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发展促和平: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理念创新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德刚 张丹丹 《国际展望》 CSSCI 2019年第6期109-129,154,155,共23页
中东是全球安全问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东地区的冲突解决主要有三种路径——“以实力促和平”“以民主促和平”和“以发展促和平”。“以发展促和平”强调“发展赤字”是引发冲突的主要根源,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化解社会... 中东是全球安全问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东地区的冲突解决主要有三种路径——“以实力促和平”“以民主促和平”和“以发展促和平”。“以发展促和平”强调“发展赤字”是引发冲突的主要根源,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地区冲突解决,从而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将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转化为安全红利。该理念倡导发展与和平的联动性、“输血”与“造血”的两重性、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渐进性。中国在中东“以发展促和平”的实践分为国家和地区两个维度。在国家层面,中国主张尊重中东国家的发展权,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为抓手,通过发展援助等增强对象国治理能力;在地区层面,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促进区域设施联通,建立利益共同体,逐步实现地区和平。“以发展促和平”理念基于改革开放40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重要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发展促和平 安全观 中国中东外交 安全事务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中民 徐张敏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62,166,共25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在参与中东传统安全治理、化解地区冲突方面,中国始终推动对话协商,致力于公正合理解决中东热点问题,构筑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集体安全架构。在...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在参与中东传统安全治理、化解地区冲突方面,中国始终推动对话协商,致力于公正合理解决中东热点问题,构筑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集体安全架构。在改善地区安全环境方面,中国抓住中东地区主要安全矛盾,顺应地区国家寻求缓和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取得了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的重大成果。在参与非传统安全治理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同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共同安全破解独享安全、以综合安全破解分割安全、以合作安全破解竞争安全等理念和经验,在中东安全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东安全 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30愿景”框架下沙特阿拉伯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演进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意 唐瑛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55,157,共32页
沙特“2030愿景”提出后,其外交策略呈现出更为积极进取的态势,外交战略重心由原来的以地区为主转向兼顾地区与全球。基于提升伊斯兰世界领导力、推动经济多元化以及增强地区与全球影响力的综合考量,沙特将印尼视为东南亚国家的优先合... 沙特“2030愿景”提出后,其外交策略呈现出更为积极进取的态势,外交战略重心由原来的以地区为主转向兼顾地区与全球。基于提升伊斯兰世界领导力、推动经济多元化以及增强地区与全球影响力的综合考量,沙特将印尼视为东南亚国家的优先合作伙伴。当前,沙特与印尼的交流与合作已呈现出多路径并行的趋势。双方以政治互动促进两国互信,以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以朝觐合作巩固宗教纽带,以人文交流夯实两国关系基础,以安全合作筑牢两国安全屏障。虽然两国关系取得一定进展,但现实的地缘环境与外交传统、低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时有发生的劳工摩擦、仍未完全开放的营商环境和并不一致的营商偏好等因素对双边关系的持续深化形成一定制约。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沙特与印尼合作领域的扩展和程度的加深为所属地区的和平稳定注入发展动力,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特“2030愿景” 沙特阿拉伯 印度尼西亚 沙特与印尼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派问题安全化形塑中东地区格局--以沙特阿拉伯外交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中民 赵跃晨 《国际展望》 CSSCI 2020年第5期65-84,159,160,共22页
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地区的教派冲突不断加剧,尤其是沙特与伊朗的地区性教派对抗对中东地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教派问题并不会自动影响对外政策,只有当国家决策者将教派问题安全化才会影响对外政策。沙特外交的激进化与教派问题安... 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地区的教派冲突不断加剧,尤其是沙特与伊朗的地区性教派对抗对中东地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教派问题并不会自动影响对外政策,只有当国家决策者将教派问题安全化才会影响对外政策。沙特外交的激进化与教派问题安全化密切相关,由于国际和地区环境变化导致沙特的不安全感加剧,促使其极力建构教派冲突的话语体系,为其推行强硬的对外政策提供“正当”理由。沙特外交中的教派问题安全化分为四个步骤:建构教派威胁的认知、传播教派威胁信息、促使受众相信存在教派威胁、推行应对教派问题的对外政策。沙特通过强化宗教因素实施激进的对外政策,不仅强化了政权合法性,而且巩固了其地区领导地位,进而扭转了其与伊朗“攻守失衡”态势。