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宋黎磊 蔡亮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20,共5页
新时期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而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的国际新形势,极有必要对中国的国际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新时期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而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的国际新形势,极有必要对中国的国际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这一新定位可归纳为"建设性的改革者",即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大大充实了和平发展的内涵,更是实现"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的"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角色定位 “建设性的改革者” 负责任大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问题:中日深层次结构性战略矛盾的第四表象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蔡亮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54-68,I0003,共16页
现阶段中日关系的发展大局是如何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双边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就应回避彼此间存在的各种敏感、复杂的结构性矛盾。现阶段中日南海矛盾已经彰显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战略矛盾的特征,南海问题可以说是继台湾... 现阶段中日关系的发展大局是如何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双边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就应回避彼此间存在的各种敏感、复杂的结构性矛盾。现阶段中日南海矛盾已经彰显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战略矛盾的特征,南海问题可以说是继台湾、历史认识和钓鱼岛之后的第四表象问题。其主因在于日本对中国崛起的负面认知,直接投射在其南海政策上就是颇具针对性、进攻性和挑唆性。日本深度介入南海,体现了以多位相叠加利益定位、多区域进行战略联动以及多手段实施政策互补的特征。中方宜对日本介入南海的行为采取“总体管控,局部斗争,部分合作”的总体方针,对其介入行为做出具体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问题 结构性战略矛盾 第四表象 中日南海矛盾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太地区“再平衡”新格局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干城 《亚非纵横》 2014年第1期1-11,121+124,共11页
亚太地区作为世界增长的中心,力量"再平衡"是已然发生的进程。美国重返东亚与其说是初始动因,不如说是地区力量结构变化的结果。东亚地区发展进程产生的各种变量,要求区域内各大力量中心共同谋划建设地区安全架构。中国对此... 亚太地区作为世界增长的中心,力量"再平衡"是已然发生的进程。美国重返东亚与其说是初始动因,不如说是地区力量结构变化的结果。东亚地区发展进程产生的各种变量,要求区域内各大力量中心共同谋划建设地区安全架构。中国对此要求做出积极回应,并将防止争端激化乃至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作为亚太地区政策要件。但在当前力量结构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中国的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其中最重大的挑战可能来自日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地区 力量变化 安全架构 中国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合作困境”
4
作者 张哲馨 《亚非纵横》 2012年第5期8-14,59+61,共7页
近年来,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地缘矛盾和较量日益尖锐,两国在亚太地缘安全上似乎正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合作困境"。然而必须看到,这一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既非"大国必因争霸而走向对抗"的历史宿命,也不是中美政治制度差... 近年来,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地缘矛盾和较量日益尖锐,两国在亚太地缘安全上似乎正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合作困境"。然而必须看到,这一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既非"大国必因争霸而走向对抗"的历史宿命,也不是中美政治制度差异所导致的对彼此的永恒猜忌,而是中美在对彼此的战略试探和相互适应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战略互疑。令人欣慰的是,两国高层正在通过不断的相互"战略再保证",努力巩固和扩展双方的战略互信。同时,两国在亚太地区各领域展开的务实合作及该地区其他积极因素均有助于中美在地缘安全上找到一条新型的大国共存与合作之路。未来,两国应通过更多对话及互利合作,进一步巩固彼此的战略互信,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及领导作用的基础上,逐渐整合亚太地区现有的各种安全机制,为各国和谐共处与共同繁荣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地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地缘安全 “合作困境” 战略互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倍内阁“积极和平主义”的三重特性评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蔡亮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95,共17页
"积极和平主义"被安倍内阁定位为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理念,意指日本要从一直以来的"热爱和平"、"支持和平"国家转变为积极"缔造和平"的力量。但其本质是安倍借和平之名行修改宪法、扩... "积极和平主义"被安倍内阁定位为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理念,意指日本要从一直以来的"热爱和平"、"支持和平"国家转变为积极"缔造和平"的力量。但其本质是安倍借和平之名行修改宪法、扩充军备,行使集体自卫权之实和炒作"中国威胁论"的重要抓手。它具有理念的偷换性、目标的两全性及路径的危险性这三重特性,意味着日本战后安全政策的巨大转变,势将进一步导致本已陷入僵局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倍内阁 “积极和平主义” 集体自卫权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周边战略中的印度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干城 《国际展望》 CSSCI 2014年第2期34-46,共13页
