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山市旅游要素空间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章林 程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98,110,共6页
旅游要素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依托密不可分。利用回转半径法分析黄山市旅游要素空间结构,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黄山市旅游要素空间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显示... 旅游要素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依托密不可分。利用回转半径法分析黄山市旅游要素空间结构,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黄山市旅游要素空间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显示:(1)旅游等级高、区位优势显著的核心区域与旅游等级低、处于边缘地区相比旅游要素的规模和数量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核心区域旅游景区与其他旅游要素的相关性比边缘地区更为显著。(2)屯溪区、黟县、徽州区和歙县旅游要素空间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较好,黄山区耦合协调程度较低,祁门休宁二县最低。调整旅游要素空间布局、促进旅游环境发展将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要素空间结构 回转半径法 旅游环境 耦合协调度 黄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文 孟陈 张凯旋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96-105,共10页
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土地动态和景观格局分析,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定量地分析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同时对景观格局的演变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土地动态和景观格局分析,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定量地分析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同时对景观格局的演变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快速变化,植被、道路、农田3种景观类型的面积波动较大,林地和道路快速增加,农田快速减少,呈现“两多一少”的变化趋势,占优势的景观基质由农田斑块类型转变为林地斑块类型;研究区的景观类型从开始的破碎化、不均匀的状态逐步向均衡化发展;总ESV从2000年的8659.51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3412.42万元,增加了54.89%,其中水体和植被是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地类,调节服务价值量相对于其他三项服务类型处于明显较高的水平;斑块数量的不断增加,林地和水体等优势景观类型面积的增加,景观类型形状多样化、均衡化使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公园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EP实验法的江南水乡古镇游客感知意象研究——以上海枫泾古镇为例 被引量:28
3
作者 徐薛艳 徐畅 高峻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6,共6页
江南水乡古镇已成为城市居民和游客回归自然、追忆乡愁的休闲旅游新标的。为获取游客对此类旅游目的地客观、真实的感知,避免游客自述性反馈的主观干扰,广泛借助格式塔心理学、凝视理论、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游客受雇拍摄法——邀请... 江南水乡古镇已成为城市居民和游客回归自然、追忆乡愁的休闲旅游新标的。为获取游客对此类旅游目的地客观、真实的感知,避免游客自述性反馈的主观干扰,广泛借助格式塔心理学、凝视理论、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游客受雇拍摄法——邀请游客在游历过程中拍摄一系列照片,通过对照片编码和拍摄点的分析,解构游客凝视的元素、结构和空间流动,归纳游客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感知意象特征。结果表明,游客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感知意象呈现具有原真属性、创意属性以及功能属性的三维耦合结构。其中,最具传统江南文化表征的原真属性占据感知意象的主导,代表新式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意属性具有提升和开发的潜力,而带有旅游功能属性的感知意象相对最弱。从空间角度看,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展开与深入,游客感知意象流动易在古镇入口、特色通道与景观带、园林标志物处高度聚焦、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乡古镇 游客受雇拍摄 旅游意象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8年上海顾村郊野森林公园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凯旋 施佳颖 孟陈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9-147,共9页
基于2000年、2006年、2012年、2018年4个时相的航空遥感影像,采用动态变化、景观指数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上海顾村郊野森林公园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顾村郊野森林公园18 a间景观变化属慢速变化型,... 基于2000年、2006年、2012年、2018年4个时相的航空遥感影像,采用动态变化、景观指数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上海顾村郊野森林公园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顾村郊野森林公园18 a间景观变化属慢速变化型,占优势的景观基质由农田斑块类型变为林地斑块类型,林地呈快速增加趋势,农田和居住用地呈快速减少趋势;顾村郊野森林公园不同研究时段最稳定的景观类型为林地斑块,各种非林地斑块的主要转出类型均为林地,林地的主要来源为农田和居住用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结果表明,顾村郊野森林公园景观呈现破碎化增强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增强;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人口密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郊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野单元水平 郊野森林公园 景观格局 动态演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地质公园声景构成与游客感知研究——以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徐薛艳 席宇斌 +1 位作者 孙雪飞 高峻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117,共6页
通过客观参数计算和主观评价分析对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声环境进行研究,揭示了声景与环境生态要素的关系,廓清混乱生态系统中唤起受众听觉知觉的核心要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等效声级、振幅、频率等参数以及声谱图和GIS空间聚类法都能较... 通过客观参数计算和主观评价分析对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声环境进行研究,揭示了声景与环境生态要素的关系,廓清混乱生态系统中唤起受众听觉知觉的核心要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等效声级、振幅、频率等参数以及声谱图和GIS空间聚类法都能较好地反映景区整体声景环境;云台山整体声景构成中自然界声源与景区资源特色一致性高,但缺少与其人文资源特色相应的声音元素;游客对景区声级的主观感知和忍受阈值与之在城市中的情况不完全吻合,入口与景区维护中高强度人声与器械声对游客体验产生负面影响,风声、水声等与景区自然环境协调度高的声音,纵然声级超过日常噪声等级却依旧被认为是舒适的,偶尔出现的鸟鸣、猴叫等生物啼吠声能在噪杂环境中被有效感知。最后,探讨了游客声景感知机制和过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 构成 游客感知 国家地质公园 云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行费用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查爱苹 邱洁威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50,共12页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是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重要方法。根据TCM常见基本模型的适用范围,基于旅游学科,关注旅游者行为特征,阐述出游分区、旅行费用、旅行时间成本等重要变量后,运用区域旅行费用法(Zonal Travel Cost M...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是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重要方法。根据TCM常见基本模型的适用范围,基于旅游学科,关注旅游者行为特征,阐述出游分区、旅行费用、旅行时间成本等重要变量后,运用区域旅行费用法(Zonal Travel Cost Method,ZTCM)和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TCIA),分别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国内游憩价值进行评估。ZTCM评估游憩价值的实证分析表明,旅行费用与出游率显著负相关,西湖风景名胜区国内游憩价值为2731.30亿元;TCIA评估游憩价值的实证分析表明,旅行费用与意愿旅游需求显著负相关,西湖风景名胜区国内游憩价值为566.04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83倍,两者并未表现出良好的收敛有效性。两种方法中,ZTCM评估得到的游憩价值较大,可能与评估过程中采用各出发分区的城镇人口作为人口数量基数有关;TCIA评估中,使用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作为人口数量基数得出国内游憩价值,是比较保守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费用 杭州西湖 游憩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与空间机理——基于商品贸易规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文龙 史文天 杜德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75-1883,共9页
运用1996—2016年全球各国商品贸易规模的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空间正相关,呈现... 运用1996—2016年全球各国商品贸易规模的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空间正相关,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表现为板块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2)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受到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分工的传导与驱动,国家规模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基础因素,生产要素禀赋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引擎,政治脆弱性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壁垒,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在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影响下趋于弱化;(3)中国需在空间上遵循"邻近国家-欧亚区域-全球范围"的三环递进原则,有层次地布局地缘经济资源,在内容上发挥规模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有差异地制定地缘经济政策,在策略上激发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渗透效应,最大化地缘经济杠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经济合作 空间模式 空间机理 要素流动 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