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H-MRS在颞叶癫癎定侧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何慧瑾 沈天真 +1 位作者 陈星荣 江澄川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361-366,共6页
目的:探讨1H-MRS在颞叶癫 (TLE)定侧诊断(LD)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顽固性颞叶癫 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采用 1~7天的视频脑电连续监护或(和)颅内电极脑电图(E... 目的:探讨1H-MRS在颞叶癫 (TLE)定侧诊断(LD)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顽固性颞叶癫 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采用 1~7天的视频脑电连续监护或(和)颅内电极脑电图(EEG)行定侧诊断。采用GE1.5T Signs Horizon LX超导磁共振机,作双侧颞叶内侧的1H-MRS,感兴趣区大小为2cm ×2cm × 2cm。将正常对照组NAA/(Cr+Cho)比值的95%可信区间的下限值和双侧NAA/(Cr+Cho)比值差别的最大值定为1H-MRS TLE  LD的标准。分析1H-MRS作为TLE LD的价值,并与EEG、病理、 PET及MRI所见相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NAA/(Cr+Cho)比值平均为0.81±0.13(0.70~1.05);双侧NAA/(Cr+Cho)比值的差别平均为5%±2%(1%~10%)。以NAA/(Cr+Cho)<0.68和双侧NAA/(Cr+Cho)比值的差别>7%作为TLE LD的标准。手术切除的颞叶均有病理改变,术后随访20例均有疗效,表明EEG定侧全部正确。20例中的16例(80%)1H-MRSLD与EEG相符,1例不符,另外3例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MRS 颞叶癫痫 定侧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板射频电容热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初曙光 沈天真 +2 位作者 陈星荣 张智勇 罗昌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419-421,共3页
目的:研究双极板射频电容热疗时升温与双极板距离、加热时间的关系及腹部不同部位的升温情况。材料和方法:使用双极板直径为13cm的RF-2000射频透热治疗仪,双极板距离分为三组(28、30、32cm)。18只犬取右侧卧... 目的:研究双极板射频电容热疗时升温与双极板距离、加热时间的关系及腹部不同部位的升温情况。材料和方法:使用双极板直径为13cm的RF-2000射频透热治疗仪,双极板距离分为三组(28、30、32cm)。18只犬取右侧卧位,上腹部置于双极板之间,平均分三组,经历不同极板距离3h的热疗,使用热电偶测量1、2、3h时肝、脾、肾及腹腔的温度。结果:在极板距离28cm时,各个测量部位所达温度相似(p>0.05)。1、2、3h分别从基础温度38.2~39.0℃上升到40.5~41.3℃、42.2~43.0℃及42.7~43.8℃。极板距离为30、32cm时,1、2、3h各部位温度与距离28cm时相似(p>0.05)。三种设定极板距离情况下,各腹部测量部位的温度均表现出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经过2h(及更长时间)的热疗,受热部位均可以达到较高的温度( ≤ 42℃)。极板距离在28到32cm之间变化时,腹部各测量部位所达温度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电容热疗 温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的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爽 冯晓源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3D-EBCTA)在评价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选择11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脑动静脉畸形进行术前和术后的3D-EBCTA和 DSA对照研究,采用最大信号强度... 目的:探讨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3D-EBCTA)在评价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选择11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脑动静脉畸形进行术前和术后的3D-EBCTA和 DSA对照研究,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法(SSD)进行重建。结果:与DSA相比,术前3D-EBCTA对瘤巢、供血动脉(来源、数目及形态)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00%和81.8%,术后瘤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处理情况显示满意率为100%。结论:3D-EBCTA无创、价廉,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好方法,在术后随访方面可替代DSA,但在术前诊断上尚不能取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三维血管造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显葡胺用作DSA造影剂的实验性研究
4
作者 汤伟军 范卫君 +3 位作者 胡宙 陈星荣 沈天真 辛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寻求一种能安全有效地用于DSA的含碘造影剂的代用品。材料和方法:(1)体外试验:对不同浓度的磁显葡胺(Gd-DTPA)及Omnipaque分别进行不同条件下的CT扫描,并分别测定各自的CT值,得出浓度-CT值曲... 目的:寻求一种能安全有效地用于DSA的含碘造影剂的代用品。材料和方法:(1)体外试验:对不同浓度的磁显葡胺(Gd-DTPA)及Omnipaque分别进行不同条件下的CT扫描,并分别测定各自的CT值,得出浓度-CT值曲线和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两种造影剂间的等效浓度和衰减比值。(2)体内试验:用0.5mol/L,0.25mol/L,0.17mol/L的Gd-DTPA及300mgI/ml的Omnipaque作为造影剂对16只随机分为四组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进行腹主动脉插管、主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造影结果分四级进行记录。结果:体外实验中,0.5mol/L的Gd-DTPA的CT值相当于80~100mgI/ml的Omnipaque,其产生的X线衰减为相同浓度Omnipaque的2.58~3.06倍,随扫描电压条件提高,Gd-DTPA衰减值的下降要小于Omnipaque。在体内试验中,对于中、小动脉,两种造影剂效果均较满意, 0.5mol/L的Gd-DTPA与300mgl/ml的Omnipaque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 0.05),对于较粗大动脉,三种浓度Gd-DTPA的造影效果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显葡胺 含碘造影剂 DSA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