但是,教派问题安全化使沙特深陷地区代理人战争的泥潭,而且教派冲突的叙事极易助推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发展壮大,并威胁国家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特阿拉伯 教派问题 安全化 对外政策 中东地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色列优先”与特朗普中东政策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波 伍睿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157-158,共19页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特朗普改变了美国历任总统的基本策略,推行了一系列"以色列优先"的中东政策。特朗普政府"以色列优先"的中东政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持续制造叙利亚内乱,帮助以色列"境外御敌";全面遏...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特朗普改变了美国历任总统的基本策略,推行了一系列"以色列优先"的中东政策。特朗普政府"以色列优先"的中东政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持续制造叙利亚内乱,帮助以色列"境外御敌";全面遏制伊朗缓解以色列面临的安全威胁;承认以色列对争议领土享有主权并满足以色列的扩张要求;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缓和。特朗普政府以维护以色列利益为核心的中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以色列政治目标的实现,为以色列捍卫自身利益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源,但也对中东地区安全局势的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以色列 中东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莱的朝觐管理对文莱与沙特双边关系的影响
6
作者 汪波 伍睿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27,160,共20页
文莱的朝觐管理涉及文莱与朝觐圣地主权国沙特关系的维护,其管理机制有效推动了两国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独立以来,文莱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和部门联动管理”的朝觐管理机制。该机制为文莱朝觐事务的... 文莱的朝觐管理涉及文莱与朝觐圣地主权国沙特关系的维护,其管理机制有效推动了两国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独立以来,文莱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和部门联动管理”的朝觐管理机制。该机制为文莱朝觐事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影响着文莱与沙特双边互动的结构规则。在文莱朝觐管理机制的影响下,宗教文化关系成为文莱与沙特的基础性关系。这不仅为两个伊斯兰国家深化双边友好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而且有力推动着双边关系在层次性、稳定性和多样性方面的发展。同时,文莱的朝觐管理机制也有利于克服双方交往中的一些客观局限,是文莱与沙特双边外交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莱 沙特 朝觐管理 双边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对接:论中国与沙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孙德刚 王亚庆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54,158,159,共29页
沙特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资金和区位优势;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中国与沙特建交30年来,两国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经历了能源合作伙伴、战略性友好伙伴和全面战略伙伴三个阶段,形成相互依存的整体合作关系。中国“一带一路”... 沙特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资金和区位优势;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中国与沙特建交30年来,两国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经历了能源合作伙伴、战略性友好伙伴和全面战略伙伴三个阶段,形成相互依存的整体合作关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目标契合,两国合作受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东地缘政治剧烈变动和中沙优势互补等因素影响,具有顶层设计、全球布局、机制对接和多维合作的特点。展望未来,中沙关系的发展需处理好“中国—美国—沙特”大三角和“中国—伊朗—沙特”小三角的关系,统筹旧平台与新机制,加强中沙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中沙整体合作促进了东亚与西亚的互联互通,有助于亚洲大国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进而增强亚洲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与沙特 整体合作 中国中东外交 新兴大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发展倡议”视域下中国与突尼斯的抗疫合作
8
作者 钮松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157,共22页
“阿拉伯之春”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对突尼斯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成为中国与突尼斯抗疫合作的逻辑与目标。“全球发展倡议”对于战胜疫情和复苏经济做出了明晰的规划与部署,对于中国与突尼斯... “阿拉伯之春”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对突尼斯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成为中国与突尼斯抗疫合作的逻辑与目标。“全球发展倡议”对于战胜疫情和复苏经济做出了明晰的规划与部署,对于中国与突尼斯以南南合作为实质的抗疫合作形成了新的助力作用。中国对突尼斯的医疗援助已走过50余年历程。就中突抗疫合作的路径而言,中国一方面将常规援突医疗队的职能扩大到兼顾对突应急抗疫合作,并实现多批援突医疗队的正常轮换,做到了常规合作与应急合作的结合;另一方面基于疫苗多边主义,向突尼斯适时应急提供新冠疫苗。中突抗疫合作不仅对于突尼斯疫情缓解和疫苗接种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中突政治互信,而且也助力中突关系朝着更深广的领域发展,如数字经济、文化合作和绿色发展合作等。中突抗疫合作事实上促进了两国卫生健康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建设,并助力推进双边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突尼斯 抗疫合作 全球发展倡议 南南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源流及嬗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中民 王利莘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39,160,共24页