印度是中国西南周边最重要的近邻,其对中国周边战略的身份是综合性的,进而也是中国周边地区战略形势演变的一个常量,这既是由印度的巨大体量所决定,也源于中印整体关系特别是可能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还体现在印度对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 印度是中国西南周边最重要的近邻,其对中国周边战略的身份是综合性的,进而也是中国周边地区战略形势演变的一个常量,这既是由印度的巨大体量所决定,也源于中印整体关系特别是可能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还体现在印度对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上。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印度的快速崛起,其对中国周边战略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影响正在迅速上升。印度作为中国周边战略形势演变的变量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即中国对印度力量的评估、美国等大国对印度地位与作用的看法以及印度的自我定位都处于变动之中。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大变量的最终驱动力主要来自印度的发展及印度由此增加的力量将用于何种战略目标。因此,印度的何种身份以及在哪些领域对中国而言更为重要,是中国对印度战略的重要决定因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大可能具有助力中国的正面意义,但中国仍需要从大局出发制定促进稳定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印度应该被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中国应致力于促进和塑造与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亦有必要应对印度将中国视作主要对手而来的各种消极现象,全力遏制将中印关系导向对抗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周边战略 印度 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东盟互联互通的意义、成就及前景——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 被引量:15
7
作者 马孆 《国际展望》 2011年第2期16-28,127-128,共13页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推进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和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双方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更加便捷的桥梁。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主要阐述中国...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推进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和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双方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更加便捷的桥梁。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主要阐述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意义,介绍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的成就,探讨今后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南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安倍内阁外交政策的两面性 被引量:4
8
作者 蔡亮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共13页
安倍内阁的对华外交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其目标设定是使双边关系重回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但却采取"以包围迫谈判"的路径依赖,一方面制造舆论,渲染"中国威胁",另一方面重拾"价值观外交",积极构筑对华的&qu... 安倍内阁的对华外交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其目标设定是使双边关系重回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但却采取"以包围迫谈判"的路径依赖,一方面制造舆论,渲染"中国威胁",另一方面重拾"价值观外交",积极构筑对华的"战略包围"。本文认为,这种两面手法的实质是多边战略对冲和双边"政经分离"的综合布局,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对日战略布局的能力,亟须战略定力与政策弹力的相辅相成,以应对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华外交 安倍内阁 钓鱼岛问题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安全外交与地区多边机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士新 《国际安全研究》 2014年第6期82-97,153,共16页
中国安全外交的界定具有内涵与外延不断演进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应对国内安全问题时所承受的外交压力,并因此而采取的因应新安全观治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安全外交体现了中国综合运用外交手段应对和解决国内外安全问题的新思... 中国安全外交的界定具有内涵与外延不断演进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应对国内安全问题时所承受的外交压力,并因此而采取的因应新安全观治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安全外交体现了中国综合运用外交手段应对和解决国内外安全问题的新思维,超越了将安全问题与外交手段简单结合的传统思维,满足了当前形势下各国处理全球性安全问题的新要求。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下对国际和国内安全治理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国家安全、传统安全和联盟安全,增强了对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安全的认识。中国在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地区多边机制中的安全外交具有一致性特征,反映出中国试图促进更为包容、更加有效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消除美国军事同盟体系对地区安全形势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安全外交也处于快速演进过程中,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中国提出并逐渐充实和完善亚洲新安全观,中国安全外交也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外交 新安全观 地区多边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秀石 《学术前沿》 2012年第6期55-60,共6页
日本通过制定《海洋基本法》、构建海洋法律体系,不断发展和充实海洋战略。其表面号称"实现开发利用海洋与保护海洋环境的和谐",实则是为实现圈海目标、牵制中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海洋攻势,我们不但要充分重视、引以为鉴,... 日本通过制定《海洋基本法》、构建海洋法律体系,不断发展和充实海洋战略。其表面号称"实现开发利用海洋与保护海洋环境的和谐",实则是为实现圈海目标、牵制中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海洋攻势,我们不但要充分重视、引以为鉴,而且要积极应对,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的海洋战略,保护海域开发,捍卫我国的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洋战略 海洋法律体系 权益争端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与前景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士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7,共15页
由于东盟处于东亚地区合作的核心位置,且在东亚崛起中发挥着驱动力的作用,美国需要与东盟加强经贸关系,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活力。美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法律架构和路线图。美国虽没有与东盟签署任何形式的自贸协议,但双方已经形... 由于东盟处于东亚地区合作的核心位置,且在东亚崛起中发挥着驱动力的作用,美国需要与东盟加强经贸关系,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活力。美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法律架构和路线图。美国虽没有与东盟签署任何形式的自贸协议,但双方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贸易关系。由于国内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和其他问题,美国对促进与东盟贸易自由化采取的措施比较有限。当前,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谈判面临着巨大挑战,也不可能替代美国与东盟可能签署的自贸区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东盟关系 贸易与投资协议 地区整合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 T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冲”视阈下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模式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124,共7页
