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住院皮肤病患者88例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吕小岩 翁孟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324,共2页
目的:探讨住院皮肤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皮肤科1992~2001年88例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88例死亡患者中,药疹25例,大疱性疾病16例,皮肌炎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例,合计67例,占死亡总数的76.... 目的:探讨住院皮肤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皮肤科1992~2001年88例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88例死亡患者中,药疹25例,大疱性疾病16例,皮肌炎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例,合计67例,占死亡总数的76.14%。主要死亡原因是继发感染4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消化道出血9例。结论:药疹、大疱性疾病、皮肌炎和SLE是皮肤科的主要致死疾病,继发感染是重要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死亡 住院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雷 杨永生 黄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2-662,共1页
患者女,2l岁。因面部、躯干红斑1年于2010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胸部出现红斑,未曾治疗,逐渐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后面部出现皮疹,逐渐扩大,呈环形损害,到当地医院用中药治疗,皮疹颜色变暗,但是一直未消退。皮疹... 患者女,2l岁。因面部、躯干红斑1年于2010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胸部出现红斑,未曾治疗,逐渐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后面部出现皮疹,逐渐扩大,呈环形损害,到当地医院用中药治疗,皮疹颜色变暗,但是一直未消退。皮疹不.滴度l:因季节变化、劳累而加重。近2个月来皮疹扩展至背部。脱发明显,时有胸闷,到当地医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皮肤型.亚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面部黑素细胞痣在皮肤镜下形态与年龄和面部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孟盈 胡倩婷 项蕾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面部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MN)皮肤镜下常见的形态与年龄和面部部位的相关性。方法:用皮肤镜记录面部黑素细胞痣形态,以年龄层、部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假网状、球状、鹅卵石状、中央网状或均质状伴周围球状(...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面部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MN)皮肤镜下常见的形态与年龄和面部部位的相关性。方法:用皮肤镜记录面部黑素细胞痣形态,以年龄层、部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假网状、球状、鹅卵石状、中央网状或均质状伴周围球状(mixed reticular/homogeneous nevi with peripheral globules,MP)、混合型的不同年龄层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鹅卵石状数量随年龄增长呈正相关性(P<0.05),其余上述形态的数量随年龄增长均呈负相关性(P<0.05)。各年龄层均以假网状最多;球状只出现在<45岁组;鹅卵石状在>16岁组才能观察到;MP及混合型只在<30岁组。假网状、鹅卵石状、圈状在各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形态在各部位比例高低如下,假网状:两颊>口周>额头>鼻;鹅卵石状:两颊>口周>鼻子>额头;圈状:两颊>鼻部>额头>口周。首次提出圈状应为MN的形态之一。该研究未观察到中央球状或均质状伴周围网状(mix reticular nevi with central globules/homogeneous areas,MC)。结论:面部MN随年龄增长,假网状减少,球状及鹅卵石状总和增加,该研究可论证Nevogenisis的Abtropfung理论及内外源性途径。>20岁有MP、MC、混合型特别是伴MN增大的患者应定期随访。鹅卵石状分布部位与Blaschko线基本符合;圈状与毛孔好发部位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痣 面部 皮肤镜 年龄 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和CD206在蕈样肉芽肿不同病程中的表达
4
作者 张乔安 陈明华 +1 位作者 陈忠清 潘洁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4-586,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和进展期蕈样肉芽肿中调节性T细胞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探讨这2种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0例早期(IA~ⅡA)、13例进展期(ⅡB~ⅣB)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活... 目的:分析早期和进展期蕈样肉芽肿中调节性T细胞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探讨这2种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0例早期(IA~ⅡA)、13例进展期(ⅡB~ⅣB)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活检标本中调节性T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的表达情况。结果:Foxp3的表达在蕈样肉芽肿早期明显高于进展期(P〈0.05),CD206的表达在蕈样肉芽肿的进展期明显高于早期(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在蕈样肉芽肿的早期起主导作用,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进展期起主导作用,提示这两种细胞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调节性T细胞 不成熟树突状细胞 FOXP3 CD20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旋形线状鱼鳞病一家系调查
5
作者 徐金华 顾昕 陈连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28-729,共2页
报告1例回旋形线状鱼鳞病患者的家系调查,该家系3代14人中仅有母女2人患病。2例患者均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全身出现泛发性环形红斑和鳞屑,掌跖角化过度,无毛发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表皮轻度疣状增生,颗粒层变薄,棘层肥厚,角化过度等... 报告1例回旋形线状鱼鳞病患者的家系调查,该家系3代14人中仅有母女2人患病。2例患者均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全身出现泛发性环形红斑和鳞屑,掌跖角化过度,无毛发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表皮轻度疣状增生,颗粒层变薄,棘层肥厚,角化过度等非特异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病 回旋形 线状 家系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