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宽颈或夹层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田彦龙 宋冬雷 +3 位作者 冷冰 毛颖 徐斌 王启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NEUROFORM支架 颅内动脉瘤 栓塞动脉瘤 临床疗效 夹层 宽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与预后(7例报告)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荣 夏成雨 +1 位作者 周良辅 汪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人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人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均未加重。病理为粘液性软骨肉瘤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4例。粘液性软骨肉瘤经手术及放疗后无死亡,生存26~123个月。而间叶性软骨肉瘤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2.75个月。结论颅底外科手术及术后放疗是颅底软骨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粘液性软骨肉瘤治疗效果较间叶性软骨肉瘤佳,尽量全切除肿瘤结合放疗可获得较好预后。间叶性软骨肉瘤预后极差,复发快,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颅底外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幕裂孔侧方区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胡凡 徐启武 崔尧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5-277,U008,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ural, arterial and venous relationship in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in the region of the tentorial incisura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t clinical anatomical landmarks of these important neu...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ural, arterial and venous relationship in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in the region of the tentorial incisura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t clinical anatomical landmarks of these important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Methods Twenty adult cadaveric heads were examined using ×6 to ×40 magnification after perfusing the arteries and veins with colored latex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eural structures, arteries, veins were observed.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important neursovascular structures and landmark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important cranial nerves related to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of the tentorial incisura are the oculomotor, the trochlear and the trigeminal nerves. And the important arteries related to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ar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ies and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 The entrance site of oculomotor nerve to the roof of the cavernous sinus located at (11.2±4.3) mm posterior to the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4.4±1.4) mm lateroposterior posterior to the 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 The entrance site of trochlear nerver located at (23.3 ± 3.0) mm posterior to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14.5±3.9) mm lateroposterior posterior to the 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 The entrance site of oculomotor nerve located at (6.3±1.6) mm posterior to the supraclinoid por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hile that of the trochlear nerve at ((17.9±3.5)) mm to the supraclinoid por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entrance site of trochlear nerve located at (11.5±3.0) mm posterior to the entrance site of oculomotor nerve. Conclusions Anterior, 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 and the supraclinoid por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re the important landmarks for the entrance site of the oculomotor and trochlear nerve. The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its important branches including the medial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d the long circumflex branch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and should not be injured during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裂孔侧方空间 滑车神经 大脑后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殿友 孙伯民 +6 位作者 孙成彦 赵永波 左传涛 管一辉 赵军 陈生弟 沈健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慢性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静止期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5例进行双侧STN的DBS治疗的晚期帕金...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慢性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静止期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5例进行双侧STN的DBS治疗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在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电刺激条件下,进行静止期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检查和UPDRS运动评分,并通过SPM99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STN的DBS治疗对脑内代谢的影响。结果 双侧STN的DBS治疗使PD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脑局部糖代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双侧豆状核、脑干(中脑、脑桥)、双侧顶枕部、运动前区(BA6)及扣带回的脑代谢增加,双侧前额叶底部海马的脑代谢明显减少(P<0.05)。结论 双侧STN的DBS治疗可能通过兴奋STN轴突的方式,使其投射区域的基底上行和下行通路以及相应的皮层高级中枢的代谢改善,从而使P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 帕金森病 脑局部糖代谢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横纹肌样脑膜瘤细胞株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德志 王晓梅 +1 位作者 毛颖 周良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人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RM)是一种少见的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为建立其体外研究模型,本实验拟从1例确诊的横纹肌样脑膜瘤中分离和鉴定横纹肌样脑膜瘤细胞株。方法利用贴壁培养和肿瘤球培养结合的方法,分离细胞... 目的人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RM)是一种少见的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为建立其体外研究模型,本实验拟从1例确诊的横纹肌样脑膜瘤中分离和鉴定横纹肌样脑膜瘤细胞株。方法利用贴壁培养和肿瘤球培养结合的方法,分离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表面抗原标志。用X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用体内移植方法评估其致瘤能力。结果分离培养得到一细胞株,其表面标志为CD44+CD59+CD105+CD11a-CD31-Cd34-,与间质前体细胞具有相似性。其在体外具有长期传代能力,目前已经传了50余代。