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由泽耶夫·亚博廷斯基创立于20世纪初阿犹冲突时期,它基于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犹太人对“大以色列”的所有权,并发展出了“贝塔”“伊尔贡”“利库德”等组织。亚博廷斯基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反对唯物主... 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由泽耶夫·亚博廷斯基创立于20世纪初阿犹冲突时期,它基于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犹太人对“大以色列”的所有权,并发展出了“贝塔”“伊尔贡”“利库德”等组织。亚博廷斯基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反对唯物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反对以阶级斗争为民族发展动力,主张为保留民族“特性”而斗争;反对左翼以经济和外交等手段解决民族矛盾,主张先增强武力,构筑对阿拉伯人的绝对优势(即“铁墙”)。继亚博廷斯基之后的修正派领导人分别对其思想进行继承与调整,共同点是加深民族主义与宗教思想的捆绑,强调犹太人对巴勒斯坦“历史权利”的绝对性和“复国”合法性,否定巴勒斯坦民族的存在及其建国权利,崇尚实力优先的强权哲学。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主张在“以色列地”重建犹太国,是以色列右翼集团在巴以问题上立场强硬、否定“两国方案”的思想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 泽耶夫·亚博廷斯基 “以色列地” 巴勒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的中国农业外交——核心特征、机制创新与战略塑造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帅 《国际展望》 CSSCI 2019年第5期94-115,156,157,共24页
“走出去”战略提出20年来,农业与外交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国际农业合作既是中国外交的目标,也是中国外交的手段,还是中国“大外交”和“大外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外交具有“政府引领、部委分工、地方跟进、企业参与”的特点,旨... “走出去”战略提出20年来,农业与外交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国际农业合作既是中国外交的目标,也是中国外交的手段,还是中国“大外交”和“大外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外交具有“政府引领、部委分工、地方跟进、企业参与”的特点,旨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维护对象国粮食安全、扩大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利益。中国农业外交在实践中建立了“以双边带多边、以多边促双边”的农业外交机制,构建了多元外交主体互动模式。中国农业外交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民生治理、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对接对象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农业外交还面临诸多挑战,需创新农业外交机制,积极探索在第三方市场的农业合作新范式,塑造“一带一路”沿线农业外交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外交 民生治理 国家形象 可持续发展 中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埃及塞西政府的“议题联盟”战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典典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72,共29页
埃及是二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的重要发起国,但在“不结盟”原则基础上,埃及以任务为驱动而不是以制度为导向,积极探索结盟的新形态——议题联盟。议题联盟是安全议题与发展议题、政权安全与资源安全的复合体,体现出埃及特色的国际合作观... 埃及是二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的重要发起国,但在“不结盟”原则基础上,埃及以任务为驱动而不是以制度为导向,积极探索结盟的新形态——议题联盟。议题联盟是安全议题与发展议题、政权安全与资源安全的复合体,体现出埃及特色的国际合作观。这种议题联盟战略具有主权让渡的有限性、合作议题的单一性、合作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解决了埃及安全自主性与安全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塞西政府为例,探讨埃及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采取的“东西南北”多向议题联盟战略,其大致可分为政权安全—主导型、政权安全—追随型、资源安全—主导型和资源安全—追随型四类。在东部,埃及加入中东战略联盟以遏制穆兄会势力;在西部,埃及与沙特、阿联酋、俄罗斯、利比亚国民军等结盟反制亲民族团结政府联盟;在南部,埃及围绕尼罗河水资源问题与苏丹结盟,反制埃塞俄比亚;在北部,埃及加入东地中海天然气联盟,反制土耳其和利比亚在东地中海地区划界。塞西政府议题联盟战略旨在实现利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既拓展国际安全合作,又坚守“不结盟”原则、维护战略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西政府 埃及外交 联盟理论 制度性联盟 议题联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撒哈拉问题的演化、影响及症结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秋怡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7-156,160,共21页