基于中日间安全互信缺失和相互依存紧密并存的复杂性,为防范中国对日本的安全"威胁",同时又能避免双边关系陷入激烈对抗而导致日本利益受损,安倍内阁在对华外交中采用了兼具"制衡"与"合作"两种面向的&qu... 基于中日间安全互信缺失和相互依存紧密并存的复杂性,为防范中国对日本的安全"威胁",同时又能避免双边关系陷入激烈对抗而导致日本利益受损,安倍内阁在对华外交中采用了兼具"制衡"与"合作"两种面向的"对冲"模式。"制衡"主要体现为内外制衡加制度制衡,即一方面对内增强日本国防力量建设,对外强化日美同盟,并加强与周边相关国家的安全合作,另一方面借助国际场合对华展开舆论攻势。"合作"主要包括经济务实主义和约束性交往,意指日本应在重视对华经贸合作的同时,借助多渠道对话机制来增进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冲” 安倍内阁 对华外交 “制衡” “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实践——十年来中国对外战略成就及展望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干城 《国际展望》 2013年第2期40-51,83,共13页
中国的崛起在新世纪初期大约十年左右时间取得跳跃式进展,成为当今国际体系最令人瞩目的事件。这验证了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预见:新世纪的最初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前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完成了中国国力的基础性积累,... 中国的崛起在新世纪初期大约十年左右时间取得跳跃式进展,成为当今国际体系最令人瞩目的事件。这验证了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预见:新世纪的最初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前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完成了中国国力的基础性积累,而且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这使得中国对外战略的作用得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相继提出和平发展战略与和谐世界理念,构筑了新世纪初期中国全球战略的主要框架,中国政府据此采取的政策与行动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性的国际环境。至十八大召开,中国的民族复兴战略目标已到即将达成的关键阶段,而前十年所取得的内政和外交成就为这个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际体系中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因素亦可能下降,不利因素可能上升,这将促使新一届领导层在新的条件下迎接可能更困难的挑战,这也使中国更为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更为全面的全球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环境 中国外交 对外战略 和谐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在文化逻辑及对“中国梦”的三重意涵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亮 《国际展望》 CSSCI 2014年第1期55-67,148,共13页
面对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的现状,西方学者惯于用权力转移理论的"大而必霸"逻辑设定来探讨中国崛起可能导致的大国间权力再分配,以及由于国际体系中公共财富的再分配所引起的大国冲突,甚至是霸权争夺战。然而,这... 面对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的现状,西方学者惯于用权力转移理论的"大而必霸"逻辑设定来探讨中国崛起可能导致的大国间权力再分配,以及由于国际体系中公共财富的再分配所引起的大国冲突,甚至是霸权争夺战。然而,这一理论假设更多是从系统层次即中国崛起的外部国际格局的分析所得出,缺乏对决定中国国际行为的内在逻辑起点——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以"和"为精髓的儒家文明及对其有所扬弃和重塑的"和谐"理念一方面昭示了中国数千年崇尚"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权宜之计的逻辑起点。因此,中国在承认大国间存在战略竞争的同时提出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实现大国关系的平稳发展与互惠互利。这实际上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一贯立场的体现,更是中国崇尚"以和为贵"文化传统的现代重塑。同时,它还承载着契合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及营造国际环境实现"中国梦"、并向世界推介"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大国关系 权力转移理论 和平发展 “中国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应考虑“亚洲安全理事会”的可能性——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量与前景
15
作者 赵干城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20期48-59,共12页
东亚地区近年来不断出现争端,同时继续保持经贸快速发展,国际政治中安全与经济两大支柱作用在本地区得到集中体现。地区成员国之间的矛盾摩擦与相互依存继续发展,域外势力日益加大介入力度,两者构成地区战略格局演进的动因,因此而产生... 东亚地区近年来不断出现争端,同时继续保持经贸快速发展,国际政治中安全与经济两大支柱作用在本地区得到集中体现。地区成员国之间的矛盾摩擦与相互依存继续发展,域外势力日益加大介入力度,两者构成地区战略格局演进的动因,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变量可能催生出对地区安全多边架构的需求。中国应发挥现行国际体系建设者和贡献者的作用,与各大国商讨建设一个不明确指向特定地域的亚洲安全理事会的可能性,在目前复杂困难的局面中,引领新型的地区安全架构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战略变量 安全架构 亚洲安全理事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全观与中国和东盟的安全困境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哲馨 《国际展望》 CSSCI 2014年第3期35-50,155,共16页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东亚地缘局势的变化,东盟的地区安全观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现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方法等方面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东盟对华战略疑虑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提升军备并寻求区外大国的帮助和保护,这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互契合,形成东盟与美国合作共同抗衡中国的战略态势。由此而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对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须调整和补充新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及时"升级"。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东盟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逐步超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困境,使双方关系重回全面包容性合作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全观 周边外交 中国—东盟关系 安全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