体内移植试验表明1×105以上细胞具有较一致的颅内致瘤能力,获得的移植瘤与原发人肿瘤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结论我们首次分离了1例具有间质细胞特征并具有致瘤性的横纹肌样脑膜瘤细胞株,为恶性脑膜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样脑膜瘤 细胞株 间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幕脑膜瘤62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凡 徐启武 崔尧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 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间住院手术的 6 2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 ,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 普通的天幕脑膜瘤 ,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 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间住院手术的 6 2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 ,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 普通的天幕脑膜瘤 ,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前外侧、后外侧以及后内侧 3类 ,并结合肿瘤与天幕上下的关系 ,进一步分成幕上、幕下、幕上下 3型 ;天幕裂孔游离缘脑膜瘤依据解剖意义的不同分为侧方和后内侧 2组 ;肿瘤全切除 (SimpsonⅠ级和Ⅱ级 ) 5 2例 (83 9% ) ,肿瘤次全切除的 6例 (9 7% ) ,肿瘤大部分切除的 4例 (6 4% )。好转 4 6例 (74 2 % ) ,不变 9例(1 4 5 % ) ,加重 5例 (8 1 % ) ,手术死亡 2例 (3 2 % )。结论 天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 ,规范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 脑膜瘤 手术入路 手术方法 脑膜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术中监护在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倪伟 陈亮 +3 位作者 许耿 宋冬雷 雷宇 顾宇翔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及神经电生理学等多重术中监测技术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单发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测过程,改良Rankin量...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及神经电生理学等多重术中监测技术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单发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测过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23例患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其中,6例术中阻断A1段时运动诱发电位出现异常变化,恢复血流待缺血程度改善后继续手术;2例动脉瘤夹闭过程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分别探及A2段及前交通动脉血流不畅,1例探及动脉瘤瘤颈残留,经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血流恢复或动脉瘤彻底夹闭,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一侧肢体瘫痪,出院时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1分;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出血或脑缺血性改变,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结论术中多重监测技术可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提供A1段临时阻断是否耐受缺血、动脉瘤是否残留,以及载瘤动脉和穿通支是否损伤,继而造成的脑缺血事件等重要信息,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瘤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周开宇 王广涛 +1 位作者 金杭煌 杨伯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1期2337-2339,共3页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人类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关系,为进一步了解人类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对56例垂体腺瘤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以单克隆抗体...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人类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关系,为进一步了解人类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对56例垂体腺瘤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以单克隆抗体直接检测E-钙黏素、β-连环素的表达。按染色强度和阳性范围评估免疫组化结果,分析黏附分子表达程度与垂体腺瘤有无侵袭性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关系。结果:E-钙黏素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阳性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36,P<0.05),β-连环素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阳性表达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uc=2.41,P<0.05)。在术后复发、未复发垂体腺瘤中,E-钙黏素阳性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42,P<0.05),β-连环素阳性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14,P<0.05)。结论:E-钙黏素、β-连环素的低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E-钙黏素、β-连环素较低表达的垂体腺瘤,术后更易出现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侵袭性 肿瘤复发 E-钙黏素 Β-连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和急性脑损伤的关联研究(英文)
9
作者 顾奕 高星杰 +6 位作者 徐涛 王敢 胡锦 比诺德 汪栋祥 江三多 周良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85-388,共4页
背景急性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损伤程度与患者体质情况等,但其对外伤性脑损伤的预后结局仅作部分预测。近年来,有关遗传因素对脑损伤的影响和其预后的报道开始增多,关于载脂蛋白E在颅脑外伤预后中所起作用已引... 背景急性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损伤程度与患者体质情况等,但其对外伤性脑损伤的预后结局仅作部分预测。近年来,有关遗传因素对脑损伤的影响和其预后的报道开始增多,关于载脂蛋白E在颅脑外伤预后中所起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国外以往的研究中,关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和脑损伤预后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本研究初步探讨有关我国急性脑损伤及其预后与APOE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94名车祸脑损伤患者和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鉴定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探讨其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同车祸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车祸脑损伤患者中其等位基因ε2频率为0.1010,其基因型ε2/ε3的频率为0·1596明显高于正常人群ε2等位基因频率0.0050,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0.0100(P<0.05)。同时,患者中,其未愈死亡组中ε2等位基因频率为0.1970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为0.2727,明显高于好转治愈组ε2等位基因频率0.0508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0.101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POE基因的等位基因ε2基因型ε2/ε3初步可作为预示不良的预后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培养中的运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功 廖煜君 +4 位作者 安庆祝 倪伟 冷冰 朱巍 钟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2期1283-1286,共4页
目的探讨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法对不同基础的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的培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培养的96名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根据不同的脑血管病亚专科临床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医院等级以及... 目的探讨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法对不同基础的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的培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培养的96名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根据不同的脑血管病亚专科临床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医院等级以及导师初评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组,针对性地采用差异化教学培养模式。采用学员自评和导师评价综合评估教学效果,评价等级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结果初级、中级和高级组的"好"评率分别为81.8%、71.4%和72.7%,平均75.3%±4.3%,无"一般""较差"和"差"评。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具有"因才施教"、阶梯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结论在现实存在的参差不齐水准的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中,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可达到较好的亚专科医师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亚专科医师 差异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