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DCE-MRI血流动力学与病理学对照 被引量:12
1
作者 尹波 刘莉 +1 位作者 邹丽萍 耿道颖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动态增强MRI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和预后的评价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26例,新辅助化疗前后进行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血流半定量参数...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动态增强MRI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和预后的评价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26例,新辅助化疗前后进行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血流半定量参数在化疗前后变化;化疗后残留病灶的TIC类型与病理学评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前早期强化参数Efirst、Vfirst、Ee、Ve等的均值大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的早期强化参数(P<0.05);化疗前峰值强化参数Emax、Vmax、Slopemax等参数的均值大于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均值,化疗前Tmax的均值小于化疗后的均值(P<0.05);新辅助化疗前流出参数Ewash、Vwash的值高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的流出参数(P<0.05)。新辅助化疗后22例患者TIC从Ⅲ/Ⅱ型转变为Ⅱ/Ⅰ型,3例保持不变,1例从Ⅱ型转变为Ⅲ型。新辅助化疗前后的TIC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P=0.00<0.05)。不同病理反应类型与TIC类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的半定量增强参数显著降低,TIC类型具有由流出型向流入型转变的趋势。残留病灶TIC类型与病理学反应之间具有相关性,可能和患者预后之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亚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尊国 包芸 +3 位作者 唐峰 陈忠清 陈字 王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 目的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A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3/118),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预后较好(OS,P=0.0231和0.027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P=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与预后(7例报告)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荣 夏成雨 +1 位作者 周良辅 汪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人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人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均未加重。病理为粘液性软骨肉瘤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4例。粘液性软骨肉瘤经手术及放疗后无死亡,生存26~123个月。而间叶性软骨肉瘤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2.75个月。结论颅底外科手术及术后放疗是颅底软骨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粘液性软骨肉瘤治疗效果较间叶性软骨肉瘤佳,尽量全切除肿瘤结合放疗可获得较好预后。间叶性软骨肉瘤预后极差,复发快,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颅底外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冬 冯晓源 +2 位作者 汪颖 邹利光 文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央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中央神经细胞瘤10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特征,10例患者均接受MR I平扫及增强。其中4例有CT平扫资料。结果10例中,男性4例,女性6例。3例局限于左侧侧... 目的探讨中央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中央神经细胞瘤10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特征,10例患者均接受MR I平扫及增强。其中4例有CT平扫资料。结果10例中,男性4例,女性6例。3例局限于左侧侧脑室,3例局限于右侧侧脑室,4例累及双侧侧脑室。肿瘤的生长与透明隔关系密切。肿瘤于MR I T1W I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T2W I或FLAIR表现为稍高或等信号,信号不均匀。CT显示钙化常见。增强扫描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中央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有一定的特征性,当MR I表现为肿瘤以透明隔为中心对称生长,或以宽基底附着于透明隔向一侧侧脑室生长,结合患者年龄,应考虑中央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中央神经细胞瘤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和CD206在蕈样肉芽肿不同病程中的表达
5
作者 张乔安 陈明华 +1 位作者 陈忠清 潘洁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4-586,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和进展期蕈样肉芽肿中调节性T细胞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探讨这2种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0例早期(IA~ⅡA)、13例进展期(ⅡB~ⅣB)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活... 目的:分析早期和进展期蕈样肉芽肿中调节性T细胞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探讨这2种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0例早期(IA~ⅡA)、13例进展期(ⅡB~ⅣB)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活检标本中调节性T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的表达情况。结果:Foxp3的表达在蕈样肉芽肿早期明显高于进展期(P〈0.05),CD206的表达在蕈样肉芽肿的进展期明显高于早期(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在蕈样肉芽肿的早期起主导作用,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进展期起主导作用,提示这两种细胞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调节性T细胞 不成熟树突状细胞 FOXP3 CD20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