为共同意识的过程;也是经由互联网的群体散播,民众的纷纷仿效,致使"街头政治"逐步演变为集群行动,最终蔓延为大规模、大面积"倒阁"运动的过程。这场"快餐化"传播的西方民主思潮过早地催生了刚刚萌芽、还来不及成长的中东民主幼苗,使得这场追求民主的社会运动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其结果只能是:社会运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煽动者,不但没有能力驾驭运动的走向与结果,而且也无法真正掌控当下处于混乱之中的中东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之春 共同意识 集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被引量:8
19
作者 韦宗友 《国际展望》 2013年第6期13-26,150-151,共14页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描绘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或主权国家体系,实际上涵盖了两个次级体系:殖民体系和后殖民体系。前者从地理大发现直至二战结束后,后者则自殖民体系瓦解后直至当今。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q...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描绘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或主权国家体系,实际上涵盖了两个次级体系:殖民体系和后殖民体系。前者从地理大发现直至二战结束后,后者则自殖民体系瓦解后直至当今。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侵略的借口和依据。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在后殖民体系下,主权平等第一次在法律上得以牢固确立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殖民掠夺和通过武力开疆拓土被视为非法,战争也被严格地加以限制;国家的崛起只能通过内修政治、外通贸易的方式和平实现。同时,密集的国际制度网络,也为后起大国实现其抱负和提升国际威望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场所,为其和平崛起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部分证明了后殖民体系的弹性及该体系下大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也预示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与既有大国继续和平共处的可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主权 殖民体系 后殖民体系 大国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年石油危机与日本中东政策的调整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绍铎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0年第3期19-26,共8页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限产提价,造成石油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施加压力。日本石油严重依赖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国内立即陷入危机,不得不与美国反复磋商,最后在美国的默许下发表了基本符合阿拉伯要求的声明。...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限产提价,造成石油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施加压力。日本石油严重依赖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国内立即陷入危机,不得不与美国反复磋商,最后在美国的默许下发表了基本符合阿拉伯要求的声明。日本对中东政策的调整,是在对中东石油的需求和受美国控制的夹缝中进行的。日美关系是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基轴,冷战中如此,冷战后亦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外交 中东政策 石油危机 日美关系 第四次中东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