西撒哈拉问题是北非地区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其实质是西撒哈拉问题的相关各方围绕其最终归属而引发的长期冲突与斗争。西撒哈拉问题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反殖民斗争、武装冲突以及政治解决等阶段。其复杂的历史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西撒哈拉问题是北非地区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其实质是西撒哈拉问题的相关各方围绕其最终归属而引发的长期冲突与斗争。西撒哈拉问题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反殖民斗争、武装冲突以及政治解决等阶段。其复杂的历史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殖民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博弈与利益追逐的结果。由于解决西撒哈拉问题的阻力迄今有增无减,且缺乏冲突解决的实际推动力,因此该问题的解决前景仍然黯淡。西撒哈拉问题的存在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牵动着地区和平与发展。因此,推动西撒哈拉问题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解决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撒哈拉 摩洛哥 “波利萨里奥阵线” 冲突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领事保护的整体思想与机制建设:以利比亚撤侨行动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丹丹 孙德刚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0-118,159,共20页
全球化时代下,领事保护工作的有序化与企业和人员"走出去"的无序化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在中东利益的拓展、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主体日益多元化以及中东热点问题久拖不决,使中国的领事保护面临新挑战。中国政府秉承"... 全球化时代下,领事保护工作的有序化与企业和人员"走出去"的无序化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在中东利益的拓展、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主体日益多元化以及中东热点问题久拖不决,使中国的领事保护面临新挑战。中国政府秉承"外交为民"理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领事保护,倾力打造海外民生工程。撤侨行动是领事工作的重点,体现出中国的"整体思想"——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整合政府部门、驻外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力量,维护海外公民人身与财产安全。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撤侨体现出中国内外统筹、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在中东领事保护的经典案例,推动了中国中东外交能力建设。在中东领事保护体系建设中,中国应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与善后机制,与中东国家签订领事条约,参与中东安全治理,探索领事保护的社会化路径,利用中国中东整体外交的"组合拳",构建"大领事"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为民 利比亚撤侨 领事保护 安全治理 中国中东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及“隐性联盟”战略转型及其动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典典 孙德刚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109,158,159,共24页
现有联盟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联盟形成的动因,即国家“为什么选择结盟”,忽视了联盟形成过程中结盟对象的选择偏好,即国家“选择与谁结盟”。本文考察当代埃及在不结盟总原则下的“隐性联盟”战略,认为国家战略任务的变化、历史经验的习得... 现有联盟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联盟形成的动因,即国家“为什么选择结盟”,忽视了联盟形成过程中结盟对象的选择偏好,即国家“选择与谁结盟”。本文考察当代埃及在不结盟总原则下的“隐性联盟”战略,认为国家战略任务的变化、历史经验的习得和政治领导人的个性特征三个因素共同影响了结盟对象的选择。基于历史分析法,文章梳理了冷战时期以及中东变局以来埃及隐性联盟的四次转型:第一次从与共和制阿拉伯国家结盟转向与苏联结盟(1961~1962年);第二次从与苏联结盟转向与美国结盟(1973~1974年);第三次从与美国结盟转向与政治伊斯兰势力结盟(2012~2013年);第四次从与政治伊斯兰势力结盟转向“多向结盟”(2013~2014年)。研究发现,埃及调整结盟对象受各种内外部、主客观、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体系和单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国家战略任务的变化和历史经验的习得是埃及隐性联盟战略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领导人的个性特征是次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 隐性联盟 显性联盟 联盟理论 中东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出版合作实践机制:基于行动者网络的视角
15
作者 李意 郑兆辰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5年第4期30-52,157,共24页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出版合作是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点领域,承担着实现文化资源双向整合与价值共创的重任。双方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联动、数字化技术赋能、跨文化策略优化等多重路径协同推进,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本文根据行动者网络理...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出版合作是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点领域,承担着实现文化资源双向整合与价值共创的重任。双方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联动、数字化技术赋能、跨文化策略优化等多重路径协同推进,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本文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转译”模型,采用动能生成、网络强化所涉及的“问题化”“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四阶段机制分析中阿出版合作的具体实践。研究发现,中阿出版合作在推动双方文明知识共享、丰富国际文化交流内涵以及提升全球话语权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出版选题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版数字化转型受到制约以及文化理解不足和语言差异等问题依然存在,双方应重视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推动数字出版平台的共建,构建稳定高效的创作网络,进而实现中阿出版合作在内容和机制上的双向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实践机制 行动者网络理论 中阿出版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